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池泉
- 地理位置:房山區長鉤鎮甘池村
- 定義:北甘池,南甘池,東甘池和西甘池
- 特性:無色、透明、無異味、甘甜的泉水
泉水簡介,勝泉河,勝泉寺,泉水形成,天賜之水,勝泉傳說,
泉水簡介
勝泉為北泉水河源頭,自古有比目魚故鄉之說,泉水長年噴流不斷,涌流不息,一年四季恆溫16度,年流量近2000萬立方米,自古無斷流、無溺水,當地百姓稱之為“神泉”。
北甘池泉池西曾有一座“勝泉寺”,又稱“將軍廟”,毀於文革期間,現已蕩然無存。
勝泉河
勝泉河,俗稱北泉水河。她以千古不竭的旺勢,橫越長溝中部地區,帶一路滄桑,於涿州與聖水、北拒馬河、南泉水河匯聚,輝煌了“天下第一州”涿州的悠久歷史。對這一大區域的繁雜水文情況,先賢酈道元為我們呈現了一幅“鳴澤渚”的水鄉盛景:“桃水又東北,與垣水會,水上承淶水……又東,洛水注之,水上承鳴澤渚,渚方一十五里。漢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行幸鳴澤者也。”此澤,“西則獨樹水注之,水出遒縣北山﹙遒縣,淶水縣北張坊一帶﹚,東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水出良鄉西 山,東南徑西鄉城西,而南注鳴澤渚。渚水東出為洛水,又東逕西鄉城南……”
這些記載中所提到的“獨樹水”,即為今之南泉水河,“北注之水”,即指“良鄉縣西甘泉原東谷”的勝泉水。由此可見,這幅“鳴澤渚”的盛景,即指涿州西北,長溝南部一帶。
滄海變桑田,當年盛景不復存在。在這處大區域內多少條古之河枯竭而沒,而唯有勝泉河不減當年之“涌”,仍以永不疲倦的身軀,延伸著她的無私奉獻。
今日勝泉河,在“天地人合一”的和諧理念感召下,在其上游東甘池一帶聚成了“龍泉湖”,再現了“鳴澤”的原生態。沐“三水”之恩的“黃金三角”,因勝泉不竭,也再造著更加絢麗多彩的水鄉神韻。
勝泉河發源於距長溝六里的北甘池村北壽陽山麓。甘冽的泉水自岩縫溢出,向上呈翻湧之勢,匯成河流,迤邐東南流。千百年以來,她不受時代與氣候的影響,大無畏地顯示著一種神聖與神秘。
勝泉河源於何年,史無記載。《水經注》稱其為“甘泉”,“以泉水甘冽而名”。從《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幽州刺史部》對她所標的位置看。那時,她曰“垣水”。
勝泉河的神聖在於她的堅貞不渝。從誕生以來至今,她不受滄海桑田的變遷影響,不懼自然旱象的蹂躪,更不被時代推崇與冷落而左右,始終保持著泉涌不竭的不褪本色。
早於文字記載,勝泉河便有樂此不疲的原生本色。
追本溯源,難﹗除去同鄉酈道元為她留下了極為有限的記載外,歷史好像也在考驗她的忠貞一樣,並沒有留下更多的“身世”蹤跡。只有刻於一九三七年五月,現保存於源頭北甘池村的《重修勝泉寺碑記》還有些縹緲的身世影子。碑記說:“勝泉水旁勝泉寺其蹤最古,創始於何代遠不可考。”“寺內木牌記道光二十一年重修﹙公元1841年﹚。”1937年,“村民莘厚田者,慷慨數昂……倡議重修整頓”。由當時的文人北正村焦琴舫撰寫的碑記,提出了一個建寺的根由,宗旨是為供奉“送子觀音”。“無方挹彼瓶中法水,注茲勝泉,甘冽清香,而人民受惠實莫大焉”。碑記提出勝泉的來歷是觀音菩薩以不同的方式汲取她法瓶中的法水,點化出了甘冽清香的勝泉水。同時,碑記又提出了另一種說法,村民“報本探源,鹹樂祀將軍”。大家願意奉祀河伯將軍馮夷。“馮夷經代奉為河路將軍,以防水患而濟民”。
勝泉寺
勝泉寺依水而建,自有其建寺的初衷,但終因歲月悠悠,古蹟無考,便為後人留下了勝泉源於何代的神秘。很明顯,近代碑記對建寺根由有附庸世俗之嫌,兩種神話般的來由顯得蒼白而牽強,只是借重建寺廟之機,寄託對“慈善的觀世音菩薩”和“水神馮夷”的一種崇拜和恭敬。
泉水形成
