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陽區

田陽區

田陽區,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總面積2394平方公里,轄9個鎮1個鄉,2018年末常住人口32.8萬人,其中壯族占90%。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4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覆同意田陽區脫貧摘帽。

2019年8月,國務院同意撤銷田陽縣,設立百色市田陽區。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田陽區
  • 外文名稱:Tianyang
  • 別名:田州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
  • 下轄地區:田州鎮、百育鎮、五村鎮等
  • 政府駐地:田州鎮
  • 電話區號:0776
  • 郵政區碼:533600
  • 地理位置:廣西西部 右江河谷中部
  • 面積:2394平方公里
  • 人口:2018年末常住人口32.8萬人
  • 著名景點:敢壯山,五指山,惠洞水庫
  • 機場百色巴馬機場
  • 火車站:田陽站
  • 車牌代碼:桂L
  • GDP:170億(2018年) 
  • 區劃代碼:451003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境域,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農業,工業,交通,社會事業,醫療,教育,文化,民間藝術,文物遺址,旅遊,烈士陵園,百東河水庫,橋業草坪,感雲洞,涼洞岩,獅子山,獅岩,李蠻塞,忠烈祠,蓮山寺,彩雲山,蓮花山,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後,在嶺南設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田陽區屬象郡。
田陽區
漢武帝時始置增食縣(今田陽區境),初屬南越國。漢武帝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後,增食縣隸交州鬱林郡,縣治所在今田陽區境。
三國時,增食縣屬吳,仍歸鬱林郡地。
晉初不變。晉大興元年(318年),增食縣改名增翊縣,隸晉興郡,縣治所在今田陽區境。
南北朝,增翊縣隸南定州晉興郡。
隋朝,今田陽區屬鬱林郡宣化縣轄地。
唐朝,開元元年(713年)始置田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田州為橫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田州,領有都救、惠佳、武龍、橫山、如賴五縣。今田陽區之部分地域屬嶺南西道田州橫山縣地(縣治所在今田東縣),部分屬邕州地(今縣境西部和西南部)。
五代十國,今田陽區先屬楚國,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改隸南漢國轄地,屬南漢之宜州
宋朝,皇祐五年(1053年),始置奉議州和勘州,均為羈縻州制。奉議州治所在今田州鎮興城村那賴屯,因地形酷似桃果,故又名“桃城”。勘州州治設於今百峰鄉百峰村,初屬右江道鎮安軍民宣撫司,後改隸廣南西路邕州管。
元朝,升田州為田州路,撤勘州,其地歸來安路。奉議州為廣西行中書省田州路所轄。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田州路為田州土府,來安路亦改為來安府,奉議土州併入來安府。洪武年間,田州知府岑伯顏將田州府治所(今田東縣境)遷至來安府(今田陽區境)。七年復置奉議土州,同時將治所從那賴屯遷至發祥屯(今興城屯),直隸廣西布政使司。十七年廢來安府,併入田州府(府治在今田陽區境)。二十八年,奉議州改為衛。建文十二年(1400年),罷衛復置州。天順七年(1463年)改奉議土州為奉議流官州判。嘉靖六年(1527年),降田州土府為田州土州,奉議州改隸思恩府(府治在今武鳴縣境)。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奉議州改隸鎮安府(府治在今德保縣)。乾隆七年(1742年)始置陽萬土州判,治所在今百峰鄉,隸思恩府。光緒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歸流後,其地分別劃歸奉議州(今田陽區)、百色同知(今百色市)和恩隆縣(今田東縣)管轄,其中中田裡歸奉議州。二年,改奉議州為簡缺知州。五年復稱奉議州。陽萬土州判於同年改為恩陽州判,為百色直隸廳所轄。奉議州治及歸屬不變。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改縣,今田陽區置奉議縣和恩陽縣,奉議縣治所在今興城村,恩陽縣治所在今百峰村,均屬田南道轄地。民國13年6月,縣知事曾伯龍將奉議縣治所遷至田州鎮,為第六區(治所在今德保縣)轄地。恩陽縣隸屬第五區(治所在今百色市)。
