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特利希博士》畢特利希博士,世界著名的林學家、角規測樹理論和方法的創立者。胸高斷面積是森林調查中用於計算蓄積量的一個重要測樹因子。1948年奧地利林學家沃爾特·畢特利希(Walter Bitterlich)首創了角規測樹理論和方法,打破了100多年來的標準地每木檢尺的傳統方法,只在一個點上用水平視角繞測周圍樹木,大大提高了森林調查的工效,實現了測樹技術的巨大飛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特利希博士
- 外文名:Walter Bitterlich
- 職業:林學家
- 主要成就:角規測樹理論和方法的創立者
人物簡介,角規測樹,發明者,著作,獎項與榮譽,推廣和運用,出處,
人物簡介
畢特利希博士,世界著名的林學家、角規測樹理論和方法的創立者。胸高斷面積是森林調查中用於計算蓄積量的一個重要測樹因子。1948年奧地利林學家沃爾特·畢特利希(Walter Bitterlich)首創了角規測樹理論和方法,打破了100多年來的標準地每木檢尺的傳統方法,只在一個點上用水平視角繞測周圍樹木,大大提高了森林調查的工效,實現了測樹技術的巨大飛躍。 畢特利希,1908年2月19日出生於奧地利蒂羅爾州羅伊特鎮,1930年畢業於維也納自然資源與套用生命科技大學。他對角規初步構思及計算方法最早記載在他1931年的日記中,二戰迫使他的專業和科學工作中斷,直到1948年才完成開發和論文發表。角規測樹確定斷面積由於不需要直接測定單位面積樹木直徑而引起了全世界林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和廣泛重視,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被證明是一種高效和經濟的清查工具,被視為20世紀在測樹學理論和方法上的重大突破,林學家稱之為林業科學領域的“世紀發明”。
角規測樹
由於角規是以一定視角構成的林分測定工具,胸高斷面積是角規測樹最早,也是迄今最主要的測定因子,套用也最廣泛,其他角規測定因子都是由它衍生而來,角規測定林分每公頃胸高總斷面積原理是整個角規測樹理論體系的基礎,按照既定視角在林分中有選擇地計測為數不多的林木就可以高效率地測定出有關林分調查因子。角規測樹是一種高效、準確的測定技術。
1952年由美國林務局南方林業試驗站L·R·格羅森堡在《林業雜誌》介紹了畢特利希的角規測樹方法並在美國森林調查中得到套用,自此以後數以百篇計有關角規測樹論文發表,角規測樹也成為有效地獲取估計林分斷面積、材積和株數的標準方法。隨著森林生態學研究從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發展,以及全樹利用與全林利用的得到重視,森林生物量的測定成為日益重要的測樹內容,角規測樹的概念已廣泛地套用到森林調查,包括擴展到倒木和粗木質殘體的估計。
發明者
除了他的森林抽樣方法的開創性貢獻外,畢特利希博士是一個多產的發明者,擁有多項專利,1950年以來,他一直與FOB公司緊密合作,已在奧地利薩爾茨堡Relaskop-Technik公司開發了Spiegel-Relaskop和代表著技術發展最高水平的Tele-Relaskop等適用的角規測樹儀器,並被廣泛用於測樹學及森林清查中。聯合國糧農組織自第5屆世界森林大會1960年在美國西雅圖召開以來,畢特利希教授幾乎在所有世界林業大會和森林研究組織聯合會世界大會及許多國際林聯與專題討論會介紹他的研究成果和進展。
著作
1966年博士被任命為奧地利維也納農業大學教授,1978年退休後仍然繼續他的科學工作,他的思想總結在1984年由大英國協農業局出版的The Relascope Idea(速測鏡思想)一書中。
獎項與榮譽
多年來,畢特利希博士參加了無數次會議並在薩爾茨堡的家裡和辦公室接待了無數來訪者。畢特利希博士在奧地利和德國獲得了眾多獎項,並且是美國林學會一名榮譽會員。畢特利希是一個少有的很具創意的天才,被林學界普遍稱頌。他的工作已被證明既具理論性,又有高度實用性。
國際林聯簡訊2008年第2期發布了這樣一則訊息:2008年2月9日,沃爾特·畢特利希博士不幸在奧地利羅伊特鎮去世,而10天之後就是他一百歲華誕。他留給我們的不僅有角規測樹的方法,還有速測鏡以及其他許多用於森林測量的工具和方法。如果沒有這位傑出的學者,在我們製作各類森林統計報表或進行森林規劃的日常工作中,森林資源調查數據的收集將會困難得多,並且精度遠不如現在的高。
推廣和運用
我國自1957年引入這一方法,並逐步推廣和普遍採用,已設計製造了一些具有良好使用性能的角規測器,如1963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華網坤等研製成林分速測鏡(定名LC-I型),1982年遼寧鐵嶺地區林科所張紹良等研製出林分望遠速測鏡(DQW-2型望遠測樹鏡),2004年北京林業大學馮仲科等研製出電子角規測樹儀等,“角規測樹”是我國對這類方法的通用名稱,現已成為我國森林資源清查的一種基本方法。
出處
引自《中國林業》雜誌2008年第8A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