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危機

生產危機是生產過程中可能導致產品質量問題和生產事故的各種可能的缺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產危機
  • 外文名:Production crisis
  • 所屬:企業危機
  • 適用:企業
生產危機的特點,生產危機的誘因,生產危機的處理,

生產危機的特點

生產危機是企業危機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具有企業危機普遍性、突發性、多樣性、危害性和兩重性的特點外,還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1.預控性強
生產危機相對於財務危機、人力資源危機、行銷危機等而言,受內部因素的影響比較大,不可控性比較小,所以預控性較強。尤其是在電子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使得很多複雜的程式變得簡單、明了和可執行。
2.危害性太
生產危機的危害性比較大,這主要是受產品質量危機和生產安全危機的影響。產品質量危機是企業危機的主要誘因,其直接危害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和生命財產,間接影響企業的品牌、利潤及其生死存亡。生產安全危機直接關係到內部員工的人身安全,在這個以人為本的社會裡,人的生命財產重於一切。
3.波動幅度大
生產危機的危機事件發生的機率波動幅度比較大,這主要取決於意識中的原則性問題。有質量第一的原則,和沒有這種原則相比較,產品危機發生的機率小很多,波動幅度較大,即機率發生的峰值與谷值的絕對值較大。

生產危機的誘因

英國危機管理學家麥可·里傑斯特曾經說過:“預防是解決危機的最好辦法”,而只有尋到病因,才能做到最好的預防。企業在生產過程和生產管理過程中,出現很多危機事件,這些事件是突發的,但我們相信,一切質變都是量變的結果,密切關注量變,未雨綢繆,絕對是上上策。我們總結生產危機誘因如下:
1.操作人員操作水平低
操作人員的操作水平,直接影響著設備的使用效率和產品的質量,間接影響著產品的生產成本和企業的競爭力。一切的工具都是為人所用,人才是生產的主體。在企業生產過程中,不管設備如何的先進,人才是最重要的生產力。而且,設備越是先進,對人操作水平的要求就越高。
合格的操作人員能夠保證設備正常運轉,保證生產效率符合要求,同時保證產品質量,而不合格的操作人員卻很難做到這一點。首先,在設備正常運轉方面,合格的操作人員能夠使設備正常運轉,而且在設備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發現問題的根源,儘快處理,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轉。其次,是在設備的使用效率方面。企業在計算設備的投資收益和計提折舊時都是以設備的設計或經驗生產效率來計算的,但如果操作人員的水平低,設備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生產效率,企業的生產時間就會低於行業的平均生產時間,產品的單價也就必須高於同等產品的價格,而必然會喪失競爭力。最後,產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操作水平。再精密的儀器,也是按照操作人員的要求實現的,操作人員的水平直接影響著產品的合格率,不合格的操作人員會使產品的次品率增加,從而擴大了產品的生產成本。
ERP、MRP等在企業的套用失敗,部分原因就是操作人員的水平低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終導致企業的敗落危機。
2.操作人員的質量意識單薄
生產的核心就是產品,合格的產品質量是所有生產人員一切行動的指南。生產人員不僅僅要保證本道工序的高速度、高質量的完工,而且要有大局觀念,掃除一切影響產品質量的障礙。
操作人員不能僅僅追求數量的目標,質量才是首要的。很多企業在初期實力不是很強的時候,追求質量第一,但隨著實力的增強、規模的擴大,漸漸地開始只追求數量,而忽視了質量,於是企業在規模逐漸擴大、產品的銷售量大增的大背景下,企業的根基——產品質量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評價——卻在慢慢腐蝕,其發展後果可想而知。
很多企業雖然在工廠里也張貼著質量第一的標語,員工也經常把質量第一掛在嘴邊,但是卻僅僅是流於形式,員工並不知道如何把這種意識置於根底和潛意識中。我們可以利用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來達到這個目的。即,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第一步,公司領導深入蒐集員工關於質量的看法和行為,概括抽象成簡單明了的話語或標誌;第二步,通過公司報刊、廣播、會議等傳達給公司的生產員工;第三步,蒐集良好的行動和不好的行動,作為榜樣和反例,傳達給下面的員工;第四步,通過實踐,不斷改進。
3.操作人員安全意識單薄
在這個以人為本的社會裡,人的生命安全是重於一切的,所以在公司里,操作人員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企業,如果接連不斷的發生人員傷亡事故,再大的規模,再多的資產,也頂不住事故賠償和媒體輿論的壓力。
避免安全隱患,一方面需要有企業的安全設施和制度作保證,另一方面,員工的自我安全意識也是很重要的。員工的僥倖心理是安全意識單薄的根本。所以,消除僥倖心理,便作為企業安全防範的重中之重。
企業可以通過召開安全動員大會、在操作設備上張貼事故標籤等方式來提高操作人員的安全意識。
4.優秀操作人員的流失
優秀操作人員,對於生產製造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而言,是企業的寶貴的財富。優秀操作人員的流失,直接會導致企業生產無法正常運轉。優秀操作人員的流失率,可以作為企業危機預警的一個檢測指標。
