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興(1956.9-),男,四川廣安人,四川師範大學二級教授、特聘教授,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學術目標:創建本土化的當代哲學;研究方向:生態理性哲學和生境倫理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代興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6、9
- 籍貫:四川廣安
人物簡介,生態理性哲學的六個基本命題,基本命題1,基本命題2,基本命題3,基本命題4,基本命題5,基本命題6,生態理性哲學的六個實踐命題,生態理性哲學的基本藍圖,唐代興主要學術著作目錄,唐代興生態理性哲學著作提要,
人物簡介
唐代興(1956.9-),男,四川廣安人,四川師範大學二級教授、特聘教授,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湖南師範大學倫理學特聘教授。
立足世界風險、全球生態危機和社會轉型發展整合生成之當代境遇,圍繞“當代人類何以才能理性存在發展”而致思不息,先後提出“人是世界性存在者”、“世界是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場”、“自然為人立法,人為自然護法”、“人·社會·自然·地球生命共生互生”、“生態文明乃人·自然·環境的生境化”、“生態化綜合是生境文明的根本方法”等六個基本命題和“自然失律源於人為”、“人與環境的親緣性存在”、“生境邏輯乃觀念邏輯的指南”、“限度生存是世界的根本法則”、“生境利益機制乃世界的生殖機制”、“可持續生存式發展是人類永續存在唯一正確道路”等六個實踐命題,創建生態理性哲學及生態化綜合方法,並以此為思想基礎和認知導向,探索生境倫理問題,構建融世界生境論、人性論、哲學本體論、倫理知識論、倫理心理學、倫理政治學、倫理教育學於一體的生境倫理學,並開創災疫倫理學新學科。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個人著作23部,其代表性著作是八卷《生境倫理學》(2013-2014)和《語義場---生存的本體論詮釋》(1998、2014)、《生態理性哲學導論》(2005)、《生態化綜合:一種新的世界觀》(2014)。
立足於當代人類所面臨的世界風險、全球生態危機和社會轉型發展三者所形成的存在境遇,嘗試創建的本土化當代新哲學,即是生態理性哲學和生態化綜合方法,以為化解其世界風險、全球生態危機,順利實現社會轉型發展提供生境化的認知、思想、方法資源。所致力探索的生態理性哲學及其整體藍圖,由如下六個基本命題構成:
生態理性哲學的六個基本命題
立足於當代人類所面臨的世界風險、全球生態危機和社會轉型發展三者所形成的存在境遇,嘗試創建的本土化當代新哲學,即是生態理性哲學和生態化綜合方法,以為化解其世界風險、全球生態危機,順利實現社會轉型發展提供生境化的認知、思想、方法資源。所致力探索的生態理性哲學及其整體藍圖,由如下六個基本命題構成:
基本命題1
人是世界性在在者
人不是單個的存在體,他與整個世界具有親緣關係。這種親緣關係決定了人、社會、自然、地球生命四者之間是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
基本命題2
世界是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場
人的世界性存在源於世界的親生命本性。正是這種親生命本性,使整個世界的存在敞開,既具有確定性、秩序性的一面,更具有非確定性、非秩序性的一面。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秩序性與無序性,此二者的互動作用,才生成出人、社會、自然、地球生命的場態運動,並且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生態場,才構成一切存在的整體動力。人類的存在及其謀求生存發展,最終都須接受這種整體動力的推動或制約。
基本命題3
自然為人立法·人為自然護法
人是自然的造物。人保持其完整而安全存在的根本前提,是必須遵循宇宙律令、自然法則、生命原理,因為宇宙律令、自然法則、生命原理灌注進生命之中,構成人的生命本性。人類一旦違背宇宙律令、自然法則、生命原理、人性規律,人與社會、自然、地球生命之間就會出現生存失律,導致存在無序,災難----包括天災和人災----就必然降臨。當代災疫(自然災害和疫病)的全球性爆發和日常生活化,恰恰是自然失律、氣候失律導致的;而自然失律、氣候失律又因為人類活動破壞地球生態的負面效應層層累積形成的。
提出“自然為人立法,人為自然護法”命題,是在重建一種新存在論思想,旨在為當代人類創建生境化生態文明社會提供全境視野和新的價值坐標。
基本命題4
人·社會·自然·地球生命共生互生
世界的場態運動和世界的親生命性,此二者決定了“人、社會、自然、地球生命”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人、社會、自然、地球的生態狀況,最終取決於“人、社會、自然、地球生命”四者的共互狀況,其共互狀況向生成、生長方向敞開,就是生境;反之,如果朝著沉淪、毀滅方向敞開,就會淪為死境。客觀地看,當代人類社會正在朝著死境化方向形成,其主要的推力有二:一是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導致地球資源日益枯竭,自然生態遭受嚴重破壞,人與自然環境、地球生態之間的緊張關係日益加劇;二是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導致對資源的源源不斷的需求,形成全球範圍內各種形式的資源爭奪,並且從本世紀開始,這種資源爭奪由地面轉向了太空和海洋,並且這種海洋資源爭奪戰、太空資源爭奪戰只會越演越烈,可不緩解,也不可消解。這兩個方面的死境化境況的出現,均是人類遺忘“人、社會、自然、地球生命”共在互存和共生互生的本性,而單向追求物質幸福所造成。
基本命題5
生態文明乃人·自然·環境的生境化
工業文明以其不斷加速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表征為人類生存失律。面對這種生存失律而走向返求諸身的道路,這就是開創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即是生境文明:生態文明的本質規定,就是自然環境生態、社會環境生態和個人環境生態的生境化,它具體表征為開闢低碳化生產範式、技術方式、消費方式、生存方式,探索可持續生存式發展道路,全面根治當代災疫,使自然、氣候恢復自身節律,使地球恢復自身承載力,使社會恢復自淨力,引導個人回歸“利用、厚生”的簡樸生活。
基本命題6
生態化綜合是生境文明的根本方法
