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橋(河北邢台市威縣)

界橋(河北邢台市威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界橋,古地名,界橋遺址位於河北邢台市威縣城東方家營以東,大葛寨村南,距縣城約11.5公里,作為古戰場,三國時公孫瓚曾與袁紹混戰於此,事情詳見界橋之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界橋
  • 時間東漢末年
  • 地點:河北邢台市威縣
  • 領域:歷史
相關事件,地點,時間,參戰方,結果,參戰方兵力,傷亡情況,主要指揮官,背景,合戰,結果,對各方的影響,對後人的警示,

相關事件

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期,袁紹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開打的戰爭,為各地諸侯爭奪地盤明顯化的第一次會戰。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屯兵磐河,袁紹在界橋應戰。此戰之後雙方仍然爭戰不斷,如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歷時兩年,以雙方互相耗盡兵糧及董卓漢獻帝之名遣使和解告終。

地點

界橋、磐河

時間

191年冬

參戰方

結果

袁紹軍獲勝,由被動轉入主動

參戰方兵力

公孫軍三萬,袁軍不詳,兵力較少

傷亡情況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全軍覆沒

主要指揮官

公孫軍:公孫瓚
袁軍:袁紹麴義

背景

公孫瓚曾派其弟公孫越領千餘人助袁術袁紹,為流矢所中而死。公孫瓚以此遷怒袁紹袁紹初欲以自身勃海太守印綬給與公孫瓚從弟公孫范作為巴結,但公孫范盡以渤海兵助公孫瓚。初平二年(191年),公孫瓚率二萬人大破黃巾軍公孫瓚接著羅列袁紹十大罪狀,冀州諸城官員向公孫瓚投降。

合戰

在界橋南二十里,公孫瓚三萬餘人並排,分左右兩翼各五千騎兵。中心主力為「白馬義從」(即公孫瓚以白馬所組成的騎射精兵)。麴義以「先登死士」八百步兵與弩兵數千人應戰。袁紹則集結數萬步兵在後。公孫瓚麴義兵少而輕敵,命令騎兵進攻。麴義的步兵成功牽制公孫瓚的騎兵,並以弩兵射倒騎兵。斬殺嚴綱等一千餘人。
公孫瓚兵退至界橋欲反攻,被麴義攻破。麴義攻至公孫瓚兵營,拔其牙門旗竿。至此公孫瓚軍隊完全崩潰。
袁紹數萬步兵與敵混戰期間,公孫瓚殘餘騎兵攻至並包圍袁紹所在。當時袁紹只有數十強弩兵,百多持戟步兵。由於公孫瓚兵不知袁紹身份,不敢戀戰,在麴義引兵來救時即撤退。

結果

此戰對雙方都沒有做成重大損失,公孫瓚有能力在次年發動龍湊之戰、三萬人參與巨馬水之戰等。但袁紹於此戰中成功停止了公孫瓚的南侵,大大挫折了其銳氣。在南進形勢僵持不下之下,公孫瓚急於另圖出路,引發了後期殺害極有名聲的劉虞而失去人心。形勢由本來名正言順討伐有「十大罪狀」之名的袁紹變成謀害在朝廷位列三公至乎令外族臣服的劉虞的罪人,頓成眾矢之的,被袁紹反過來利用劉虞的兒子劉和打著正義旗號聯合烏桓及劉虞舊部圍攻公孫瓚公孫瓚在元氣大傷下在易京之戰後最終覆亡。

對各方的影響

袁紹
獲得立足之地 ,改變了公孫強袁弱的軍事格局,打破四面楚歌的被動局面,雙方整體開始形成均勢,是袁紹稱雄河北的關鍵戰役,之後袁紹穩據冀州之地,向四方拓展,最終擊滅公孫瓚等河北諸侯。此戰是以步兵、弩兵戰勝騎兵的經典戰例,也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範。
公孫瓚
白馬義從全軍覆沒,實力大為削弱,銳氣被挫,公孫瓚的雄心也因此大為退減,不久後修建易京樓,欲自守幽州冢。
曹操
避免了被袁術陶謙公孫瓚三路夾擊的局面出現,同時因為有袁紹這個強援的存在,可以安心征伐河南各路諸侯。曹操當時屬人數不占多數之勢,為後來的統一北部適當留下了實力。
袁術
袁孫陶聯盟的實力被削弱,袁術陶謙也被曹操各個擊破,也袁術欲稱帝的第一次重大打擊。

對後人的警示

在利益的迫使下、我們可能會作出出格之事、但是我們要保持自己的節超、對待事物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加強對事物的分析與理解、不能麻木相信自己的實力、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其實很小、重要的就是理解、用實事去理解實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