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生態烏托邦之誕生
- 作者:歐內斯特·卡倫巴赫
- 原版名稱:Ecotopia Emerging
- 出版時間:1981年
簡介,故事情節概要,旁白段落選摘,生存主義黨的“十無律”,
簡介
《生態烏托邦之誕生》(Ecotopia Emerging,即EE)卡倫巴赫推測,親企業的、反環境的里根時代的政策——在出版的時候就已經很明顯了——將在里根的任期之後繼續存在於美國。
《生態烏托邦》廣受歡迎,也非常有影響。儘管EE解決了‘如何從這裡到那裡’的問題,它所受到的關注卻少得多。發行時,《出版者周刊》將它評論為是一部“青少年”的書。
故事情節概要
EE主要是生態烏托邦的獨立運動史。主人公是生存主義黨(Survivalist Party)的領袖維拉·奧爾文(Vera Allwen),和青年物理學家盧·斯威夫特(Lou Swift),以及他們的家人與朋友。其他人物則交代得較簡略,每個人都各自獨立地決定同美國的現狀決裂,並開始過生態烏托邦(相對原始的、可持續的)式的生活。
在加利福尼亞州博利納斯,中學生盧·斯威夫特(Lou Swift)找到了一種用太陽能電池由海水廉價發電的方法。然而,她並不明白電池是如何運作的。她不願在理解此技術以前發表其成果。由於她決心讓電池的設計可被免費使用,而拒絕了公司和學校購買電池設計的提議。與此同時,間諜與竊賊嘗試獲得她的筆記。
維拉·奧爾文(Vera Allwen)是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名州參議員。她因一家東方食物公司宣布將停止售賣新鮮農產品而惱怒,與其他政治家、藝術家和專家建立了一個新政黨。它是權力分散的、環境主義的和民粹主義的。他們設計了綱領,並稱之為生存主義黨(Survivalist Party)。隨著故事的繼續推進,他們與志同道合者合作,傳播他們的理念,而成為了一支地區性的政治力量。維拉的演說於再版時印在了正文中。他們的部分思想來源於叫做《生態烏托邦》的一部短篇小說,該黨還出版了一份名為“生存主義邁向生態烏托邦”(The Survivalist Way to Ecotopia)報紙。該黨為環境主義的政策組建了智庫。當太平洋西北州為減少汽車的使用,而批准對汽車徵收特別稅後,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它;太平洋沿岸公眾的義憤填膺使當地人轉而支持生存主義黨。
同時,在未來的生態烏托邦,每個人使當地經濟以更加可持續的方式運轉。一個集體企業創立了太陽能改造行業;一個年輕人用山羊來割草。伯克利設立了無車區域;其他城市紛紛效仿。郊區的一大片土地被改為果園。農村居民建造了輕型而廉價的馬車和蒸餾器,來從農場廢料中提煉酒精。最終,大部分民眾成為無車一族,並準備著為可持續化經濟作最後的努力。
盧(Lou)最後發現了使她的太陽能電池得以運作的關鍵的化學物質。她發表了她的論文,人們開始開發他們自己的電池。隨著這一突破性進展,該地區將不再為進口化石燃料或核能而在能源上依賴美國的其餘部分。能源的這種獨立使生態烏托邦的未來之國在現實上成為可能。
這些事件發生在美國國內經濟與政治沒落的背景之下:企業資本的集中化、被大幅削減的政府預算,以及唯唯諾諾的公司媒體(corporate media)的促使下在國外的軍事冒險主義。汽車癖已經使美國基本上破產。由於不願發展替代能源,“渴求石油的美國突然倒向某一不可預見的經濟大災難。”終於,沙烏地阿拉伯的煉油廠遭到轟炸,而美軍則在中東地區深陷戰爭泥潭。
《生態烏托邦》一書從分離後的20年左右,新國家確確實實建立起來了開始。兩本書都沒有描述這之間的事件,例如脫離的政治困境、經濟混亂,還有從該地區的人口遷出,以及同美國的直升機戰爭(參考《生態烏托邦》)。
《生態烏托邦之誕生》與《生態烏托邦》的比較 作為《生態烏托邦》的前傳,EE使用了一些與《生態烏托邦》中相同的人物,主要是維拉·奧爾文(Vera Allwen)以及《生態烏托邦》敘述者後來的女友瑪麗莎·達馬托(Marissa D'Amato)。然而,兩本書之間有重大的差異。
構思設計不同。《生態烏托邦》是美國記者威廉·韋斯頓(William Weston)去生態烏托邦旅行的記敘,完全從他的視角講述。EE則在對美國與生存主義黨歷史的直接敘述,同一些未來生態烏托邦人生活中關鍵事件的小說式的瞬間印象之間來回切換。
《生態烏托邦》寫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作者正嘗試猜測在20世紀60年代大變革之後如何重建社會。它關注業已實現的生態烏托邦社會,而非(剩下的)美國的問題。EE出版於1981年,格調更陰鬱些。它在美國功能紊亂的政治與經濟體系上,與在未來生態烏托邦人的行為上付諸了同樣多的筆墨。它對美國未來的大多數‘預言’已被證明是有先見之明的,例如“自80年代起,商業心態獲勝了。”(p. 42)