當代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方向,就是創建生境化生態文明,即生境文明;創建生境文明的根本方法,就是生態化綜合方法。生態化綜合方法就是社會—物種學方法和文化—宇宙學方法的整合運動方法。這一方法強調生境邏輯對觀念邏輯的引導,強調生態整體的認知視域,強調生態利益的根本性,強調限度生存的絕對必然性,強調整體動力學與局部動力學的統一,強調人、社會、自然、地球生命存在敞開的生變性、互動性和層累性,強調“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
生態理性哲學的六個實踐命題
生態理性哲學是主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理性的形上學拷問、本體論構建、生境倫理學、生境政治哲學和生境教育。生態理性哲學就是從這幾個方面重構當代社會的認知體認、價值導向系統、社會原則和規範體系,其最終目的是要走當代人類社會轉型發展的實踐探索引導。因而,在如上六個基本哲學例題規範引導,生態理性哲學達向社會實踐引導,也有六個基本命題:
實踐命題1:反思自然失律人為論
自然是指宇宙和地球。
自然運行自有其時空韻律性。自然失律是自然運行喪失了它本有的時空韻律,而淪為無無序運行狀態。
自然失律展開為兩個方面:是一宇宙運行失律,它的具體呈現形態就是氣候失律,即氣候變暖和氣候變冷的無序交替運行的常態化;二是地球失律,它的具體呈現形態就是災疫(自然災疫和疫病)失律,災疫失律的典型表現就是災疫的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並且,由氣候失律所引發出來的災疫失律,變化了當代社會的一個世界性難題。
從氣候失律到災疫失律,這是近代科學以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不斷征服自然、掠奪地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力、破壞力遵循層累原理而生成,並又遵循突變原理而爆發的體現,當代氣候失律所發出來的日益嚴峻的災疫失律,對地球環境生態和社會環境生態所產生的破壞力、摧毀力,又恰恰遵循提邊際效應原理。
概括地講,人類的無限度的發展的行動進程本身,構成了自然失律的強勁推動力。
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掠奪地球的行動進程所造成的日益嚴重和普遍的自然失律狀況,源於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自然資源無限論的機械論世界觀、唯人類中心論的價值觀、惟物質幸福目的論,所遵循的是由如上三者所形成的傲慢的物質霸權主義行動綱領和絕對經濟技術理性行動原則。
實踐命題2:重建人與環境的親緣性存在
自然失律,最終源於人類的自我迷失,或者說人性迷失。人類的自我迷失或者說人性迷失的根本表現,就是人類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喪失了人與環境的親緣性存在,這種喪失的最終根源,是人因為物質主義膨脹而遺忘或者說拋棄人的親生命性。
所謂“環境”,是指人賴以存在和生存的一切條件的總和。人與環境的親緣關係,是指人與其賴以存在和生存的一切條件之間所形成的血緣關聯,這種血緣關聯具體表述為人與宇宙、人與地球、人與生物世界的生命之間的本原性關係,這種本原性關係是自然宇宙的偉力(亦可簡稱為自然力)在自創生中實現他創生時,賦予給它所創造的每一種存在方式、每一種生命形態的內在性質、存在本質、關聯方式。人與環境的親緣關係是人與宇宙、人與地球、人與生物世界的所有生命之間的本原性關係。這種本原性關係揭示了一個存在法則:在這個充盈生命的世界裡,人與他者(無論是作為宇觀的宇宙還是作為個體的事物)所建立起來的關聯性始終是內在的,並且原本是內在的,是每種存在、每個生命誕生本身就已經形成的,所以它來源於存在本身,來源於生命的內部,構成生命得以創造世界並在世界中存在的根源。從這個角度看,無論是宇宙、地球、生物世界的生命之於人,還是人之於宇宙、地球和生物世界的生命,其最真實的和最根本的價值,不是其使用價值,而是他們各自的存在價值和其存在敞開生存的生成論價值。
以此審視人類自身,人並不具有主宰世界的權力,雖然他可能具有主宰世界的能力或想望及野心。因為人原本且最終是世界的一分子,並且人原本且最終必與他者構成親緣性存在關係。人與他者所構成的這種親緣性存在關係的最終表述,就是人是世界性存在者。人作為世界性存在者,他既是世界的濃縮形式,也是世界的敞開方式。世界因為人而得到敞開,人因為世界而獲得一種照亮性的生存和存在。人與宇宙、人與地球、人與生物世界的生命之間既共在互存,又共生互生。人與世界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內生力,才是人與環境(即人與宇宙、地球、生命)的本原性親緣關係生成的最終動力。所以,重建人與環境的親緣性關係,就是恢復和重建人與環境之間的生境關係。重建人與環境之間的本原性親緣關係,這是人類得以實踐理性方式展開國際合作、協作減排、自覺於低碳生活的根本前提,亦是人類得以重建可持續生存式發展方式、開闢生境文明道路的內動力。然而,要重建人與環境的本原性親緣關係,必須重建“人是世界性存在者”這一認知論視野,必須重建“自然為人立法,人為自然護法”[7]這一存在論思想和生存論信念,這是我們努力於自我節制、限度生存、中止掠奪、重建生境氣候、重建生態家園和生境文明的最終思維基礎和認知依據。
實踐命題3:遵循生境邏輯法則
近代以來不斷加速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創造出了兩個成果,一個成果是今天仍在膨脹的工業文明,一個成果就是氣候失律和災疫失律。對人類本身來講,前者是呈正價值取向的積極成果,因為它是人類所期望的;後者卻是呈負價值取向的積極成果,因為它是人類所不願意看到的。然而,對於人類自身來講,無論是其正價值成果還是負價值成果,都融進了人類特有的思想智慧,即人的惟主體論、惟物質幸福目的論和人的立法論(即康德所講的人為自己立法,同時人也為自然立法)思想。這種思想落實在行動領域,就鍛造出人類的集權專制的行動模式。
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集權專制的行動模式展開為兩個維度,即指向對人的集權專制和對自然、地球的集權專制。僅者而論,人類集權專制的行動模式及其連綿展開所形成的改造自然、征服地球、掠奪地球資源,釋放出一種強大的張揚人定勝天的自身邏輯,這就是觀念邏輯。所以從根本上講,氣候失律及其所導致的災疫失律,都是人類自造的觀念邏輯的產物。
