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奎烈生前是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能源供應公司黨委書記、經理。他數十年如一日心繫企業發展,關心職工民眾,求真務實,無私奉獻,清正廉潔,罹患絕症後仍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堅持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無愧於時代的業績,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對中信事業的忠誠,展現出共產黨人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和崇高品格,被廣大民眾譽為“新時期焦裕祿式的好乾部”。 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黨深入開展,生命的動能編寫組編輯出版反映楊奎烈事跡的《生命的動能(楊奎烈故事)》一書,並將此書確定為全系統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學習內容,這不僅是對我們身邊這樣一位優秀同事的深切緬懷,更是對廣大黨員幹部的教育和鞭策。楊奎烈是在中信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上成長起來的可感可觸的先進典型,他的精神產生於國有企業發展和建設的實踐,升華於十多萬中信人為之共同奮鬥的中信事業,他的生命追求為黨員幹部提供了一面映照言行的鏡子、一把衡量黨性的標尺。希望大家認真閱讀《生命的動能(楊奎烈故事)》,與楊奎烈的事跡一一對照,審視自己應該怎樣對待民眾,怎樣對待責任,怎樣對待人生;進而以楊奎烈為榜樣,樹立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勤勉奮發,銳意進取,在中信事業發展中實現自身的價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基本介紹
- 書名:生命的動能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153頁
- 開本:16
- 作者:生命的動能編寫組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媒體推薦
常振明 中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楊奎烈同志是中信集團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他數十年如一日,不懈踐行焦裕祿精神,恪盡職守、刻苦鑽研、忘我工作、鞠躬盡瘁,被稱為“新時期的焦裕祿”。楊奎烈同志的模範事跡和崇高精神,集中體現了中信人勤勉奮發、愛崗敬業的優秀品質,顯示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本色,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中信集團黨委《關於向楊奎烈同志學習的決定》
都曾在洛礦工作,都身患肝癌,累倒在崗位上,都為工作、為事業奉獻了一生。楊奎烈有著和焦裕祿一樣的崇高信念和精神追求,無愧為新時期“焦裕祿式的好乾部”。
新華社
楊奎烈走了,可他關愛職工的公僕情懷、愛崗敬業的精神境界、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永暖人心、勵人奮進。他用生命詮釋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和操守,賦予了焦裕祿精神新的內涵。
《人民日報》
楊奎烈身上,既體現著黨的優良傳統,也閃耀著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勇於創新、銳意進取的優秀黨員幹部的代表。焦裕祿的故事由楊奎烈續寫,楊奎烈的精神也必將為更多人傳承。
《光明日報》
楊奎烈在離世前的最後日子裡,先後6次來到施工現場,在與病魔頑強抗爭的同時堅持工作了近9個月。楊奎烈的故事,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
中央電視台
一個人倒下了,一座豐碑立了起來。楊奎烈對職業理想的不懈追求,對平凡崗位的持續堅守,對職工民眾的關心愛護,既是新時期焦裕祿精神的深刻詮釋,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展現。
《工人日報》
有什麼樣的追求,就有什麼樣的行動。焦裕祿式的好乾部楊奎烈就是將履職盡責當作其人生追求,奉獻了他滿腔的忠誠和無窮的創造力。
《河南日報》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每天進步一點點
不同尋常的家教/這小子較真/當兵是塊好料/
與死神擦肩而過/人到三十再學藝/功到自然成
第二章
滲到骨子裡的愛
動力之源/安全供應/高效供能/新廠長的新
理念/小事也要通知我/企業的事就是自己的
事/為了工作,寫檢查也值/不怕得罪人