1929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人鄧小平、張雲逸等發動百色起義,建立紅七軍,在恩隆縣平馬鎮建立蘇維埃政權——右江蘇維埃政府,轄右江沿岸各縣。奉議縣蘇維埃政府於同年12月15日在田州鎮成立,下轄田州區、百育區、那滿區、侖圩區(部分屬今田東縣)、百武區(今頭塘鎮)和田州鎮6個區(鎮),51個鄉蘇維埃政府。恩陽縣蘇維埃政府於1930年1月成立,下轄那坡鎮等6個鄉鎮蘇維埃政府。1930年10月,紅七軍主力離開右江根據地,所轄政區建置自然消失。民國24年奉議縣和恩陽縣合併為田陽縣,縣城在那坡鎮,屬百色行政監督區。
1935年,奉議、恩陽縣合併為田陽縣後,原奉議縣所屬的仁安、慕桃、平馬、檀河、作登、大欖、巴立7個鄉60多個村撥歸田東縣;原恩陽縣所轄的畢祿、平楊、楞安、溫平、畔水5鄉55個村劃歸百色縣;德賴、扶隆、塘日、東凌4鄉35個村劃歸敬德縣(今德保縣)。1949年12月5日田陽縣解放。
田陽區
解放後沿用田陽縣名。1950年屬廣西省百色專區。1954年縣治所遷至田州鎮。1970年,田陽縣隸屬百色地區行政專員公署。2002年屬百色市。
1987年11月,村民委員會改稱為村公所,村民委員會一般設在自然屯,亦有幾個自然屯合建一個村委會。1995年,村公所改設村民委員會,二塘、百育鄉撤鄉建鎮,分別成立頭塘鎮和百育鎮。田陽縣共有9個鄉,6個鎮,152個村民委員會,2261個村民小組,1個街道辦事處,5個街道居委會,1465個自然屯(街)。
1996年,田陽縣面積2395平方千米,人口約33萬人。轄7個鎮、8個鄉:田州鎮、那坡鎮、坡洪鎮、那滿鎮、百育鎮、頭塘鎮、玉鳳鎮、百峰鄉、琴華鄉、洞靖鄉、橋業鄉、巴別鄉、五村鄉、雷圩鄉、坤平鄉。縣政府駐田州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田陽縣總人口291973人。其中:田州鎮62706人,那坡鎮25602人,坡洪鎮21976人,那滿鎮18504人,百育鎮25704人,玉鳳鎮22988人,頭塘鎮22657人,百峰鄉11373人,琴華鄉8735人,洞靖鄉10122人,橋業鄉14889人,巴別鄉15614人,五村鄉13949人,雷圩鄉6660人,坤平鄉10494人。
2000年,田陽縣轄7個鎮、8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291973人。
2003年田陽縣行政區劃一覽 轄7個鎮、8個鄉:田州鎮那坡鎮坡洪鎮那滿鎮百育鎮玉鳳鎮頭塘鎮百峰鄉琴華鄉洞靖鄉橋業鄉巴別鄉五村鄉雷圩鄉坤平鄉
2005年6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76號)同意調整田陽縣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百峰鄉,整建制併入那坡鎮,那坡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琴華鄉,整建制併入坡洪鎮,坡洪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橋業鄉,整建制併入洞靖鄉,洞靖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雷圩鄉,整建制併入五村鄉,五村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坤平鄉,整建制併入玉鳳鎮,玉鳳鎮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後,全縣轄7個鎮、3個鄉:田州鎮、那坡鎮、坡洪鎮、那滿鎮、百育鎮、玉鳳鎮、頭塘鎮、洞靖鄉、巴別鄉、五村鄉。百峰鄉併入那坡鎮;琴華鄉併入坡洪鎮;橋業鄉併入洞靖鄉;雷圩鄉併入五村鄉;坤平鄉併入玉鳳鎮。
201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13]140號)批准同意五村鄉改為鎮建制。同年,自治區和百色市決定以那滿鎮露美村為核心,將周邊村情相近資源相同的3個鄉鎮16個行政村(188個自然屯)涵蓋29300多人的貧困區域規劃為露美片區,實施整體扶貧推進。
2014年12月,經自治區批准,洞靖鄉建制變更為鎮建制,原所轄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洞靖撤鄉設鎮。
2019年4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田陽縣等1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2019年8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精神,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調整百色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撤銷田陽縣,設立百色市田陽區,其管轄行政區域以及人民政府駐地維持不變。

