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自我:人與環境的心理學探索》是2011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建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自我:人與環境的心理學探索
- 外文名:Ecological Self:An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 on Human and Environment
- 作者:吳建平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1年12月1日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221 頁
- ISBN:751171160X, 9787511711601
- 開本:16 開
《生態自我:人與環境的心理學探索》是2011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建平。
《生態自我:人與環境的心理學探索》是2011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建平。內容簡介環境問題不僅是環境本身的問題,也與人的認知、情感、行為、價值觀等存在內在關係。《生態自我:人與環境的心理學探索》從心理學視角,...
《環境心理學》是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保羅·貝爾(Paul A.Bell) 、托馬斯·格林 (THomas C.Greene)、傑弗瑞·費希爾 (Jeffiey D.Fisher)。學科介紹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係的一個套用社會心理學領域,又稱人類生態學或生態心理學。這裡所說的環境雖然也包括社會...
人的生態模式是指 “人一環境”研究模式。強調行為與環境的密切聯繫與相互作用,把“行為一環境”或“有機體一環境”作為研究單元,認為由於環境設計靈活,人能改變環境,建設環境,因此人是環境的一種變換要素,而不是環境影響的消極接受者。強調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動態與變換特性;強調上述各種程度的“人一環境”...
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人與其生活環境相互作用的行為生態系統理論模型, 是心理學研究領域的重大進步。它承認人類發展的環境與生物因素的作用, 但其研究過分強調環境的作用,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物因素的影響。生態系統理論擴大了心理學研究中環境的概念.環境不僅包括了兒童周圍的環境, 還包括了影響兒童發展的大的社會、文化...
《環境與生態心理學》是2011年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建平,侯振虎。內容簡介 本教材結構完整、內容全面、條理清晰,研究視角新穎,是國內第一本《環境與生態心理學》教材。全書共設十四章,涉及環境與生態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評估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生態療法、環境認知、環境應激、噪聲、擁擠、領域...
《環境與人類心理:首屆中國環境與生態心理學大會論文集》,是2011年8月1日,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作者吳建平、訾非。中文名 環境與人類心理:首屆中國環境與生態心理學大會論文集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頁數 350 頁 開本 16 開 定價 69 元 作者 吳建平 訾非 創刊時間 2011年8月1日 語言 簡體中文...
《生態環境心理研究》是2009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建軍,吳建平。該書主要闡述了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之一,提出力爭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等內容。內容簡介 到2020年全面...
本書是“心理學新視野叢書”的第三種(叢書已出版的兩種是《讀心:從扶手椅到實驗室的循環》《理論心理學:歷史與反思》),探討環境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前沿動向。環境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行為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包括旨在促進人工環境設計人性化,改善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各類理論與實踐研究。本著最佳化人與環境...
2000年底,我國學者出版有關生態美學的專著,標誌著生態美學在我國進入更加系統和深入的探討。所謂後現代在經濟上以信息產業、知識集成為標誌。我國在經濟上處於現代化的發展時期,但文化上是現代與後現代共存,已出現後現代現象。這不僅由於國際的影響,而且我國自身也有市場拜物、工具理性泛濫、環境嚴重污染、心理疾患漫延...
發展心理學研究個體一生的心理發展。在這個生命全程的心理發展研究中,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心理發展原理或規律的理論問題,另一則是個體發展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徵問題。基本原理 遺傳和環境在心理發展上的作用問題;心理發展的外因與內因問題;心理不斷發展和發展階段的關係問題。年齡特徵 年齡的劃分標準,當前可見到的...
這種環境已經超出了物理意義上的、生物意義上的和社會意義上的環境。人可以在心理上分離出和建構出自己的環境,所以說,意識覺知到的或自我意識到的環境是人心理構造出來的環境。並針對這樣的環境調整或調節自己的心理行為。當然,心理環境加入了人的創造性活動,這就使得心理環境的含義遠遠超出了物理環境、生物環境和...
水、大氣被污染,臭氧層被破壞,珍惜物種滅絕,森林被破壞,土地資源銳減……人們藉此獲得了財富和權力,卻失去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所以康芒納說:“我們之所以陷入一種環境危機之中,是因為我們藉以使用生態圈來生產財富的手段毀滅了生態圈本身。當前的生產體系是自我毀滅性的,當前人類文明的進程也是自殺性的。”
交通、通訊和公共設施的的網路支持著人居環境,並通過建立結構和組織將它們聯繫起來。網路的改變將深刻地影響城市模式,同時網路的發展常常預示著城市和社會新的發展。這五個元素在各自學科中都得到了充分的研究:醫學和心理學領域中的人或者人類,社會科學所研究的社會,地理學(最近在生態學)針對的自然,建築學、工程...
原生態民歌是民族音樂藝術的根,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傳承和發展中國民歌,不斷探索新的歷史時期民歌的適應性轉型。然而,那些依附於農業社會典型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民歌,一旦隨著經濟轉型而“發展”,就不再是它自己了。因而,必須採用博物館式的保護,必須維護民歌原有的生存環境,讓民歌在屬於自己的生態空間生存發展。食品...
擁擠與環境心理學:隨著人們對地球環境及人類生活環境的關注,心理學家越來越多地考慮環境對人類心理與行為的影響。人口過快增長所引發的人口爆炸,人們對資源的過分消耗所引發的資源枯竭與環境污染等問題多都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注。人類必需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以保護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團體過程與組織行為:團體...
