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帶

生存帶

生存帶是生物地層學名詞,也稱生物帶,是指生物的某個種、屬、科或更高分類單位從發生直到滅絕的絕對時間中堆積的地層。

地形通過影響其他成土因素來間接影響土壤形成。如影響母質的重新分配;影響地表熱量和水分的重新分配;影響生存帶的分布,例如山脈的走向、海拔高度造成了不同的生物氣候帶,而使土壤相應地呈現水平地帶性分布規律和垂直分布規律。

基本介紹

概念,發展簡史,特點,植物生存帶劃分,

概念

生存帶是任何類型生物地層單位的通稱,是指含有一個,或者若干個種或屬化石為特徵的一段地層。一般由其中一個或若干個特徵化石、植物群系生物群落來命名。

發展簡史

為了區分生物地層的時間,巴克曼(S.S.Buckman,1920)提出了“生存帶”這個名詞,例如菊石類的生存帶是從上部古生界直到整箇中生界。此外,在德國把這個名詞用作地層學名詞。由於“zone”這個詞的多種使用易引起混淆,因此威廉(H.S.Williams,1901)提出用“biochron”來表示biozone原來的含義。後來阿克爾(W.J. Arkell,1933)對生存帶一詞增加了時間的概念,讓它作為生物地層學單位,並對它重新下了定義。

特點

凡地球上的陸地具有大體一致的氣候和土壤,因而也就有一個反映出在種類組成和對環境的適應上高度一致的生物群,這樣的大片地區可以叫生存帶或生物帶。
在厚度和地理分布上,生存帶的變化範圍很大。小至地方性的單一薄層,大至遍布廣大地理區、厚達數千米的地層單位。生存帶代表的時間跨度也可以變化很大。以一個生存帶為代表的總時間可以簡單地叫做它的時間或時間值,或它的生物年代。
任何生存帶都有一個時間值,但它們並不是到處等時的時(間)帶。生存帶可以採用不同的生物內容和生物特徵進行分帶。因此,就有內容、意義和作用不同的多種生存帶。
有些生物地層單位野外專業人員基本可確定生存帶,而多數是要在室內詳細研究後才能確定,尤其是依靠微體化石時還需要專門的處理和樣品加工才能完成,顯然,這些生物地層單位在露頭尺度,靠一般填圖人員是難以識別和用於填圖的。並且,由於岩石地層的普遍穿時性,其生存帶常常與岩石地層單位界線非同一界面。

植物生存帶劃分

勾劃一種植物的分布區域時,不應採用該地區最嚴寒冬季中所觀測到的最低溫度的極限值為指標,而是用平均最低溫度來和植物的抗寒性資料做比較,以繪製生存區帶地圖。地球上植物的幾個生存帶劃分如下:
①無霜帶
其北界或海拔上界發生由冷敏感植物向抗冷植物過渡。5℃等溫線大致相當於冷敏感植物的分布北界。
②偶發冰凍到定期冰凍帶
溫度可低至-10℃,分布著終年都對霜凍敏感的植物,其分布區不可越過其北界。
③冬季寒冷帶
此帶的臨界低溫定為-40℃,相當於木質部具有深過冷機制的木本植物的極限低溫。本地帶又分為兩個亞帶,以一30℃為最低溫的等溫線所分開,冬季無保護適應機制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繁殖能力受寒冷限制的木本植物,此等溫線為其分布的北界。
④冬季平均最低溫度低於-40℃的地帶
這一地帶只有那些包括芽分生組織和木質部在內的全部組織都具有耐凍能力的植物才能生存。
⑤兩極地帶和高山頂峰區
溫度終年低到地面永遠被冰雪覆蓋的程度。只有那些在乾燥和冰凍狀態下能忍耐地球上最低溫度的變濕植物才可能在這一區帶生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