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是湖北民族學院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聚集高級人才和開展學術交流,科研裝備先進的省級科研基地及科技服務平台。以獲取關鍵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提高我省持續創新能力為目標。其主要任務是針對我省的學術發展的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科技領域和方向,開展創新型研究。在科學前沿開拓研究中取得具有一定影響力、系統性、原創性,實現相關重要基礎能力的創新,關鍵技術,積累基本科學數據,為相關科學研究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重點實驗室現設有三個主要研究方向――生物資源保護與恢復、天然產物與生物製品開發和生物硒資源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所屬高校:湖北民族學院
  • 審批機構: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科技廳
  • 審批時間:2008年11月
主要發展經歷與成果,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

主要發展經歷與成果

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於2005年8月經湖北省教育廳和科技廳聯合批准立項建設,2008年11月通過建設評估。重點室通過5年運行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科研項目和經費逐年大幅度增加,顯示了較強的科研實力,2008年以來,重點實驗室全體研究人員長期依託武陵地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走“產、學、研”相結合之路,先後爭取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西部專項、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攻關項目、省教育廳優秀中青年團隊和重大重點項目等各級各類項目106項,研究總經費1470萬元,其中國家自科基金項目23項,省部級項目25項;並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近五年來,在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方面產生了豐碩的成果,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發表學術論文266篇,SCI收錄92篇,EI收錄12篇,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1項,結題項目84項。部分成果獲得了省部級及地方政府的科學技術獎勵,其中獲農業部豐收計畫三等獎2 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 項,三等獎 3 項,湖北省科技推廣三等獎 1 項,其它獎項18項。如高山反季節蔬菜栽培等研究成果的推廣和套用、絞股藍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藤茶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鳳頭姜系列產品開發、薇菜人工栽培與技術研究等27項科研成果套用於生產或被政府部門採用,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和農民增收,加強了自然保護區建設和資源的有效利用,為湖北省民族地區特別是恩施自治州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

1、重點實驗室一直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通過設定方向負責人、團隊負責人等崗位推進科研梯隊的建設。現已形成年齡結構、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合理的科研梯隊。重點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41人,其中高級職稱31人,博士24人;歷年流動研究人員共118人。
2、藉助重點實驗室所搭建的科研平台,科研團隊的建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重點實驗室的三個研究方向上,現己形成年齡結構、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合理的科研團隊,包括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規劃、民族醫藥基礎理論與資源開發套用、風濕病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民族藥物活性成分篩選與新製劑開發套用等創新團隊。重點實驗室的梯隊建設效果明顯,特色資源(葛仙米)生物大分子分離純化及產品開發和武陵地區特色芳香天然產物的香氣成分及其合成研究團隊已建成為湖北省研究創新團隊。
3、重點實驗室設立楚天學者崗位,聘請北京林業大學陳少良教授擔任重點實驗室主任(2007-2010年),指導重點實驗室的發展;同時加強自身隊伍的培養和大力引進的年輕博士及學術骨幹充實學術隊伍,以促進學科發展。2008年以來共引進博士10人,自己培養了13名老師獲得博士學位,另有5名老師在讀;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依託,引進具有創新能力的科研團隊4個,各團隊團結協作,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圍,並產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4、從2012年開始,根據《湖北民族學院重點科研基地科研編制管理辦法》,設立重點實驗室固定科研編制崗和流動科研編制崗。2012年共設固定科研編制人員1名,流動科研編制人員2名;2013年設立固定科研編制人員1名,流動科研編制人員3名,科研編制人員為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5、2008年以來,為化學工藝、生物化工、套用化學、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林特食品加工與開發等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提供科研平台,共培養以上七個方向的碩士研究生53名。另外,西南大學常州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學校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在重點實驗室開展課題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