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郡輿地全圖(瓊郡輿地)

瓊郡輿地全圖

瓊郡輿地一般指本詞條

《瓊郡輿地全圖》,又名《海南島圖說》。海南清嘉慶時期地理學長卷掛軸圖,描述、記載了清代海南島黎族生活、習俗等情況。其作者已不可考。《瓊郡輿地圖》繪製於嘉慶年間的1820年(一說繪於1820-1875年間),規格1.84米×93厘米,比例1∶20萬,彩色輿圖,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市場上有複製品流通。

地圖採用上南下北方法繪製。地圖中標出了清代的瓊州府城以及所屬十二個縣的縣城:澄邁定安、臨高、儋州昌化、感恩、文昌、會同、樂會萬州陵水崖州,共十三個行政單位。又以插圖形式描繪了黎人風俗及海南島社會生活,有的且有文字說明,共16條。地圖中有90個地名,包括港口、海灣、山嶺等,有些地名現在已經消失了,這些材料顯得越發珍貴,非常有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瓊郡輿地全圖、海南島圖說
  • 館藏地點:美國國會博物館
  • 所屬年代:嘉慶年間的1820年(一說繪於1820-1875年間)
  • 作者:不詳
定義,背景,主要內容,

定義

《瓊郡輿地全圖》,系以圖畫的形式描繪廣東瓊州府(即海南島)所領州縣;瓊州府行政區劃,基本上清沿明制。從明洪武十九年(1386)起,瓊州府轄三州十三縣。據清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刊本蕭應植修《瓊州府志》〈沿革〉(故志004305–004320)所列為三州(萬州儋州崖州)十縣(瓊山澄邁、臨高、定安文昌樂會、會同、昌化陵水、感恩;瓊山縣為附郭,縣丞駐海口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升崖州直隸州,降萬州為萬縣;同年與感恩縣、陵水縣及昌化縣俱來屬崖州(參:《清史稿·地理志》、《廣東·崖州直隸州》),瓊郡的行政建置至此產生變動。
圖上方為全島實際位置的南方,全島島形失真;蓋此類圖像的目的,並非準確描繪地理方位或道路里程,而似《番俗圖》之類的民俗採風圖像,圖像邊附簡單文字說明。全圖描繪瓊郡自然地理環境,其中包括山川、營寨、海港、亭塔、城垣輪廓、營汛、炮台等建築物和當地土著黎人的食衣住行、人文風俗及清代派駐瓊州官員、徭役的生活圖像。
本圖繪製年代,根據道光二十一年(1841)明誼修,張岳松纂;光緒十六年(1890)補刊的《瓊州府志》卷十八〈海防志〉中載:“道光十四年(1834)護道張堉春……議請於儋州就近添水師營,專巡西面海道。……道光十六年(1836)督撫會同水師提督核奏奉準遵辦。”圖中尚未反應儋州海防營汛的設定,判斷本圖或繪於道光十六年。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市場上有複製品流通,海南省寶島香菸包裝即以此圖為主題。

背景

在漢族進入海南島以前,黎族便是島上最早的原住民。據考古工作的發現,距今七千年前,海南的先輩已經從漁獵活動進入到原始農業的生產。這種原始部落社會的原始農業於公元前二世紀才被來自大陸西漢王朝的勢力所打破。西漢武帝平南越之後,首次將海南置於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設立珠崖儋耳兩郡。然而受到大陸政權更迭影響,海南島軍事戰爭頻繁,地方建置變換不定。直到宋代以後,漢族勢力才逐漸站穩腳跟。加上常常有官僚流放,也使得海南逐漸濡染中原文化,行政建置深入到黎族生活區域內。於是,宋代的海南得到了較快速的發展。可好景不長,元朝期間,統治者對海南島加強統治,採取高壓政策、軍事鎮壓,黎族的生活地域退入山區。民族矛盾逐漸激化,“黎亂終元之世”不絕。
明清時期,海南島成為“沿海衝要”,對當地黎族的經略、治理,直接關係到海防安全和邊疆安定。因而“黎情”變得備受關注。明代朝中大臣進呈的“議黎”奏疏接連不斷。幾經“征黎”,直至清朝年間,黎族才開始逐漸編入戶籍。雍正時期以後,統治加強,“平黎”、“治黎”得以實現,“黎情”漸安。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描述、記載清代海南島黎族生活、習俗等情況的圖冊和文字應運而生。經過多方的資料蒐集、匯聚與考證,這些寶貴的圖文目前所知存世的有六件。它們分別是:美國國會圖書館藏《瓊郡輿地全圖》[1];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瓊州黎族風俗圖說》;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瓊州海黎圖》;河南省新鄉市博物館藏《明鄧廷宣繪瓊黎風俗圖》;廣東中山圖書館《民族歷史畫卷瓊黎一覽圖》;還有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黎人風俗圖說》。這其中尤以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瓊郡輿地全圖》形制最為獨特,且是六件中唯一的長卷掛軸,但卻因流落海外而鮮為國人所知。