行政區劃

田陽區共轄10個鄉級行政區,包括9個鎮、1個鄉,分別是田州鎮、坡洪鎮、那坡鎮、五村鎮、頭塘鎮、洞靖鎮、百育鎮、巴別鄉、那滿鎮、玉鳳鎮。田陽區人民政府駐田州鎮解放中路42-1號。

地理位置

境域

全區總有人口33萬人,居住著壯、漢、苗、瑤等多個民族,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縣,是明代抗倭女傑瓦氏夫人的故鄉,是鄧小平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右江革命根據地之一。
田陽區地處廣西西部,右江河谷中部,城區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200多公里,距百色市38公里。東至南寧,西通雲南、貴州,南經德保、靖西市直至越南,北過巴馬、東蘭進入河池市。總面積2394平方公里,由南部石山區、北部土山區、右江河谷平原三類不同區域組成。

氣候

田陽區地處素有廣西“天然大溫室”或“天然大棚”之稱的右江河谷中部,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別是右江河谷一帶,廣西著名高溫地區之一,平均氣溫22℃,年降雨量1100毫米,水利設施完善。熱量滿足一年三熟需要,年無霜期為307~352天。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氣候和水利條件,是發展農業特別是發展冬季蔬菜、水果生產的好地方。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在田陽區3590730畝總面積中,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有379875畝,占田陽區總面積(下同)10.6%;500米至800米的低山有1179400畝,占32.8%;25~500米高丘有884590畝,占24.6%;100~250米中丘有626475畝,占17.4%;台地(含階地)有110875畝,占3.1%;平地有218380畝,占6.1%;其他191135畝,占5.3%。山地中土山面積1970150畝,占54.8%;石山面積1616125畝,占45%;半土半石山面積6225畝,占0.2%。總面積中水域面積92473畝,占2.58%。基本是“八分六厘土石山,三厘水面一分一厘田”的格局。
五村鎮五村鎮

水資源

田陽區水域總面積為9.25萬畝,占田陽區總面積的2.58%。境內河流總集雨面積2380.3平方公里,在正常年景(P=50%)水資源總量為16.4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4億立方米,地下水儲存量4.02億立方米)。地表水年徑流量9.99億立方米,按人口平均為3024立方米,按耕地面積平均為2962立方米,均低于田陽區平均水平。多年平均流量為55.03立方米每秒,年平均最大流量92.95立方米每秒,年平均最小流量18.79立方米每秒。天然總落差為1358.9米,可利用落差680.5米。水能理論蘊藏量4.6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5萬千瓦,已開發利用0.36萬千瓦,占可開發的24%。
縣境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區域差異大。水資源總量,南部石山區為10.99億立方米,占總量的66.93%,中部右江河谷區為2.45億立方米,占14.92%;北部土山區為2.98億立方米,占18.15%。縣境徑流年內分配不均,河流徑流補給,主要依賴大氣降水。5~9月份比較集中,約占田陽年70%。南部石山區屬岩溶地形,多為地下河,枯水期地表徑流少,水資源較缺乏,人畜飲水時有困難;北部土山區河溝水位較低,枯水期資源也較缺乏。
田陽區可利用水量77618萬立方米,已開發利用(可供)水量47651萬立方米,占可開發的61.4%。至1995年底止,田陽區有引水工程813處,設計引水流量7.79立方米每秒;中、小型水庫16座,總庫容14663萬立方米,有效庫容8180萬立方米;塘壩120座,總庫容345.9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79.31萬立方米;內燃機抽水站139處,裝機140台,1236千瓦;機電力抽水機180處216台,7153千瓦;水輪泵站17處23台。總有效灌溉面積19.62萬畝。小(微)型水電站7座,裝機11台,裝機容量2495千瓦。歷年累計建成人畜飲水工程512處,有效工程359處,引水49處。

礦產資源

1995年初步掌握的礦產資源有14個品種,其中有一定儲量的有10種,主要有煤、石油、鋁礦、黃金、水晶礦、銻礦、磷礦、大理石、鐵礦、膨潤土。

人口

1953~1990年,田陽縣作過四次人口普查,(按田陽縣人口普查數、下同)。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田陽縣36676戶(年末戶數),人口175786人,其中男83099人,女92687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田陽縣43232戶,人口193385人,其中男93249人,女100136人。比1953年增加17599人,11年增長10.01%,年均遞增率0.87%。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田陽縣55435戶,人口307336人,其中男151986人,女155350人。比1964年增加113951人,18年增長58.92%,年均遞增率2.6%。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田陽縣67303戶,人口324356人,其中男163891人,女160465人。比1982年增加17020人,8年增長5.54%。年均遞增率0.68%。
1995年田陽縣76220戶,人口330161人,其中男165570人,女164591人,比1990年年末數326908人增加3253人,5年增長1%。年均遞增率0.2%。

經濟

2015年實現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15億元,增長11%;財政收入11億元,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138億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88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8390元,增長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3億元,增長9.5%。

農業

田陽區地處低緯度,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熱同季,熱能豐富,無霜期長,土地肥沃,水利縱橫交錯,對發展農業生產極為有利。右江河谷平原是集糧蔗果菜水產於一身的魚米之鄉,南北部中低山具有發展林牧土特產的優越資源。民國23年版《廣西各縣概況》記載:“奉議縣有水田35萬畝,產稻穀2000萬公斤,平均畝產57公斤,按田陽區總人口平均,每人生產稻穀162.3公斤;恩陽縣有水田14.68萬畝,產稻穀950萬公斤,平均畝產64.7公斤,人均產稻穀108.6公斤。”奉議、恩陽兩縣合併為田陽區後,區域作了較大調整,民國24年(1935年),田陽區耕地面積27.19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92萬畝,總產糧食1.578萬公斤,平均畝產79公斤,人均產糧137公斤。
春種春種
解放後,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和徵收富農多餘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貧僱農民。建立農業互助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乃至生產責任制。開展較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土壤,造田造地,改變耕作制度,改造中低產田,推廣優良新品種,提高複種指數,農業生產發展較快,成為廣西商品糧基地縣之一。90年代後,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農村經濟工作放在一切經濟工作的首位,加大農業科技含量,強化農業科技意識,增加投入,劃定農田保護區,引導農民走“兩高一優”(高產、高效、優質)農業之路,大力推廣“稻稻菜”、“瓜稻稻”一年三熟耕作制。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林、牧、漁業各占的比重趨於合理。1995年與1949年比,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增45.3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增長48.89%,糧食總產增長3.56倍,平均畝產增2.1倍,農業人均產糧增269公斤,增長1.5倍。糖蔗總產增21.1倍。1995年田陽縣農業總產值(90年不變價,下同)44381萬元,占田陽縣工農業總產值53.44%,其中種植業產值3439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77.49%;林業產值1164萬元,占2.62%;牧業產值7789萬元,占17.55%;漁業產值1036萬元,占2.33%。

