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演變
如下圖所示:
基本字義
1.甜,味道好:~甜。~苦。~冽。~落。~之如飴。同~共苦。~旨(美味的食物)。
2.美好:~雨(適時而有益於農事的雨)。~霖。
3.自願,樂意:~願。~拜下風。
4.姓。
5.甘肅省的簡稱。
詳細字義
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漢字部首之一,從“甘”的字往往與“甜”、“美味”有關。本義:味美)
2.同本義 [delicious]
甘,美也。——《說文》
稼穡作甘。——《書·洪範》
甘勝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何向者視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清·
周容《芋老人傳》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又如:
甘肥(味美香濃的食品);甘味(甘肥。美味);
甘膳(珍饈美味);
甘馨(美味佳肴)4.甜 [sweet]
開明北又有甘水。——《山海經·海內西經》
5.又如:
甘醴(甘甜美味的酒);甘豆羹(一種甜豆羹);
甘瓠(甘甜可食的瓠瓜);甘木(所結果實甜美的果樹);甘辛(甜而微辣)
今幣重而言甘,誘我也。——《左傳·昭公十一年》
門者故不入,則
甘言媚詞,作婦人狀,袖金以私之。——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7.好,及時 [good]
8.又如:甘澤(甘霖,甘雨);
甘澍(甘雨);
甘膏(甘雨,膏雨);
甘霈(甘雨)
9.甘願;樂意 [be willing;willingly]
10.又如:不甘落後;
甘分(甘心於本分);
甘伏(甘心降伏);
甘罪(自願承擔罪過)
〈名〉
1.美味的食品 [delicious food]
為
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孟子·梁惠王上》
2.又如:
甘食(鮮美的食物);甘軟(鮮美柔軟的食物);甘鮮(鮮美的食品)
3.甘味,甜味 [sweetness]
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
不知甘苦之辨矣。——《墨子·非攻上》
〈動〉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午集上】【甘字部】甘 ·康熙筆畫:
5 ·部外筆畫:0
〔古文〕𠙸𠙿《唐韻》古三切《集韻》《韻會》《正韻》沽三切,𠀤感平聲。《說文》美也。《徐曰》物之甘美者也。《韻會》五味之一。《正韻》甜也。《書·洪範》稼穡作甘。《傳》甘味生於百穀。《詩·衞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禮·月令》中央土,其味甘。
又言之悅耳。亦曰甘。《左傳·昭十一年》幣重而言甘。
又《詩·衞風》願言思伯,甘心首疾。《傳》甘,厭也。《疏》謂思之不已,乃厭足於心,用是生首疾也。凡人飮食口,甘遂至於厭足,故云:甘,厭也。
又《左傳·莊九年》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焉。《注》甘心,言欲快意戮殺之。
又《易·臨卦》六三甘臨,無攸利。《注》甘者,佞邪說。媚不正之名也。
又《玉篇》樂也。《淮南子·繆稱訓》故人之甘甘非正為蹠也。《注》人之甘甘,猶樂樂而為之。
又《淮南子·道應訓》大疾則苦而不入,大徐則甘而不固。《注》甘,緩意也。
又姓。《書·說命》台小子舊學於甘盤。《注》甘盤,殷賢臣。
又甘茂甘羅,𠀤秦人。
又《抱朴子辯問卷》子韋甘均,占𠋫之聖也。
又漢複姓有甘莊甘土甘先三氏。
又地名。《書·甘誓》大戰於甘。《傳》甘,有扈郊地名。《左傳·僖二十四年》初,甘昭公有寵於惠後。《注》甘昭公,王子帶也,食邑於甘。
又《昭十七年》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注》甘鹿,周地。
又山名。《山海經》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
又水名。《山海經》鹿蹄之山,甘水出焉。《注》按水經:甘水出南山甘谷。
又州名。《五音集韻》元魏西涼州攺甘州。
又《前漢·郊祀志》武帝作甘泉宮。
又木名。《詩·召南》蔽芾甘棠。《傳》甘棠,杜也。《疏》郭璞曰:今之杜梨。《山海經》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注》甘木卽不死樹。
又《正韻》果名,俗作柑。《風土記》甘橘之屬,滋味甘美。
又《古今注》甘實形如石榴者,謂之壷甘。
又草名。《博雅》陵澤,甘遂也。《又》美丹,甘草也。
又《集韻》古暗切,音紺。土之味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甘切,音酣。《書·五子之歌》甘酒嗜音。
又熟也。《莊子·徐無鬼》甘寢。○按《正韻》別作戸甘切,胡、戸同母。不宜分列。
甘的書法
甘的書法
常用詞組
1.
甘拜下風gān bài xià fēng, [candidly admit defeat ;throw in one's hand] 甘心誠服他人,自覺居於下位。
你贏了,我甘拜下風。我
偃旗息鼓,甘拜下風。——《競選州長》
2.甘草 gān cǎo [licorice] ,一種豆科
甘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Glycyrrhiza uralensis )。這種植物的根和根狀莖用作中藥。補脾和胃,緩急止痛,祛痰止咳,解毒。
3.