該期刊每年出版4次,內容為研究人類在建築或自然環境的心理狀況。目前,期刊的主編是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Robert Gifford。據2012年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指,《環境心理學期刊》的影響因子是2.549。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係的一個套用社會心理學領域,又稱人類生態學或生態心理學。環境心理學之所以成為...
《心靈、自我與社會》 喬治·哈伯德·米德 一、行為主義與心理學平行論 二、心靈與符號 三、心靈與反應及環境的關係 四、自我與主體 五、“主我”與“客我”六、個人主義自我理論與社會自我理論的對比 七、衝突與整合 第4位 皮亞傑(Plaget Jean,1896-1980)《發展認識論原理》 皮亞傑 一、感知運動 二、形式運...
從本質上分析“反思狀態”下的環境文化(即現代環境文化),它的產生是20世紀後半葉,西方國家高增長、高消費、高消耗的工業文明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人們生活協會平的提高,但掠奪式的開發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超負荷排放大量廢棄物打破了生態系統的自我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惡化的同時,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危機也日益凸現...
所以本書隱含的目標是理解與揭示怎樣的環境設計是適合人們的生活、生產和學習的,在創造人工環境時應注意哪些方面,以及幫助人們如何利用環境中的各項線索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並藉此促進人與環境之間良性的互動過程。環境的三個方面 面對如此崇高的目標,建築師、規劃師等環境設計人員和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不得不聯起手來...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意象對話學部主任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生態與環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系創始人和首任系主任、教授 朱建軍教授是國內最早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和最知名的諮詢師之一。迄今已從事心理諮詢30多年,並於20世紀90年代創立了我國本土優秀的心理治療技術——意象對話心理...
從本質上分析“反思狀態”下的環境文化(即現代環境文化),它的產生是20世紀後半葉,西方國家高增長、高消費、高消耗的工業文明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人們生活協會平的提高,但掠奪式的開發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超負荷排放大量廢棄物打破了生態系統的自我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惡化的同時,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危機也日益凸現...
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既可以看出行為主義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認知心理學的影響。他堅持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一些基本觀點,如強調研究人類的行為,強調客觀化的研究原則,強調學習中強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探索了內部的心理過程,強調自我因素對行為的中介調節作用。他主張行為和認知的結合;主張必須以環境、行為、人三者...
Ecocriticism,生態學術語,生態批評是一個言人人殊的話語體。大多數人認同徹麗爾·格羅特費爾蒂的定義:“生態批評是探討文學與自然環境之關係的批評。”一般認為,“生態批評”這一概念由美國學者威廉·魯克爾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學與生態學:一次生態批評實驗》文章在《衣阿華評論》1978冬季號上刊出,以“生態...
自然失律,最終源於人類的自我迷失,或者說人性迷失。人類的自我迷失或者說人性迷失的根本表現,就是人類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喪失了人與環境的親緣性存在,這種喪失的最終根源,是人因為物質主義膨脹而遺忘或者說拋棄人的親生命性。所謂“環境”,是指人賴以存在和生存的一切條件的總和。人與環境的...
重建生境,就是按照“生、變、通”的思路,重建“人與天調”的環境生態,促進“人、社會、地球生命、自然”共生互生並生生不息。由此,生境倫理學探討必須重新致思人、社會、地球生命、自然此四者的血緣關聯,重新考察人的親生命性: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共同創造了人類,人存在於世的存在姿態和生存方式,最終由自然...
1967年著《認知心理學》一書,標誌著認知心理學的開始。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記憶、智力以及自我概念。他對自然環境下關於生活事件的記憶和個體、群體在測驗成績上的差異的研究十分著名。1984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人物介紹 Ulric(迪克)奈瑟爾“是”認知心理學之父“,倡導生態的方法來認知研究。奈瑟是一個輝煌的...
換句話說,促使兒童探索環境的同類因素應當也能夠促使成人探索環境,這一因素對於兒童來說即是有一位會及時回響的照看者,對於成人來說則是有一位會及時回響的伴侶。使得依戀對象符合嬰兒“心意”(即及時回響、可親近性)的同類事物,也應當符合成人戀愛伴侶的願望。重要的是,依戀的個體差異應當會影響成人期中的關係...
歸位技術——在迷失的時間、空間中找回自我,等等。心理自和諧理論與生態文明建設 心理自和諧理論的套用為解決環境問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提供了新的思路。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焦點。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注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更強調人類在發展過程中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在...
4.挑戰自我、證明自己的衝動 探險旅遊大多是旅遊者主動、清醒的個人選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帶有鮮明的挑戰意識和征服心理。表面上是要征服那艱險、惡劣的自然環境,實質上則是對自己體能、意志、毅力、知識、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全面挑戰,是個人野外生存能力的全面展現。探險旅遊促使遊客在艱苦的環境中調動...
從這兩個基本特徵不難看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不僅擺脫了傳統心理學由單一層面和靜態的心理活動和去構造人格心理的做法,重新構造了由潛意識與意識、本我與自我、自我與超我等多層次的複雜心理人格系統,而且擺脫了傳統哲學單純從人的外在形式或某種能力出發去規定人的本質的做法,注重在人與環境、個人與他人、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