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定義,內涵,表現,特徵,實質,歷史作用,
定義
產權是社會認同的經濟權利,包括所有權及在其基礎上派生形成的一系列權利。“產權社會化”就是適應生產社會化的客觀要求,某一法定主體的私人性產權部分或全部地被社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法定主體、社會成員共同分享的趨勢和過程。在這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按其程度不同,“共同分享”包括由低到高的多種狀態,主要有:
⒋建立公有制,實現“沒有權利大小差異的”共同分享。在不同狀態中,產權共享程度、共享的公平程度都是不同的,其中最後一種形態中的公平程度最高。
從靜態上講,指產權改變原來的專有性、集中性、不可分性、封閉性、凝滯性特徵而具有了非專有性、可分性、分散性、開放性、流動性特徵;產權的“擁有”、“行使”不再是純私人性的事情,而是由更多社會成員(以個人名義或以“集合體”的名義)擁有或行使,使產權從私人性權利轉化為社會性權利。
從動態上講,指產權的私人性向社會性轉變的趨勢和過程。這種趨勢和過程首先表現為一定所有制內部產權結構和產權關係的調整變化,即在自身性質所允許的範圍內對生產關係進行調整,不改變所有制性質。其次,它表現為私有制逐步否定自身性質,由量變到質變,最終完成由私有制向社會所有制(公有制)的轉化。
內涵
首先,產權的“歸屬”社會化。指產權在“歸屬”關係上突破原來的私人性,不再固定地歸屬於某一主體,或者可以通過社會認同的方式轉為其他主體所有(例如通過產權交易。遺產繼承和贈與除外);或者按投資數額多少或按股份多少,在若干主體之間實行“有權利大小差異”的“共有”(如合夥制、股份制企業中所有權的歸屬);或者由若干主體分別擁有“裂變”後相對獨立存在的各項產權;或者由若干社會成員組成的“集合體”所有(即公有)。
表現
生產資料使用權社會化表現
生產資料經營權社會化表現
⒉它不再由單個人擁有或行使,或者由更多社會成員“輪流”擁有、行使,或者由更多社會成員共同擁有、行使,或者由眾多社會成員委託的代表、社會化機構來擁有、行使。
生產資料所有權社會化表現
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權可以以商品的形式進行交易,使之市場化流動。
特徵
(一)產權分裂化。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處分權等各項產權原本都統一於所有權。適應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產權發生“分裂”,廣義的、完整意義上的所有權發生“裂變”,分裂出法人財產權、經營權或使用權、占有權、支配權、處分權等多項產權。
實質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產權社會化的實質是:產權越來越趨向於可以由更多社會成員擁有和行使,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通過社會認可的途徑和方式擁有或行使產權,並由此獲得相應收入。換言之,產權社會化實質上就是社會給予了每個人可以擁有、行使社會現有生產資源的所有、經營、使用等不同產權的權力和機會,同時也賦予了他們由此取得相應收益的權力和機會。總之,產權社會化實質上就是生產資源的權力、責任、利益的社會化。
歷史作用
產權社會化是一種與產權私有化、產權全民化相對應的一種產權制度,它是指開放性、社會化的產權制度,即產權的市場化貨幣化。產權的社會化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社會經濟發展過程,是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它既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同時又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產權社會化是勞動社會化和產品社會化的必然結果,並不是某種社會制度的必然產物。人們知道,勞動社會化是人類勞動的第一次解放,它導致了人類從自然經濟為主的社會解體,使人類的經濟生活進入到商品經濟社會。馬克思認為,正是勞動成為商品,才第一次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勞動社會化。才使剩餘價值得以產生,人類由此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即商品經濟社會。由於商品的內在矛盾的展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勞動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產權的社會化與之相適應。產權社會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的,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產權的社會化實現了人類勞動的第二次大解放。產權的社會化使勞動者從封閉式的所有權的支配下解放出來,它造成了勞動與所有權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由所有權購買勞動、支付勞動價格變成勞動(經營)購買產權,支付產權價格,從而勞動(經營)可以取代所有權而成為生產的主體,勞動等價交換可以實現。因為所有權不能再直接支配他人的勞動,加上精神(智力)勞動在全部社會勞動中的比重不斷增大,社會勞動不斷智力化等因素,所以勞動者的收入也不能再限於勞動力的再生產費用(這種費用已越來越難以界定),他們也會擁有自己個人財產,而不再是一無所有。產權的社會化說到底就是產權的分散化,即分散的個人所有權,但分散的個人所有權並不等於財產的支配和使用的分散化,它不僅可以增強產權關係的機制,而且是勞動者獲得才能、個性全面和自由發展的有利條件。
二、它使生產力獲得又一次大解放
第三,產權社會化,充分調動了社會的資源,使資源能夠在廣闊的空間範圍內進行合理配置。產權社會化使廣大居民暫時存到銀行的儲蓄或手中閒置的資金也能夠成為資本,居民個人也可以作為投資者和股東,將這些資金投入股市,購買業績好的企業股票。從而使閒置資金變成進入生產運營的資本,為擴大生產,加快經濟的發展服務。這樣,就使社會凡可利用的資源都能夠行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加速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三、它為政府巨觀經濟職能的形成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產權社會化、市場化和貨幣化,意味著政府從微觀經濟中擺脫出來,政府的職能不再是直接參與經濟活動,而是為經濟活動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維持正常的經濟秩序。政府從繁雜的直接管理經濟活動的事務中擺脫出來,能夠集中精力去研究市場,制訂相關的經濟法規,規範市場秩序;能夠收集市場信息,利用市場信息去制訂經濟發展規劃和相關的經濟發展政策,為經濟的健康發展向企業提出指導性計畫;能夠集中人力物力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去進行公共設施和公共基礎建設,為經濟的直一步發展創造條件;能夠根據市場的要求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和高新技術的開發方面的投資,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後續條件,保證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的發展。