1975年,長溝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水資源勘探。勘探人員深入淺出地解釋道,造山運動使燕山、太行山在這個地區形成兩道地下山樑,從西、北兩個方向匯來的地下水全部集中於此,山樑接近於地平面便上翻形成泉眼。這就是甘池泉群永不枯竭的根本原因。
1993年,北京市地質工程勘察院分別在5月、9月對甘池泉群進行了詳細的勘察。同時,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環境衛生監測所也對其水質進行了全面測試。據1960年至1961年北京地質局水文地質大隊調查,房山有大小山泉150餘處。70年代,因雨量偏少,山區及半山區地下水位下降,不少山泉枯竭。1980年再次調查,僅存山泉49處。此材料引自《房山區志》。另據《北京自然地理》記:房山區山泉97個。泉數占北京市總數7.78%,徑流量年均5716.73萬立方米,占全市28.33%。較大山泉有高莊泉、甘池泉、萬佛堂泉、黑龍關泉。據北京市地質工程勘察院1981年實測資料記載,甘池泉群僅北甘池、西甘池泉群總流量為0.22~0.28立方米/秒,西甘池泉流量為0.06立方米/秒,合每日流出5184立方米的水,北甘池泉群每日可流水量達2萬多立方米。
科學見證了這裡的“天賜之水”。北京市地質工程勘察院提交的《關於西甘池泉調查報告》做出了翔實的資料統計和說明:“區域地質範圍,北到孤山口、聖水峪、長流水,西到馬鞍,南至張坊、南尚樂,包括相關的甘池泉、高莊泉和馬鞍泉泉域。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薊縣系霧迷山組、洪水莊組、鐵嶺組、青白口系下馬嶺組和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區域水文地質概況:本區主要含水層為薊縣系霧迷山組、鐵嶺組白雲岩,白雲質灰岩岩溶裂隙水含水層,特別是霧迷山組燧石條帶白雲岩,分布廣,厚度大,岩溶、裂隙發育,含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著名的甘池泉、高莊泉、馬鞍泉皆出自該含水層。”
為什麼“甘池泉群”泉涌不竭?《關於西甘池泉調查報告》以專業的語言這樣論述:“本區霧迷山組岩溶裂隙水,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在其由高處向低處運移的過程中,由於北面、東面受洪水莊組頁岩的阻隔、西面又受北西走向的煌斑岩脈的阻擋,其地下水的總體流向應是由西北流向東南的,而在東南部又有高莊岩體的侵入,在地下起到阻水的作用,從而促使岩溶裂隙水在山前地形比較低洼的地方排泄成泉。由於頁岩、岩脈未受斷裂破壞,霧迷山組岩溶裂隙水周邊的封閉條件比較好,大面積分布的岩溶裂隙水匯聚,相對集中地排泄,從而形成了流量大、而且動態比較穩定的高莊泉和甘池泉。”
用專業術語做出的這種科學論斷,雖然生澀而難懂,但它徹底地揭開了勝泉水千古不竭的奧秘。
天賜之水
關於勝泉河水質,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環境衛生監測所完成的水質分析,做出了這樣的評價:“泉水為無色、透明、無異味、甘甜的泉水,水溫15℃。”
“水質分析結果表明,泉水含有比較豐富的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其中的偏矽酸、鍶、溴、碘、硒、鋰、鉬、硼、鋅等含量都是比較高的,尤其是鍶和溴的含量遠高於一般地下水的含量,已接近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泉水含有人體所必須的絕大部分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甘池泉水“感官性狀、主要化學成分、微量元素及其它組份均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是一種無污染、無毒、無害而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優質泉水。