觀念邏輯的具體呈現形態有形式邏輯、辯證邏輯和數理邏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它對大前提觀念的主觀預設,形成了它指涉對象時必然生成的其認知與行動的內在困境。這種內在困境滲透在人類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導向人類的物質霸權主義和絕對經濟技術理性行動,鍛造了自然失律。具體地講,近代科學革命和哲學革命所合謀創建起來的機械論世界觀和二元分離的認知模式,恰恰構成了工業文明的認知基石,然而構建這一認知基石的邏輯前提,卻是“自然沒有生命”,並且它對人類只有使用價值。因而,人類為了自己的意願性存在和需要,可以否定自然,這是合規律的,也是合人的法則的。這就是康德的人為自己立法,人也為自然立法的邏輯大前提,這也是洛克的“對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向幸福之路”的邏輯大前提,這更是人類肆意改造和征服自然、創建工業文明的邏輯大前提。但當我們經歷300餘年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而走到今天,面對無處不在的世界風險和全球生態危機,不得不發現,不斷惡化的氣候失律和災疫失律,毀滅了工業文明的幸福美夢。追溯根源,問題最終出在創建大工業文明的邏輯大前提上,因為從根本上講,自然是有生命的,並且自然是一切物種生命和所有個體生命的本源生命。否定自然的生命性,最終是否定人類的幸福之路。
由此可以看出,要恢復失律的氣候,根治災疫,重建生境,必須清算觀念邏輯,重建生境邏輯。所謂生境邏輯,是指事物按其自身本性而敞開存在的邏輯。生境邏輯的巨觀表達,就是宇宙和地球遵循其自身律令而運行,自然按照自身的法則而生變,地球生物圈中的物種是按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而生生不息。生境邏輯的微觀表達,就是任何具體的事物、所有的個體生命、一切具體的存在,均按照自己的本性或者內在規定性展開生存,謀求存在。比如平澹而盈、卑下而居則是水的本性,水總是按照其自身的這一本性而流動不息,生生不己;起於地平線而直聳雲霄,這是高山的本性。“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這是違背水和山的生境邏輯,並使水和山喪失自身本性的人力表現。日月運行有時,寒暑交替有序,這亦是日月、寒暑按其自身本性而運作的呈現,反之,當日月運行無時,寒暑交替無序時,這就是它們喪失自身本性、並違背自身之生境邏輯的體現。
生境邏輯與觀念邏輯有其根本的不同;首先,觀念邏輯是人為邏輯,而生境邏輯是宇宙邏輯、地球邏輯、自然邏輯、事物邏輯、生命邏輯、人性邏輯;其次,觀念邏輯是以對觀念的假設為前提,生境邏輯卻是以實際的存在事實為準則,即任何形態呈示的生境邏輯,都是以其事實本身的存在為前提,任何觀念假設都與生境邏輯無關聯性。其三,觀念邏輯張揚的是人力意志,追求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或強力意志而設定的目的;生境邏輯敞開的是事物的本性,存在的本性,具體地講,生境邏輯敞開的是宇宙本性、地球本性、生命本性,張揚的是宇宙律令、自然法則、生命原理、人性要求,體現其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概論之,生境邏輯就是宇宙、自然、生命、事物的本性邏輯,更具體地講,生境邏輯就是宇宙律令、自然法則、生命原理、人性要求的生態整合所形成的邏輯。在存在世界裡,人類遵循生境邏輯,就是尊重事實本身,就是尊重事物的本性、生命的本性、自然的本性、宇宙的本性,使它們在各自成為自己的同時尊重對方、並促成對方成為自己。亦或可以說,生境邏輯就是事物與事物、生命與生命、個體與整體等等之間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邏輯,就是宇宙、地球、人類之間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邏輯,就是“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管子·內業》)的邏輯。
實踐命題4:遵循限度生存法則
從根本上講,人類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無限地改造自然、掠奪地球資源的激情與行動,最終來源於一種無限度論思想的激勵。這種無限度論哲學強調兩個方面,一是人類潛力無限和人類創造力無限,正是這種無限論觀念和思想,構成了人定勝天的主體條件,亦成為人類追求物質幸福無限的主體性認知依據。二是自然無限和宇宙無限,這種無限度觀念和思想構成了資源無限論、財富無限論的最終依據,亦是人類為自己追求和實現物質幸福無限設定了最終源泉。因為無限度論哲學讓人類堅信,人作為萬物的尺度和自然世界的立法者,他擁有創造幸福、獲得幸福和享受幸福的絕對權利,無限物質幸福論構成了無限度論哲學的人本目的。人為要把擁有、獲得和享受無限物質幸福的權利變成生活的現實,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即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這兩個條件均由近代革命和哲學革命為之具備:因為,近代哲學革命重新發現了人自己:人是擁有無限潛能的個體生命,對任何人來講,只要他願意於將自己的潛能釋放出來,就會創造出源源不斷的生存幸福來。與此同時,近代科學革命重新發現了自然:自然世界具有無限性,這種無限性首先展現為資源無限,因而,只要人類願意以其自身潛能為武器而開發無限的自然世界,就會創造出無限的物質財富,實現無限的物質幸福。
無限論哲學的這種假設觀念,並不是一個需要證明的問題,而是它從根本上違背了事物、自然、世界的有限性這一存在事實,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個體性的事物,事物的個體性本身就決定了事物的邊限,即此一事物與彼一事物的界限性;當然,自然、世界是整體的,但作為整體的自然、世界,卻是由一個又一個個體性的事物和一個又一種個體性的生命、個體性的物種所組成,自然、世界的這種構成性本身,就決定了自然、世界是有限度的,有邊界的。將事物、自然、世界賦予無限性,這是人類主觀意願上的狂想,當人類將這種主觀意願上的狂想症釋放為一種行動,去開闢和構築無限度地改變自然、掠奪地球資源,征服世界的歷史進程,必然會播種下氣候失律的惡果,層累起綿綿不絕的災疫之難。面對這種境況,要從根本上治理失律的氣候、失律的災疫、失律的自然,必須無情地拋棄這種無限度論哲學,從根本上消解觀念邏輯對人類的指控,恢復生境邏輯對人類生活的引導,這需要喚醒人類為自然、生命、事物擔當生境責任而學會限度生存。
為擔當生境責任而學會限度生存,首先需要具備一種全方位的限度意識:世界是實然存在的世界,任何實然存在都是有限度的,都要接受數量、質量、時空、空間等方面的規定性。世界存在的有限性,決定了地球的有限性,也決定了事物的有限性,更決定了地球生命存在的有限性,當然更包括地球資源、生命資源的有限性。因為,有限性是世界、地球、事物、生命的本原性存在事實。具備限度意識,其實就是對世界、地球、事物、生命的本原性存在事實的尊重。正是這種尊重,才使我們人與世界建立起動態協調的生境關係。正是通過對這種動態協調的生境關係的重建,我們才可能真正恢復失律的氣候,根治災疫,實現生態幸福。
