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滿堂

甘滿堂

甘滿堂,男,1969年生,安徽廬江人,社會學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後,人文社科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教授、社會學、博士生導師,2011年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福州大學當代閩台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勞工社會學、宗教社會學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滿堂
  • 國籍中國
  • 籍貫:安徽廬江
  • 出生日期:1969年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職務:人文社科學院社會學系主任
  • 職稱:教授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科研成果,書籍著作,期刊論文,出版圖書,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福建地方史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福建社會經濟史研究”,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結構研究”,獲法學(社會學)博士學位。
2008年5月—2015年5月,博士後,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園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廈門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福建師範大學地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主要貢獻

科研成果

1、2003年,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文化教育與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經費0.8萬元,項目批准編號2003T054。
2、200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鄉協調發展研究,經費6.5萬元,項目批准編號:05CSH006。
3、2006年,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加強福建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經費0.8萬元,項目批准編號2006B113。
4、2009年,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員工鄉土社會網對民營企業管理影響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45批二等資助,證書編號:20090450834,經費3萬。
5、2009年,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當代閩台農村宗教信仰比較研究,項目編號:2009B106。經費1.5萬。
6、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保障農民工工資收入正常增長的社會政策研究,項目編號為:11BSH011,經費15萬元。
7、2014年,福建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推進閩台合作社會管理領域交流與合作研究”(項目編號:2014R0061),經費4萬元。
8、2015年,福建省社規劃重大專項“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進城務工人員文化需求調研”,經費5萬元。
9、2017年,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後期資助:鄉村老年協會建設理論與實踐,編號:17JHQ042,經費8萬元。
10、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文化資源傳承創新方略研究,編號:18ZDA117,經費60萬元。

書籍著作

1.《中華姓氏通史·孫姓》,東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2.《村廟與社區公共生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版。
3、《海峽西岸和諧社會建設》,海風出版社2008年6月版。
4、《農民工改變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9月版。
5、《社會的細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9月版。
6、《低成本勞動力時代的終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7、《福建青圃靈濟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12月。

期刊論文

發表的學術論文(代表性學術論文)
1.《明清福建商人在國內活動探略》,《福建論壇》1998年第2期。
2.《清代福建地痞無賴與福建社會》,《福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3.《市場經濟需要經濟倫理》,《社會》2000年第9期。
4.《對城市外來農民工街頭非正規就業現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1年第8期。
5.《城市農民工與轉型期中國社會三元結構》,《福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2年第1期全文轉載,本文獲2001年度中國社會學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6.《明清時期的徽商與福建》,《福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7.《網路時代的信息霸權與網路文化殖民主義》,《開放導報》2002年第9期。
8.《解讀客家傳統村落社會——讀劉大可著〈閩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4期。
9.《創建節水型社會的社會學分析》,《內蒙古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10.《閩侯縣傅築泰山廟迎神賽會調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
11.《大學生與*——以福州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
12.《統籌城鄉發展與農民工權益保障》,《福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13.《社會學“內卷化”理論與城市農民工問題》,《福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14.《經濟發展與社會整合》,《福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15.《對地下*誤區的社會統計學分析》,《統計與決策》2006年第7期。
16.《循環經濟與環保型社會構建——基於環境社會學的研究視角》,《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8期。
17.《村民自治組織發展與村級治理——以福建鄉村調查為例》,《福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18.《閩侯縣農村居民的宗教信仰與宗教體驗》,《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19.Folk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Religious Experien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by Xinzhong Yao, Paul Badham, Oct-2007,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20.《農民工住居邊緣化與空間隔離——從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論壇》2008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6期全文轉摘。
21.《台灣民間信仰與農村社區生活》,《台灣農業探索》2008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宗教學》2008年第5期全文轉載。
22.《“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離”——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就學模式存在的問題》,《中國教師》2009年第8期,本文獲得2009年中國社會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23.《靈驗與感恩——漢民族宗教體驗的互動模式》,《民俗研究》2010年第1期。
24.《低成本勞動力時代的終結》,《福建論壇》2010年第2期。
25.《海外僑民與僑鄉村級社區可持續發展―以福州長安村為例》《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26.《工荒:高離職率與無聲的抗爭——對當前農民工群體階級意識的考察》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勞動經濟與勞動關係》2011年第2期全文轉載。
27.《傳統宗教文化與中國企業家慈善事業——以胡潤百富慈善榜閩籍企業家群體為研究對象》,《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2期。
28.《夸富背後的身份重構與社區互惠》,《福州大學學報》(哲社)2012年第5期。
29.《新生代農民工的不良嗜好及企業社會工作介入策略》,《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1期。
30.《“用腳投票”壓力下的企業工資調整機制》,《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勞動關係與勞動經濟》2014年第2期全文轉載。
31.Fuzhou Residents’ Social Network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From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The Senshu Social Capital Review No.5 (2014)
32.《海洋大開發與福建沿海漁民轉產問題研究》,《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第3期。
33.《信佛而非信教——福建民營企業家的傳統宗教信仰及其特點研究》,《宗教學研究》2015年第4期。
34.《從離職跳槽到非制度化工資集體協商——當前農民工尋求工資待遇提高的新動向》,《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8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工會工作》2017年第1期全文轉載。
35.《歷史身份的標記與村落社區的邊界——當代閩江下遊船民後裔天主教社區調查》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宗教學》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
36.《公共精神:從“親愛”到“博愛”——對中西“神-人”關係的思考》,《 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4期。
37.《農民工休閒方式新動向:手機使用與網路休閒》,《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
38.《員工短期外借——企業用工調劑可行性探索》,《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
39.《福建宗祠文化的當代社會價值與提升路徑》,《東南學術》2019年第4期。
40.《“去單位化”與“類單位化”的交集——改革開放以來兩類工業企業社區建設研究》,《求索》2019年第5期。

出版圖書

  • 沒有更多了
作者名稱:甘滿堂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07年5月1日
《村廟與社區公共生活》是2007年5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甘滿堂。

獲獎記錄

學術成果類
1.論文《城市農民工與轉型期中國社會三元結構》,獲2001年度中國社會學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2.論文《“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離”——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就學模式存在的問題》(第一作者),獲得2009年中國社會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3.專著《村廟與社區公共生活》(社科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獲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屆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個人榮譽類
1.2007年10月,家庭獲得福州市委文明辦組織的福州市第二屆讀書月“十大書香門第”的稱號。
2.2009年獲福建省委宣傳部、人事廳、社科聯組織評選的福建省第五屆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提名獎。
3.2009年獲得福州大學第五屆“十佳青年教職工”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