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眾,指的論述為學的道理,出自《呂氏春秋·孟夏紀》。
《用眾》篇,主要論述臨陣待敵、用眾用寡、避實擊虛的戰略、策略原則等。出自《司馬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用眾
- 作品出處:《呂氏春秋·孟夏紀》/《司馬法》
- 釋義:指的論述為學的道理
- 屬性:詞語
孟夏紀第五篇,作品原文,作品翻譯,內容梗概,編者簡介,司馬法第五篇,作品原文,作品翻譯,內容梗概,作者簡介,
孟夏紀第五篇
作品原文
五曰: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雖不足,猶若有跖。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無醜不能,無惡不知。醜不能,惡不知,病矣。不醜不能,不惡不知,尚矣。雖桀、紂猶有可畏可取者,而況於賢者乎?故學士曰:辯議不可不為。辯議而苟可為,是教也。教,大議也。辯議而不可為,是被褐而出,衣錦而入。戎人生乎戎、長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長乎戎,戎人長乎楚,則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觀之,吾未知亡國之主不可以為賢主也,其所生長者不可耳。故所生長不可不察也。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夫取於眾,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眾也。立已定而舍其眾,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聞安居。故以眾勇無畏乎孟賁矣,以眾力無畏乎烏獲矣,以眾視無畏乎離婁矣,以眾知無畏乎堯、舜矣。夫以眾者,此君人之大寶也。田駢謂齊王曰:“孟賁庶乎患術,而邊境弗患。”楚、魏之王辭言不說,而境內已修備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眾也。
作品翻譯
善於學習的人象齊王吃雞一樣,一定要吃上幾千雞跖而後才滿足,即使不夠,仍然有雞跖可供取食。事物本來無不有長處,無不有短處。人也是這樣。所以,善於學習的人能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因此,善於吸取眾人長處的人使能占有天下。不要把不能看作羞恥,不要把不知看作恥辱。把不能看作羞恥,把不知看作恥辱,就會陷入困境。不把不能看作羞恥,不把不知看作恥辱,這是最高的。即使桀、紂那樣的暴君尚且有令人敬畏、可取之處,更何況賢人呢?
所以有學問的人說:求學者不可使用辯議。如果說辯議可以使用的話,這是指施教者而言。施教才需要大議。求學者不使用辯議,就可以由無知變為賢達,這就象穿著破衣服出門,穿著華麗的衣服歸來一樣。
戎人生在戎地,長在戎地,而說戎人的語言,自己卻不知是從誰那裡學來的。楚人生在楚地.長往楚地,而說楚人的語言,自己卻不知是從誰那裡學來的。假如讓楚人在戎地生長,讓戎人在楚地生長,那么楚人就說戎人的語盲,戎人就說楚人的語言了。由此看來,我不相信亡國的君主不可能成為賢明的君主,只不過是他們所生長的環境不允許罷了。因此,對於人所生長的環境不可不注意考察啊!
天下沒有純白的狐狸,卻有純白的狐裘,這是從許多白狐狸的皮中取來製成的。善於從眾人中吸取長處,這正是三皇五帝大建功名的原因。
大凡君主的確立,都是憑藉著眾人的力量。君位一經確立就捨棄眾人,這是得到細枝末節而喪失了根本。凡是得到細枝末節而喪失了根本的君主,從未聽說過他的統治會安定穩固。所以,依靠眾人的勇敢就不懼怕孟賁了,依靠眾人的力氣就不懼怕烏獲了,依靠眾人的眼力就不懼怕離婁了,依靠眾人的智慧就不懼怕趕不上堯.舜了。依靠眾人,這是統治人民的根本大法。
田駢對齊王說:“即使孟賁對於眾人的力量也感到憂慮,無可奈何,因而齊國的邊境無須擔憂。”楚國,魏國的君主不貴言辭,而國內備戰的各種設施已經修整完備了,兵士已經訓練有素可以打仗了,這都是得力於眾人的力量啊!
