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厚傑

畢厚傑

畢厚傑,視頻通信專家。主持和參與了我國第一套可視電話、會議電視、可視圖文等視頻和圖像通信系統的研製工作。編著、翻譯多部有關視頻編碼和視頻通信著作,為發展我國視頻通信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厚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32年11月28日
  • 職業:視頻通信專家
  • 畢業院校:上海交通大學
  • 主要成就:IEEE高級會員
人物簡介,參與項目,主要成就,人生履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畢厚傑,1932年11月28日出生於上海市,1950年高中畢業後,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次年因院系調整轉入電信工程系學習。由於國家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始建設的需要,畢厚傑於1953年提前1年畢業,先在上海電話公司任技術員,1954年被分配到南京電信學校任教。1958年南京電信學校更名為南京郵電學院,自此畢厚傑在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工程系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職,1998年開始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退休。
畢厚傑畢厚傑

參與項目

20世紀70年代初,畢厚傑主持參與了我國第一套可視電話系統(包括可視電話端機、10門寬頻交換機和音控切換機等)的研製,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以後又組織所在的學術梯隊(圖像通信教研室)完成了我國第一個8Mb/s數字彩色電視會議系統的研製,1990年獲郵電部科技成果一等獎,成功地套用於福建省廈門等7個城市的會議電視聯網系統。
畢厚傑曾先後兼任中國通信學會圖像通信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郵電高校無線通信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信息產業部通信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IEEE高級會員;在視頻編碼和圖像通信等方面發表了100餘篇學術論文、出版11本專著和譯著,培養碩士生40多名、博士生10名;為發展我國視頻通信技術和基礎理論,培養多媒體通信高級科技人才,推動現代通信學術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主要成就

研發我國視頻通信系統
幾乎人人都知道打電話,似乎通信就是電話,電話也就是通信。1972年,畢厚傑從電視上看到了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隨身攜帶的可視電話後,心情就不平靜了。他想,我國為什麼不可以自己研製這種“又能聽到對方聲音,還能看到對方形象”的通信設備呢?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他組織了一個研發小組,經過多少個日日夜夜的方案論證,反覆試驗,終於試製成了國內第一套可視電話系列,不僅有可視電話端機,還包括10門寬頻可視電話交換機,以及用於開會時自動切換的聲控切換裝置。這套設備後來連續兩屆在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展出,引起了港、澳同胞的轟動。他們說我們終於看到了中國人自己研製的可視電話。該成果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科技成果獎。
由於視頻信號的信息量大,無法在普通的通信線路上傳輸,正如一輛大卡車無法在狹窄的巷子裡通過一樣,因此視頻信號在傳輸前必須先進行“壓縮”,然後才能在普通的通信線路上傳送。不僅如此,這種壓縮編碼圖像還應在傳輸中具有抵抗各種噪音和干擾的能力。妥善解決這些矛盾,只有採用數字方式的視頻壓縮編碼。為此,畢厚傑傾注了全部精力,在院、系領導的支持下,他又一次主持並參與了採用數字壓縮編碼技術的8Mb/s彩色會議電視系統的研製,經過艱苦奮戰,攻克了一個個難關,終於在福建省7個城市聯網試驗成功,並於1990年獲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這是在國內自行研製的第一套數字會議電視系統。之後,他又陸續組織、參與學術梯隊完成了郵電部(現信息產業部)多項重點科研項目,如符合H.261國際標準的“變速率數字會議電視系統”,“可視圖文實驗系統”,“PSTN可視電話遠程監控系統(碼率降至64kb/s以下)”,“不對稱數字用戶線(ADSL)寬頻接入設備”等。這些系統和設備的研製,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月致函南京郵電學院稱:“南京郵電學院畢厚傑教授和以他為首的學術梯隊,最近五年來,對我公司的多媒體通信新產品,特別是數字會議電視設備的研製,在立項、原理到軟體編製做了大量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收到了可喜的經濟效益,我公司會議電視設備產值已達1.3億元,占國內40%的市場份額,超過了長期來占國內大部分市場份額的美國視訊(Vitel)公司,畢教授等為發展我國民族通信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重視並發展視頻編碼
70年代初,剛開始研製可視電話時,不少人表示異議,認為“我們連電話還打不通呢,搞什麼可視電話。”確實,當時家庭要裝一部電話很困難,不僅安裝費昂貴,而且安裝周期很長。但畢厚傑認為視頻通信具有普通電話所沒有的一系列優點,如直觀性、生動性、效率高、信息量大等,為此他發表了一系列論文,認為人類從外界吸收的信息大部分來自視覺,因而視頻通信是一種十分有潛力的新通信方式。今天視頻通信的熱潮充分證實了其預見的正確性。
在研究視頻數字壓縮編碼時,他發現預測編碼DPCM)是一種有效的易實現的方法,但抗誤碼能力差,一旦有了誤碼,就會擴散。他和他的學生反覆研討,分析了誤碼擴散圖案,提出了DPCM的套用條件。為了提高學術水平,培養人才,他和有關學者一起編寫了我國第一本圖像通信的理論著作《圖像編碼基礎》,被國內高校廣為採用。
長期以來,有人認為“圖像編碼”是一門沒有理論的學科,只是一門實驗性學科。畢厚傑經過長期摸索研究,認為視頻通信很複雜,圖像編碼確實沒有一個簡單的模型,但他發現視頻通信有兩個特點:一是視頻內容多變,一是視頻網路性能多變。視頻內容有時細節多,有時大面積的平坦,有時快速運動,有時卻變化很慢。他認為必須根據視頻內容的變化,相應的採取自適應的信源編碼模式,從而取得良好的編碼效果。視頻網路性能也是經常變的,特別是網際網路和移動網。前者的信息流量不恆定,帶有突發性,網路有時流暢,有時阻塞;後者則由於傳輸的多徑性(不同途徑),信號幅度時大時小,因此他又提出必須根據傳輸信道的變化特性,相應的採取自適應的信道編碼模式。這種對視頻通信的信源和信道的“自適應編碼理論”,他是國內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並較全面地反映在其著作《H.264——新一代視頻編碼標準》中,不僅詳盡敘述了該編碼理論,而且對其實現方法也作了具體的介紹。
做人做事輸出大於輸入
畢厚傑是一位長期研究視頻編碼的專家,也是一位多年從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他經常給研究生講的一句話就是“做人做事都要輸出大於輸入”。他對學生說:“如果一個人不能做到輸出大於輸入,這個人的人生就沒有多大意義。做學問更需要輸出大於輸入,否則就沒有創造性,同樣也失去了做學問的意義。”
畢厚傑對視頻通信始終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很高的敏感度,那種不斷追逐新知識,求新求變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學生。他所指導的研究生,大多已在企業、高校中成為技術核心或骨幹,有的走上了通信部門的重要領導崗位。他指導的碩士生中約有1/3在國外取得了博士學位,有的在國外的大學已成為信息學科的帶頭人。
“求新、求變”也指導著畢厚傑的人生轉折。1982年底,畢厚傑因積勞成疾,患了胃癌醫生確診是腺狀胃癌,癌細胞已開始擴散至淋巴,屬早期中的晚期。他在住院期間,翻閱了不少醫學資料。當他看到一則報導說國外已經實驗證實“人的免疫力和人的心情有密切關係”時,求生的欲望和求新的意識告訴他:必須調整自己的鬱悶情緒,以積極的放鬆的心態,配合醫生的治療,說不定可以破解癌症這個難題,奇蹟會從這裡出現。就這樣,他把住院治療也當成一個“新課題”來研究。經過開刀、化療、放療等半年時間的治療,奇蹟真的出現了。從他病癒出院迄今已20多年,病情再沒有復發過。病癒出院時,醫生囑他多休息一段時間,但他剛出院就堅持要為研究生上課。他認為多做些事情更有利於心態的調整。他經常對學生講,人的一生很短暫,一個人一生能真正做好一件事就不錯了。一個目標認準了就要堅持不懈為之努力,持之以恆才能取得好的成績。他視視頻通信為其奮鬥目標,經過30餘年的努力,終於看到了視頻通信從70年代最初被人認為是多此一舉,到90年代初變成了一種儲備技術,建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全國會議電視骨幹網,現在視頻通信已發展成為通信領域中的一項熱點技術,這是我國通信技術史上百年未遇的巨變,因此他退休後仍然一如既往地鐘情於視頻通信的研究工作。

