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倫理學

生境倫理學

生境倫理學是唐代興教授以生態理性哲學為思想基礎、以生態化綜合為視野和方法,構建的以“人-生命-自然”相共生互生的思想體系。共八卷,包括:《生境倫理的人性基石》《生境倫理的哲學基礎》《生境倫理的知識論構建》《生境倫理的心理學原理》《生境倫理的規範原理》《生境倫理的實踐方向》《生境倫理的制度規訓》《生境倫理的教育道路》。

基本介紹

  • 書名:生境倫理學(八卷本) 
  • 作者:唐代興
  • 類別:倫理學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2014年5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總論:生境倫理學的致思之路,《生境倫理學》各卷提要,卷1《生境倫理的人性基石》,卷2《生境倫理的哲學基礎》,卷3《生境倫理的知識論構建》,卷4《生境倫理的心理學原理》,卷5《生境倫理的規範體系》,卷6《生境倫的實踐方向》,卷7《生境倫理的制度規訓》,卷8《生境倫理的教育道路》,

總論:生境倫理學的致思之路

哲學體系不是人們可以隨意放下或拿起的一種死板的工具,而是由掌握這種體系的人的靈魂賦予生命的。
倫理學始終肩負著引導人如何經營道德生活和怎樣追求美德人生的重任,因而倫理學永遠是時代思想精神的啟蒙方式和大眾生活引導的心靈導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才與倫理學結下不解之緣。
21世紀是一個充滿高危世界風險和全球生態危機的時代,歷時16載而初成的八卷本《生境倫理學》,就是針對這一時代狀況,從倫理入手探求如何化解其世界風險和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本之道,為當代人類能夠生態理性地實現社會轉型發展提供思想精神的營養和人性健美的生活智慧與方法。
《生境倫理學》分別從人類倫理的人性基石、新哲學基礎、知識論構建、心理學原理、良德社會倫理規範體系以及生境社會建設的憲政倫理方向、制度倫理規訓和倫理教育道路等八個維度展開深入探討,嘗試構建起融人性論形上學、知識論、心理學政治學教育學等多學科智慧於一體的生境倫理藍圖。這一生境倫理藍圖有四個基本組成部分,即哲學基礎、方法論、倫理思想、理論體系。具體地講,《生境倫理學》的哲學基礎是生態理性哲學,它是以人的世界性存在為認知出發點,以生態語義場為本體論基石,以融合 “不變中求變”之西方思辨智慧和“變中求不變”之中國悟性智慧為基本視域的當代新哲學;《生境倫理學》的方法論是生態化綜合方法論,它由一般哲學方法(即唯物辯證法)、生態化綜合方法、過程生成論方法和科際整合方法(其中包括倫理學的功利論和道義論方法)整合生成。在生態理性哲學和生態化綜合方法論規範下,《生境倫理學》的生境倫理思想是以利益為起點,以符合自然法則、生命原理和人性要求為基石,以“自然為人立法,人為自然護法”為新存在論思想,以人、社會、地球生命、自然四者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為認知視域,以人、社會、自然三者生境(即生境化的生態文明)重建為目標,以自由為最高倫理立法原理,以完整人道、普遍平等、全面公正為道德實踐原理,以廣闊博愛和全面慈善為基本價值訴求。對如上三者(即哲學基礎、方法論和倫理思想)的有序表達,就構成《生境倫理學》理論體系。

