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難民是指由於全球的生態狀況嚴重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壞,水資源危機和海洋環境破壞等等,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從而導致受這些狀況影響的人們被迫離開自己長久的居住地而四處遷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難民
- 概述 :生態難民是指由於全球
- 背景:據國務院1999年1月公布的
- 形成原因:新難民多出現在開發中國家,
背景,形成原因,反思,現狀,鄱陽湖,神農架,阿拉善,青藏高原,與生態移民的區別,
背景
據國務院1999年1月公布的《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顯示:中國自然生態環境仍很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遏制住。主要表現在:①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38%。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②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並且每年還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③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壞,大大降低其防風固沙、蓄水保土、涵養水源、淨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毀林開墾、陡坡種植、圍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④草地退化、沙化和鹼化(以下簡稱“三化”)面積逐年增加。全國已有“三化”草地面積1.35億公頃,約占草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並且每年還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一些地區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開墾草原,加劇土地的荒漠化;⑤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中國已有15%至20%的動植物種類受到威脅,高於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
不可否認,造成前述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態系統自身演變的影響,又有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直接作用。但是,過度的人口增長,不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工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等等,毫無疑問都是加劇環境損害的重要原因。人口數量的增長,必然對經濟規模的擴展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引起對土地總量的需求,其結果之一便是人均占有土地不斷減少。
形成原因
新難民多出現在開發中國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土地沙化,全世界共有45億公頃的土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其中開發中國家的一些地方受害最深,許多農戶被迫放棄土地,到城市謀生,從而產生了新的移民運動。有的是因人類活動而破壞自然造成的非自然災害,如濫伐城市周圍山丘的樹林,導致土石流頻繁發生,危害人民生活。有的是軍備競爭的惡化,導致毒物和核污染的擴散,世界上有機化學製品以每7-8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長,在生產過程中,大量的有毒廢物處理不當導致許多地區受到了嚴重污染,當地的居民被迫遷徙。還有全球氣候的變暖造成的海平面逐年上升也威脅著靠海居住的人類。
反思
“生態難民”問題已敲響生態保護的警鐘。人類對待環境如果只是一味的掘取,那只會快速地埋葬自己。
其一、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用法製作為“守護神”。中國已有《憲法》、《環境保護法》等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但還有關環境專家還提出對生態保護立法已經刻不容緩,建議制定更多可操作性強的環境保護部門法規、規章,以便能將法治精神真正貫徹落實到環境保護中去。
其二、生態環境保護既要尊重經濟規律,又要尊重自然客觀規律。這就要求環保部門深入研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問題,積極探索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客觀規律,為重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付費、誰受益誰補償的制度。必須按照環境資源的價值規律和公共屬性,明確生態保護的責、權、利,充分運用多種手段保護生態環境。
其三、進行生態保護需要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其四、控制人口數量及合理的人口流動、搬遷是生態保護所必需的。當人口總量超過了當地環境承載能力時,任何環保理念都將無從談起。控制人口數量,進行合理的人口流動、搬遷是減輕一些地方生態環境壓力不可或缺的手段。
現狀
70年代初,中國的羅布泊、居延海等乾旱地區的大型湖泊先後乾涸,進入90年代,塔里木河、黑河、黃河斷流愈演愈烈;80年代以來,海南省海岸線向陸地移動了300米,渤海的對蝦由80年代的年產3-4萬噸降至90年代的0.3-0.4萬噸;目前全國草地退化面積達135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達262.2萬平方公里,不僅使人畜失去生存的家園,而且成為沙塵暴產生的發源地,崩塌、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點多達41萬處。而其中三分之一是人為不合理的資源開發造成的,全國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1000億……
鄱陽湖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成為了世界研究候鳥的重要基地,也是世界最重要濕地生態系統。為建立鄱陽湖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江西永修縣一批農墾職工將漁場轉讓給了候鳥保護區。但這批為中國生態保護作出巨大犧牲的群體卻因身份不明,十二年來無法得到妥善安置。這些已淪為“生態難民”的職工生活極其困難。
這批農墾職工包括家屬共300多人都是靠鄱陽湖生活,湖泊劃入保護範圍後,這些人徹底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資料,而保護區管理局自身無任何經濟來源。地方政府也認為這批人已劃離地方不能夠納入當地的“低保”範疇。這些農墾職工變成了典型的“生態難民”:保護區管不了,地方政府不願管,生計沒來源。這批“生態難民”年齡偏大僅平均工齡就達27年,約半數人員年齡在50歲以上,缺乏重新工作的技能。經過十年反覆集體上訪反映,2002年年底江西省政府借用企業改制的辦法,對這批農業工人進行身份置換。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這些職工接受了這個殘缺的身份置換計畫。但這次賣斷將這批難民最後一點希望和保障都賣斷了。由於缺乏可靠生活保障,兩年時間遺留下的一點工齡賣斷補助也都陸續用完,這些老弱病殘的“生態難民”生活極度艱難。
神農架
神農架因為保護環境,導致有樹不能伐、有礦不能采、有藥不能挖、有獸不能獵。
全國已有25個地區建立了地方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但補償標準普遍偏低。2008年底,神農架終於被湖北省定為生態補償試點,但落實下來卻是 “毛毛雨”。2000年3月,神農架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採伐,關閉了80多家森工企業。長期形成的 “一木獨大”的產業格局徹底終結。自此造成的連鎖反應是,地方經濟滑坡,從事木材生產、加工的工人大批下崗,農民減收,財政銳減。
阿拉善
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鄉),到2000年前後,草場退化、沙化更加嚴重,羊迅速減少,人們靠放牧無法維持生計,便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開始了農耕生活,這些年曼德拉蘇木先後從阿拉善右旗生態脆弱區接納“生態難民”140多戶。 近年來,部分牧民因草場退化沙化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草場,還有一些牧民因生產、生活條件太差沒有發展前途,被迫搬遷到孿井灘揚水灌區等條件稍好的地區從事農業生產。另有部分牧民即將失去牧業家園。根據盟行署一項計畫,今後每年搬遷5000人以解決這些牧民的生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