工業

田陽縣工業始於手工業作坊。民國18年(1929年),有私營手工業紡織棉布、毛巾,編竹具,製造木器、草紙、農具、家具,加工副食品,榨食油、桐油,榨甘蔗製糖。那坡鎮黃恆棧辦1間半機械半手工生產的菸絲廠,安裝25匹馬力煤氣機和12千瓦直流發電機各1台;在南部山區,有庚辛、民生、星鑫、天成、金聲等會社和恆華礦產公司開採金礦和銻礦。民國24年,在那滿鄉發現石油岩,次年廣西省政府在那滿建一座煤油廠,只試產未投產。37年,四廂鄉(今隆平村)有手工織棉布、毛巾、布鞋共20戶,產品銷往巴馬、東蘭、德保、靖西、田林和雲南鄰近縣等地;醬料加工,田州有3戶,古美有7戶,“古眉醬”香甜可口,遠銷香港、澳門。
解放初期,私營礦業停辦。1950年,田州鎮有3家(戶)手工作坊,鑄造犁頭和榨桐油,產值共3.34萬元。1951年,縣人民政府接管那坡鎮黃恆棧菸絲廠,從此國營工業企業興起。1956年,國家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當年4家私營工業企業轉為公私合營。年底,縣國營工業企業7個,產值190.35萬元;縣集體工業企業6個,產值101.3萬元;公私合營工業企業4個,產值46.28萬元。1958年,縣糖紙廠建成投產,糖和紙成為縣工業主要產品,當年在“大躍進”左的影響下,盲目興辦一批工業企業。1959年田陽縣工業產值猛增到1391.11萬元,比1957年增長1.62倍。由於缺乏原料和技術設施,一批企業虧損,1960年後一批企業關閉下馬,1962年田陽縣工業產值只有342.47萬元,比1957年下降35.60%。為此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1964年工業生產回升,70年代初恢復千萬元大關,1976年又突破2000萬元,1978年上升至3156萬元。1979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工業生產逐步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鄉鎮工業得到恢復和發展,逐步形成包含製糖、輕工、機械、建材、食品、紡織、造紙等內容的工業體系。其中,製糖、造紙、食品加工等行業迅速擴大。1989年,田陽縣工業企業有2098個,總產值5714.89萬元。1986~1990年,田陽縣實施“七五”計畫,工業方面突出建設和改造一些重點項目,如安排對縣糖廠、造紙廠的擴建和技改,1990年糖廠日榨能力比建廠初期提高10倍。電力工業年產0.07億度電,超“七五”計畫任務;木材加工1.47萬立方米,是計畫任務的3倍多;原煤生產達5.12萬噸,是1985年的5倍。1990年迅速崛起的鄉鎮工業總收人為3920萬元,是1985年的2倍多。從此,工業在田陽縣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是,“七五”時期(1986~1990年)由於物價上漲、原料緊缺、市場疲軟、資金不足等原因一度影響工業生產,加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許多企業的生產與市場脫節,產品質量跟不上而走入低谷。“八五”時期(1991~1995年),工業方面堅持深化改革,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抓好工業改革,執行中央“關、停、並、轉”政策,同時,深入開展增產節約、增收節支運動,下功夫改進工業企業經營管理,挖掘企業內部潛力,提高科技水平,走投入少、產出多、質量高、效益好的發展路子。1991~1995年,工業生產出現有史以來發展較好的形勢。至1995年,田陽縣工業企業增至3601個,產值達32282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24%,鄉鎮及其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職工有5974人,固定資產原值30724萬元,淨值26067萬元,產值20784萬元,人均勞動生產率3.48萬元,利稅3155萬元,與1990年比,產值增長78%,人均勞動生產率增長11%,利稅增長47%。屬地區、自治區駐全的工業企業有12個單位,1995年產值6390萬元。

