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廈村(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田廈村隸屬於深圳市南山區南頭街道。位於南頭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1.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常興村、龍屋村、倉前村、巷頭村。始建於北宋,梁姓遷此立村。其時,該村鄭姓開基始祖鄭柏峰(進士、朝議大夫),自原籍南雄州保昌縣宦遊至東莞縣東鑒(今南頭),見山清水秀,遂建宅而居。後代越來越多,分遷至此地,和原來已經在此生活的梁姓人家一起,逐漸形成大村落。原名田下村,1988年村集體註冊股份公司時,村委會將公司註冊為田廈實業股份公司,村名從此改為田廈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廈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南山區南頭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情況,歷史文化,村民由來,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地方習俗,本地美食,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宋元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蓮城、十約、南屏聯鄉;1958年,屬超英公社:1970年,屬南頭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南頭區南頭公社;1982年,屬羅湖區南頭公社:1983年、屬南頭區大新街道;1990年,屬南山區大新街道;1991年,屬南頭街道;2001年,屬南頭街道田廈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王,種值水稻,兼種普要、花生,玉米、荔枝、龍眼等,養殖“三鳥”,改革開放後,引進企業,建設廠房。現村集體經濟主要為廠房出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金融投資等。

人口情況

2015年末,戶籍人口306人,其中男性157人,女性149人;80歲以上11人,最年長者90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44人;海外留學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02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9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世居村民主要為鄭、林、陳、梁、鐘姓。第一大姓為鄭姓,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從南雄州保昌縣遷至今深圳市南山區南頭;明朝從南頭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林姓,1959年從寶安縣西麗遷移至此地。第三大姓為陳姓,南宋時陳朝舉輾轉南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後攜三子陳康道、陳康適、陳康運擇遷東莞縣歸德鹽場涌口(今寶安區沙井街道);清朝遷至此地。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存30座。代表性民居梁婉蘭舊宅,建於清朝,占地面積42平方米,土木結構,硬山頂,上覆灰瓦,裡面有閣樓。現已破敗,無人居住。

地方習俗

該村村民在清明、重陽節祭祖。鄭姓村民和香港宗親到西麗墓園祭祖。先除去雜草,長者念祭文,燒紙錢,跪拜,放鞭炮,最後“太公分豬肉”,即分食金豬和所帶水果。村民傳承中秋拜月的習俗,中秋節晚宴之後,在戶外空曠之地擺上供桌,擺好各種祭品,待月亮出來之後燃香點燭,全家拜祭。然後全家人吃月餅。
該村醒獅隊有30多人,每逢春節給村民拜年,平時重大節慶活動有醒獅隊舞獅助興。活動前會先給獅子開光、點睛,然後敲鑼打鼓進行表演,中間也會穿插武術表演,增添節日氣氛。

本地美食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年糕、煎堆、油角、糖環、壽粉、糕仔、白仔、茶果,農曆七月十四的壽粉、粉果,冬至的冬角。

公共設施

南山大道、桃園路、南新路經過該村,深圳捷運1號線在村旁設有桃園站。20世紀60年代通電,1984年通自來水、通電話,80年代未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7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健身器材,村旁有荔香公園,可供村民鍛鍊身體,休閒娛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