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綜述,公路,航運,公共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已有人類在此生息。
漢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瓊山地屬珠崖郡曋都、玳瑁兩縣,時郡治在縣東南東潭都石陵村(即今龍塘鎮潭口管理區石嶺村,也稱大賓村,原稱石陵村;另一說在今遵譚鎮東譚管理區年);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屬合浦郡朱廬縣;建武十九年(43年)四月,改朱廬縣為珠崖縣,瓊山地時屬合浦郡珠崖縣。
三國時期,東吳赤烏二年(239年),改珠崖縣為朱廬縣,隸於珠崖郡,瓊山地時屬朱廬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晉太康元年(280年),瓊山地時屬合浦郡朱廬縣;梁大同年間(525年至546年),瓊山地時屬珠崖郡朱廬縣。
隋大業三年(607年),瓊山地屬珠崖郡顏廬、武德2縣;大業六年(610年),改武德為舍城縣,瓊山地時屬顏廬、舍城二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析舍城縣置瓊山縣,今瓊山地跨當時瓊山、舍城二縣;貞觀五年(631年),置瓊州,州治在今舊州鎮;貞觀十三年(639年),析瓊山縣和澄邁縣置曾口、顏羅、容瓊3縣;開元元年(713年),廢顏城入舍城,瓊山地跨瓊州的瓊山縣和崖州的舍城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瓊州為瓊山郡,時稱瓊山郡附廓,瓊山地跨瓊山郡的瓊山郡附廓和珠崖郡的舍城縣;乾元元年(758年),改瓊山郡為瓊州,瓊山地跨瓊州附廓和崖州的舍城縣。
五代(907年至960年)時,南漢同唐制。
宋開寶五年(972年),瓊山地跨瓊州附廓和舍城縣;宋熙寧四年(1071年),廢舍城入瓊山縣,屬瓊州;熙寧六年(1073年),時屬瓊管安撫司。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時屬瓊州路安撫司;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析瓊山縣置定安縣;天曆二年(1329年),改瓊州路安撫司為瓊州乾寧軍民安撫司;元統二年(1334年),又改為乾寧安撫司,瓊山縣隨而屬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瓊州乾寧安撫司為瓊州,時屬瓊州;洪武三年(1370年)升瓊州為瓊州府,瓊山縣為瓊州附廓,同年復置瓊山縣。
清代,同明制,瓊山縣屬瓊州府。
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年),瓊山縣屬廣東省瓊崖綏靖處,置治所於瓊山縣瓊城鎮;九年(1920年),瓊山縣屬瓊崖善後處;十五年(1926年)1月,瓊山縣屬瓊崖行政區政務委員會;同年12月,以瓊山縣海口所置海口市;十七年(1928年),瓊山縣屬廣東南區善後委員公署,公署設治於瓊山縣瓊城鎮;二十年(1931年)2月,裁撤海口市,復隸瓊山縣,屬廣東南區善後委員公署;二十四年(1935年)2月,析瓊山縣西南一帶劃入白沙縣;二十五年(1936年),瓊山縣屬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4月,瓊山縣屬海南特別行政區長官公署;同年12月,劃瓊山縣永安、福安、關龍、白沙、甸埠、秀英等6個鄉鎮置海口市。
1950年4月,屬海南軍政委員會。
1951年2月,屬海南行政區公署,4月22日劃瓊城鎮(今府城鎮)給海口市;同年12月,縣治從瓊城鎮遷往嶺腳(今雲龍鎮嶺腳圩年)。
1955年1月,瓊城鎮復歸瓊山縣時改稱府城;同年11月,縣治遷回府城鎮。
1958年12月,瓊山縣併入海口市。
