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網路

產業網路是指企業之間通過長期業務往來所建立起來互信、互利與互補的關係,這種協調關係將企業聯結成彼此仍保有獨立個體,又能夠發揮整體合作優勢的虛擬組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業網路
  • 外文名:Industry Network
起源,特性,

起源

從20世紀50年代起,一些學者如S.F.Nadel,J.A.Barnes等為了研究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跨界關係,開始系統地發展網路概念。此後,有大量的學者試圖對產業網路的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回顧過去有關產業網路的文獻,可以從對網路的探討開始。Rogers&Kincaid認為網路就是在一個系統中個體間的所有相關連結所形成的整體。而Johnson&Mattsson認為,產業網路是由一群相互依賴、相互支援的公司所組成,其中隱含了專業分工的概念,且彼此間的溝通、協調甚至於整合,皆通過網路上的各種互動行為來完成。之後,Hakansson也提出,網路提供一個概念化的主體,透過三個組成要素來描繪產業,這三個元素包含主體、資源與行為。通過對其他學者關於產業網路的定義,我們可以認為產業網路根本意義上是一種治理方式。而這種企業間的協調方式是區別於傳統企業科層結構和單純市場機制的中間組織。
因此,產業網路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企業之間基於核心能力,建立在信用基礎之上,以合作為目的,依靠價格機制和權威機制配置資源,具有網路特性的相對穩定且普遍存在的一種制度安排。這是一種介於純市場與純科層企業之間,由純市場和純科層企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而形成,兼具純市場與純科層企業雙重屬性的組織形式。

特性

1、共生性關係結構
作為組織系統的產業網路是由核心單元組織即成員企業及其之間的關係構成的,產業網路中的成員企業具有專門的功能,功能外的所有經濟活動具有非替代性;而在完成某項具體任務時,每個核心單元組織根據其核心能力只完成全部活動中的一部分,剩餘的經濟活動對這一核心單元組織而言都是互補性活動。這樣就形成了產業網路內企業間的共生關係結構,其建立是基於競爭能力的要求,企業組織在生產過程中形成了核心競爭力,但無法完備補充競爭能力,通過關聯的網路組織可以實現競爭能力的補充,完善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產業邊界與企業邊界模糊化
產業網路的介入,使原先的企業內部非網路化和網路化組織與企業外部市場的網路化和非網路化結構相互聯接,這模糊了原有的企業間的界限。同時,產業網路在形成過程中的不同機理通常使網路不能處於飽和狀態,加之市場空間中還存在著一些游離於網路化組織和網路化市場之外的中間形態,如企業聯盟等,這為產業網路的擴張和裂變提供了條件。
3、混合治理結構
產業網路雖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企業-市場”二分結構,但在一定程度上卻細分了原有結構,使企業與市場交易更為複雜。對應於傳統的科層組織,產業網路超越了傳統組織的有形界限,形成跨企業邊界的組織構架。產業網路的主要結構是跨正式邊界的高度一體化。由信息技術支持的產業網路單元之間點到點聯繫使企業的邊界被打破,地域界限被模糊。它側重於利用企業外部的“共享資源”,從而淡化了企業與其外部環境的界限,淡化了供應商、顧客、分銷商和競爭對手之間的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