交通

民國時期,縣政府設建設科,管理交通事業。民國21年(1932年)前,縣內右江河谷地區,城鄉之間,只有土路相通,村落、屯落之間阡陌相聯;南部石山區、北部土山地區,多是羊腸小道,雨天路滑難行;南部與德保縣、西部與百色縣(市)、北部與萬岡縣(今巴馬縣)、東部與田東縣,都有人力肩挑和馬馱運輸往來;水上運輸,是右江河能通船航運,但冬季枯水期,水淺灘急,航行極為困難,船隻容易擱淺灘頭或灘尾。21年,縣內始有公路通車,即百(色)平(馬)公路通車經田陽縣境內;25年,縣內那坡鎮至田州鎮公路通車,銜接南色公路;30年,車河(南丹縣)至田州公路通車,直至解放前夕,田陽縣有公路3條89.7公里,均為沙石路面。縣境內公路、水路運輸,多是那坡鎮資本家黃恆棧的汽車和輪船行駛,外地汽車和縣內外的自划船運輸占少數。
盤山公里盤山公里
解放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交通事業。1950年,縣人民政府設交通股,1956年設交通科,1957年起修建地方公路,至1978年,田陽縣公路有58條533.6公里。1984~1985年,國家發放糧食、棉花、棉布給貧困地區以工代賑建設山區公路,縣內地方公路迅速發展,1989年田陽縣公路有91條817.13公里;至1995年末,田陽縣公路有120條1026.13公里,15個鄉鎮田陽部通汽車,152個行政村有136個村通車,交通網路遍布89.47%的自然屯。田陽縣擁有各類汽車1462輛,拖拉機4637台,機車2048輛,機動船舶218艘。此外,1966年,國家在田陽縣建軍用飛機場1個,形成了水、路、空交通網路。

社會事業

醫療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教育

宋朝以後田州官府、商賈始設家塾、蒙館。清興辦私塾、義學、州學、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廢科舉,停辦州學、書院,改設兩等國小堂,鄉村設初等國小堂,部分私塾尚存。
田陽縣實驗中學田陽縣實驗中學
民國元年(1912年),學堂改稱學校。15年,奉議縣辦國小教員養成所;17年,養成所改稱師範講習所。24年,奉議、恩陽合併為田陽縣。26年,創辦田陽縣國民中學。35年,創辦坡洪簡易師範和田州初級中學,原縣立國民中學改名那坡初級中學。1949年,田陽縣有國小206所,教職員工397人,學生8550人;國中2所,職工39人,學生382人。田陽縣13.5萬多人,青壯年文盲10萬多人,占總人口74%。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隨著農民運動的興起和百色起義的勝利,革命根據地教育生機蓬勃。1926年和1929年,黃治峰等在田州鎮先後開辦奉議縣第一、二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來自縣內各地農會骨幹120多人。學習革命理論、軍事知識,進行軍事訓練。百色起義後,奉議縣蘇維埃政府在《告民眾書》中,把發展農村教育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一些地方創辦勞動學校,學生免費入學。百育、侖圩一帶還開辦農民夜校,組織農民學習文化,學習革命理論,唱革命歌曲,開展宣傳活動。
解放後,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65年,幼稚園由1951年的1所發展到6所,教職員由1人發展到31人,在園幼兒由40人發展到375人;國小由1949年的206所發展到468所,教職員工由397人發展到1109人,在校學生由8550人發展到29439人;國中由1949年的2所發展到3所,教職員工由39人發展到79人,在校學生由382人發展到1034人。1989年,有幼稚園(含學前教育)15所,在幼稚園4678人,教職工119人;全日制國小162所,村屯教學點464個,在校學生49288人,教職工2028人(其中民辦教師302人);普通國中22所,在校學生8141人,教職工613人;高中1所,在校學生1191人,教職工97人;教師進修學校1所,在校學生99人,教職工27人;職業技術中學2所,在校學生398人,教職工90人;壯文學校1所,教職工11人。1949~1989年,田陽縣共畢業小學生122303人,國中畢業生47971人,高中畢業生16512人,中等師範畢業生408人,職業技術中學畢業生1140人。1977年恢復考試制度後,至1989年,共考取大學本、專科、預科545人,中等專業學校1183人。1990~1995年,共考取大專院校770人,考取中專學校437人。1993年以後,高考成績連續四年排在田陽地區同類學校第一名。田陽縣普及了初等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文化