第三章
有一種情懷叫堅守
企業的陣痛/妻子的痛苦/大哥的呼喚/二哥的深情
第四章
全力以赴“新重機”
前所未有的責任和壓力/我來指揮/創造電氣安裝
奇蹟/出了問題,我負責/忘我工作為“大家”
第五章
務實的人看腳步就知道
“人體坐標”/危急關頭/務實的作風/凡事要做到
最好/天大的困難我們克服/護航重點產品/為重裝
廠解憂/凌晨夜巡/我馬上過去
第六章
他是職工的貼心人
54個體檢報告/始終在職工身邊/為102高壓間供暖/
氧壓機房有了值班室/夏日裡的雪糕/“不一致”的經理
第七章
玉是精神難比潔
神秘的“書”/不開後門/不走後門/斑駁的老樓
第八章
一枝一葉總關情
嘹亮的小號/難忘的大合唱/殘荷/垂釣人生
第九章
最後的日子
病倒的那天/6月2日/6月29日/6月30日/9月27日/
12月16日/2012年1月23日/2月1日/2月8日/3月2日/
2012年3月9日/輓歌一曲送英豪
第十章
風範永存
附
永恆的精神家園
何處青山無月明
後記
文摘
一天,連隊到附近的山坡上取土蓋房子。楊奎烈的連隊平時擔負著空軍預備指揮所的戰備任務,有時還要承擔一些國防建設項目。
附近大多是石頭山,有土的地方不多。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塊有土的山坡,還在兩層樓高的岩石上。拉土的汽車停在岩石下,戰士們爬上岩石,在上面揮鎬舞杴、掘石刨土,把土塊扔到下面的車廂里。
楊奎烈和幾個戰士幹得熱火朝天。一車一車裝滿的土拉向營房,眼看任務即將完成,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挖土場頂部的土石突然塌方,轟然坍下的石頭土塊瞬間將楊奎烈和戰士們推下山坡,甩到車廂里和土路上,傾瀉而下的土石旋即將他們埋了起來。
下面的戰士們驚呆了,待緩過神來立即撲上去,拚命地用手扒。
幾個被埋的戰士很快被扒出來了,可楊奎烈還不知道被埋在哪裡。
按照常識,普通人悶氣1分半鐘,就會不適;2—3分鐘通常會極其難受,大腦缺氧,胸悶頭暈;而6分鐘不呼吸,就會大腦死亡,生命終結。
戰士們急了,邊扒邊哭喊著“奎烈,奎烈”,有的戰友手指都扒出了血。5分鐘過去,終於挖出來了。楊奎烈臉色鐵青,已經處於完全昏迷狀態。戰友們立即把他抬上卡車,送往空軍第50師醫院。
醫院裡,楊奎烈眼看就要停止了呼吸,但醫生們還是把命懸一線的他從鬼門關里拉了回來。一般人死裡逃生,醒來往往是滿含眼淚,慶幸自己還活著。而楊奎烈一睜開眼,第一句話卻是:“戰友們怎么樣了?”
連長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撲上去抱著楊奎烈的頭說:“沒事,沒事,他們都在。”
楊奎烈長長地舒了口氣,虛弱地說:“好,好……”
出院以後,楊奎烈並沒有完全康復,腰部由於受到撞壓,留下了永久的疾患,一遇陰天就會隱隱作痛。然而,楊奎烈沒有停歇,在工作和執行任務時,仍然是衝鋒在前、吃苦在前。
戰友關切地對楊奎烈說:“你身體受過傷,別再那么拚命了。”他總是笑著說:“我已經是死過一回的人了,咱還怕啥?”
有的人“死”過之後會玩世不恭,有的人“死”過之後會看透人生,而死過一次的楊奎烈卻變得堅如鋼鐵了。 就像戰友徐來平所說:“有了這次經歷,楊奎烈好像什麼都不怕了,成了一個乾工作不要命的人。”
1977年4月,楊奎烈經過部隊的錘鍊洗禮,帶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進本色和一名戰士的錚錚鐵骨,回到了洛陽,回到了洛陽礦山機器廠。
此時的他還不知道,他的一生都將奉獻於這片哺育他成長的熱土,直到獻出自己最後一息的光和熱。
人到三十再學藝
進入洛陽礦山機器廠工作的楊奎烈,被分到動力處做鉗工。能像父親那樣成為一名產業工人,一直是他的夢想。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新事物不斷湧現,楊奎烈越來越感到自己的專業知識欠缺太多,對上學充滿渴望。
1983年,洛礦有一件大事。廠里領導決定,在廠職工大學開設河南廣播電視大學企業管理和會計兩個專業,由企業培養自己的管理人才。當時洛礦和全國大多數企業一樣,“文革”中壓抑多年的生產積極性得以爆發,正處於百廢待興的發展時期,而管理人才的補充成為這個時期企業的急需。由於“文革”中大學停止招生,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普遍出現人才斷檔;“文革”後培養的大學生又極為有限,供不應求,企業要想分一杯羹實屬不易。
企業大學要開設管理和會計兩個專業班的訊息不脛而走,職工們紛紛踴躍報名。已經成家的楊奎烈和妻子馬麗傑還為此發生了一場爭吵。夫妻倆都知道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都想通過上學彌補自己知識的不足,可就在這一年,他們的兒子楊慶飛剛剛出生,嗷嗷待哺,正需要人照顧,兩人之中必須得有一個人放棄這次機會。
最終“官司”打到了岳父那裡。楊奎烈的岳父盯著忐忑不安的女婿和滿臉通紅的女兒沉思良久。最後勸自己的女兒道:“小傑,你就讓奎烈考吧,畢竟孩子更需要媽媽。”
妻子哭著答應了。
“這一輩子最對不起的人,一想起眼眶就會紅的人,還是妻子。”說起相濡以沫的另一半,楊奎烈面有愧色,“她文化水平比我高,’也有自己的追求,但是為了我,都放棄了。為了不干擾我學習,她獨自承擔起撫養孩子和所有家務活,不顧工作和家務的勞累,還經常輔導我文化課。幾次在送孩子上託兒所的路上,因為冰雪太滑,她摔倒在地上,爬不起來。一想到這些我就心疼。”P15-17