《生境倫理學》各卷提要

卷1《生境倫理的人性基石》

該著是八卷本《生境倫理學》卷一。
人性是人類一切精神探索的原點,是所有科學主和一切學問得以建立的牢固基石。自古而今,所有的人性探討,都把本來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內在事實的人性,判定為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價值事實,因而,理性人性論和道德人性論,構成了人性探討的主要認知傳統。這種認知傳統把倫理探討引入歧途,哪怕是影響卓著的休謨人性論,也是如此。該著書以此為出發點,首先考察人性作為人類倫理構建的生命基石何以可能?然後通過對人性論觀念的歷史性清理,定位人性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內在事實,它先於道德,並構成一切道德的來源。以此為視野,考察人性自身的形態結構和精神構成。人性形態結構由人的生命得以存在敞開的自然本性和文化本性構成:前者的基本內涵是創生、入群、生命同根,後者的基本內涵是利慾己他、競適有度、愛恨親仇。人性的形態結構必附麗於其精神框架之上:在人性的精神構成中,自私是其終極生命本質和文化本質;“生→利→愛”是其縱向生成的主軸;生己與生他、利己與利他、愛己與愛他的對立統一,則構成其生命敞開方式。其間,生己、利己、愛己,是自私之人性本質的目的性敞開方式;生他、利他、愛他,是自私之人性本質的手段性敞開方式。人性的形態結構與其精神內涵的整合,構成了完整的人性方陣。人性方陣達向生存領域,敞開為懶饞貪和勤儉智之雙重態勢,這一雙重人性態勢指向實踐行動,必然獲得善美或惡醜之人性朝向。在生存行動實踐領域,人性的表現即是愛恨親仇。人性從存在領域達向生存行動領域的敞開過程,既是自身價值的實現過程,也是自身價值的再造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性的價值實現和價值再造,既需要以自由為目的,又需要以個體生命為負載方式,還需要以平等為社會平台並以公正為行動原則;既需要以民主為社會土壤,更需要以教育為社會化實現方式。

卷2《生境倫理的哲學基礎》

該著是八卷本《生境倫理學》卷二。
此卷的工作重心,是為生境倫理探索何以可能進行形上學考察,並通過此一考察而為生境倫理奠定其必須的哲學基礎。其基本思路是致思世界風險、全球生態危機、社會轉型發展此三者所整合生成的當代境遇,追問當代社會轉型發展為何需要圍繞“重建生境”而展開?重建生境為何需要生境倫理?然後正面探討生境倫理構建的新哲學基礎。
重建生境,就是按照“生、變、通”的思路,重建“人與天調”的環境生態,促進“人、社會、地球生命、自然”共生互生並生生不息。由此,生境倫理學探討必須重新致思人、社會、地球生命、自然此四者的血緣關聯,重新考察人的親生命性: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共同創造了人類,人存在於世的存在姿態和生存方式,最終由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之整體創化力量所決定。因而,不是人為自然立法,而是自然為人立法,人為自然護法。自然為人立法,這是世界的最高倫理律令。遵循這一倫理律令,人、社會、地球生命、自然互為目的和手段。在這一互為“目的-手段”邏輯結構中,人、生命、自然之間的血緣關聯,既表征為利益化共在互存關係,亦表征為利益化共生互生關係:前者構成了人類生態整體存在的倫理前提,後者生成出人類生存的倫理法則,即以生命為存在主體、以生命權利平等為道德起點、以敬畏和感恩為展開方式的倫理法則,既規定了當代人類存在發展的生境倫理方向,也形成了當代人類生存敞開的基本倫理規範。前者敞開人與社會、地球生命、自然之間的協調,並在協調中謀求普遍發展;後者展布人與社會、地球生命、自然之間的平等競適,並在平等競適中追求普遍限度。由此協調與發展、競適與限度之雙重要求,廣闊博愛和全面慈善獲得可能並變成現實。

