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前村(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倉前村隸屬於深圳市南山區南頭街道。位於南頭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1.4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田廈村大新村。改革開放前,這裡是臨近前海的灘涂,後因填海造地才距前海較遠。始建於明朝,雷姓和陶姓兩戶人家自北方遷至此地並定居下來。當時此處還只是一片山頭,荒涼貧瘠,雷姓先祖在此以曬鹽為業。因建村時在鹽倉的前面而取名倉前村。1999一2002年舊村改造時,倉前老村全部被拆,在此基礎上建起錦福苑和國興苑,現村民大都居住在國興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倉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南山區南頭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情況,歷史文化,村民由來,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地方習俗,本地美食,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建村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蓮城、十約、南屏聯鄉;1958年,屬超英公社:1970年,屬南頭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南頭區南頭公社;1982年,屬羅湖區南頭公社;1983年、屬南頭區大新街道,1990年,屬南山區大新街道:1991年,屬南頭街道;2001年,屬南頭街道田廈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兼種大豆、花生、玉米、荔枝和蔬菜,部分村民捕魚、養蚝。改革開放後村集體陸續建起多棟廠房對外出租,發展來料加工產業。現村集體經濟主要為廠房出租、物業管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

人口情況

2015年末,戶籍人口195人,其中男性101人,女性94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99歲(女);實際在村人口71人;海外留學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712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95人、澳門同胞2人、台灣同胞5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87人,主要分布在荷蘭、美國、加拿大、英國。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世居村民主要有雷、陶、麥、林、陳、蔡、鄭、梁、劉、黃姓。第一大姓為雷姓,明朝從湖南遷至此地。第二大姓麥姓和第三大姓黃姓,均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從今寶安公明遷此。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無存。
華光古廟,始建於明朝,系倉前村立村的雷姓族人為紀念華光祖師而建,於1992年、2004年兩次重建。古廟坐東朝西,三開間三進布局,面寬9.23米,進深17米,占地面積157平方米。廟左側供奉門官,右側供奉土地。中殿正中置化寶爐,後殿正中上位供奉華光大帝,上位兩側供奉四大金剛等。後殿左側供奉財神,右側供奉金花娘娘。古廟為磚木結構,牆基為夯土,外牆以方形水磨青磚砌成,堅固獨特。村中有一傳說流傳頗廣。相傳“華光”是佛祖身前的燭光,已經成仙。有一惡魔要殺佛祖,華光就拚死阻止並殺掉惡魔,但由於犯了佛祖“不殺生”的戒律,於農曆九月二十八那天被貶下凡。人們為了紀念“華光”拚死救佛的英勇行為,於明朝時建華光廟。從此以後,村民把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八定為華光誕,隆重紀念,沿襲至今。每年的這一天,附近村民前往華光廟祭拜。祭拜儀式結束後,村民在廟前空地上聚餐,近乾鄉親聚在一起共享大盆菜,拉家常、談發展,傳遞濃郁的僑情、鄉情。

地方習俗

該村有舞獅傳統,形成於清朝。村中活躍著一支舞獅隊,每逢華光誕或春節,村里組織舞獅隊表演助興,中間也會穿插武術表演,敲鑼打鼓,增添節日氣氛。

本地美食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年糕、米餅、堆、概杷、糖環、硬餅、角仔、蘿蔔板,清明節和華光誕的大盆菜、茶果、壽粉等。

公共設施

學府路、南新路、桃園路、常興路、深圳捷運1號線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1984年通自來水、通電話,80年代末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7年通網際網路。有南山錦福幼稚園2015年末在園幼兒340人,教職工5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