民間藝術

粵劇
藝術文化節藝術文化節
清末至民國初年,隨廣東商人傳入田陽縣,民國17~19年(1928~1930年),業餘粵劇團隊,田州鎮有同樂社、永樂社、平樂社、美育社、協群社等,那坡鎮有陶然社、粵樂社,古眉村有新士粵劇團。此外,那滿、百育、百峰等鄉也有粵劇演出活動。主要劇目有:《六國針對》、《五鼠鬧東京》、《楊家將》、《紅娘》、《胡不歸》、《黛玉歸天》等。
解放以來,逢年過節,縣、鄉(鎮)文化部門組織文藝晚會,亦有粵劇劇目演出,那坡、田州兩鎮較為盛行。劇目除保留過去的傳統劇目外,現代劇目有《神秘爹媽》、《血淚灑良心》、《苦盡甘來》等。
彩調
又稱“咯開”,清光緒元年(1875年),平旺村(今瀨旺村)韋於幫到賓陽請彩調師傅楊卓群到奉議傳藝。從此右江河谷的平旺、平泗、內江等蔗園聚居之地,產生了彩調劇,成立有分州班、平旺班、陶然班等,唱腔大多是“四平腔”、“浪裏白”、“訴板”和“路牌”等,普通劇目有《王三打鳥》、《王二報喜》、《劉海砍樵》、《賣雜貨》、《賣花嫁女》、《打刀救母》、《傻子賣羅裙》等。解放後,彩調主要在上述地區流傳。二塘鄉頭塘村演彩調演了五代人。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沖斷。1978年重新建隊,至1989年,演出67台戲,平均每年6台,觀眾達10萬多人次。
壯劇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今巴別鄉組織有壯劇老坡班,屬南路,形成於德保馬隘、靖西等地,後傳入巴別、坡洪一帶。因其唱腔多以襯音“呀哈”收尾,亦稱“呀哈戲”;又因其產生流行於南路壯方言區內,解放後稱“南路壯劇”。主要唱腔有“馬隘調”、“平板”、“嘆調”、“採花調”、“喜調”、“快喜調”、“快採花”、“高腔”、“詩調”、“哭調”、“寒調”等。用南部壯方言演唱,七言、五言句式。吸收邕劇、木偶劇表演藝術,角色分醜、旦、生、宮(淨)。一般在春節、歌圩和清明時演出,有“開台”和“送台”風俗。解放前後均在本地演出,多在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舊曆四月初八、舊曆七月十四等傳統節日進行,主要劇目有《楊家將》、《寶葫蘆》、《包公》、《田螺姑娘》等10多個。
唐皇
說唱形式,唱詞七言為主,押腰腳韻,用本地壯語演唱。形成於宋朝年間,其內容主要是詠唱唐朝宮廷內訌史實及唐明皇,因而得名,後發展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傳統曲目有《文龍與俏尼》、《梁山伯與祝英台》、《武松打虎》、《李旦與鳳橋》。解放後創編《贊書記》、《種子迷》等節目,唐皇演唱者一人或數人均可,無引子和過門,可用秦琴、二胡、笛子等民族樂器伴奏。

文物遺址

花茶大榕樹
位於百育鎮新民村花茶屯。樹下原有廟堂,“文化大革命”被毀,現僅存遺址。
1927年2月7日,黃治峰在這裡的廟堂首次召開田陽縣各鄉農民運動骨幹會議,中共田南支部書記余少傑到會指導。會上宣布成立奉議縣農民協會,黃治峰為農民協會主任委員,會議制定行動綱領及作出建立農民自衛軍開展武裝鬥爭的決定。同年7月上旬,余少傑在花茶廟堂召開奉議、恩隆、思林、果德、東蘭、鳳山等縣農民骨幹會議,20多人參加。會議決定將各縣農軍編為右江農民自衛軍第一、二、三路,韋拔群、黃治峰、余少傑分別擔任一、二、三路總指揮,會後,奉議縣農民自衛軍由200人增加到600多人。同年8月7日,在余少傑的領導下,黃治鋒在花茶廟堂召開奉議縣第二次農運骨幹會議,研究武裝暴動問題,並舉行二都暴動,活捉大惡霸黃錦升,次日召開民眾大會,槍斃黃錦升。大榕樹為田陽縣重要革命遺址。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岑三爺廟
位於田州鎮維新街26號。岑三爺即岑氏三世祖岑雄三兒子岑世元,世人為紀念他英勇善戰、忠貞為國而捐資,於元朝始建。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庭院式四開間、磚木結構、飛檐走獸、琉璃瓦面,內壁四面為跌拐李等八仙圖壁畫。1929年12月15日,奉議縣臨時蘇維埃政府在此成立,發布《告民眾書》、《奉議縣臨時蘇維埃政府成立宣言》。12月下旬,奉議縣總工會、共青團奉議縣委員會、奉議縣婦女聯合會相繼在此成立。今已不存在。
奉議縣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在今田州鎮維新街30號民房。1926年3月,黃治峰在此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員有潘憲甫、羅有穆等。學員來自田陽縣各區、鄉的進步青年共60多人。課程有:《中國民族革命史》、《各國革命史》、《社會學淺說》、《農民運動之理論》、《三民主義》、《農民協會與自衛軍之組織法》等。舊址房屋於1920年建,磚木結構,單開間2層小樓,3進民房。
田陽區
黃恆棧洋
位於那坡鎮上新街44號,原為黃恆棧商號三老闆寓所。3進房組成建築群,前進為法國式磚木結構3層平頂樓房,孔門式檐廊,梅瓶工欄桿。前樓面牆為中西結合式花鳥、花草壁畫。1914年廣東工匠設計建造。1929年12月17日,恩陽縣蘇維埃政府在這裡成立。洋樓成為恩陽縣革命運動的指揮中心。到1995年該樓保存原貌。
春曉岩遺址
位於百育鎮六聯村那貫屯西北。由將軍洞、觀音洞、蝗蟲洞、鴛鴦泉等組成。岩洞相通,古人於洞口左右建造廟宇亭台和牌坊。岩洞上方書有“春曉岩”3個大字,牌坊兩邊書有對聯:“春日初升風景朗開催燕語,曉風微動露輕花舞伴鶯啼”。明代起,春曉岩成為右江河谷一帶最大的壯族歌圩,每年農曆三月初七至初九,當地男女青年成群結隊到此趕歌圩,附近田東、巴馬、百色、凌雲等縣的男女歌手也雲集而來,3天3夜對歌,有上萬餘人。
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春曉岩是革命主要活動地點之一。1930年3月,國民黨軍隊進攻革命根據地,放火焚燒洞內的赤衛隊員和民眾,24人犧牲。春曉岩成為縣重要革命紀念地之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馱豈烈士公墓
位於百育鎮百育村馱豈屯西北,馱豈是革命根據地。1931年1月5日夜,國民黨文湘部和當地土豪鐘少朴民團圍攻馱豈屯,赤衛軍30多人掩護民眾撤進炮樓,與敵人激戰1天2夜,赤衛隊員和民眾158人被敵人火燒,壯烈犧牲。村中倖存者用9口大缸裝上遇難者殘骸葬於馱豈屯西北。解放後1952年,縣人民政府撥款修墓立牌,牌坊石柱上題刻對聯:為革命犧牲浩氣充乎宇宙,作忠貞烈士英魂猶在人間”,橫批為“光照千秋”。50年代後期牌坊遭拆毀。“文化大革命”中,墓碑上的151位死難者英名被用水泥塗抹,“文革”後才清除。1990年4月5日,百育鄉人民政府再次修整。1994年,縣人民政府撥款修建烈士紀念碑。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

