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規劃

產業結構規劃是指為了使經濟發展表現出一種“高附加價值化”的趨勢,在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基礎上,而對產業結構高級化進行的政策設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業結構規劃
  • 目的:使經濟發展表現高附加價值化趨勢
  • 原則:國情原則、基準原則
  • 基準:收入彈性基準等
原則,基準,意義,目標,規劃,

原則

產業結構規劃所遵循的原則是
(1)國情原則
產業結構的演進是有階段的有序過程。人們在推動產業結構演進的主觀作用,只能在一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空間所給定的條件下發揮出來。因此,正確把握一個國家在一定時點上的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是規則產業結構的出發點。1957年,日本著名經濟學家筱原三代平在一橋大學《經濟研究》雜誌第8卷第4號上發表了題為。產業結構與投資分配”的著名論文,提出了規劃產業結構的基準。認為日本是一個缺少資源和能源的國家,國際貿易對日本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日本必須考慮國際貿易結構的變化趨勢,並把它作為日本產業結構規劃的基點。
(2)基準原則
由於人們難以預料經濟發展的詳細情況,諸如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消費需求變化多樣,在這樣的條件下,只能從戰略的高度去規劃產業結構。因此,最關鍵的是,根據世界貿易的產品結構趨向重工業化、高加工度化的實際情況,確定產業結構中、長期的演變趨勢和方向;二是明確帶頭的工業部門,確定主導產業。由此帶動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長。

基準

產業結構規劃的基準有4條:
(1)收入彈性基準;
(2)生產率上升基準;
(3)防止過度密集基準;
(4)乾富的生活質量基準。
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基準是日本經濟學家筱原三代乎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提出的。他認為,強調收入彈性基準是考慮了世界市場的需求變化趨勢。根據這兩個摹準選擇戰略產業,通過政府的多種經濟措施促其發展,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筱原三代平的兩基準足20世紀60年代日本產業政策的基石,並在實踐中起到了良好效果。根據筱原兩基準,日本20世紀60年代成為戰略產業的有普通鋼、船舶,家用電器、光學儀器、機車、合成纖維等。這一產業結構規劃的優點是,為具體規劃現在和未來的產業結構提供廠明確的依據。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規劃產業結構的基準又加上了防止過度密集基準和豐富的生活質量基準。這實際上足協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基準。一般認為,產業結構規劃的基準,還應該加上德國著名經濟學家赫西曼提出的產業關聯基準。即一國根據實際發展的所達到的階段,重點發展那些前後項關聯效應人,能帶動其它產業發展的產業。此外對外貿易基準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義

制定產業結構規劃對於已開發國家和落後國家來說都是有較大意義的,具體地說大致有這么幾個方面:
(一)制定產業結構規劃可以使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演變更好地與本國的資源條件,需求結構,貿易要求等具體情.況相結合,以便有目的,有選擇,有步驟地充分利用自己酌優勢,發展本國的較為高級的產業體系和產業結構,避免已開發國家在發展產業中所走過的彎路和失誤。作為已開發國家來說,則可有計畫地面對未來,按排產業發展方面的創新活動。
(二)制定產業結構規劃將有助於經濟效益的提高。過—去在談到經濟成長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往往首先想到是增加投資、增加就業。以擴大經濟規模,提高技術水平,改進經營管理水平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些都是對的,是必要的。然而,產業結構理論已經證實,通過使本國的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二級化也可以求得較大的效益。因為不合理不高級雕產業結構相對於合理的高級的產業結構,資源消耗、能源浮耗要大得多。例如,我國工業的單位產值能氂極高,不僅U工業已開發國家單位工業產值能耗高於2—6倍,而且比發廂中國家的平均值也高出一倍左右。雖然這背後有眾多因素de 作用,但產業結構不合理、不高級不能說不是一個重要厲因。
(三)制定產業結構規劃是經濟發展戰略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演變應該如何,這是任何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戰略中必須考慮的問題,但是,產業績構規劃並不能代替經濟發展戰略。不管怎么樣,產業結構規劃是人們運用產業結構演變規律來指導從而加快產業結構演變,是人們在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演變方面從自然王國向自,由王國方向的進步,此意義應該是十分重大的。當然這裡有一個必要前提,即該產業結構規劃是科學的,符合產業結構,演變趨勢,符合本國的具體情況。