卷3《生境倫理的知識論構建》

該著是八卷本《生境倫理學》卷三,是第一部深入考察倫理知識問題的專著。
倫理學的根本任務有二;一是為人們倫理地生活提供認知智慧,二是為人們倫理地生活提供行動方法。倫理認知智慧和倫理行動方法,此二者構成了完整的倫理知識學藍圖。該著圍繞倫理知識學的一般問題和本體問題做一整體考察,以求勾勒出生境倫理知識學藍圖。針對生境倫理知識學的一般問題,首先審查倫理與生活的當代狀況,客觀檢討生活與倫理的本質關聯,揭示倫理生成的存在論框架和倫理存在的價值指涉。以此為坐標,考察倫理學與科學的分界,澄清倫理學何以不是科學而是人性再造的學問的根本理由和最終依據。然後檢討倫理學與哲學的關係,揭示倫理學作為“人類哲學的普遍實踐方式”和倫理學成為“人類時代哲學發展的激勵力量”何以可能。最後檢討倫理學與宗教信仰的內在關係,張揚倫理學的神性向度及其踐行信仰的基本路徑。
考察倫理知識學的一般問題,為重新審查倫理知識學的本體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視域和思維認知平台,在這一思維認知平台上,重新檢討人類倫理問題生成的本與源、倫理學的基本範疇並重釋倫理學的奠基性概念的原生含義,以此完成對人類倫理的觀念傳統和思想傳統的生態學反思。然後在此基礎上,正面探討人類倫理的原初觀念何以生成?其目的是為構建人類倫理學的知識論原理“何以可能”提供最終依據。人是世界性的存在者,由於自然宇宙之整體創化力量的推動,人獲得了誕生;人的誕生伴隨著“敬畏”之原初倫理觀念的生成,並因其(對自然宇宙之整體創化力量和對人自身的未完成性之神秘)敬畏衝動而渴望自由:自由,是天賦於人(包括其它生命)的最高生命本性和存在想望。自由原理激勵人類構築起從存在信仰到行動規範的必然道路,也為倫理學因其時代存在發展之需而解構倫理知識學提供了全部的可能性。以敬畏為原發觀念、以自由為普世原理,生境倫理知識學生成的心靈邏輯,即是心靈的鏡像化外投生成倫理意願,倫理意願激活倫理信仰,倫理信仰生成倫理知識:倫理知識的縱向生成,敞開為倫理實存知識、倫理應存知識、倫理必存知識;倫理知識的橫向生成,則構建起道德知識學和美德知識學藍圖。

卷4《生境倫理的心理學原理》

該著是八卷本《生境倫理學》卷四,本卷是對人類倫理生成與敞開予以心理學審查,嘗試揭示生境倫理的心理學原理,展布生境倫理學構建的整體精神動力
本卷分上下兩部分。上卷著重考察人性向內聚斂和向外擴張何以可能?首先探討人作為個體生命的完整構成-----身體、精神、心靈:心靈是人的生命底座,它以靈魂為導向,以生命意志為原動力,通過生命激情而向上擴張,直接構成精神的原動力量。人的精神卻由意識、前意、無意識三者構成:無意識是精神的創造工場,前意識是其中轉站,意識乃精神運作的指揮系統和調控中心。整體觀之,人因為精神而得到身心統一,精神的內在支柱是人格化的自我,它在心靈中孕育生成、在精神世界裡屹立並導向身體行動,其根本的倫理向度,恰恰是其良心向良知、良能方向釋放。在心靈通向精神而指涉身體行動的路徑中,良心(由心靈所孕育)指向良知(由精神所鍛造),而構成引導身體行動的良能,人由此獲得了道德作為和美德生活的自律內動力。下卷探討人性如何才能得到自我塑造與踐行。人性的自我塑造,沿著心靈指向精神的道路,圍繞自我想望激勵和自我行動擔當這內外兩種方式而展開。人性在自我塑造中追求倫理生活踐行的基本指向,是通過對良心的自我覺解,把良知化為良能,用良能指導生活,並在日常生活行動中自覺地提升良知,超越良能。因而,致良知,行良能,由愛而福,積福而聖,這是開闢平常人生人性健美的日常道路。

卷5《生境倫理的規範體系》

以生生不息的想望為動力和指南,立足世界風險、全球生態危機、社會轉型發展之當代境遇,從倫理認知、倫理行為、倫理價值入手,構建生境倫理規範體系
20世紀後期以來,元倫理學的發展勢頭逐漸減弱,規範倫理學開始緩慢復興。在這一學科背景下,為當代境遇中的人類能夠全面消除世界風險、突破全球生態危機,順利實現社會轉型發展,建設生境文明社會,構建其普適的價值導向系統、行動原則和規範體系。
20世紀後期以來,元倫理學的發展勢頭逐漸減弱,規範倫理學開始緩慢復興。在這一學科背景下,本卷以其生生不息的想望為動力和指南,立足世界風險、全球生態危機、社會轉型發展之當代境遇,以為社會更效地展開良德治理提供規範倫理資源為目標,從倫理認知、倫理行為、倫理價值三個方面展開系統而深入地探討,嘗試構建體現全新內容和邏輯結構的生境倫理規範體系。首先檢討“利益、權利、責任”三者之間的內在生成關係,構建“生存需求利益、利益生髮權利、權利導向責任、責任實現利益”的倫理三角形認知原理。然後以此倫理三角形認知原理為規範,為從根本上解決“休謨難題”,重新審查倫理行為“動機、目的、結果”之間的複雜生成關係,揭示倫理行為動機與應當、手段與正當、結果與正義之間的生成本質,構建以動機應當、手段正當、結果正義為根本規範的倫理行為邊界規範原理;並在此基礎上展開進一步探討,總結倫理行為原初類型生成的“人性同心圓”動力學法則,並以此法則為分類依據,構建體現正負價值取向的、以24種倫理行為為基本內容的人類倫理行為類型學體系。最後以倫理認知原理和倫理行為規範原理為導向,圍繞利益問題,分別從完整人道、全面公正、完全平等、比例平等四個維度探討權利與責任配享的目標價值、規範價值、實踐價值問題,構建社會實施良德治理的倫理價值原理及其規範引導路徑。