烈士陵園

位於縣城西南近郊,占地面積650平方米,1964年10月建成革命烈士紀念碑,投資6萬元,碑身高22.8米,正面、背面和左面、右面分別雕刻“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筆體瀟灑,剛勁有力。碑座正面平台有大理石碑,刻“田陽縣革命烈士紀念碑銘”和著名烈士簡介及烈士英名862人,平台地下設革命鬥爭史陳列室,展覽35幅革命文物圖片。園內蒼松翠柏,芳草菲菲。1990年縣城鎮建設辦公室投資52萬元修建紀念碑外門和增設遊樂場。外門是黃色琉璃瓦裝飾的雙層亭頂建築物,4根淡黃色瓷磚飾柱支起飛檐翹角的亭頂,上端蛟龍盤繞,勢欲騰飛。亭匾書寫“田陽縣革命烈士陵園”字樣,匾四周是色彩絢麗的瓷磚飾畫。高大的中門兩旁各是“松鶴延年”和“萬里長城”瓷磚壁畫,牆頭鏤花雕窗,典雅古樸。與之相接的是左右各一間黃色琉璃瓦房。外門前面石墩上坐闐著2隻石雕獅子,栩栩如生。整個外門設計匠心獨具,古色古香。園內增設各式花圃。遊樂場面積2667平方米,設有電池車、太空梭、電動火車和碰碰車、小汽油跑車等。1990~1992年,遊人5.32萬人次,收入2.96萬元。1995年瞻仰、遊園人數達1.2萬人次。
夜中敢壯山夜中敢壯山

百東河水庫

位於頭塘鎮百沙村,距縣城15公里。1957年11月,百色專區黨委、行署調集田陽、田東、平果、德保、巴馬、東蘭等7個縣6.5萬民工興建,1958年7月完工。水庫大壩高46.8米,壩頂長254米,寬6米;水庫回水線21公里,總庫容919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3837萬立方米。興建水庫期間,廣西省政府主席韋國清、廣西軍區司令盧紹武和廣西交通廳廳長黃榮等到水庫工地視察指導。水庫四周封山育林,庫里養魚,綠水青山相映。興建水庫的同時,從平泗開一條公路至水庫壩首。1995年,水庫管理區增設旅遊船。

橋業草坪

位於橋業鄉政府附近,長約400米,寬約200米。草坪綠草如茵,周圍環抱竹林和蔗地,此為著名橋業歌圩地點,每年農曆三月十七日,趕圩民眾數萬人,還有縣內其他鄉鎮及德保、百色等縣(市)民眾前來參加。1980年以來,歌圩除了唱歌,還有電影、錄像、籃球、賽馬等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電視劇《鄧小平同志在廣西》中一場賽矮馬鏡頭,就是在這個草坪上導演拍攝的。1959年從坡洪鎮修築公路至橋業,1966年通車。