《生態烏托邦》描述了一個穩定的社會。隨著該書故事的進行,改變了的只有講述者。EE是一部歷史;它的人物、制度與社會隨時間而變化。
《生態烏托邦》被批評只表現了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生活。EE的視野更廣闊,三個州都包括進來了。
旁白段落選摘
EE共有十一處斜體排版的旁白(主要集中在前半部的話外音),這裡從每段中都或多或少抽出些有意思的句子。
……人類在手和大腦上演化出了如此驚人的能力,以致於他們成為了一個能改變它自己的環境的物種。……[舉了亞洲、中東、羅馬等的例子]……許多這樣偉大的文明中心產生形成,並繁榮興旺,然後又灰飛煙滅——在一個象地球自身的季節律動一般令人印象深刻的宏偉循環中。……人類繼續與他們同時代的物種生活在一種粗暴的穩定之中。……就象蝗災一樣,人類似乎已經逃脫了自然的所有控制,正沿著他們的道路吞噬毀滅一切。……但工業時代的人口爆炸也使人類自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新危險。人類活動——甚至是核彈的爆炸——與風和暴雨對於太陽能的大規模輸送相比,仍然微不足道。然而,在特定的關鍵之處,人類已經獲得了抵消地球的力量來維持生活的能力。……有一個威脅還要更危險。在工業模式的生活中,人類受制於大量好爭吵的父權制民族國家中。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如今配備了那么可怕、為數眾多的核武器,一旦它們被用於甚至極小的區域,也將終結現代文明(至少是在北半球)。……這樣,自相矛盾的是,使人類得以在地球表面每一個適合居住的生態龕(生境)中增殖的技術革命也已開始威脅星球上所有動植物——包括人類自己——的生存了。
……在八十年代早期席捲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的保守政治傾向,將聯邦的能源政策推向了自殺的方向。……聯邦政府大幅削減了太陽能和保護性措施的預算,並把錢投入發展核技術。……[列舉了可從風、地熱、海水溫差等處獲得能量]……用於運輸目的的石油替代品,如用荒漠植物生產的可燃油料,還有甘蔗、穀物或農業廢物發酵得到的酒精,都完全被拋棄了。
……化學家們以令人驚訝的步伐開發著新物質。一旦他們知道了連線和解離原子的基本方法,他們的想像力似乎就不受限制了。……在七十年代末,在整個美國,從避孕到對付不治之症,無一處人類活動的進行,能擺脫四十年前並未存在於地球表面上過的原料。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對人類改造自然的褒賞。人們大聲要求神奇的產品,再也無法想像,沒有了他們,如何能生活。……癌症的誘發因素中大約80%是環境因素。人們在自作自受。但這不是大多數美國人當時準備去聽到的訊息;這很大程度上沒有被報導和討論,而癌症率則持續攀升。……人們繼續呼吸著已知被污染了的空氣,吃著充滿殺蟲劑和添加劑的食物,專心致志於掙錢,為的是(如他們所以為的那樣)生存下來。
……他們[指所謂“文明”的白人]根據邊界線(通常劃定在隨機的經線和緯線上)分割土地,極不符合生物上的實際乃至社會現實……
……所編制的空氣品質管理規定,使污染企業(若它嫌麻煩而根本不願守規矩的話)可以建起更高的煙囪,即可允許排放四倍於以往的含硫化合物而得豁免。工廠向河流傾瀉液體污染物時會忽視下游的影響一樣,這樣的政策只不過替換了一個問題,而非解決之。……在七十年代,進行了約束燃煤工廠排放的努力,但由於石油危機,聯邦政府開始鼓勵更多地使用煤炭。在八十年代,污染監管被放寬或取消,硫和顆粒物排放大幅上揚。……
八十年代初,商業心態獲勝了。專業化管理的上層精英把各式各樣的規則倒轉了過來。為了使利潤率最大化,無力與韓國或台灣低成本的設備相爭的基礎產業關門歇業。他們的工人(與大多數女工一起)被推入低報酬、工會軟弱、生產力低下的服務行業。美國人真實的平均工資緩慢地下降,可大多數人將這一令人困惑的事實僅僅歸因於通貨膨脹。憤恨激起了曠工、浪費,甚至是蓄意破壞。同時,企業的利潤或者流向了賦稅損失的非生產性投資,或者出口國外。互聯的全球企業網路控制了政府,掌握著私人軍隊,擁有美國的外交和情報人員的支持。/企業主們的統治並不仁慈,而精英媒體在經濟上的自鳴得意則掩蓋了普遍的、一觸即發的社會動盪。福利支出被無情地削減,四分之一的人口如今生活在極低的官方貧困線或以下,其中有數百萬人赤貧。生活條件不斷惡化,尤其是大部分勞動人民。……[社會政治混亂,銀根緊縮]……在八十年代經濟緊絀的影響下,美國中產階級所剩下的社會凝聚力漸而衰微。……[偷稅;軍隊的離心離德]……如此這般,象通過傳媒界得知的那樣,美國社會裝出被精英及其機構——警察、國會、官府和武裝力量——牢固地掌握著的樣子。但人們更直接地從經驗感受獲取信息。……社會的腐朽已到了晚期,而且離一場靜悄悄的、不宣而起的內戰僅一步之遙。……在國家的大部分地方,結果更趨混亂和絕望。