甘脆 gān cuì,(1)[sweet and crisp]∶香甜、鬆脆,這種餅乾吃起來甘脆爽口。
(2)[tasty]∶味美的食品。又作“
甘毳””,臣有老母,家貧客游,以為
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養親。——《戰國策·韓策》。
4.甘當 gān dāng,(1)[be willing to accept]∶甘心接受、甘當處罰。(2)[be willing to be]∶情願充當、甘當人民公僕。
5.甘芳 gān fāng ,[delicious] 芳香甜美,荔枝的滋味,甘芳如飴。
6.甘汞 gān gǒng,[mercurous chloride;calomel] 一種白色、無味鹽Hg 2 Cl 2,在自然界中以可割切的四方晶礦物存在 ( 硬度 1.5,比重 7.15 ),從溶液中沉澱製得或由汞和氯的混合物升華製得的一種重的粉末。用作瀉藥、 殺菌劑以及殺蟲劑。
7.甘貴 gān guì,[precious] 〈方〉∶寶貴,他們夫妻視女兒比啥都甘貴。
8.
甘井先竭 gān jǐng xiān jié,[a sweet well dries early] 佳泉不長久而易於耗竭,比喻
才識過人者常常先衰。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莊子·山水》
9.甘居 gān jū,[be willing to be] 甘願居於 [較低的地位],
甘居人後,甘居恬淡。
10.甘苦 gān kǔ,(1)[weal and woe;sweetness and bitterness]∶甜味與苦味。比喻美好的境遇和惡劣的境遇,燕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史記·燕召公世家》,一根紅線貫穿,顆顆紅心相連,大家同呼吸,共甘苦。——《
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
(2)[hardships and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in work]∶在工作或經歷中體會到的滋味,多偏指苦的一面
其中甘苦,唯我自知,沒有教過書,就不知道其中的甘苦,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飽嘗甘苦。
11.甘藍 gān lán,[wild cabbage] 一種原產歐洲沿海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其栽培品種有捲心菜、花椰菜和球莖甘藍。
12.甘霖 gān lín,[timely rainfall; good rain after a long drought] 久旱後下的雨;及時雨,甘霖三尺透,病體十分輕。——元· 方回《次韻金漢臣喜雨》
做甚么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
孝婦冤。——元·
關漢卿《竇娥冤》
13.甘露 gān lù,[sweet dew] 甜美的雨露,曉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
14.甘美 gān měi,(1)[be sweet and refreshing]∶味道香甜,氣味芬芳,甘美的無花果,甘美飲料。
(2)[sweet]∶甜蜜和美,家庭生活甘美,那渠水就像這甘美的果汁流到心頭。——《太行青松》
15.
甘泉gān quán,(1)[sweet spring],(2)甜美的泉水,但願人間的一切血淚和汗點,同雨點一樣,化做甘泉,孔子曰:“為人下者乎?其猶土也?深抇( hú)掘。(3)之而得甘泉焉。——《荀子·堯問》,(4)亦指美好的水泉,濟南多甘泉,名聞者以十數。
16.甘薯 gān shǔ,(1)[sweet potato],(2)一種熱帶藤本植物,牽牛屬,地下塊莖肥厚,含豐富澱粉,葉各種形狀,花淡紫色,原產熱帶美洲,現各地有栽培,(3)這種植物的塊根——俗稱“番薯”、“地瓜”、“紅薯”、“白薯”。
17.甘甜 gān tián,[luscious] 甜美,甘甜可口。
18.甘心 gān xīn,(1)[willingly;readily]∶情願,他是甘心受罰的初,武帝感
張騫之言,甘心欲通 大宛諸國,使者相望於道,一歲中多至十餘輩。——《漢書·西域傳》,(2)[be reconciled to;be complacent about]∶滿意;滿足,不達目的絕不甘心,不願得地,願得
張儀而甘心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9.甘油 gān yóu,[glycerol;glycerin] 一種甜的、糖漿狀吸濕性三羥基醇HOCH 2 CHOHCH 2 OH,天然存在的是結合的甘油酯,可由糖發酵生成,通常是作為肥皂製造或由脂肪皂化生產油脂酸時的副產品而製得,或是由丙烯、丙烯醇作為合成產物而製得,主要用作溶劑、增塑劑、濕潤劑、柔軟劑和潤滑劑,也作為生產許多衍生物的原料。亦稱“丙三醇”
20.甘於 gān yú,[be willing to] 願意;樂意;情願,甘於犧牲個人利益。
21.甘雨 gān yǔ,[a good rain after a long drought] 對農事特別適時的雨;甘霖,
久旱逢甘雨,甘雨時降,萬物以嘉。——《爾雅·釋天》
22.甘願 gān yuàn,[willingly;readily]
甘心情願,甘願受罰。
23.甘蔗 gān zhe,[sugarcane (Succharm officinarum)] 一種粗壯高大的多年生植物,有扁平的2列葉,多節的桿。含糖
24.
甘旨gān zhǐ,[delicacy] 美味的食品,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
韓詩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