人生履歷

1932年11月 出生於上海市。
1950-1953年 在上海交通大學學習。
1953-1954年 在上海電話公司任技術員
1954-1958年 任南京電信學校教師。
1958-2000年 任南京郵電學院講師教研室主任、無線電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年 退休。

主要論著

1 畢厚傑,徐澄圻譯.圖像通信(日).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82
2 姚慶棟,畢厚傑,等.圖像編碼基礎.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84
3 畢厚傑主編.圖像通信工程.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85
4 畢厚傑.多媒體信息的傳輸與處理.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6
5 畢厚傑主編.新一代視頻編碼標準——H.264.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6 鄭樹德,畢厚傑.DPCM的誤碼回響分析.通信學報,1984(10)
7 畢厚傑,李海波.Motion-Estimation Affected by lumminance changes.PCSJ’87
8 畢厚傑,李海波.Motion-Compensated coder used for Videoconferencing,PCSJ’87
9 畢厚傑,等.新的運動圖像檢測器.電信科學,1988(1)
10 畢厚傑,圖像編碼的發展.計算機技術,1988(6)
11 畢厚傑,李家鳴.提高圖像質量的新方法.電信科學,1989(5)
12 畢厚傑.靜止圖像編碼.通信學報,1996(3)
13 畢厚傑.寬頻接入網.電信科學,1995(4)
14 畢厚傑,盧官明.A motion compensated image Sequence scheme at VLB,VLBPCS’97(Sweden)
15 畢厚傑.會議電視系統講座.電信科學,1998(1-5)
16 楊震,畢厚傑.神經網路非線性預測及語音編碼.電子學報,1998(1)
17 畢厚傑.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中國工程科學,2000(8)
18 畢厚傑.信息和信息化.中國工程科學,2003(5)
19 畢厚傑.H.264——新一代視頻編碼標準.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