其次,為擔當生境責任而學會限度生存,就是自覺培育起一種限度生存的品質、精神和能力。其根本前提就是必須全面確立起“自然為人立法”的存在論思想,並努力促進人“人為自然護法”。並以此為導向,學會尊重宇宙律令、尊重自然法則、尊重生命原理、尊重普遍的人性要求,然後在此基礎上學會自我限制、自我節制。
其三,為擔當生境責任而學會限度生存,必須重新學會承認、敬畏和尊重,因為自然宇宙、地球世界不僅是生命的存在體,而且更是創造生命的存在體。自然宇宙和地球世界的生命化存在事實,要求我們必須學會承認,即承認自然宇宙、地球世界及其生存於中的所有事物、一切生物物種、全部生命擁有其存在神韻和生的靈性;自然宇宙和地球世界的生命化存在事實,要求我們必須學會敬畏,即敬畏宇宙律令、自然法則、生命原理,當然還包括人性要求本身;自然宇宙和地球世界的生命化存在事實,更要求我們必須學會尊重,即學會尊重自然、生命、事物還有人,尊重它們在生態整體框架下生生不息地存在和生存。從本質上講,學會限度生存,就是學會遵循人與宇觀環境協調的整體原則,萬物平等的物道原則,地球、生命、人互為照顧的持續再生原則。
實踐命題5:重構生境利益機制
根據人與環境的親緣性存在關係要求,遵循生境邏輯法則,學會限度生存,這是恢復失律的自然和氣候、根治當代災疫、重建世界生境和人類生境的基本認知進路,這一基本的認知進路要獲得生存行動上的全面落實,即要使國際協作減排、構建低碳生活,發展低碳化生存的技術、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和全方位的生存自救運動,需要重建一種全新的利益謀求及其取捨機制,即生境利益機制。因為,世界是一個利益化的世界,人類是利益化的人類,人的存在和生存同樣是利益化的,利益構成了人類生存的根本動力。恢復失律的自然和氣候,根治災疫,重建世界生境和人類生境,不可能忽視利益,更不可能拋開利益,它仍然必須以利益為啟動力。但決不可能如過去那樣只單一、片面地追求物質利益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物慾,必須拋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所宣揚的這種物質利益觀,重建一種生境利益觀,追求生態整體意義上的生境利益。
所謂生境,就是指環境生態的生生不息化。生境所指涉的範圍,包括以為宇宙以及氣候運行為實體形態的宇觀環境生態、以地球以及地球生物圈為實體形態的巨觀環境,以人類存在為實體形態的中觀念環境生態和以個體與個體或個體與群體之實際關係為實體形態的微觀環境生態。生境利益,就是指如上四個維度的環境生態要獲得生生不息的朝向,必須一種利益的滋潤。這種能夠滋潤宇宙環境生態、氣候環境生態、地球環境生態、人類環境生態以及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環境生態,使其獲得生生不息的朝向與自生力的利益,只能是生境利益。所謂生境利益,就是使世界上的一切存在者、所有生命都能夠在相向的互動進程中獲得生生不息的利益,或者,凡是能夠在事實上推動或促進宇宙、氣候、地球、地球生命、人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利益,就是生境利益。
通俗地講,生境利益是指能夠促其生並生生不息的利益,它的具體內涵可表述為如下三個方面:首先,生境利益是指生境關係化的利益,它包括了構築這種生境關係的個體或群體的利益,但它決不僅僅是個體與群體單方面的利益,而是構築這一實際存在關係或生存關係的雙方共享的利益。其二,生境利益是一種現實的生態關係中使雙方利益生殖的利益,即使實際生存關係締結的雙方都能獲得生生不息的存在朝向和生存動力的利益,就是生境利益。其三,生境利益既是一種謀取的利益,也是一種給予的利益,或者說它是一種謀取與給予同時生成、同時展開的利益形態。比如,採取國際協作減排這樣一種生存行動,無論是何方------比如A企業實施協作減排,它的減排行動為其所在的地區以及整個國家低碳化做出了一份實際的貢獻,付出了利益,或者說使其所在的地區及其國家獲得了低碳利益,它亦必須同時謀取應該謀取的利益,這就是它必須依法而獲得實施減排所應該獲得的經濟補償,這種經濟上的補償來源於“誰排放誰付費”,具體地補償方式就是稅收的減免或政策的補貼。同樣,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是如此,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協作減排所形成的生境利益,由兩個方面的內容構成,一是現實層面的內容,即在現實層面上,必須根據“誰排放誰付費”和“誰減排誰受益”的原則,減排者享受國際稅收減免或國際政策補貼。二是歷史層面的內容,即當一個國家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實施了超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其排放者仍然要根據“誰排放誰付費”和“誰減排誰受益”的原則,在過去的發展歷史進程中凡是產生了超量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家,必須為其支付排放費用,以作為現實國際減排的跨國經濟補償。
概括如上內容,恢復失律的自然和氣候,推行國際協作減排,構建低碳社會,根治當代災疫,實質上是重建一個生境利益分配機制的問題。並且,只有當建立起這樣的生境利益機制,才可真正推行和實施全球化的國際協作減排;惟有當全球化的國際協作減排付諸實施, 恢復失律的氣候、根治災疫、重建世界和人類生境,才可變成現實。
實踐命題6:開闢可持續生存式發展道路
恢復失律的自然和氣候,推行國際協作減排,構建低碳社會,根治當代災疫,重建地球環境生態和社會環境生態的生境化,必須中止以經濟成長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探索和開闢可持續生存式發展方式和道路。
從根本上講,工業文明以物質幸福為目的論,並以此為準則而構建起以財富創造為認知起點和價值核心的生存發展觀,這種生存發展觀的價值導向是物質主義的,其關注的重心是惟經濟發展論,由此,傲慢的物質霸權主義構成其社會行動綱領,絕對經濟技術理性構成其社會行動原則。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工業社會的物質幸福目的論觀念,並且仍然在頑強地堅持物質主義價值導向、惟經濟發展論、傲慢的物質霸權主義行動綱領和絕對經濟技術理性行動原則。