據研究,鍶是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人體中的骨骼、牙齒以至所有的組織都含有鍶,鍶還與心血管的功能及神經與肌肉的興奮有關,飲用含鍶比較豐富的甘池泉水,有利於壯骨和防治心血管病。在微量元素中,溴在人體中的含量僅次於鐵和鋅,醫學家們認為,一些疾病與溴代謝紊亂有關,目前醫學上廣泛把溴用於治療神經衰弱和神經內科疾病。像甘池泉水這樣溴的含量高而鈉的含量又很低的泉水是不多見的。此外,硒、鉬、硼對人體健康也有重要作用,飲用富含或含量比較高的這種泉水,能防治心血管疾病,降低汞、鎘、砷的毒性,阻斷亞硝胺類強致癌物在體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消炎、防病、治病作用。”
勝泉傳說
當地一則最古老而動人的傳說,卻有著鮮明的特色,至今人們仍神聖地傳頌著。因為她昭示的是勝泉寺旁北甘池村民的崇善、向善之心。
很早以前,壽陽山麓怪石嶙峋,人跡罕至。一年,天旱無雨,烈日當空,方圓數十里禽獸皆無。崎嶇山路上,衣衫襤褸的求雨人走到這裡時已是奄奄一息。正在這時,山路對面來了一個中年漢子。他背著一個柳條筐,筐里用紅布包裹的物什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烈日的烘烤和背上沉重的物什,使這位中年漢子大口地喘著粗氣。只見他全身被汗水浸透,不時地把額頭滾下的汗珠捋下,放到嘴裡吮吸。顯然這位漢子體力消耗也已到了極限。
突然間,一塊巨石絆住了他踉蹌的腳步,他一頭跌倒在路旁,背上的紅布物什重重地壓在了他的身上。
“救人!”瀕臨死亡的求雨人,掙扎著來到中年漢子的跟前,想攙扶他起來。“水……水……”中年漢子用沙啞的嗓子喃喃地呼喚著。水!到哪裡去找救命的水?無奈的人們焦心地望著他嘆息。一位老婆婆正往自己孫子嘴裡吐著咀嚼碎的芨芨草根,聽見呼喚,她丟下孫子,掙扎著爬到已昏厥的中年漢子跟前,用力地將咀嚼的草根,一點點送到他的嘴裡。略帶甜味的草根和滿蘸善心的唾液,如甘霖潤醒了這位漢子,他乾澀的眼睛湧出了感激的淚水。
抬頭見身邊圍滿了饑渴難捱的人們,這位漢子一頭跪在鬢髮蒼白的老婆婆面前,指著筐中的紅布物什,說:“把紅布揭開,這是水!”聽說有水,人們臉上掠過一陣驚喜,但很詫異的問道:“水?”“上方山的老祖把山中72泉中的旺泉水給了我,這是解救我們滄州大旱的救命水。”他喘著氣,指著紅布物什,“這尊泥胎,放到哪兒,哪就有泉水湧出。”老婆婆聽完,忙擺手:“這可使不得,你背泉是要解救家鄉父老鄉親,怎能輕易送人。”“看來我也回不到滄州了。臨來,上方山老祖叮嚀我,救人為本。此生遇見善心人,如遇父母,我已無愧家鄉了。”說完,他便揭開紅布,只見泥胎滾落岩石下面,立地為水,傾刻,岩石便翻湧出清澈的泉水。中年漢子也和泥胎一起化作泉水,向四野流去。
人們百感交加,齊刷刷地用手捧著泉水,跪在泉旁。此時,柳條筐也隨風飄去,散開落地,立時乾枝返綠,化成了一棵棵柳樹。老婆婆咀嚼後送到漢子嘴裡的草根,也化作了一株株稻穀秧苗,在四溢的水中生根。
從此,這個地方柳樹茂盛,稻穀飄香,人們便傍水而居,逐步成村,取名“柳村”。之後,人們絡繹而至,村落漸起。因北為上,落居此地的人們敬仰讓泉的滄州人,不越其位,村落只居於其它方位,便依方位取名為東、西、南、北四柳村。
為了紀念這位善心人,人們在泉邊建寺,取名“勝泉寺”,塑泥像以祀之。因不知其名,故塑將軍貌奉祀,寺院又俗稱“將軍廟”。
旺泉之水確旺。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從勝泉寺源頭上溯,凡岩間石縫,均有水溢出,這一帶幾乎是澤國水鄉。可想當年水勢之旺盛了。
關於勝泉寺讓泉由來的傳說,無疑是美麗動人的,但神話般的傳說只是寄託了人們樸素的感恩情感,史料自然無以為證。而有些歷史痕跡的卻是另一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