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鉗

產鉗

產鉗是一種可用於輔助產婦分娩嬰兒的儀器。產鉗助產是解決頭位難產、縮短第二產程,儘早終止妊娠的重要手段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鉗
  • 外文名:Obstetrical Forceps
  • 管理類別:Ⅰ類醫療器械
  • 分類名稱:婦產科用鉗
發展歷史,結構,適應證,使用禁忌,使用併發症,分類,

發展歷史

產鉗
產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早,埃及科翁波神廟(Kom Ombo,建於公元前250年托勒密王朝時期)的壁畫,繪有在祭禮中使用產鉗的情景。在蓋倫(Galen,129-199)時代之前150年,Celsus(約公元前25年-公元50年)也使用過產鉗。
Avicenna(980-1037)是最早提到將產鉗用於活胎的作者。
早期的產鉗是一種單葉片或雙葉片的器械,鉗葉無窗孔,鉗匙內側有釘齒,可嵌入胎兒顱骨,很可能僅僅用於死胎助產。現代外科的奠基人Ambroise Pare使用過尖端有2-4個分叉的器具。據傳法國人Franco P(Pare的學生)大約在1561年曾使用過產鉗,其繪有一個具有三個葉的窺器,用以取胎頭。
當代產鉗來源於錢伯倫家族(Chamberlen)。錢伯倫是一個法籍男性助產士家族。他們的祖先威廉在1569年從法國流亡到英國的南安普頓。威廉有許多兒子,其中兩個都從事助產,都叫彼得。據說大彼得·錢伯倫看到分娩過程中,胎兒由於頭部遲遲不能娩出而夭折,甚至有些產婦也因此喪生,就想製造一種工具改變這種悲劇。受到日常生活中人們用鉗子取物的啟發,彼得終於創製出了一種有孔的且與嬰兒頭形相合的彎曲狀產鉗。產鉗外形像一把大的金屬蛋糕夾,兩葉的設計貼合胎兒的頭部,把手用一個螺絲從中部連線,在分娩過程中牽拉胎頭協助胎兒娩出。
錢伯倫家族製造的產鉗,與現今的產鉗有很大不同,僅有胎頭彎。1733年,Edmund Chapman 最早發表了有關產鉗的描述文章,並列舉了幾件模型和介紹了它們的用法。1735年法國的Dusec將產鉗的把柄製成交叉式。1740 年,英國產科醫生B Pugh套用了經過改進的彎曲產鉗。
1750 年前後,英國產科醫生 William Semellie 和法國產科醫生Levret A分 別對產鉗進行改造,將產鉗長度加長,並增加骨盆彎。
1877 年,法國的Tarnier ES 設計了彎曲軸牽引產鉗,套用時加力於軸上,而不牽引鉗柄,從而增加往下牽引的便利。
1916 年,挪威的Kielland創造一種特殊產鉗,它的中軸較直,無骨盆彎曲,有滑動鉗扣,較適用於糾正胎頭斜位及旋轉枕後位。
1924 年,美國的Piper鑒於臀位中胎頭接出的困難,因此製造一長脛反曲線的產鉗,用以牽引後出胎頭。
1925 年,美國的Barton製造一極其特別的產鉗。它的鉗葉與鉗柄成約50°角,其一鉗葉與鉗脛相接處有一鉸鏈,以供活動,另一鉗葉則是固定的,牽引時另有牽引軸。這種鉗適用於枕中位旋轉和骨盆略小的案例,但至今尚未普遍採用。

結構

產鉗由兩個分支(葉片)組成,位於胎兒頭部周圍。這些分支根據套用於母親骨盆的哪一側被定義為左葉和右葉。分支通常(但不總是)在關節的中點處交叉。大多數產鉗在關節處具有鎖定結構,但是少數產鉗具有滑動結構,允許兩個分支沿著彼此滑動。具有固定鎖定結構的產鉗用於很少需要或不需要旋轉的分娩,例如當胎頭與母親的骨盆對齊時。帶有滑動鎖定結構的產鉗用於需要更多旋轉的分娩。
每個鉗子分支的葉片是用於抓住胎兒頭部的彎曲部分。產鉗應牢固地圍繞胎兒頭部,但不能過緊。葉片具有兩條曲線,即胎頭彎和骨盆彎。頭部曲線的形狀與胎兒頭部相符。根據胎兒頭部的形狀,頭部曲線可以是圓形的或更加細長的。骨盆曲線的形狀與產道相符,有助於引導恥骨下的牽引力。用於旋轉胎頭的產鉗幾乎沒有骨盆曲線。

適應證

  1. 胎兒窘迫:發生於第一產程末或第二產程。
  2. 縮短第二產程:疤痕子宮、妊娠合併心臟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不宜過度用力;第二產程出現胎盤早剝。
  3. 第二產程延長:繼發宮縮乏力、持續性枕後位或枕橫位、巨大兒等。

使用禁忌

骨盆狹窄、頭盆不稱、胎先露在+2以上,均為產鉗助產的禁忌症。

使用併發症

母體併發症:會陰裂傷、陰道壁血腫、宮頸裂傷、產後出血以及尿瀦留等。
新生兒併發症:臂叢神經損傷、鎖骨骨折、鉗痕、面部表皮破潰以及新生兒窒息等。

分類

1.低位產鉗
2.中位產鉗
3.高位產鉗
4.後出頭產鉗
產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