“可持續發展”觀於1972年提出,後經過國際自然保護同盟、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及其諸多領域學者的努力而風靡全球。雖然如此,但可持續發展觀念和思想比較龐雜,對其予以梳理可得出如下三點:第一,可持續發展仍然是以保持人類中心地位為價值前提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第二,可持續發展仍然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第三,可持續發展仍然是以滿足人的需要、尤其是以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為目標追求。概括地講,“可持續發展是這樣的發展戰略,它為了實現財富和福利的長期持續增加,而對一切資產、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也包括金融和實物資產等實施管理。”正是因為如此,可持續發展通過布倫特蘭委員會的推動,最終成為一個面向第三世界國家的激進話語,它是更新資源管理中追求更大化的持續產出,或者追求最大的可持續增長。更重要的是,“可持續發展也包含著一讓人安心的修辭手法。我們可以全部擁有它們:經濟成長、環境保護、社會正義,不只是在當前,而且是永久性的。”從本質上講,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比工業主義更貪婪的求全主義,它即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追求全面高速的經濟成長,滿足人的需要,又要保護環境,滿足子孫後代的需要。正是這種貪婪的求全主義,使“可持續性學派的觀點還遠遠難以令人信服。到目前為止,它們產生的一切充滿了矛盾、混亂和內在的不一致。” 這種理念上的混亂、前後不一致和實踐上的求全主義,使“在一個由市場自由主義支配的世界上,可持續發展的前景是暗淡的,除非它能夠表明環境保護對所有地方的收益率和經濟成長都是有利的,而不僅僅是這些競爭性的價值能夠相互調和。”
簡要地講,可持續發展就是發展的可持續性,它所強調的是發展,是發展的不停頓性、不間斷性,連續性,具體地講,就是經濟成長的高速性和不間斷的持續性。因而,可持續發展觀所追求的方向與低碳社會、生境文明所努力的方向,構成了內在不一致。因為,低碳社會、生境文明努力於碳的低排放或零排放,重建生境生態,恢復失律的自然和氣候。而碳的低排放或零排放問題、生境生態的重建問題和恢復失律的自然和氣候等問題,都不是發展問題,而是生存問題。抽象地講,創建低碳社會、生境文明所致力於實現的,是“人與天調”,即實現自然、生命、人、社會四者的共生互生。“人與天調”的問題,不是發展狀態,而是生存狀態。所以,無論是從具體方面審視,還是從整體抽象的角度來看,低碳社會、生境文明所面對的根本問題、基本問題都是生存問題,而不是發展問題;創建低碳社會、建設生境文明所肩負的根本任務,也是生存問題,而不是發展問題。所以,低碳社會的實踐探索創建,只能走可持續生存式發展的道路,而不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為如果選擇可持續發展方式,低碳社會探索、生境文明的創建,只能成為空話。比如,走可持續生存的路子,要實現低碳排放、重建環境生態的生境化,必須啟動稅收等法律手段和政策槓桿,規範、壓縮汽車生產產業,抑制汽車消費;但如果走可持續發展路子,就是為保持高經濟的持續增長指標,而可出台各種鼓動政策,鼓勵汽車消費,刺激汽車產業無限度發展,其結果,低碳排放、地球環境生態和社會環境生態的生境化重建只成為空洞家園裝飾理念而束之高閣。再比如,長江、黃河歷來被我們譽為母親河,這標明長江、黃河之於中華民族生存的根本性。今天的長江、黃河的生態狀況極為不佳,它面臨著生存的危機。如果按照可持續發展觀,在長江、黃河流域再修建更多的水電站,這是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但如果這樣下去,長江、黃河的生存能力將更加被弱化,最後喪失最基本的可持續生存潛力。因而,按照可持續生存式發展要求,現在的長江、黃河最需要的休養生息,使它們恢復可持續生存能力,而不是雪上加霜的進行水電開發。但這只是對、長江之可持續生存的消極的不作為方式,如果採取積極的作為方式,國家應該採取緊急行動對策,對黃河、長江流域的水電站展開全面審查和清理,然後對這些星羅棋布的大小水電站實施有計畫的拆毀,使這兩條母親河重新恢複流暢,重新恢復自淨化能力,從而使其恢復生境化的自承載能力
所以,面對自然失律、氣候失律、災疫失律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今天,人類要實現最終的自我拯救,必須中止可持續發展模式,探索可持續生存式發展方式,開闢可持續生存式發展道路。要真正而全面的探索和開闢可持續發展方式和道路,首先重新認知並廛清生存與發展的關係。可持續生存式發展強調生存的根本性,強調生存是發展的前提、基礎、動力。沒有生存,不可能有發展;並且,發展只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所以,生存不僅是發展的前提、基礎、動力,還是發展的歸屬。其次必須重新認知並廛清可持續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可持續生存強調的生存的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強調的發展的可持續性。可持續生存式發展強調可持續生存的根本性,沒有可持續生存,根本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所以,可持續發展只能是在可持續生存的基礎上的發展,並且也是為了可持續生存的發展。第三,必須重新確立人的目標;可持續生存式發展,是指在實現可持續生存基礎上的發展,是為了不斷強化和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可持續生存的發展。
生態理性哲學的基本藍圖
生態理性哲學,是當代人類走向生態文明所需要的新哲學。本人致思和創建生態理性哲學,目的於求解時代存在困境和消解發展進程中的生態危機,因而,努力於從基礎理論和實際套用兩個方面。首先是探索和澄清生態理理性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本體論問題、形上學問題、宇宙生成論問題和方法論問題,以及人如何自由、幸福的生存問題,然後運用生態理性哲學理論、思想和方法,去解決當代人類生存發展中所面臨的世界性難題,即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當代災疫問題,包括如何調節失律的氣候、治理失律的地球,展開可持續生存以及怎樣重建生境化的低碳生活問題。整體上講,唐代興對如上從多問題進行理論與套用兩個方面的探討,最後形成如下五個方面的具體的初步貢獻。
1.構建“生態理性哲學”基礎理論
生成“生態理性哲學”本體論思想------即生態語義場本體論,其論述專著《語義場導論:人類行為動力研究》(1998)。
重新探討世界本原及其人類行為的整體動力,構建起生態語義場理論,為生態理性哲學奠定本體論基礎和方法論視野。
探索“生態理性哲學”宇宙生成論藍圖-------即生態化書寫與被書寫的雙重生成論,其論述專著《人類書寫論》(1991)
