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現代化

產業現代化是用當代的科學技術武裝產業,使產業體系在經濟上和科學技術上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業現代化
  • 產業:當代的科學技術武裝產業
  • 定義: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過程
  • 分類:經濟
產業現代化的特徵,產業現代化的標誌,產業現代化的途徑,

產業現代化的特徵

(1)產業現代化必須以先進科學技術武裝產業,它和落後技術、傳統技術相區別,需要由落後技術向先進技術的轉變。它是技術和經濟的統一,即先進的科學技術一定要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沒有先進科學技術,固然不能叫現代化,沒有經濟效益,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2)產業現代化的對象是指產業體系,如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交通運輸現代化、科技現代化等。它包括主要的產業部門以及它們要達到當前的世界科學技術先進水平。但不能把建立一些現代產業部門就叫現代化,它們只是產業現代化的一個部份,產業現代化包括建立新的現代產業和傳統產業的現代化。
(3)現代化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歷史的動態概念,是不斷發展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廣泛運用,產業現代化的水平越來越高。最後在先進技術基礎上,許多產業部門達到現代化水平。
(4)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概念,現代化雖然在不同國家進行,具有其本國的特色,但是現代化應是世界先進水平,其基本要求世界各國都是一致的。現代化應達到的標準和水平不是各國自定自封.而是有一個世界公認的標準。

產業現代化的標誌

(1)產業勞動資料現代化,即產業所使用的主要生產設備和工具具有當代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它是產業和產業體系是否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誌,因為現代產業和落後產業的根本區別不在於其規模大小,而在於其裝備水平是否達封世界先進水平。
(2)產業結構現代化。產業現代化需要有一個與其相適應的現代化的產業結構,它是在先進技術和生產力發展基礎上建立起來具有相互協調發展的結構體系。這個結構的主要特徵是:現代工業和交通、通訊產業所占比重很大,技術密集型產業不斷增多,其比重日益上升,傳統產業得到根本改造。
(3)產業勞動力現代化。產業現代化要求勞動力相應的現代化,即是要求勞動者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較高,才能適應現代化產業發展的需要。
產業現代化對於勞動力要求不是指個別的,單獨的勞動力,而是要求有一個合理的勞動力結構,即發展趨勢是農業勞動力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三產業勞動力特別是三產業勞動力比重明顯上升;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占很大比重,技術工人占很大優勢。
(4)管理現代化,生產設備和工具的現代化必然要求管理的現代化,否則就不能發揮現代設備和生產技術的作用。管理現代化表現在管理思想、管理組織、管理人員和管理方法、手段的現代化方面。它具有不同於傳統管理的特點,在產業現代化過程中要求從傳統的管理向現代化管理轉變。
(5)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往往在一些主要的技術經濟指標上反映出來。這些現代化的綜合反映。例如國民生產總值,主要產業的產品質量和數量,勞動生產率,技術裝備水平,物質消耗水平,資金利用水平等。
(6)人民生活水平。產業現代化的最終目的和衡量標準是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包括物質生活,文化教育,精神文明,生態環境指標等。

