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生命周期說

產品生命周期說是運用工業經濟學中的產品周期理論而提出的一種關於對外直接投資的學說。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是伴隨著產品生命周期運動展開的,是對企業出口貿易的替代。

1953年,經濟學家裡昂惕夫運用投入產出法得出了與赫克歇爾一俄林 (H—O)模型的資源秉賦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提出了著名的 “里昂惕夫之謎”。瑞典經濟學家S. B·林德認為: 俄林的資源秉賦理論僅適合初級產品貿易模式,不適合於工業製成品。6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M·波斯納提出 “技術差距論”,指出兩國技術差距將導致貿易的產生。1966年世界和平基金會會長、美國哈佛大學國際事務學會教授R·弗農在 《國際投資和產品周期中的國際貿易》一文中,在吸收 “技術差距論” 基礎上,運用工業經濟的產品周期理論,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說。
按照工業經濟中產品周期論的說法,工業產品從發明研製,進入市場試銷開始,必然經過成長、成熟、飽和、衰退等不同階段,最後終於從市場上消失的周期。不同產品的生命周期和所經歷的每個階段的時間長短都是不同的。但是,絕大多數產品都隨時間的推移,產品銷量達到一個最高點以後就出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延長產品生命周期的辦法通常有: 尋找新的市場,擴大服務對象; 增加產品型號,使之多樣化; 使產品具有多種用途; 形成產品周期的再循環等等。根據這一原理,弗農把它套用到對外直接投資上來。他認為,每一種產品或每一種產品的改革都要經過三個發展階段: ①新產品階段。在這階段中,產品全部在國內生產並用於滿足國內消費者需要。由於國內市場需求彈性小,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工業壟斷和產品差別而獲得高額利潤,所以它先把自己研究的新技術套用於國內生產,壟斷國內市場,繼而通過出口來滿足國外市場的需求,以擴大產品銷量。這一階段不會產生對外直接投資的誘因。②成熟的產品階段。隨著生產和競爭的發展,工業和生產方法擴散到其他地區,距國公司就將新技術轉讓給自己在國外的子公司,並開始通過直接投資搶占當地市場。但這一階段還只是一種預防性的投資。③標準化的產品階段。隨著競爭的激烈,導致產品和生產工業過程的完全標準化,這時產品的競爭主要是價格的競爭,跨國公司大規模地用直接投資的形式將標準化的工藝轉移到工資低和成本小的地區,開展大批量的生產以滿足本國和世界市場的需要。這就是 “離岸生產” 階段。當新工藝發明後,而成熟了的工藝不再有利可圖時,跨國公司就通過許可證方式將陳舊技術全部出售。這時候,舊產品生產周期趨於落後,並孕育著另一些新產品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