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與中國藝術的第四次相遇

畢卡索與中國藝術的第四次相遇

南京國際美術展世界藝術大師作品展即將於10月8日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以“向大師致敬”為主題的此次展覽屆時將展出畢卡索、高更等世界十位頂級藝術大師的作品原作,所有展品均為利源集團及海外機構近二十年積累的自有收藏藝術品,將首次從利源集團位於香港的收藏館運至南京。

主要梗概,第一次相遇,第二次相遇,第三次相遇,第四次相遇,

主要梗概

南京國際美術展世界藝術大師作品展即將於2014年10月8日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以“向大師致敬”為主題的此次展覽屆時將展出畢卡索、高更等世界十位頂級藝術大師的作品原作,所有展品均為利源集團及海外機構近二十年積累的自有收藏藝術品,將首次從利源集團位於香港的收藏館運至南京。該展覽計畫進行六天,其中四天公眾展、兩天學術展。計畫展出作品有:畢卡索著名油畫《戴綠帽子的女人》、畢卡索鋼筆墨水畫《戴帽子的男人》、畢卡索素描《吉他和半身像》、畢卡索雕塑《男人頭像》、畢卡索瓷盤畫《摸魚的手》、雷諾瓦的成名作油畫《玫瑰花》和《靜物》、莫奈著名油畫《朗香教堂的朝拜之旅》、夏加爾著名油畫《馬戲團》、畢沙羅的著名油畫《巴黎藝術橋》;杜布菲的著名水粉畫《夜幕中遷徙的燕子》、羅丹著名的雕塑《跪著的女農牧神》、馬蒂斯油畫《河面》、高更油畫《樹下兩隻牛》等。此次大師展中有世界大師畢卡索的七幅作品,這是繼2011年畢卡索中國大展之後的又一創舉,可謂是畢卡索與中國的第四次相遇。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來談談畢卡索與中國藝術的前三次相遇情況。

第一次相遇

第一次相遇——1944年畢卡索加入共產黨
他, 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立體畫派創始人,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羅浮宮的畫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人們稱他為“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這就是人們對畢卡索的印象,那你是否知道這樣一位大師早在1944年加入法國共產黨,在西班牙內戰和納粹占領法國期間,畢卡索堅定地站在民主和進步勢力一邊,積極參與反法西斯鬥爭。
大畫家畢卡索加入法國共產黨,這讓處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中國共產黨人興奮不已。1945年,延安《解放日報》發表文章,《慶祝畫家皮卡索加入共產黨》,還在延安舉辦了一個畢卡索畫展以示慶祝。這個展覽的具體情況後來很少有人提及,可能因為對畢卡索的政治判斷有了變化,不過在以當時延安的條件而言,還能舉辦這樣的展覽,的確表現了中國同志極大的誠意。有人估計,這個展覽可能是圖片展,而我們幾乎可以斷定,只能是圖片展。無論如何,這個展覽都應該算是畢卡索和中國的一次親切相遇。
直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出現分裂之前,畢卡索一直都是我們的同志,儘管他的私生活看起來過於浪漫,離一個無產階級戰士距離尚遠;同時他在巴黎舒適的物質生活,可是讓他遠在黃土高原的中國同志無法想像的,但是他追求正義,思想左傾。西班牙內戰時期,法西斯軍隊悍然轟炸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一分鐘轟炸,炸死了150個平民,畢卡索的名畫《格爾尼卡》就是對法西斯這次暴行的控訴,由於畫家的影響力,這件作品成為反法西斯的重要武器。
1956年,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法國,併到坎城拜訪“超級偶像”畢卡索。曾任中央工藝美院第一副院長的藝術家張仃是代表團的成員之一。幾十年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對畢卡索當時居住的加里富尼別墅的陳設布置記憶猶新。“那是一個午後,我們來到畢卡索的工作室,是在海邊的一所別墅。畢卡索睡完午覺,從樓上走下來,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來。他領著我們參觀了工作室,原以為他的工作室一定很華貴,因為他是世界上最有錢的藝術家,他賣掉一幅畫的價錢,可以購買他一生用不完的繪畫材料。可是,在這位世界著名的大畫家的工作室里,除了作品是新的,一切陳設全是破舊的,牆上是不斷脫落的灰跡,沙發舊得已經露出了彈簧……所有這一切,這位藝術家好像一點也沒意識到。他的工作室里,牆上、地上都掛滿、擺滿了大量新作……”。
張仃把一套水印的《齊白石畫集》送給了畢卡索,並且與畢卡索合影。照片上,76歲的畢卡索左手摟著張仃,面帶微笑,目光炯炯。這次拜會時,中國文化代表團向畢卡索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夠到中國訪問,但畢卡索並未同意。
同樣是在1956年,張大千攜夫人徐雯波到加里富尼別墅拜訪畢卡索。張大千夫婦落座之後,畢卡索便拿出百餘張自己臨摹的齊白石作品給他們看。畢卡索很認真地對張大千說:“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何以要跑到巴黎學習藝術?”在畢卡索看來,齊白石畫魚並沒有畫水,他卻能感覺到魚在水裡游,而齊白石畫的墨竹與蘭花的意境也是他實現不了的。

