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嶺南西道為唐朝政區。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唐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鹹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西道治
邕州(今
南寧市),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貞觀元年(672)分全國為10道,以五嶺以南為嶺南道,為監察區域。永徽(650~655)後,以
廣州、桂州(治今桂林)、邕州(治今南寧)、容州(治今容縣)及安南五州隸嶺南五府經略使,名嶺南五管,以廣州
刺史充經略使,駐廣州。鹹通三年(862),再分嶺南道為東、西南道。西道節度使駐邕州。
轄境
嶺南西道不僅囊括今廣西大部分地區,還統管今廣東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
嶺南西道大致即為今廣西轄境,遂使廣西由此開始成為獨立一級行政區建置。嶺南西道治
邕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下領
桂州、昭州、
賀州、富州、
梧州、藤州、龔州、潯州、
象州、尹州、
柳州、
宜州、環州、田州、思恩州、澄州、
邕州、賓州、巒州、橫州、貴州、容州、
牢州、繡州、
鬱林州、白州等州以下領各縣以及羈縻土州。此外,唐廷還設
容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
桂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邕州三管經略使直轄嶺南西道各州縣。今屬廣西的全州、灌陽等地地歸江南西道永州管理。而今屬桂西的南丹等地則劃歸黔中道所轄。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逐漸轉衰,黃巢之亂更是導致唐廷朝綱失墜,號令難出。其間,嶺南西道所屬寧遠(容州,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建武(邕州,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靜江(桂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等諸軍節度使,相互對峙。
今海南省屬嶺南西道:貞元五年(789年),收復
瓊州,停置崖州都督府,升瓊州為下都督府,加瓊州、崖州、振州、儋州、萬安州等5州招討游奕使,領5個州、23個縣。
海南稱“瓊”自此開始。鹹通三年(862年),屬嶺南西道。
桂管
武德四年(621)置桂州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府,永徽(650~655)後隸嶺南五府經略使。鹹通三年(862)分嶺南道為東、西兩道,隸嶺南西道,並劃龔(今平南)、象(今象州、武宣)二州歸邕管。轄桂(今桂林、臨桂、興安、荔浦、永福、龍勝)、昭(今平樂、恭城)、蒙(今蒙山)、富(今昭平)、梧(今梧州、蒼梧)、潯(今桂平)、鬱林(今玉林)、平琴(今玉林境)、賓(今賓陽)、澄(今上林)、繡(今桂平境)、柳(今柳州、柳江)、融(今融水、融安)13州,及紆、歸思(均今忻城境)、思順、蕃、述昆、溫泉(均今宜州境)6個羈縻州。設經略觀察使1員。駐桂州治(今桂林)。掌管軍、政事務,領戍兵1000名。
容管
貞觀元年(627)改銅州為容州(今容縣),開元年間(713~741)升為都督府,隸嶺南五府經略使。鹹通三年(862)嶺南道分為東、西兩道,隸嶺南西道,並劃出藤(今藤縣)、岩(今玉林境)二州歸邕管,尚轄容、辯(今廣東化縣)、白(今博白)、牢(今玉林境)、欽(今欽州)、禺(今北流、陸川境)、瀼(今上思境)、湯(今越南境內)、古(今三江境,一說屬桂管)9州。設經略使一員,駐容州(曾僑駐梧州、藤州),掌管軍、政事務,統鎮兵1100名。
邕管
貞觀六年(632)置邕州都督府,永徽(650~655)後隸嶺南五府經略使,上元(674~675)後置邕管經略使。鹹通三年(862)分嶺南道為東、西兩道,隸嶺南西道,並從桂管劃入龔(今平南)、象(今象州、武宣)2州,從容管劃入藤(今藤縣)、岩(今玉林境)、橫(今橫縣)、田(今田東、田陽)、嚴(今來賓境)、山(今博白境)、巒(今橫縣境)、羅(今廣東廉江境)、潘(今博白境)、龔、象、藤、岩14州,及歸順(今靖西),思恩(今都安、馬山、平果)、思同(今大新境)、思明(今寧明境)、萬形、萬承(均今大新境)、上思波(今大新境)、員(今天等境)、功饒(今田東境)、左(今崇左境)、思誠(今大新境)、椳、侯、歸誠、談、思琅(均今南寧地區境)、萬德、魚易、歸樂、青、得(均今南寧地區南部)、七源(今越南境)26個羈縻州。設經略使1員,駐邕州。掌管軍、政事務,統戍兵1700名。
影響
史料
嶺南舊分五管,廣、桂、邕、容、安南,皆錄嶺南度使,蔡京奏請分嶺南為兩道節度;從之。五月,敕以廣州為東道,
邕州為西道,又割桂管龔、象二州,容管藤、岩二州隸邕管。尋以嶺南節度使韋宙為東道節度使,以蔡京為西道節度使。
譯文:
嶺南地區過去分為五管,即廣、桂、邕、容、安南,全部隸屬於嶺南節度使,蔡京奏請唐懿宗,請將嶺南分成兩道來節度管理;唐懿批准了這一請求。五月,唐懿宗下敕以廣州嶺南東道,邕州為嶺南西道,又割桂管所轄的龔州、象州二州,容管的轄的藤州、岩州二州隸屬於邕管。不久唐懿宗又
任命嶺南節度使韋宙為嶺南東道節度使,任命
蔡京為嶺南西道
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