後記
本書的編寫得到了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中信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任沁新對本書的策劃和寫作給予了重要指導,編寫組成員黃建國、李運前、李華敏、范繼承、薛偉堂、魏薇均任職中信重工,與楊奎烈同志生前多有接觸,在大量的採訪和資料收集中完成了各個章節的寫作。中信出版社副總編輯肖新明和中信集團黨務工作部朱安謐進行了修改和文字潤色,黨務工作部主任楊林負責全書的統稿和最後的文字審訂。
由於水平和時間關係,本書編寫中難免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敬請讀者指正。
《生命的動能》編寫組
二○一三年七月
序言
每一個時代的英雄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標,楊奎烈的精神坐標正是曾在中信重工的前身洛陽礦山機器廠工作達9年多的焦裕祿同志。焦裕祿精神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中吸引著楊奎烈把個人理想與企業的發展、與職工民眾緊密相連,激勵著他在焦裕祿當年工作過的崗位上,身體力行地實踐焦裕祿精神,以同樣頑強的毅力與同樣的病魔抗爭到最後一息……和焦裕祿一樣,楊奎烈身上承載了以焦裕祿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操守、胸襟和情懷,他的模範事跡彰顯著焦裕祿精神的時代賡續,豐富著共和國一代代建設者薪火相傳的價值譜系,也是中信集團企業文化中至為寶貴的一筆精神財富。
為民是楊奎烈的畢生追求。毛澤東同志曾教育全黨,“為民眾服務,就是要處處想到民眾,為民眾打算,把民眾利益放在第一位”;鄧小平同志要求黨員幹部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楊奎烈正是這樣做的。在擔任中信重工能源供應公司領導期間,他堅持做到“職工有事到面前,職工家中有事到門前,職工生病住院到床前”,把心貼在職工的脈搏上,了解和分擔他們的疾苦,切切實實為他們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與民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也因此獲得了廣大民眾的擁戴,成為民眾的“貼心人”。這樣的民眾觀,令人敬佩。
務實是楊奎烈的行事風範。作為國有企業的基層黨員幹部,楊奎烈的“官”不算大,但責任卻很重。中信重工大大小小的能源供應都在他手中,他把這種責任化為動力,刻苦鑽研、忘我工作,用永不懈怠的苦幹實幹為企業的高速發展保駕護航。他篤信“每天進步一點點,功到自然成”,堅信唯有調查才有發言權,他每天和工人一起勞動,每道重點工序都親自體驗、親自監督,每項決策都實地考查、反覆論證,真正做到了親知、真知、深知,身到、力到、心到。這樣的務實作風,值得學習。
清廉是楊奎烈的做人本色。一向十分注重自身修養的楊奎烈,將手中的權力用來老老實實地辦公事,遠離對於享樂的各種追求,自覺抵制以權謀私的歪風邪氣。他將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傾注在事業上,卻沒住上像樣的房子,沒讓妻子和孩子“再就業”,甚至直至臨終也沒向組織上提出過任何個人的要求。他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建立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目標上。這樣的正能量,值得弘揚。
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黨深入開展,中信集團黨委決定編輯出版反映楊奎烈事跡的《生命的動能》一書,並將此書確定為全系統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學習內容,這不僅是對我們身邊這樣一位優秀同事的深切緬懷,更是對廣大黨員幹部的教育和鞭策。楊奎烈是在中信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上成長起來的可感可觸的先進典型,他的精神產生於國有企業發展和建設的實踐,升華於十多萬中信人為之共同奮鬥的中信事業,他的生命追求為黨員幹部提供了一面映照言行的鏡子、一把衡量黨性的標尺。希望大家認真閱讀此書,與楊奎烈的事跡一一對照,審視自己應該怎樣對待民眾,怎樣對待責任,怎樣對待人生;進而以楊奎烈為榜樣,樹立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勤勉奮發,銳意進取,在中信事業發展中實現自身的價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中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常振明
二○一三年七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