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思文

畢思文

畢思文,中國科學院“海內外優秀人才引進計畫”入選者(相當於“長江獎勵計畫”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創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遙感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所黨委委員和重點實驗室黨支部書記。

基本介紹

社會兼職,教育情況,教學工作,工作經歷,

社會兼職

主要社會兼職包括:
  1. 中國科學》、《地震學報》、《山地學報》等期刊編委;
  2. 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專業委員會理事;
  3.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數字人體智慧型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4. 中國醫藥信息學會數字人體專業委員會主任;
  5. 北京市醫藥信息學會“數字人體-人體系統數字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畢思文畢思文

教育情況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安徽理工大學地質系,煤田地質學勘探專業,獲學士學位;同時選修了物理學專業和化學工程、礦建等專業的大部分課程。
1987年9月—1990年7月,中國礦業大學地質學系,沉積學構造地質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5年9月—1997年11月,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地質學專業博士後
1997年12月—2000年1月,清華大學力學系,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後。

教學工作

⑴1999年2-5月,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碩士研究生課程《塑性力學》,25課時;
⑵2000-2001年,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地球系統科學》,20課時;
⑶自2001年10月以來,每年一次,成都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課程《地球系統科學》,20課時;
⑷自2001年以來,每年一次,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課程《地球系統科學》,40-60課時;
⑸自2003年4月以來,每年一次,成都理工大學碩博研究生課程《數字工程》,30課時;
⑹自2004年3-5月,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課程《量子遙感》,20課時;
⑺自2004年6月,安徽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課程《地球系統科學》,20課時;
⑻自2000年以來,培養碩士生10餘人和博士生6人。

工作經歷

⑴自70年代初期以來,從事煤礦工作,歷經從採煤工、回柱工到生產技術科、安全檢查科和地質測量科等工種,職務包括採礦技術員和測繪技術員。
⑵1975年9月-1977年10月,江蘇省徐州煤炭工業學校學習,煤田地質學與勘探專業。
⑶1977年10月-1978年10月,江蘇省徐州礦務局,職務為地質技術員,從事煤地質學與勘探、數學地質、地層古生物、礦井地質的技術和科研工作。
⑷1982年8月-1987年8月與1990年8月-1991年8月,江蘇省徐州礦務局,職務分別為助理工程師地質工程師,研究室主任,從事礦井地質、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數學地質、構造地質的技術和研究工作及科研管理工作。
⑸1995年9月-1997年11月,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從事大地構造學數值模擬,地球系統科學等領域研究工作。主要有:①藏北西崑侖大地構造分區,演化及其模擬實驗研究;②統一構造理論初探(地球系統構造學);③地球系統科學可持續發展研究;④山東兗礦區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與模型研究。職務為博士後和副教授
⑹1997年11月-1999年12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從事①青藏高原構造地質與區域地質學;②高溫高壓岩石力學和數值模擬;③新概念地質力學等研究工作。職務為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副導師
⑺1997年12月-2000年1月,清華大學力學系,從事地球系統力學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創新研究工作。主要有:①地球系統力學與構造動力學研究;②青藏高原構造地質與南北邊界碰撞變形的運動學、動力學數值模擬研究。職務為博士後和教授。
⑻1998年7月-1998年12月,德國波茨坦大學地學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
⑼2000年1月-,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從事以下研究:①青藏高原構造遙感分析與動力學耦合模型研究;②地球系統科學與數字地球互動關係研究;③量子遙感與數字礦山研究。職務為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