第二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1983年法國總統攜畢卡索的原作訪問中國
改革開放之後,畢卡索的形象在中國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1983年,法國總統訪問中國,帶來了三十多張畢卡索的原作,這次終於讓中國人實實在在地看到了畢卡索的原作。
畢卡索第二次來到中國,儘管他多姿多彩的私生活仍然是中國人津津樂道的首要話題,畢竟,他的藝術天才也開始被渲染,以至於畢卡索成為一個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創新的代名詞,而這,正是處在思想啟蒙時期的中國所需要的。
畢卡索第二次與中國相遇,為當代藝術提供了動力,這就是關於藝術家自身的啟蒙,強調藝術家的個性和創造性;鼓勵藝術家不斷挑戰視覺傳統、不斷突破思維慣性的現代主義精神,這些對於新時期中國的藝術革命,這是一種重要的思想資源。

第三次相遇

第三次相遇——2011年畢卡索中國大展
前兩次相遇對於我們這代人已經很遙遠了,真正讓我們近距離接觸到畢卡索的作品的要數2011年畢卡索中國大展了,那次展覽可謂是畢卡索最全面的一次中國作品展,共展出了48幅油畫、7幅版畫和7座雕塑總計62件珍貴的藝術作品,如《赤腳女孩》、《雕塑家》以及《朵拉·瑪爾畫像》等,此次展覽全景呈現了這位現代藝術創始人和奠基者的藝術魅力。大展的展品均為法國國立畢卡索博物館的珍藏,囊括了畢卡索從兒時的創作至晚年各個時期的作品,觀眾們難得可貴的欣賞到了畢卡索不同繪畫階段如藍色時期、玫瑰時期、立體主義時期等階段的代表性作品。同時與畢卡索的人生起伏緊密相關的畫作,如《瑪麗德雷的肖像》、《坐在紅色座椅上的女人》等具有特殊私密性的作品也首次呈現在中國觀眾面前。除了62件大師真跡之外,展覽另有50幅關於畢卡索的生活攝影照片亮相,為廣大中國觀眾了解畢卡索的藝術人生作了更多的詮釋。

第四次相遇

第四次相遇——2014年南京國際美術展“世界藝術大師作品展”
能與前三次相遇相媲美的當屬即將於2014年10月8日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的南京國際美術展世界藝術大師作品展了,以“向大師致敬”為主題的此次展覽屆時將展出世界大師畢卡索的七幅作品,這是繼2011年畢卡索中國大展之後的又一創舉,可謂是畢卡索與中國藝術的第四次相遇。
此次南京國際美術展世界藝術大師中展出的畢卡索的作品分別為:畢卡索鋼筆墨水畫《戴帽子的男人》、畢卡索著名油畫《戴綠帽子的女人》、畢卡索雕塑《男人頭像》、畢卡索素描《吉他和半身像》、畢卡索瓷盤畫《摸魚的手》、畢卡索瓷盤畫《白鴿》、畢卡索瓷盤畫《蘋果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