構建“生態理性哲學”形上學原理-------即“人、社會、自然、地球生命”共生互生的自由創化論原理,其論述專著《生態理性哲學導論》(2005)。其主要論文①《哲學探詢的中國當代方向》(香港:社科研究,2005/06);②Eco-Reason: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Limitation Existence(ECOLOGICAL ECONOMY,April. No.2,2005);③Eco-Reason:The Contemporary Direc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Inquiry(ECOLOGICAL ECONOMY,April. No.3,2005)
2.創建“生態理性”哲學方法
生態理性哲學方法論--------即生態化綜合方法,其論述專著《生態化綜合:一種新的世界觀》(2014),另見已出版的《語義場導論:人類動力研究》第15章“生態化綜合”和《生態理性哲學導論》第3章“生態化綜合:生態理性之思的哲學方法”。
3.創建“生態理性”本體論美學藍圖
“生態理性”本體論美學是建立在“語義場”理論基礎上的,是對“生態語義場”的美學探索。這一本體論美學體系由四部分內容構成:一是對美進行形上學思考;二是探討生存與永恆的時空韻律;三是探討生存語義審美學藍圖;四是重構藝術理論體系。
“生態理性”本體論美學,其論述專著《當代語義美學論綱:人類行為意義研究》(2001、2003);主要論文《文學話語形態:文藝學研究的新視域》(2001/12)、《生態化綜合:全球化語境下的文藝學方法》(2002/09)。
4.創建“生態理性”倫理學體系
生態理性倫理學體系,即是生境倫理學體系,其論述專著《利益倫理》(2002)、《公正倫理和制度道德》(2003)、《優良道德體系》(2004)、《憲政建設的倫理基礎與道德維度》(2008)、《生存與幸福:倫理構建的知識論原理》(2010)、八卷本《生境倫理學》,包括《生境倫理的人性基石》、《生境倫理的哲學基礎》、《生境倫理的知識論構建》、《生境倫理的心理動力》、《生境倫理的規範體系》、《生境社會的憲治倫理基礎》、《生境社會的制度倫理規訓》、《生境社會的倫理教育方向》。
5.開創“生態理性”災疫倫理學新學科
“生態理性”災疫倫理學,即生境主義災疫倫理學,它是一門新型的整合從多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資源而形成一門綜合性的套用人文科學。災疫倫理學,就是運用生態理性哲學和生態化綜合方法,來整體審查和系統研究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當代災疫防及其防治所涉及根本倫理問題,以為根治當代災疫提供一個全新的視域、整體的路向、巨觀的社會學方法。其論述專著《災疫倫理學:通向生態文明的橋樑》(2012);其主要論文①《災疫倫理學:當代套用倫理研究新視域》(道德與文明,2010/0/02);②《災疫倫理學:一種生態文明的話語方法》(倫理學,2010/02);③《災疫倫理研究的背景、目標、視域、方法----災疫倫理學:通向未來的橋樑(上)》(吉首大學學報,2009/05);④《災疫倫理研究的姿態、公理、原則----災疫倫理學:通向未來的橋樑(中)》(吉首大學學報,2009/06);⑤《災疫倫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核心問題、多元方向----災疫倫理學:通向未來的橋樑(下)》(吉首大學學報.2010/01);⑥《在重建生境中開創生態文明:災疫倫理學角度下當代災疫防治》(河北學刊,2011/06);⑦《重建社會整體動員的災疫預防國策的倫理社會學考察》(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11/03)。
6.嘗試探索構建以生態理性為規範的軟實力學
災疫倫理、氣候倫理研究和軟實力拷問,是本人運用生態理性哲學、生態化綜合方法論和生境主義倫理學理論來進行套用研究的兩個維度的嘗試:對災疫失律和氣候失律的研究,這是嘗試探討如何重建地球生境問題;對軟實力的拷問和對軟實力學的探索構建,這是嘗試探討如何重建社會生境問題,或者更具體地講,是如何重建健美人性的當代國家的問題。而地球生境和社會生境重建,合起來就是生境文明。
軟實力既是當代社會的新國際政治理論,也是當代社會的新國家政治理論。作為一種新型的國家政治理論,它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有五:一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主導力問題,即政府作為問題;二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社會動力問題,即人性主義的教育能力問題、健康的學術思想發展問題和科學、藝術的創造力正常的問題;三是重新耕耘和培育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土壤問題,即社會化的倫理水準和如何在選擇、淨化、整合、運用中充分釋放傳統魅力的問題;四是如何重建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政治取向和制度活力的問題。五是如何鍛造提升國家軟實力的統合能力的問題,即如何重塑國民素質的問題。
其基本著作《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2008);論文:①《創建文化軟實力學的巨觀視野與基本思路》,《湖南大學學報》,2010(1);②《中華文化當代重構的全球生態視域與方法》,《理論與改革》,2010 (3);③《軟實力的學科定位及發展藍圖》,軟實力研究論叢(1),濟南出版社,2012(9);④Research on Soft Power and Its Discipline Orientation,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2(1);⑤《國家軟實力的構成及其功能體系》,2012(10)濟南軟實力會議參會論文集;⑥《政府作為:發展國家軟實力的導航力量》,2012(10)濟南軟實力會議參會論文集;(⑦《國家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2012(10)濟南軟實力會議參會論文集。
唐代興的初步思想貢獻
1.提出“自然為人立法,人為自然護法”的新存在論思想,旨在為當代人類創建全球化的生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全境視域和新的價值坐標
2.重新探討世界本原及其人類行為的整體動力,構建起生態語義場理論,為生態理性哲學奠定了本體論基礎和方法論視野
3.批判性整合中西思辨哲學智慧和悟性哲學智慧,創建體現人類當代方向的生態理性哲學
4.以生態理性哲學為思想基礎、以生態化綜合為方法,構建起“生態本體論美學思想體系”(美學家高楠語)