卷6《生境倫的實踐方向》

該著原名是《生境倫理的憲政方向》,因時政所禁,故更名為《生境倫理的實踐方向》,意為生境倫理學的基本思想、理論和方法達向實踐的首要問題,是對國家政體、政制的選擇性重構提供思想依據、倫理知識學基礎、價值導向系統和原理支撐。國家政體、政制建設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國家政體、制度、政府進行憲治建設,它展開為立憲→行憲→護憲→修憲;二是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法治建設,包括立法→司法→護法→修法。相對地講,憲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憲治實現的目標。把二者統一起來的是以共同體的共同意願、共同意志、共同需要所形成的共同思想(包括動機、目標、價值尺度、行動原則等)。支撐憲治和法治的這一共同思想,最終需要倫理學為其提供。
整體觀之,國家政體、政制建設涉及其思想、制度、實踐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構成了憲治倫理探討的整體視野:國家政體、政制選擇是對憲政思想(即憲政的倫理理想、倫理尺度、價值原則和道德規範體系形成)的定位;國家政體、政制確立表征為憲政制度的建立,國家政體、政制制度的內在支撐是憲治倫理理想,所追求的目標是倫理價值實現,其根本原則是道德原則,其形式規範定位則表征為道德規範體系的建立;憲政實踐是憲治與法治,其現實目標是人權維護、權利保障和權力監約,首要前提是憲治與法治必須合憲、合法(即普遍平等的自然法則)和合普遍人性要求。
具體論之,憲治倫理探討主要圍繞“人”、“欲”、“權”而展開:“人”是憲政建設的起點和目標,他涉及人的實然存在和應然生存兩個方面。前者表述為人與自然、事物、生命之間構成一種實然存在關聯性,這種關聯性的內在本質即是自然法則,這是憲政建立的自然倫理基礎;後者表征為人與人、國家、社會、政府之間的應然生存關係的確立,即人締造社會、國家、政府,因而個人先於社會、國家、政府,這是憲政建立的社會倫理前提。“欲”為憲政建立提供動機,也為憲政治理提供目標方向:“欲”根植於人性,人性的本質內容是利益,人性的展開方向是自私、利己、自愛與無私、利他、自我犧牲的對立統一:二者的統一即是善,二者的對立即是惡。憲政建立的動機是協調“人慾”,目標是使共同體人人之欲在平等的限度內實現最大程度的滿足。所以,“欲”是憲政建立的人性基礎。“權”是“欲”的抽象表現,它敞開為個人之權和國家之權:個人之權包括存在人權和生存權利,前者主要指人人平等的生命權、自由權、自主權、保障權、幸福權;後者是人的存在人權的生存化展開形態,是人權賦予人生存的基本權利和非基本權利的總和。國家之權包括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政黨權、知識話語權和社會輿論權。“權”是憲政建立的倫理表現,憲政治理的核心問題是人權維護、權利保障與權力監約之間的協調與均衡。憲治倫理研究就是為政體、政制的選擇性重構提供合法化的思想基礎和價值依據,即為憲政選擇、確立、治理,提供普遍平等的自然法則、人性論基礎和人權維護、權利保障和權力監約價值尺度、道德原則、行動規範。