從一座美國城市上空的飛機上俯瞰,唯一可見的人類活動是汽車的移動。(許多地方的汽車數目已超過人口數很多年。)……[道路擁堵,汽車動彈不得]……在人們的頭腦中,路途與連結它們的交通工具,往往看上去比路途所通向的地方更引人注目。汽車象一支機械的占據部隊一樣,支配著人類和他們的經濟。……[汽車的普及帶來一系列經濟和健康的問題,還有事故和污染]……
……[總統因害怕被暗殺而很少拋頭露面]……媒體通過著名的新聞人物,在那時候分析著總統所說過話,或似乎要說的話,還有它可能的含義。……[作者嘲笑媒體和出版社;行政機構、立法機構和控制經濟命脈的寡頭們串通一氣又內斗不斷;投票率降低;內憂外患;投機者囤積居奇;西北地區有人開始嘗試“生態”地生活。]……
……[原始森林被首批歐洲殖民者和二戰後的伐木公司所摧毀]……被城市中的投機者控制著的市場之手的驅使下,他們[指農民]拋棄了關於莊稼輪作和混合性耕種的古老智慧;他們成為了玉米或小麥的農場主,依賴於國際市場的起伏漲落。他們再也不種固土的豆科植物來給土壤補充氮了,卻轉向了化肥。百分之七十的適耕地被用於生產肉用動物吃的穀物。農業專家開始談起“工廠化農場”。……[水土流失之勢已不可逆轉,並引起相應的惡性循環(如能源、化肥等),但大多數人卻對此懵懵懂懂或頗為樂觀]……但美國食物短缺的景象,似乎如十年前對石油匱乏的展望一樣遙遠。
從工業革命之肇端起,永遠有更大規模的經濟結構,這已經成為一種信念;若工廠的大小增加一倍,就能生產出兩倍以上的產品,獲得兩倍以上的利潤回報。這一信念導致了股份公司的規模不斷增長,並被強有力地類推、套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什麼都越大越好的趨勢]……極端危險的龐大工藝的建立,……, 從而使人類全體共置於不可避免的差錯的大範圍災難成為可能。……[對風險的忽視]……只有當大災難發生時,……,政治過程才重新對技術施加控制。於是,更大規模的傾向可能被制止,甚至倒轉過來;面對超級災難性的風險,人們要求安全,甚至不惜承受更頻繁的小危險。……
對於一個遙遠星球上的觀察者來說,千百萬年來,地球懸於夜空中,搖曳閃爍,寧靜安詳。在其表面,生物之演化或滅絕,甚至是那些象人類一樣非凡異常的,在宇宙的尺度上都是覺察不到的。近而觀之,從高軌道的衛星上看,生態烏托邦那富饒的新月形,可被辨別出來,沿著太平洋海岸,樹木綠得蔥蘢。在它的國界以內,人類已認識到,它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不能被無限期地無視下去。/如果那種想法被足夠快地、足夠廣地傳播到地球上的其他國家中去,不謹慎的技術開發熱潮也許可被扭轉,生物災難可能被避免。整體而言,破壞依舊盛行;生態烏托邦籠罩在孤寂的憂傷中,似乎是一座小小的、不太安全的希望之島。然而,它的居民已經點亮了燈塔,或許能指引著其他遊子回家。
生存主義黨的“十無律”
No extinction of other species.無其他物種滅絕。
No nuclear weapons or nuclear plants.無核武器或核工廠。
No manufacturing of carcinogenic or mutagenic substances.無致癌或致突變物質的製造。
No adulterants in foods.無摻雜於食物中。
No discrimination by reason of sex, race, age, religion, or ethnic origin.無緣性別、人種、年齡、宗教、種族原因而歧視。
No private cars.無私家車。
No advertiser-controlled or broadcast television.無廣告商控制或廣播的電視。
No limited-liability corporations.無有限責任公司。
No absentee ownership or control – one employee, one vote.無缺席所有權或缺席控制權——一個員工一張票。
No growth in population.無人口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