5.以生態理性哲學為思想基礎、以生態化綜合為視野和方法,初步構建起以“人-生命-自然”相共生互生的生境倫理學體系:其理論體系構建的準備性研究成果有《利益倫理》(2002)、《公正倫理與制度道德》(2003)、《優良道德體系論》(2004)、《生存與幸福:倫理構建的知識論原理》及《當代新功利主義》和八卷本《生境倫理學》
6.運用生態理性哲學思想和方法,倫理學方法,初創憲政倫理研究新領域,其專著成果《憲政建設的倫理基礎與道德維度》(2008)
7.運用生態理性哲學思想和方法,構建起一個本土化的新國際政治理論學科藍圖、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即文化軟實力學,其專著成果《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2008)和論文《創建文化軟實力學的巨觀視野與基本思路》,《南大學學報》,2010(1)。
8.運用生態理性哲學思想和方法,構建一門大綜合型的新型套用性人文學科:災疫倫理學。已發表系列論文《災疫倫理學:開闢當代套用倫理研究新領域》、《災疫倫理研究的背景、目標、視域、方法:災疫倫理學:通向未來的橋樑(上)》、《災疫倫理研究的姿態、公理、原則:災疫倫理學:通向未來的橋樑(中)》、《災疫倫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核心問題、多元問題:災疫倫理學:通向未來的橋樑(下)》、《災疫倫理學:一種生態文明的話語方法》、《災疫倫理研究的開放視域與方法》、《當代災疫頻發之多元成因的倫理學檢討》等十餘篇;專著《災疫倫理學:通向生態文明的橋樑》(2012)。
唐代興主要學術著作目錄
1.《生境倫理的人性基石》,上海三聯書店,2013。
2.《生境倫理的哲學基礎》,上海三聯書店,2013。
3.《生境倫理的知識論構建》,上海三聯書店,2013。
4.《生境倫理的心理學原理》,上海三聯書店,2013。
5.《生境倫理的規範原理》,上海三聯書店,2014。
6.《生境倫理的憲政方向》,上海三聯書店,2014。
7.《生境倫理的制度規訓》,上海三聯書店,2014。
8.《生境倫理的教育道路》,上海三聯書店,2014。
9.《語義場:生存的本體論詮釋》,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10.《生態化綜合:一種新的世界觀》,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12.《災疫倫理學--通向生態文明的橋樑》,人民出版社,2012.
13.《生存與幸福:倫理構建的知識論原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4.《先秦思想札記》,巴蜀書社,2009.
15.《憲政建設的倫理基礎與道德維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7.《北京大學-軟實力研究叢書: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18.《生態理性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9.《優良道德體系論:王海明新倫理學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20.《公正倫理與制度道德》,人民出版社,2003。
21.《當代語義美學論綱:人類行為意義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003。
22.《北京大學套用倫理叢書:利益倫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3.《語義場導論:人類行為動力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24.《人類書寫論》,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1.
唐代興生態理性哲學著作提要
唐代興《生態理性哲學導論》提要
出版機構: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
哲學是對人的世界性存在的境遇性生存困境的不懈覺悟與執著追問,其基本方式是沉思,或悟性之思,或理性之思:前者開闢出詩意(悟性)智慧的中國傳統;後者開創出以“經驗理性→觀念理性→科學理性”為歷史道路的技藝(思辨)智慧之西方傳統。
唐代興在此著中所所標舉的生態理性哲學則融合貫通“不變中求變”之思辨智慧與“變中求不變”之悟性智慧,以人與世界生態一體存在為基點,以“已在→此在→彼在”相融流共生、互生為視角,以人-文化生態語義場和世界存在生態語義場之相向書寫進程為視域,探詢人與天宇、大地、生命萬物之相向言說的整體生態智慧:生態理性哲學以更高遠的存在境界和更廣闊的生存視域,在生存論分有與解構中謀求存在論融合與貫通,在配享融合與貫通之智慧洗禮的進程中達向更高水平的分有與解構,並在新的分有與解構中開闢更為廣闊無限的融合與貫通之路,以此而生生不息。質言之,本書致力於在“哲學終結”論和全球生態危機的雙重時代背景中拓荒,即從對象、視域、方法等方面重建當代人類哲學。
唐代興《語義場導論》內容提要
出版機構: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
關於人類生存行為的整體動力問題,一直為哲學所忽視,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世界存在本原的探討。由於科學技術發展的全速推動,人類現代哲學的主流走向了相對片面的認識論道路,有關於世界存在本原的探討被懸置了起來。該著以現代科學成果為基礎,以中西哲學成就為視野,從人類行為本身出發,重新探討世界的本原及其人類生存行為的整體動力,提出了世界存在的本體圖景乃是生態語義場,並從存在論、語言學、類型學、行為學、生態學、思維學等不同層面,對生態語義場進行了多元分析,然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生態語義場對宇宙自然世界的進化、對人類思維拓展、真理探索、科學發展、道德解構、美學創新、社會進步、歷史演變等方面的整體動力功能與作用。
該著是作者生態理性哲學思想構架的奠基性思考,在這一奠基性思考中,首先重新探討了人的存在和生存問題:人的存在是一種世界性存在;人的生存是一種整體生態化的生存;其次思考了人類哲學的對象視域:哲學探討的對象視域是人與宇宙、自然、生命、萬物相共生的、與其已在→此在→彼在相融通的生生不息之場化進程與狀態;其三是以此提煉出了一種新型的哲學方法---生態化綜合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法。
唐代興《當代語義美學論綱》內容提要
出版機構: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重印:2003.