產權社會化、市場化和貨幣化,意味著市場體系達到一定的完善程度。社會成員的各種不同收入,如勞動收入、資本收入、地產所有權的收入,都會通過市場而分別獲得明確的表現,即通過勞動價格、資本和地產價格等表現出來。這就為政府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手段調節多種收入,從而調節經濟關係,調節經濟運行,實現巨觀經濟職能,創造了充分的條件。同時也為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礎。
四、使市場經濟得以最終確立
市場經濟是一種發達的、成就的商品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趨勢。在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儘管國內市場形成,並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國際市場,但那時的國際市場還是一種分割的市場,各已開發國家搶占殖民地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控制當地的市場,阻止別的國家的商品和資本的進入。這種被分割的市場是不能形成市場經濟的。因為它不能做到資源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配置,也就是說市場在經濟運行中起不到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這時對資源起配置作用的是資本。誰擁有雄厚的資本實力,誰就能夠占有自己勢力範圍內更多的資源。
從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即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二戰前,生產社會化導致了它同產權私有化的矛盾。產權私有化是與產權社會化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產權私有化是指財產的所有權、使用權、支配權為一體,形成了封閉式的產權,封閉式的產權是與生產社會化發展不相適應的一種產權制度,即生產社會化與封閉式產權的矛盾,這一矛盾具體地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市場經濟的建立是在二戰後,由於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第三次技術革命導致了許多新的工業部門的出現,產權社會化程度也達到了一個新的層面。這時,個人的資本實力已無法同社會化資本相抗衡,憑藉個人資本已無法占有更多的資源,同時殖民體系的解體,世界市場開始成為一個統一的不再是被分割的市場,在這種條件下,哪個企業擁有廣大的市場,其產品在市場上占有率高,股民就會購賣這個企業的股票,就能向社會籌集巨額資本,因而也就能占有更多的資源。市場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對資源的配置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市場經濟是在二戰以後,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和產權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形成的。Sk可見市場經濟是生產社會化、產權社會化的必然產物。
五、使知識經濟取代資源經濟
產權的社會化,從而形成跨國公司的巨額資金,其對社會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劇了跨國公司在世界範圍內對生產要素,即自然資源的爭奪和掠奪性開發,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自然資源開發能力也越來越得到提高,同時,隨著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人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社會的平均消費水平不斷攀升,也就是說,一方面,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人們消耗由自然資源製造出的各類產品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然而,自然資源又是有限的,許多的自然資源是不具備再生能力的。這就必然造成生產和消費能力不斷擴大的趨勢與自然資源不斷縮小的趨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人類的發展面臨的出路只有一條,也就是依靠科學技術開發出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同時儘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以儘可能少的自然資源生產出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新產品。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在解決這一矛盾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提出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湧現了一大批新的技術群,從而使一批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出現,這些新的產業群的出現和發展,使自然資源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弱化,知識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與價值越來越突出。因為,這些高新技術產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的生產傳播和套用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而使人類社會由資源經濟發展到知識經濟。總之,知識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正是產權社會化、經濟全球化以及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