要想留住優秀的操作人員,不僅僅要給他們具有競爭力的工資,而且要給他們以人文關懷。如果能讓他愛上公司的文化,那就更好了。
5.原材料與關鍵零部件供應短缺
原材料的供應經常超出企業的控制之外,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企業的原材料供應發生短缺,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就會陷入危機狀態。
SARS危機給我國企業上了很好的一堂課。由於SARS病毒的蔓延,我國政府採取了強制措施,許多企業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陷入了原材料供應危機,在原材料無法充分供應的情況下,企業被迫停產或半停產,損失可想而知。
如果說原材料供應的短缺有其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關鍵部件供應的短缺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企業的決策失誤或缺少相應的預防措施。企業應該預見到關鍵零部件對最終產品的意義及其在企業的生產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還有關鍵零部件對企業產品的質量、產品的定價和行銷戰略的開展等的影響力。如果企業沒有對這些進行科學的分析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一旦關鍵零部件供應鏈發生危機,而企業短時間內又無法從市場上找到合適的替代零部件時,那么企業的生產馬上就會陷入危機狀態。
愛立信公司就曾經因為飛利浦公司在比利時的一家工廠被閃電擊中引發大火而導致手機的關鍵部件供應中斷,而愛立信公司又沒有及時地採取措施從市場上尋找替代部件,最終導致公司的手機業務遭到沉重打擊。
6.物流管理混亂
對一些大型生產製造企業、大型商業企業和產品流轉快的企業,物流成本在企業總成本中占了很高比例;物流的質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包括交貨準時率、差錯率、事故率等。如果企業在物流方面處於劣勢,對產品的定價、行銷網路的建設、企業的擴張等都將造成很大的影響。
影響企業物流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企業場地的選址、空間的布局、信息網路的構建、運輸工具的選用等。
沃爾瑪公司之所以能夠在全球取得成功,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它建成了高效的信息網路和物流網路。
7.庫存管理水平差
當今流行的庫存管理趨勢是儘量縮減庫存,最好是零庫存。從MRP(製造資源計畫)到MRP II,又到JIT(準時生產)、ERP(企業資源計畫),再到AM(敏捷製造)和LP(精益生產),每一次生產管理模式的演進,或者每一次生產管理手段的進步,它所追求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縮減庫存,但同時又使得生產運作更有效,豐田公司的JIT更是將零庫存作為最終的目標。
然而有些企業卻熱衷於修建巨大的倉庫,積壓大量的生產原料、生產大量的半成品和成品。不用說修建倉庫所花費的大量資金,光是庫存所占用的巨額資金就將企業的資金實力削減了不少,況且庫存品的流動性是很差的,這樣,企業的財務報表也好不了,當這些數據反饋到投資人那裡時,企業的進一步融資和發展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8.正確看待流程再造
如果內部業務流程不暢通,就會導致企業的管理效率低下,出現管理盲區,企業的市場反應速度減慢,進而導致企業發生混亂;如果企業的外部業務處理流程存在問題,就會導致客戶滿意度下降,進而導致顧客流失,產品滯銷等一系列嚴重的後果,並最終可能使企業陷入危機。
BPR的思想在中國企業中的套用已經很廣泛,但在套用過程中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很多問題。“全部推倒重來,一切重新開始”的做法已經受到質疑,有選擇地加以借鑑才是明智之舉。
9.技術創新把握不好
企業的技術創新可以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卻要把握好一個度。永遠比競爭對手早走一步,才是最明智的。
一方面,很多企業不進行技術創新。很多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因為某一項專利或發明而起家後,便不再注重技術的創新,而是過於看重市場行銷,結果最後連自己的老本也被吃掉了。缺乏專利,也是很多企業的致命危機,也是技術創新不夠引起的。
另一方面,很多企業過於依賴技術創新。技術的使用者是企業中的人,同樣的技術在不同的企業內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有時甚至出現截然相反的效果。如果不考慮企業的實際狀況和市場環境,盲目採用新技術,同樣有可能給企業帶來危機。
10.虛擬生產和經營的衝擊
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會導致虛擬生產和虛擬經營的出現。耐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的虛擬生產方式。虛擬生產帶給耐克的除了低成本的生產費用和管理費用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極大地減少了生產中的變動成本,使得產品的差異化程度更高,在市場行銷過程中也更易於進行市場區隔。雖然虛擬生產和虛擬經營能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優勢,但有時會有很大風險。比如,愛立信公司就因為飛利浦公司在比利時的一家工廠遭閃電擊中引起大火,從而導致關鍵零部件的供應斷裂,加上公司沒有採取有效的預防和應急措施,致使公司瞬間被擠出我國手機市場供應商的“三甲”行列。