該著是在清理建國五十年來“本質美學”主客相分的遺產基礎上,從生存語義入手來檢討人類美學的歷史走向及其迷霧。將美與人類生存發展及其行為意義相聯繫起來進行整體考察,從而揭示了美的產生與人類的誕生(從動物的人類向文化的人類的誕生)相同步,並在此基礎上系統地探討了人類的審美創造(包括藝術審美創造、思想審美創造和器物審美創造)與人類生存發展之間的本質關係:審美創造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動力之源,人類生存發展的文明進程,亦是人類審美創造能力的不斷提升的體現。從而揭示了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的物質創造、思想探索、藝術創作以及日常生活之間的審美本質的同一:即人類一切形式的審美活動,都是在現實的種種(比如自然環境、求知的無限與得知的有限性等)限制性生存狀態下追求自由的行動;提出了美學研究的生存發展原則、生存意義原則和時空框架原則,提煉出了生態化綜合的美學研究方法,該著是人類美學史上第一次對美的本體論反思,初步描繪出美學本體論藍圖,並在此基礎上嘗試構建起由美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實踐論相真正統一的全境式當代美學理論體系。
唐代興《利益倫理》內容提要
出版機構: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
自中國先秦和西方古希臘哲學思想產生開始,利益問題一直成為中西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們所關心的一個基本問題。但中西哲學和倫理學對利益問題的探討,都沒有很好解決利益的道德本質問題。該著從人類當代文明發展和市場化的社會進步的雙重要求,以中西倫理思想和道德歷史為整體背景,重新反思“利益”的人類生命本質和社會本質,以利益為主題,在選擇性地重新解讀中西倫理史上八位有影響的利益倫理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基本思想的基礎上,正面探討了“利益”問題的終極道德標準,制定出更符合人類目標的利益倫理價值導向系統和利益道德規範體系。並根據社會主義利益道德理想所指引出的方向,以利益倫理的基本道德原則為導向,著重探討了利益與勞動、價值、德性、公正、政府道德和法律治理等重要而迫切的問題。為利益倫理學的創建,提供一個更新的巨觀視野、整體藍圖藍圖與研究方法。
唐代興《公正倫理與制度道德》內容提要
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
人組成了社會,社會產生出道德。道德存在的根本理由在於它是社會治理的一種基本手段。道德治理社會的基本目標是使社會成為道德的社會和使人道德地生活。基於此,道德治理社會的首要任務是使制度道德化。制度道德化的整體標誌即是制度公正,制度的確立、運行和創新要嚴格遵循人性需要、普遍發展和動機與效果相一致的公正原則。在公正原則為價值導向和行為規範下,制度道德化整體地展開為政府職能的服務化,其實現的根本途徑是:政府行為、法律(立法和司法)行為和社會權力(包括社會公共權力、社會知識權力、社會職能權力)行為之間的他律與制衡,和平等地分配社會資源與公正地考慮代際儲存。
本著的最大學術貢獻是:第一,在倫理學和社會學研究相對滯後的學術背景下,將倫理學與社會學結合起來,開闢了道德社會學的研究方向,初步構建起了道德社會學的理論框架,並為制度倫理學的建設提供了思維藍圖;第二,是在承續中西前輩之思想智慧基礎上,重新解釋了“公正”問題,提出了公正倫理的整體框架和評價模式:
唐代興《優良道德體系論》內容提要
出版機構:中國大百科全書社;出版日期:2004.
理論永遠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惟有其不完美,才構成了理論和思想的張力,才激發後來者想像的空間並由此激發出後來者的思想的活力。一種理論變成了完美,那就等於宣告了這種理論的死亡。
理論的探索,永遠都不是從理論走向理論、從觀念走向觀念,而是人的生存本身,是人、社會、人類的歷史性存在苦難與不屈於這種苦難的突圍本身,這才構成了理論探索的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
――――摘自此書《優良道德體系論》“導讀”
該著是唐代興這位當代哲學家、倫理思想家對另一位倫理學家王海明的《新倫理學》著作的批判性研究成果。表面看,這是在研究王海明的倫理學理論,但實質上,這是唐代興在整體勾勒自己的倫理學藍圖。只是他的這一工作假借了王海明在《新倫理學》學中所提出的“優良道德”概念而展開。
概括地講,在這本研究王海明的《新倫理學》的著作中,下面的內容卻是王海明《新倫理學》中所缺乏的,而這些內容恰恰構成了唐氏倫理思想體系的精髓。
1、以人的世界性存在為視野,來考察優良道德問題。
2、提出了“自然為人立法,人為自然立法”的全新命題。這一命題唐氏生態理性哲學的核心內容,它標識了生態理性哲學的新存在思想的呈現;同時,這一命題也構成了唐氏生境倫理學體系的一塊思想基石。而這一命題卻在該著中首次出現。
3、提出了“生命-人本”論人道論,並在該著第7章中做了專章系統闡述,這是唐氏的當代人道主義思想體系的基本藍圖,他嚴格地區別了王海明《新倫理學》中的那種傳統主義的惟人本中心論的人道主義。這是唐氏當代“生命-人本”論的當代人道主義思想的首次系統闡述。
唐氏的當代人道主義思想有三個全新的內容:一是把當代人道主義定義為是對“生命之道、人人之道和個體主體之道的整體表述”;二是提出“三平等善待”思想,這是當代人道主義思想體系的基本內容:即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把一切生命當生命看,並努力使生命成為完整的生命;平等地善待一切人,把一切人當人看,並使一切人成為完整的人;平等地善待自己,把自己當人看,並努力使自己成為完整的人。二是提出廣闊的博愛和全面的慈善思想。並認為“世界生命主義、廣闊的博愛主義和全面的慈善主義是當代人道主義思想的基本內容”。
由此三者不僅看出,唐氏所提出的當代人道主義思想藍圖,是超歷史的,是跨時代的,她是必將閃光永恆光輝的偉大人道主義思想、人性主義思想。
4、唐氏在該著中進一步發展了其《利益倫理》中的利益原動力思想,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世界利益觀”和“普遍利益權利”概念。這種倫理視野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