內容梗概
說明了事物本來無不有長處,無不有短處。人也是這樣。所以,善於學習的人能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
編者簡介
司馬法第五篇
作品原文
凡戰之道,用寡固,用眾治;寡利煩,眾利正。用眾進止,用寡進退。眾以合寡,則遠裹而闕之;若分而迭擊,寡以待眾;若眾疑之,則自用之。擅利則釋旗,迎而反之。敵若眾,則相眾而受裹。敵若寡若畏,則避之開之。
凡戰,背風,背高,右高左險;歷沛歷圮,兼舍環龜。
凡戰,設而觀其作,視敵而舉。待則循而勿鼓,待眾之作;攻則屯而伺之。
凡戰,眾寡以觀其變,進退以觀其固,危而觀其懼,靜而觀其怠,動而觀其疑,襲而觀其治。擊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襲其規。因其不避,阻其圖,奪其慮,乘其懼。
凡從奔勿息,敵人或止於路,則慮之。凡近敵都,必有進路,退必有反慮。
凡戰,先則弊,後則懾;息則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
其懾書親絕,是謂絕顧之慮;選良次兵,是謂益人之強;棄任節食,是謂開人之意;自古之政也。
作品翻譯
指揮作戰的要領,兵力弱小應力求營陣鞏固,兵力強大,應力求嚴整不亂。兵力弱小利於變化莫測出奇制勝,兵力強大利於正規作戰。兵力強大要能進能止穩重如山,兵力弱小要能進能退出沒無常。用優勢兵力與劣勢敵人交戰,應從遠處形成包圍並留個缺口“讓他潰逃”,或者分批輪番攻擊敵人。用弱勢兵力對付優勢敵人,就要虛張聲勢迷惑敵人,採用出敵意外的方法爭取勝利。如果敵人已占據了有利地形,就捲起軍旗,假裝敗退引誘它出來,然後反擊它。如果敵人兵力很多,應當察明情況並準備在被圍攻的情況下作戰。如果敵人兵少而行動謹慎,就應先退讓一步,然後乘隙消滅它。
凡是作戰,要背著風向背靠高地,右邊依託高地左邊依靠險要,遇著沼澤地和崩塌地要迅速通過,宿營要選擇四面有險可守、中間較高的地形。一般作戰,先擺好陣勢,不忙於作戰,看敵人怎樣行動,再採取相應的行動。如果發現敵人已準備好圈套,等待我去中它的計,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就暫不發起進攻,而等待觀察敵人主力的行動。如果敵人進攻,就集中兵力看準敵人的破綻去打擊它。一般作戰,應使用或多或少的兵力去試探敵人,以觀察它的變化。用忽進忽退的行動,以觀察它的陣勢是否穩固;迫近威脅敵人,看它是否恐懼;按兵不動,看它是否懈怠;進行佯動,看它是否疑惑;突然截擊,看它陣容是否整治。在敵人猶豫不決的時候打擊它,乘敵人倉促無備的時候選攻它,使敵人戰鬥力無法施展。襲擊敵人並打亂它的部署,利用敵人冒險輕進的錯誤,阻止它實現其企圖,粉碎它既定的計畫,乘它軍心恐懼時殲滅它。
凡是追擊潰敗的敵人,一定不要停息,敵人如果在中途停止,就要慎重考慮它的企圖。凡是迫近敵人都城的時候,一定要先研究好進軍的道路。退卻的時候,也一定要預先考慮好後退的方案。
凡是作戰,行動過早易使兵力疲憊,行動過遲易使軍心畏怯,只注意休息會使軍隊懈怠,總不休息必然使軍隊疲睏,但是休息久了,反而會產生怯戰心理。
禁絕士卒和親人通信,以斷絕他們思家的念頭。選拔優秀人才,授予兵器,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捨棄笨重裝備,少帶糧食,以激發士卒死戰的決心。這些,都是從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內容梗概
《用眾》篇,主要論述臨陣待敵、用眾用寡、避實擊虛的戰略、策略原則等。
開篇以兵力的眾、寡作為一對矛盾概念,提出用眾、用寡的策略原則:用眾要求部隊嚴整不亂,適於正規作戰,適於進攻,適於包圍敵人或者分批輪番攻擊;用寡要求陣營鞏固,適於能進能退,適於虛張聲勢迷惑敵人,適於出奇制勝。如果敵人占了有利地形,則佯裝卷旗敗退以誘敵,尋機反擊。如果敵眾我寡,則察明情況,準備在被包圍下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