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陶鼓是產生於廣東省湛江市吳川的瓦窯村的民間藝術,
村民歷來以燒制陶缸、罐、煲、爐以及小型泥塑等為生。
陶鼓就是用陶泥燒製成的長鼓。鼓身腰部細小,兩頭為大小不同的間鼓口,蒙上羊皮後,用繩子把兩頭鼓面繃緊,可調節音色。
演奏時把鼓背掛胸前,右邊用手掌拍擊,左邊手執小竹邊敲打,打出不同的“叮” “碰”聲,故當地也有人稱陶鼓為“叮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窯陶鼓
- 地區:廣東省湛江市
- 類別:民間藝術
- 作品:《舞二真》
演奏形式,史料記載,發展歷史,
演奏形式
陶鼓的演奏,通常用小圓鼓及嗩吶伴奏,音樂一般用當地的流行祭神嗩吶曲調,節奏明快。
歷來陶鼓主要為吳川民間舞蹈《舞二真》、 “舞六將”或祭神時的伴奏音。逢年過節,鬧元宵到處可見聞陶鼓的“叮碰”聲。
史料記載
瓦窯陶鼓原名長鼓。我國音樂史籍中,民間打擊樂—鼓類中沒有陶鼓的記載。
《中國音樂辭典》卻有土鼓的詞條: “原始打擊樂以土為框的鼓。
《禮記·明堂位》:土鼓蕢桴、葦瀹(yue),伊耆氏之樂也…鄭玄註:杜子春雲,土鼓,以瓦為框,以革為兩面,可擊之。”一般的鼓類多採用木料或金屬做成,廣東湛江市吳川的長鼓則用陶泥燒制而成,故稱陶鼓。
發展歷史
1986年初,廣東湛江吳川市文化局組織文藝輔導幹部歐景欽等深入瓦窯村,拜訪陶鼓藝人,進行收集整理陶鼓的演奏鼓點及嗩吶的伴奏音樂,編演了舞台演奏的《瓦窯陶鼓》節目。接著再次把單純的演奏編為陶鼓舞蹈《歡樂的小陶工》,還設計了一米多長的大陶鼓,用支架撐起,演員可四周跳動一邊敲擊大鼓表演,一邊敲打掛在胸前的小陶鼓。
1986年7月,少兒陶鼓舞《歡樂的小陶工》(歐景欽編導)參加了在廣州舉行的首屆羊城少兒藝術花會演出,獲得“豐收獎”。又被評為全省民間音樂舞蹈競選二等獎,並作為廣東省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的預備節目。
1987年10月,陶鼓舞參加湛江市首屆藝術節;1988年參加湛江市春節晚會(錄像播出),1988年春節廣東珠江經濟台與湛江電台舉辦的特別節日《梅口鼓樂賀新春》重點播放了《瓦窯陶鼓》的演奏音樂。
2000年以來,在吳川市的鬧元宵歡樂節中,陶鼓演奏還被編成遊行方隊參加遊行演奏。
2002年梅嶺的陶鼓演奏隊參加了湛江市民間藝術節表演,2003年參加了湛江中國舞獅邀請賽閉幕式,2005年參加在廣州舉行的嶺南民間藝術節。
瓦窯陶鼓曾幾成“絕版”,原因就是其製作技藝多是通過民間藝人“言傳身教”,很容易出現“人在藝存,人逝藝亡”的情況。好在近年來陶鼓的挖掘發展得到相關部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