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KPC酶腸桿菌科細菌磷黴素耐藥及傳播機制研究

產KPC酶腸桿菌科細菌磷黴素耐藥及傳播機制研究

《產KPC酶腸桿菌科細菌磷黴素耐藥及傳播機制研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沈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KPC酶腸桿菌科細菌磷黴素耐藥及傳播機制研究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沈萍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產KPC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腸桿菌科細菌在我國的出現和流行給臨床抗感染治療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有效治療藥物極為有限。磷黴素被國外推薦為多粘菌素E和替加環素外的治療產KPC酶腸桿菌科細菌感染的最重要抗菌藥物。我們前期研究發現分離自我國10個省市的268株產KPC酶腸桿菌科細菌對磷黴素的耐藥率極高,達58.2%;已完成的肺炎克雷伯菌質粒pKP96全序列上發現了重要的質粒介導磷黴素耐藥基因(fosA)。本研究將採用接合、轉化、基因克隆、全質粒測序等方法,完成磷黴素耐藥基因篩查、定位及可移動基因元件研究,明確質粒介導耐藥基因及染色體突變在我國產KPC酶腸桿菌科細菌磷黴素耐藥中的作用,揭示磷黴素耐藥基因與blaKPC基因的相關性,闡明其耐藥及傳播機制,極可能發現新的磷黴素耐藥基因,為產KPC酶腸桿菌科細菌感染治療和耐藥控制提供基礎。

結題摘要

目前磷黴素被推薦為除多粘菌素E和替加環素外的治療產KPC酶腸桿菌科細菌感染的最重要抗菌藥物之一。我們的早期研究發現分離自我國產KPC酶腸桿菌科細菌對磷黴素的耐藥率極高,並且發現了重要的質粒介導磷黴素耐藥基因fosA。因此本研究針對2010年至2013年來自12家醫院的278株產KPC酶肺炎克雷伯菌,與同時期收集的相應醫院80株產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不產KPC酶)進行比較,利用PCR擴增測序篩查已知的磷黴素耐藥基因。研究發現產KPC酶菌株的磷黴素耐藥率(60.8%,169/278)顯著大於只產ESBLs的菌株(12.5%,10/80),而且有94株產KPC酶菌株對磷黴素耐藥的原因是攜帶質粒介導耐藥基因fosA3,並且這些fosA3基因陽性菌株同源性很高。對代表性質粒pFOS18進行了全質粒序列測定,分析顯示fosA3基因位於一個雙拷貝IS26插入序列中間,可能由IS26介導轉移,而blaKPC-2基因則位於一個經典的Tn3-Tn4401複合轉座結構中。在此基礎上對12株同源克隆醫院暴發流行株進行了高通量基因組測序和追蹤溯源,基因組數據間的單核苷酸(SNP)差異將這些菌株分為三個獨立的分枝,說明暴發菌株經歷了三個獨立的流行和進化過程。後續的研究爭取在下一個課題中採取基因組學及功能基因的研究方法探索還未知原因的磷黴素耐藥菌株,力爭發現有價值的、新的染色體介導磷黴素耐藥基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