生產危機的處理

1.生產事故的處理
企業一旦發生生產事故,在危機處理中以下幾點需要引起重視:
(1)迅速控制生產事故的蔓延。這是生產事故發生後企業所面臨的第一要務。企業控制措施越有效,損失就越小。危機管理計畫缺乏、危機預警系統失靈、事故急救設施短缺、生產現場人員缺乏救治知識等是造成生產事故蔓延的重要原因。生產事故發生以後,現有人員應立即各就各位,按照既定的危機管理計畫,運用正確的方法使用正確的設施,實施相關的搶救行動。
(2)儘快啟用後備生產能力或恢復生產。生產事故的發生,往往造成生產的癱瘓。為了不影響企業的市場銷售,確保企業的履約能力,企業一方面應儘快尋找並啟動後備生產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儘快修復被破壞的生產場所。
對於擁有多個生產工廠的企業而言,應努力開發其他工廠的生產能力。通過對其他工廠產品生產線的適當調整,彌補生產事故所造成的生產能力缺口。對於自身後備生產能力不足的企業,應在對產品設計進行適當改進的基礎上,儘快委託符合條件的其他生產商作為定牌加工廠商。
為了恢復事故發生工廠正常的生產秩序,企業需要儘快清理事故現場,列出被破壞設備的清單,並及時與設備供應商聯繫,請求他們迅速提供相應的設備。對於事故所造成的原材料損失,應取得原材料供應商的大力支持。企業還需要根據員工的傷亡情況,確保恢復生產所需的人力保障。
(3)注重員工的心理恢復工作。生產事故的發生,對員工將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影響員工的生產效率。在妥善對傷亡員工進行撫恤的基礎上,企業需要藉助高素質、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如心理醫生、危機管理專家等的幫助,加強對員工的心理恢復工作,幫助人們從事故的陰影中解脫出來,重新開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4)加強對員工的安全教育。為了防止生產事故的再次發生,企業應在對事故發生原因進行認真調查和對事故發生的教訓進行深刻總結的基礎上,對全體員工進行系統的安全生產教育。
2.產品質量危機的處理
由於產品質量而引發的危機,其處理重點需要突出以下幾點:
(1)迅速召回有問題的產品。迅速召回有問題的產品是防止產品質量危機進一步蔓延的有效措施,同時,有助於企業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負責任的形象。產品召回需要企業與經銷商密切配合,對經銷商所額外承擔的工作,企業要予以相應的補償,才能調動它們的積極性。補償的方式包括依據經銷商所承擔的工作量給予一定的勞務費、延緩貨款的結算周期、授予經銷商其他暢銷產品的獨家經銷權等。對於已經召回、不具有重新改進價值的產品,如食品等,企業要採取妥善的方式予以銷毀;對於局部出現質量問題的產品,如機械設備等,企業要對產品有問題的部分進行重新設計,在更換零部件或重新生產、達到質量要求後再返還給顧客。
(2)對受害者進行賠償。對於產品質量問題所造成的損害,企業應在客觀調查受害者的損害程度的基礎上,對他們進行賠償。不少企業在對受害者進行賠償的問題上,過於計較,態度傲慢,結果貽誤了危機處理的有利時機,使危機的影響不斷擴大。而有些企業在賠償問題上則具有“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勇氣和魄力,使很嚴重的產品質量危機得以迅速平息。
(3)致力於產品質量的改進。改建產品質量,可以從設計環節入手,也可以從生產環節入手。有些產品的缺陷與產品設計不合理密切相關,需要企業對產品重新進行設計,採用性能更優越的原材料,設計更合理的產品結構。有些產品的缺陷則產生於生產組織不合理,生產線布局不科學,機器設備老化、陳舊,生產管理的規章制度不健全,或生產管理的規章制度執行不嚴,需要對這些問題予以解決。
(4)努力恢復產品形象。在改進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恢復產品形象對於企業重新奪回自己失去的市場份額非常關鍵。恢復產品形象的手段多種多樣:有些企業對產品品牌和包裝進行更新,使顧客很容易將新產品與有問題的舊產品區別開來,樹立嶄新的產品形象;有些企業通過開展大型的廣告宣傳,致力於讓公眾了解新產品的特點以及與舊產品的區別;有些企業通過策劃一系列的公關活動,如開展對社會公益活動的贊助、對潛在消費者派送一部分新產品等,獲得公眾的好感與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