兵器介紹
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
兵器,在戟桿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可刺可砍,分為單耳和雙耳,單耳一般叫做青龍戟,雙耳叫做方天戟。
中國古代將矛和戈功能合為一體的格鬥用冷兵器。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以金屬材料製作,戟柄為木、竹質。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
騎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
青銅戟,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
鐵戟。
方天戟上以畫、鏤等作為裝飾,又稱方天畫戟。方天畫戟屬於重兵器,和矛,槍等輕兵器不同。方天戟使用複雜,功能多,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輕兵器和重兵器功能於一身。一般使用方天畫戟者必須力大,戟法精湛,才能發揮該兵器的優勢,在熟練以後,可以和重兵器對抗,如
骨朵,錘,鏜等比拼力氣。也可以和輕兵器,矛、槍、刀比拼招式技巧。故該兵器的使用者在戰場上身體素質很高,很拉風。
戟又分為單刃和雙刃,其中方天畫戟為雙刃,是
呂布最擅長的(三國演義中描述)。
至於單刃戟,也有人使用,典韋使用的雙鐵戟,就是單刃的戟。
雙刃戟和單刃戟的區別,就象單刃斧和雙刃斧的之間的區別一樣,關鍵在於力量的變化,雙刃戟的威力更大,但是攻擊速度慢,單刃戟的威力相對低一些,但是攻擊速度快,靈活。
戟的由來
戟的由來已久,遠在商朝早期就已經出現在戰場上了。在戰國到
魏晉時使用的最廣。到了唐代之後,戟中的方天畫戟,逐漸被皇家的儀仗隊採用作為排場的工具,充作門面,所謂
化干戈為玉帛了。像《水滸》中的偽皇帝方臘的儀仗,就是這樣排場的:
“金瓜密布,鐵斧齊排。方天畫戟成行,龍鳳繡旗作隊。”
一旦一種驚天動地的兵器成了豪華的擺設,它的威嚴,便就有些狐假虎威的味道了。這是閒話。
戟的用法
戟用“援”之法,有沖鏟,回砍,橫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橫砍,截割等;用“內”之法有反別,平鉤,釘 壁,翻刺等;用“搪”之法,則有通擊,挑擊,直劈等。
重量尺寸
據《
蕩寇志》中
祝永清與
陳麗卿的談話中描述,
呂布的畫戟重二十四斤。在《
三國志平話》呂布之戟長一丈二。畫桿方天戟的畫桿似有八荒火龍之靈,觸之有焚燒之感;畫戟頂端利尖之處透著煞戾無匹的殺氣讓人凶性漸漲;方天四角之刃仿佛藏著修羅之力,迷人心智,嗜血殺戮。
歐洲版本
歐洲戟大多數是斧與矛的結合。其中以瑞士長戟最為著名。長2-3米,它可以發揮刺、挑、劈、砍、勾多種功能,其中用彎鉤把騎士鉤下馬來勒索贖金,是瑞士僱傭兵的生財之道之一。歐洲戟跟中國戟一樣有耗費工時的缺點,而且它頭端太重,限制了長度,加之比矛昂貴,所以始終只是矛的輔助武器。到燧發槍和刺刀發明之後,歐洲戟就從軍隊中除名了。但直到今天,
梵蒂岡衛隊仍然使用戟。
歐洲戟在中世紀後期裝備了幾個世紀,形狀也經過多種變化,有些戟的斧刃較細,極其形似中國的方天畫戟。到底是異曲同工之妙的巧合,還是從中國傳入歐洲的,至今仍是個謎。
相關作品
相關故事
呂布