產業現代化的途徑

實現產業現代化,要從實際出發,根據需要和可能,區別輕重緩急,採取必要的措施,現將應採取的主要措施論述如下:
(1)調整結構,提高產業現代化水平。
產業結構是制約產業現代化的一個制約因素,如果產業結構不合理,就難於實現產業現代化,故必須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以促進產業現代化進程。產業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它們是密切聯繫、相互影響的。
目前,從總體上講我國經濟也告別短缺經濟,但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一些產業也亟待加強和發展。如不著眼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將直接影響產業發展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例如:農業基礎薄弱,產品結構面臨各種新的形勢需要調整;工業品中一般產品相對過剩,而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大的產品短缺,尤其是裝備製造業不能適應各產業發展的需要;高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跟不上技術革命和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基礎設施建設的結構最佳化和布局調整也亟待解決。今後應認真執行國家的產業政策,大力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要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進一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要切實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以最佳化工業結構,增強工業品的國際競爭能力;要進一步發展服務業,提高供給能力和水平;要加速發展信息產業,大力推進信息化,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其結構和布局;等等。總之,要使我國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和最佳化,以適應新世紀四化建設需要。
(2)開發區域經濟,加快地區產業發展。
在經濟、生產和技術上有密切聯繫的地區構成一定形式的區域經濟,但是由於歷史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不相同,各個經濟區域也存在發展程度的差別。雖然各個經濟區域有所差異,但決不排斥其相互密切關係,相互交往和經濟上相互補充的巨大作用。我國是土地遼闊,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各有差異與特徵的社會主義大國,要使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和順利實現四化建設任務,就必須使各個地區經濟協調的共同發展。產業是各個地區的物質經濟基礎,地區經濟要發展,就必須重視地區產業的發展,要順利的實現全國四化建設任務,同時也要求加快地區產業現代化進程,這是當前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3)依靠科學技術,加快產業技術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技術進步是從總體上不斷發展和改進勞動工具、工藝生產過程和管理技術。產業現代化決不能建立在落後的技術之上。必須依靠技術進步,不斷的採用先進技術,加速產業的技術改造,以達到工業、農業、交通通訊,能源公用事業的現代化目標。
今後,科技工作要面向經濟建設,圍繞結構調整,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總體躍進,重點突破,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要以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推進技術升級,為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傳統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要推進高技術研究,在有相對優勢或戰略必爭的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在一些關係國家經濟命脈和安全的高技術領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實現產業化;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要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4)開發資金,不斷提高經濟效益。
資金是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沒有資金就談不上產業的發展。解決資金問題的關鍵在於開發,即是要依據市場經濟原則,站在戰略高度,講求生財之道、聚財之道和用財之道,把一切可能的資金都集中起來,用於重點產業的發展。首先必須轉變觀念,即是要樹立市場經濟,資金開拓和融通的觀念,克服因循守舊,向上伸手,消極等待的舊觀念和作法_o同時,千方百計籌集資金,採取各種有效方式和方法,打通各種渠道,把國內外一切可能利用的資金都籌集起來,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大力發展和完善資金市場,發展風險投資,加快建立信用擔保體系,發展橫向經濟聯繫,儘可能的引進外資。要正確引導投資,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資金效用。
(5)開發人才,提高職工素質。
人才是制約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因產業現代化需要有一支素質較高的產業領導群和技術、經濟管理人才以及文化技術水平較高的勞動者隊伍。在一定意義上說,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產業現代化水平的高低,故世界各國因為發展本國的產業都莫不重視人才的開發和使用,這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趨勢。
人才開發應制定現代化人才發展戰略,即是要用戰略的高度重視人才開發,千方百計發掘人才,採取各種有效方式培養人才,不斷提高職工素質。合理使用人才9制定各種鼓勵方法,改革人事制度和工資獎勵制度,以調動廣大職工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為發展生產貢獻力量。
(6)培育和發展各級市場,完善市場經濟體系。
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地。沒有健全的現代化市場,產業就不能發展,產業就難於銷售其所生產的產品,產業就難於從市場得到其所需要的原材料、技術、資金和勞動力,產業就無法進行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產業就會走向萎縮。因此發展市場是一項重要任務,發展市場不能認為只是單一市場的建立,而是要建立和健全市場體系,即是要建立市場結構合理,多種市場密切結合的體系,主要是通過培育和發展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兩個方面來完成。
國內市場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主體,它包括各種生產資料市場、消費品市場、技術、資金、人才、金融市場等。即是一般商品市場和專業市場相結合的體系。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既是全國統一的商品市場,又是包括各地區的商品市場,相互組成一個相互配合、協調的體系。市場體系從建立到完善是一個發展過程,即是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國家政策法令,科學的經濟管理方法,加強市場法制建設,以不斷提高市場管理的法制化、公正化和規範化的程度,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
國外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不可能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要開展對外交流,發展進出口貿易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都必須發展國外市場,讓產業參與國際商品交換和競爭,以促進產業現代化進程。
(7)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增強企業活力。
經濟管理體制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外部環境。經濟管理體制是否合理,對於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經濟管理體制,就不可能在決策、巨觀控制、物資技術供應,市場經營等方面為產業提供良好條件,甚至會阻礙產業的正常發展。故應該改革不合理的經濟管理,加大經濟體制改革的力度,為產業現代化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
經濟管理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增強企業活力,而企業活力的增強又有利於推進產業現代化進程。我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活力不強,有些企業經濟效益低下,甚至虧損,就不可能提供資金、技術裝備和需要物資,繁榮市場經濟,以滿足產業發展需要。國有企業活力不強往往是由於經濟管理體制不合理,阻礙企業生產發展和市場經營。改革經濟管理體制,革除舊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以更好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和控制力。實行政企分開,政府轉化職能,改進巨觀管理,加強服務,為企業增強活力提供有利條件。
要增強企業活力,改善外部環境,只是一個方面,同時還必須改革企業制度和加強企業管理。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即所謂“改制”;實施專業化和聯合,兼併,進行資產重組和組織結構調整,即所謂“改組”,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即所謂“改造”。這些是深化企業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的重要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是一個核心問題。所謂現代企業制度就是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獨立的法人制度。也即是規範和約束現代企業行為的權利、義務規程和制度。其基本特徵是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從而使企業能夠成為真正獨立的法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充分調動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以增強企業活力,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無疑對於產業現代化的實現起到重要作用。
(8)發展外向產業,參加國際商品交換和競爭。
產業現代化決不能閉關鎖國、孤立進行,必須改革開放,加強同國際經濟的交流和合作、聯繫。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借鑑世界經濟已開發國家產業現代化的經驗,吸取別人經驗教訓,避免和少走彎路,這是經濟開發中國家實行產業現代化的明智選擇。通過國際經濟的交往和聯繫,才能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同時增加商品出口,擴大技術和勞務輸出,換回更多外匯,為本國產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故產業要發展,就應壯大自身力量,積極參加與國際商品的交換和競爭,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壯大和發展自己。
發展外向產業既是發展產業自己,又是參與國際商品交換和商品競爭的基礎。因此要加強領導,全面規劃,建立、健全外向產業發展體系,擴大品種,提高質量,改進產品結構,強化生產和經營出口產品基地。把外向產業和內向產業密切結合起來,國內市場和國際協調起來,依靠國內市場經濟為後盾,推進外向產業發展,增強國際經濟中實力,提高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