感雲洞

位於坡洪鎮古美天馬山腰,離縣城50多公里。洞內分6個洞室,田陽長約1公里。相傳古時龍女下凡來到古美,和一位叫感雲的書生結為夫妻,感雲赴京考試,龍王聞之大怒,令天兵天將用山鎮住龍女。感雲中狀元歸來,不見龍女,捧著她送的一雙鞋,滿山遍野尋找,最後悲憤至極,死於這個山洞,感雲洞因而得名,而鎮龍女之山則稱望夫山。一山一洞,各有一泉流出,匯合成古眉河,傳說這是龍女和感雲淚水流成的河。解放前,當地人用天然的清泉製成古眉醬,曾銷售到海外。1966年古美修路通車,每天除縣城到古美的班車外,還有縣城到巴別的班車路過。

涼洞岩

位於洞靖鄉政府所在地,離縣城60多公里。從入口到出口處長100多米,洞中心方圓10多米,高數十米,洞中有洞。神秘的“仙女池”,水深清且碧,有不知名奇魚,拇指大小,通體透明,可見五臟六腑。1988年,鄉政府投資,辟成遊覽景點。洞靖歌圩在此舉行,每到農曆三月二十日,人海歌潮,極為熱鬧。1966年修路通車,到1995年每天仍有兩三趟班車從縣城開到洞靖。

獅子山

位於今田州鎮三雷村小河口,臨右江邊,邕色公路旁,距縣城約3公里。山於江邊獨聳,狀如獅頭,因而得名,前人稱為“金獅鎮水口”。古時山頂建有廟宇樓台,廟四周大樹環繞,綠翠蔭森,可望至東江、興城、甫圩、田州等地。獅子山有一特產“鯉魚蛋”,為無數細石結成一團,質堅中空,大小不等,雜夾於土內。每遇大雨山崩,石團滾出,人們撿來鑿開一孔,作水池用,儲水周年不臭。此石團玲瓏美觀,當地人稱“鯉魚蛋”。解放後,獅子山多次植樹造林,生長各種林木。1992年,縣人民政府將獅子山劃為綠化風景保護區,開始投資興建人民公園。

獅岩

位於今那滿鎮新立村指揮屯左邊,為一土山。離縣城30.5公里。該土山如獅蹲,後有洞穴,曲折能達山巔。獅岩頂上平坦廣丈余,可設九榻,溪流環繞,清可鑑發。第一洞懸有一石球,大如車輪,上下石乳聯貫為繩,第二洞有大石獅橫臥,四足安然,後有小石獅,其狀如生,故名“獅岩”。

李蠻塞

位於今田州鎮興城村屬有山,離縣城10公里。山高70米,山頂平坦,廣約1100平方米,山頂築有土城,氣勢雄偉,形尚存。相傳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起義失敗後,其餘部仍堅持抗清鬥爭,此“李蠻塞”系李自成呼出,因而得名。

忠烈祠

位於今那坡鎮東面橋頭一帶,古時原為五聖官,改造為忠烈祠,距縣城8公里。祠所在地高低迴環,右有大樹,蔭蔽庭宇,並有一塊大石,約3米多高;近左有二三石穴,清泉湧出,長流不斷。金魚嶺半空突出,益增雄巍。每逢秋夏飯後餘暇,人們三五成群來到坡前草地消遣。在此可欣賞右江輪船行駛以及對面平朴村和田陽國中的景致。解放前曾在此闢建中正公園。解放後,由於城鎮建設,忠烈祠及中正公園無存。

蓮山寺

位於今頭塘鎮頭塘村,離縣城7公里。該寺為前土田州知州岑宜棟於清乾隆初所建,地勢山環水抱,殿宇寬敞巍峨,庭前奇花異草,四時鮮艷。左右後山一帶,綠樹蔥蘢,青翠幽僻,每至夏秋,各方名流逸士至此避暑。該寺廟特產多,可供遊人含宿一、二年無慮。民國初年,縣政府將該寺廟產充公,無人主持,殿宇樓閣倒塌殆盡。後在遺址上建村公所。蓮山寺前一坦平地,每年農曆正月初,男女紛至沓來,拋繡球娛樂。民國31~32年尚有管寺人4個。蓮山寺今僅存遺址。

彩雲山

位於今田州鎮興城村離縣城10公里。海拔200多米,為河谷最高的土山。自山腳至山頂,索紆曲折13層,勢凌霄漢,其巔可望數百里。解放前有竹數百竽,風篁雨籜叢碧森然,為前奉議縣四景之一。

蓮花山

又名蓮花更,位於今那坡鎮山口至坡洪鎮一帶,離縣城10多公里。自山口入有佛子更,高100多米;八字更,高27米;靈更,高80米;三額更,高100米;感顏更,高110米;隆陰更,高67米;及抵上更,高160多米。諸更旋起旋伏,橫高橫下;南北穿徑,層巒疊嶂;石磴逶迤,樹木蔭翳,行人不辨東西,為前奉議縣四景之一。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副總兵溫鉛賢駐兵於此,修路,文武官僚捐資興工。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相繼修建。路可供行人馬馱往來。解放後,1956年興修那坡至五村公路經過蓮花山,此為右江河谷各縣通往邊防縣要道。1981年鋪築成柏油路。蓮花山已不見昔日茂密樹木。

所獲榮譽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