目標

產業結構規劃的目標從總體上說是為了根據產業結構演變規律,推動產業結構循這個規律所指示方向順利轉換,從而加快本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提高本國的經濟效益。具體地說,可以有兩個層次的具體目標:第一層次目標為通過產業結構規劃痰實施,使產業結構合理化,即使之符合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為此就需要有一個產業結構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的標準模式作為參照,從而發現問題,進行合理的調整。第二層次目標為通過產業結構規劃和實施,使產生:結構高級化,以使之符合產業結構演變趨勢下推動其儘快高級化。這一層次目標是產業結構規劃的較高層次目標,或者說是最後目標,更具有戰略性。
這兩個層次目標是相輔相成的,密不可分的,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前提條件而產業結構高級化本身就是合理化的高級化。然而這種合理化並不是過去人所理解的產業發展的均衡化或平均化。並不是所有的產業應有同樣的發展速度和資源分配,而是一種錯落有序符合本國實際情況、比較優勢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高級化應在此基礎上的高級化。沒有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顯然是不可能達到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根據產業結構規劃的上述目標,產業結構規劃的內容至少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如何合理化
具體地說,產業結構合理化是在充分分析研究了現實產業結構狀況之後,發現其不合理的主要方面和原因之後,提出產業結構合理化目標和途徑、調整方式方法以及必要的產業結構合理化政策及措施。具體還要指出哪些產業應促進發展,哪些產業應加以限制,哪些產業應加以逐步取消,還要設定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具體起步點為何等。
(二)產業結構如何高級化
產業結構高級化方面主要應根據本國具體情況和產業發展,產業結構演變趨勢選擇主導產業、確定戰略產業、分清支柱產業和衰退產業,設計產業發展順序,依據這種發展順序進一步設計發展目標。途徑、方式以及相應的政策和配套措施等。
產業結構規劃的上述兩個方面的內容實際上是指一個國家總的產業結構規劃,如果從產業結構的空間分布規劃來看,則一個國家總的產業結構規劃還應包括對各地區產業結構類型及演變趨勢的規定和設計。因為從地域空間來看,各地區的產業結構狀況最終構成總的產業結構狀況。因此在一國產業結構規劃中除了應有對產業部門發展調整的構想以外,應有這些產業部門在各地區如何分布從而形成地區產業結構的內容。不然,這樣的總的產業結構規劃還是片面的。由於國家內任何一個小區域只是國家的一部分,由於地區消費需求與社會總消費需求有一定的類似性,對產業發展仍有綜合性要求,這樣就使得地區產業結構規劃內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特別內容。

規劃

一般來說,地區經濟發展包括三個主要內容:數量擴張,結構轉換和水平提高。數量擴張是指地區國民經濟各產業的生產規模在原有基礎上的擴大及其總和一一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結構轉換是指各生產規模的擴大不是一種同等程度的齊頭並進,而是伴隨著各種生產要素在各產業之間的轉移,出現某些產業相對增長較快,某些產業增長較慢,甚至還有個別產業收縮的結構變化現象。水平提高則是指經濟的生產技術和組織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三者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各國的經濟發展實踐共同表明,數量增長和結構轉換之間有著比較穩定的內在聯繫。合理的產業區產業結構為地區經濟數量增長提供有效的動力機制,保障地區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因此,規劃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和加快產業結構轉換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和有效的保證。
目前,我國總量投資資金不足,各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面臨各地區有限的用以增加的投資和勞動力(指經過一定培訓的熟練勞動力),面對各地區多層次的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各地區欲想加快地區經濟發展,最為現實可行的方法,不是數量擴張,而是結構轉換,即通過解決原有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弊端,來合理配置和使用資源,在地區產業結構合乎全國產業區域分工原則的轉換中求速度、求效益、求發展。為此,地區產業結構轉換和規劃應考慮以下原則:
1.產業地區分工與優勢互補原則。
2.地區主導產業與地區經濟多樣化綜合發展相結合原則。
3.地區產業結構有效產出最大原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