呂布(?-公元199年2月7日)字奉先,擅長騎射,武力過人,聞名於并州;刺史丁原用布為
主簿。董卓入京後,誘使呂布殺死丁原,率其眾來投。董卓大見親侍,令布為
騎都尉,隨侍左右。布亦父事董卓。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殺布,布懼,在司徒王允的教唆下殺掉了董卓。卓黨李傕等嘯聚為賊,攻打長安,布不能拒,逃走,先後投靠袁術、袁紹、張楊,最後在張邈、陳宮的策劃下入主兗州,與曹操展開數度激烈的爭奪戰,先勝後敗,投靠徐州的劉備,屯兵
小沛。呂布趁劉備攻袁術之機奪取了徐州,後在曹操的調解下與備和解。袁術攻打劉備,呂布以轅門射戟為賭注,使袁軍退卻。袁術起兵伐呂布,呂布大敗。但後曹操和劉備聯軍攻打,困守
下邳。布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又信妻言,不納群下之言。曹操塹圍三月,
呂布軍上下離心,其將侯成、
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呂布亦就縛,與陳宮、高順被戮於白門樓。呂布性情
輕狡反覆,唯利是圖,注定了其能稱雄一時而不能成大業的命運。
看過
三國戲的人,都會留下這樣的印象:呂布年少英俊,白面無須,手中方天戟,縱橫馳騁,英勇無敵。舞台上雖然不曾出現真馬,也能想像那匹日行千里的赤兔,是如何神駿。
呂布當然也有過年輕的時候,不過那是
漢靈帝初年的事。到獻帝初平元年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時,他已是三十過外的人,沒有資格當“小白臉”了。他死於建安三年,應該超過四十歲。證據是在“轅門射戟”那場喜劇中,
呂布曾稱劉備為弟,而建安三年劉備已經三十八歲。不過被張飛嚇怕了,改稱為兄。最後曹操大軍水淹下邳城,呂布被擒,於
白門樓上處死。
不論小說里還是舞台上,開頭時,呂布都是掛著鬍子的;也不管演《鳳儀亭》還是《白門樓》,仍舊是這般扮相。有證據么?也有。
元代刻印的《三國志平話》有插圖,其中一幅圖《呂布刺董卓》,貂蟬站
在院子裡,呂布卻手持寶劍,把董卓從床上拖下來,舉劍砍去。那呂布就掛著三綹長須。另一幅是《水浸下邳擒呂布》,那呂布走出
下邳城,中了關雲長一箭,畫面上還是那把
鬍子。
《孤本元明雜劇》里,元代劇作家鄭德輝寫的《虎牢關三戰呂布》,後面註明呂布的打扮,正是“三叉冠雉雞翎”加上“三髭髯”。
由“三髭髯”變成白面無須,很可能是首先出現在明代的舞台上以後繼承下來,直至今日。
方天畫戟原也不是呂布的拿手武器,他是持矛的。《後漢書·董卓傳》說:“卓將至,馬驚不行,怪懼欲還。呂布勒令進,遂入門。(李)肅以戟刺之,卓裹甲不入,傷臂墮車。顧大呼曰:‘呂布何在?’布曰:‘有詔討賊臣……’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
那么,“轅門射戟”的戟是誰的?《三國演義》說:“布大怒,教左右:取我戟來!”這無非是小說家的點綴。《三國志·
呂布傳》不然。此書說:“布令門候於
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
小支。”那顯然不是呂布自己用的戟。
呂布的矛,在鄭德輝《三戰呂布》中變成方天畫戟;和他對陣的張飛拿的是丈八矛(《三國志》已有張飛持矛的記載),關雲長是三停刀,劉備是
雙股劍。
薛仁貴
薛仁貴(公元614年-公元683年3月24日)是出身清白的農家子弟,名禮,絳州龍門人(今山西