卷7《生境倫理的制度規訓》

該著是八卷本《生境倫理學》卷七,從生境倫理為參照,考察制度的倫理規訓。
人基於求群、適群與合群之目的而創製了制度。制度構成了激勵或抑制人的整體力量,這種整體力量的性質定位,取決於制度創製者所賦予制度的基本信念、社會理想、人本期待與未來朝向。制度所蘊含的社會理想、人本期待與未來朝向,構成了制度的價值蘊含和期待視域,它視域敞開為制度自身的倫理指向和道德訴求。由此,制度倫理的研究不僅必要而且可能。
制度之倫理問題展開為兩個扇面:一是制度的倫理理想問題,即其倫理精神和內在目標如何形成,依據何在;二是制度實踐的道德指向問題,即應該如何確立制度實踐的道德原理和行為規範。由此兩個方面要求制度倫理研究必須涉及四個基本問題:⑴制度建構的依據何在?⑵制度所體現的倫理精神是什麼?⑶制度追求何種倫理目標?⑷制度如何將其內在的倫理精神和目標指向落實為必須遵守的道德價值原則和行動規範?要解決這四個基本問題,首先必須為制度和制度權力進行道德立法;其次需要制度及制度權力提供道德塑造的價值指向與實踐路徑;其三應通過對制度自身的道德塑造來指導個人和社會進行全面的人性再造,使人成為道德的人,使社會成為道德的社會。
基於對如上思維認知的清理與構建,該書致力於探討當代制度創新實踐的人本定位、倫理理想、價值支撐、道德原則與實踐規範。主要從當代制度創新的形上原理與形下實踐方向這兩個方面展開探討。就原理建構言,本書著力於解決⑴具有生境化訴求的普遍合理的制度需要訴諸何種倫理理想支撐?⑵具有生境化訴求的普遍合理的制度需要植根於何種倫理平台?⑶具有生境化訴求的普遍合理的制度應當具備何種價值指向和目標追求?本書對此的研究結論是:當代憲政制度是最合理的並最能引導當代人類創新生境社會的制度。就其實踐指向論,該著力圖解決⑴應如何確立其定位實踐的道德立法原理?⑵應如何建構其規範實踐的倫理價值體系,包括價值目標體系、價值尺度體系和價值規範體系?⑶應如何開闢其道德實踐的正確方向與路徑?

卷8《生境倫理的教育道路》

該著是八卷本《生境倫理學》卷八,是第一部深入系統地探討倫理的生境化教育問題的力著。
人要倫理地生活,須具備相應的倫理認知智慧和倫理行動方法,只有具備前者,才可在實際的生活中正確選擇;惟有具備後者,才可在實際生活中正確行動。人要具備倫理認知智慧和倫理行動方法,必須學習,因而,倫理教育既是人將自己的成就為人的必須,亦是社會將自己造就為良德社會的必須。本卷的基本任務就是為《生境倫理學》從認知到行動、從理論到實踐的最後完成式,它主要探討倫理教育的實踐原理、路徑與方法,具體展開為四部分內容:第一篇考察當代倫理教育的認知基礎,首先從教育的人類本質入手討論生境倫理教育的目的,然後分別從人、社會、地球生命、自然四個維度考察倫理教育的前提,從生利愛、利害取捨、群己權界三個方面探討倫理教育的人性基礎。第二篇考察當代倫理教育的社會思路。首先考察倫理教育的構成內容,它是以生態利益為邏輯起點,以權責對等為核心精神,以自由生存為目標指向,以利益權衡為方法論引導,以培育人的良心、良知、良能和關心-責任為基本內容,以道德訓練和美德引導為雙重維度。然後探討當代倫理教育的實施路徑,即必須構建起整合社會、社區、學校、家庭四者為互動平台,並在此互動平台上構建國小、中學、大學倫理教育實施課程體系和認知、情感、行動的倫理教育方法論體系。第三篇探討當代倫理教育的根本任務。一是引導關心,豐富人性,育成倫理生活內動力;二是生成價值,構建倫理尺度;三是踐履權責,訓練愛、利、生的生存品質與能力。第四篇考察當代倫理教育的踐行路徑,它以至誠無畏為基本進路,以全面訓練、協調和健美身心為課程落實,以培養人的世界性生存教養和習慣為起步,以訓練人的學知與學做為具體踐行方式,以引導人守約和遵法為基本準則,以激勵人人利用厚生為目標追求方向。只有持續不衰地展開如此視野和內容的倫理教育,生境化的生態文明社會才可在當代人的手掌中得到創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