主要內容

《瓊郡輿地全圖》以插圖形式描繪了黎人風俗及海南島社會生活,有的且有文字說明,共16條。
⑴原文:黎客收貨,即雇黎人挑出市縣。
譯文:黎族商人收到貨物,便僱請黎族人挑到外邊的集市上出售。
⑵原文:黎人過水,抱葫蘆,水流雖急,不奈他何。亦皆編筏,黎姑之過。
譯文:黎族人渡河的時候懷抱葫蘆,雖然水流急湍,也奈何不了他。也全都編織木筏,用於女人過河。
⑶原文:黎人性悍。同類一言不合,以牛為騎,各持刀箭相殺,吹牛角壯勇。
譯文:黎族人性情強悍。人與人一言不合,就會以牛為騎,持刀和弓箭互相殺伐,吹牛角號壯威。
⑷原文:黎無醫藥,病惟鬼。不知占卜切吉凶,切雞看腳,無不知其應響。
譯文:黎族人沒有醫藥,人若有病,只信鬼魂附體。不知有占卜,以看雞腳判斷吉凶,沒有不知道的。
⑸原文:黎人不識耕,以滋雨為候,縱放群牛踐踏于田間,水土交融,弗以種粒,歲亦豐稔之。
譯文:黎族人耕作不懂得用犁把田裡的土翻鬆,以下雨為節氣,把牛群趕到田間任其踩踏,讓水和土交融在一起,不用一粒粒耕種,一年中莊稼也能成熟豐收。
⑹原文:聘後而婚,夫至女門。妻子母會女,以棉被遮頭,夫負孥歸牛,而隨人富貴相資,亦有迎親之義禮之存焉。
譯文:(黎人)先下聘禮而後結婚,丈夫到妻家門上。迎嫁時,女子用棉被蓋在頭上,丈夫背負著兒女、趕上牛。
⑺原文:沉香結於老枯樹中,黎有十餘人祈得山神,各分採取。或遇熊豹毒蛇,弗相顧也。香種不同,迦南中角沉香,且不易得。
譯文:沉香結在老枯樹上,黎族人一般十多人聚在一起,祈禱獲得山神護佑,分頭去採取。如果遇到熊、豹、毒蛇,也會避讓他們。沉香的種類不同,尤以迦南中角沉香不容易得到。
⑻原文:黎人不知文墨,記事結藤繩。有事通眾,結繩號於矢上,以傳各峒。
譯文:黎族人不識字,以結藤繩記事。若有事通知眾人,在箭上結上繩號,傳至各個峒(村落)。
⑼原文:黎人頂魁,每於春夏,在深山曠野間,男女娶(聚)會,唱歌答通情,兩相自配。父母而不知禁,養兒,方謂媒之聘也。
譯文:每到春夏兩季,黎族成年男女會在深山曠野以對唱情歌,傳情達意後,自相配對。父母不會制止,等養下兒女後,才會告訴媒人下聘禮。
⑽原文:每遇歲時伏臘,會眾烹宰酒飲,以竹筒食,以木酌醉。飽後,擊鼓鳴鑼,跳舞快樂,盡日乃散。
譯文:每到歲末年首,宰殺烹煮後,邀集眾人,用竹筒盛食,用木酌斟酒而飲。酒足飯飽後,又擊鼓鳴鑼,歡快地跳舞取樂,(等到)太陽完全落下後才會散去。
⑾原文:黎人不造磨籠。若有稻穀,邀婦人樁之。
譯文:黎族人不製作石磨和箱籠。如果有稻穀,就邀請女人們裝進樁(地上的木樁)里積存。
⑿原文:黎藤生高崖深谷,有紅白兩種,採取以換貨物。
譯文:黎族人居住地的藤條生在高崖深谷,(藤條)有紅白兩種顏色,(黎人)採取後用來換取貨物。
⒀原文:黎人賦性,不欺人,亦不被人欺。每以沉香、藤與客人換貨。
譯文:黎族人稟性不欺負別人,也不被別人欺負。(他們)常常用沉香、藤與客商交換貨物。
⒁原文:花梨貢木生於深岩山中,代(待)成木後,眾扛下山來,乘大雨水編筏運出平岸,方用牛力拖出大河。
譯文:花梨木樹生長在深岩山中,等到成材(被砍伐)後,眾人一起扛下山來,乘著大雨漲水之際,編織木筏運到平岸處,然後再用牛從大河裡拖出來。
⒂原文:聘婚以牛為重,檳酒吉貝佐之。夫家辮面繡式而刺之,他人一見,則知謀(媒)峒聘號而不敢犯之。
譯文:(黎族人)結婚聘禮以牛為重,加上檳榔酒和表示吉祥的貝殼。由丈夫家裡在麻(棉)織品的面上繡上媒人和聘娶名號,外人一見,便不敢冒犯。
⒃原文:黎人捉魚,不知網罟,抱矢射之。黎中無鹽,小販挑入得利。
譯文:黎族人捕魚,不懂得使用漁網,而是用弓箭射魚。黎人居住的地方沒有食鹽,便有商販挑食鹽進入這些地方販賣獲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