河津)。
薛仁貴使用的方天畫戟,很可能是他的家傳兵器。他的六世祖是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將領
薛安都,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直指高麗。唐軍到了安地,一位郎將被
高麗軍隊團團圍住,情勢危急,薛仁貴飛馬上前,立斬敵將,將人頭懸掛於馬鞍上,一舉震懾敵軍。更精彩的舉動隨之而來,為了突出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效果,薛仁貴一身白袍,格外醒目,他手握畫戟,“腰鞬張弓”,沖入敵群,所向披靡。唐軍四面合圍,
勢不可當,高麗軍隊潰散奔逃,折兵2萬。唐太宗很快被這個天神般的青年人吸住了眼球,趕緊打聽此人姓甚名誰。
薛仁貴見到了大唐天子,當場被授予游擊將軍、
雲泉府果毅,負責守衛
玄武門。
呂方、郭盛
《水滸傳》中“
小溫侯”呂方,喜歡紅色,戰袍紅色團花,鎧甲火龍鱗,帶束一條紅瑪瑙,騎胭脂如龍馬,戟是朱紅畫桿方天戟。“
賽仁貴”郭盛,喜歡白色,頭上三叉冠頂一團瑞雪,身上鑌鐵甲閃寒霜,穿素羅袍,坐下白馬(征宛玉獸),戟是寒戟銀絞。
兩個人都是使方天畫戟。不是纓的顏色的區別,是戟桿的顏色的區別:呂方戟桿紅色,郭盛戟桿白色。呂方的畫戟是雙刃的,即沿中間的桿對稱,兩邊都有月牙形的戟刃;而郭盛的戟是單刃的。
在《
水滸》中,呂方、郭盛的兩桿方天畫戟,跟書中其他幾位高手的比起來,只能算是中看不中用的“
銀樣蠟槍頭”了。他二人後來死於烏龍嶺上的亂石下,也算沒有埋汰了手中的兩枝方天畫戟。
史文恭
史文恭擅使方天畫戟,在天王晁蓋討伐曾頭市時,史文恭一出場就是提著一桿方天畫戟,書中描寫他“彎弓插箭,坐下那匹卻是千里玉獅子馬,手裡使一枝方天畫戟”。雖然書中沒有具體描述到史文恭操作方天畫戟的過程,但是以他的武功,列為水滸中使戟的一流高手,應該是沒有異議的。
韓存保
高俅討伐梁山時,他手下的十
節度使中,雲中節度使
韓存保善使一枝方天畫戟,他是與呼延灼對陣的。兩人
棋逢對手,在陣前更不打話,一個使戟去搠,一個用槍來迎。“兩個戰到五十餘合,
呼延灼賣個破綻,閃出去,拍著馬望山坡下便走。”這一段格鬥描寫得相當的精彩,幾乎不下於林沖與河北節度使、老將王煥的那場槍對槍的惡鬥。
韓存保和呼延灼從馬上打到水裡,那慘烈的一幕,直讓人想到三國時馬超在
渭水邊斗“虎痴”許褚,在葭萌關下斗
張飛的驚心動魄的情景。不過,這些精彩的場面,不知道是作為老師的
施耐庵Copy羅貫中的呢,還是作為學生的羅貫中Copy了他的老師。反正,這些經典的場面,早已經和當事人血脈相連了。
方傑
《水滸》中使用方天畫戟最狠的,該算是方臘的侄兒、有
萬夫不當之勇的方傑了。方傑正和秦明單挑時,他的手下杜微猛然向秦明掣來一柄飛刀,秦明急躲時,被方傑一方天戟聳下馬去,死於非命。這個方傑的武功不同一般,且看這一段:
“宋江陣上,關勝出馬,舞起
青龍刀,來與方傑對敵。兩將交馬,一往一來,一翻一復。戰不過十數合,宋江又遣
花榮出陣,共戰方傑。方傑見兩將來夾攻,全無
懼怯,力敵二將。又戰數合,雖然難見輸嬴,也只辦得遮攔躲避。宋江隊里,再差李應、朱仝,驟馬出陣,並力追殺。方傑見四將來夾攻,
方纔撥回馬頭,望本陣中便走。”
他一人獨擋四條一等一的
梁山好漢,還真有點
呂布的餘風了。可惜他命運不濟,最後死在打入方臘內部的間諜柴進和燕青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