1959年10月,復置瓊山縣,屬海南行政區公署。
1968年4月,屬海南行政區革命委員會。
1984年5月,屬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
1988年4月,屬海南省人民政府。
1994年,民政部批准撤銷瓊山縣設立瓊山市(縣級)。
2002年10月,國務院發布《
國務院關於同意海南省調整海口市行政區劃的批覆》,決定:一、同意撤銷瓊山市和海口市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以原瓊山市和海口市原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海口市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 二、秀英區轄海口市原秀英區的行政區域和原瓊山市的石山鎮、永興鎮、東山鎮以及遵譚鎮以海榆中線公路為界的西側地區,區人民政府駐秀華路; 三、龍華區轄海口市原新華區的行政區域和原瓊山市的龍橋鎮、龍泉鎮、新坡鎮、遵譚鎮以海榆中線公路為界的東側地區以及府城鎮的薛村、大樣村,區人民政府駐民聲東路; 四、瓊山區轄原瓊山市的府城鎮(薛村、大樣村除外)、龍塘鎮、雲龍鎮、紅旗鎮、舊州鎮、三門坡鎮、甲子鎮、大坡鎮和海口市原振東區的國興街道以及藍天街道的米鋪居委會、道客居委會,區人民政府駐建國路; 五、美蘭區轄海口市原振東區的行政區域(國興街道和藍天街道的米鋪居委會、道客居委會除外)和原瓊山市的靈山鎮、美蘭鎮、三江鎮、大致坡鎮,區人民政府駐振興路。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至1521年),瓊山縣設定7個鄉,共領廂都圖106個。
清代道光年間(1821年至1850年),瓊山縣設定7個鄉,領廂都圖110個;清末,瓊山縣設定7個鄉,領廂都圖114個。
民國15年(1926年)12月,海口從瓊山縣劃出,設海口市政局;民國17年(1928年)5月,瓊山縣實行保甲制;民國十八年(1929年)春,瓊山縣保甲編查結束,共設60個團;民國20年(1931年)2月,廢海口市政局,復歸瓊山縣,同年3月,瓊山縣升為一等縣;民國22年(1933年),縣下設定區公所,同年6月20日,設定11個區、18個鎮、156個鄉;民國23年(1934年)2月,撤銷鎮、鄉,成立鄉團局,仍設11個區,置團局90個;民國28年(1939年),調整區、鄉建置,瓊山縣設定6個區公所、4個鎮公所、64個鄉公所;民國36年(1947年)7月,設定6個區公所、4個鎮公所、42個鄉公所;民國38年(1949年),劃出瓊山縣永安鎮、福安鎮、關龍鄉、白沙鄉、甸埠鄉、秀英鄉,設海口市。
1950年6月,瓊山縣轄6個區、32個鄉;同年8月,瓊山縣設定8個區公所、93個鄉人民政府、9個街圩辦事處,廢除保甲制,實行聯村制。
1951年春,瓊山縣設定1個鎮、4個管區和9個區公所、133個鄉人民政府;同年4月22日,瓊城鎮劃歸海口市。
1953年,澄邁縣第三區白蓮鄉後黎村劃歸瓊山縣。
1955年1月,瓊城鎮復歸瓊山縣,同時改稱府城鎮。
1957年6月,瓊山縣除保留府城鎮人民政府外,撤銷9個區公所,將133個小鄉人民政府合併成立23個大鄉人民委員會。
1958年9月,瓊山縣成立7個人民公社,公社原建置營、連、排、後改為管理區、生產大隊、生產隊;同年12月,瓊山縣併入海口市,火箭、東方紅、太陽升、東風、東新、長風公社分別更名為靈山、三江、雲龍、三門坡、東山、長流公社,並成立紅旗公社(由新海、秀英、白龍大鄉與府城鎮的城東、那央、城南小鄉組成),府城鎮獨立存在。
1959年4月,析靈山公社分別成立靈山、演豐、演海漁業3個公社;析雲龍公社分別成立雲龍、舊州2個公社;析三門坡公社分別成立三門坡、譚文、大坡3個公社;析龍塘公社分別成立龍塘、永興2個公社;析長流公社分別成立長流、石山2個公社,共1個鎮、15個公社,屬海口市郊區;同年10月,恢復瓊山縣建置,除保留長流、鐵橋公社歸海口市外,其餘區域復歸瓊山縣。
1960年9月,府城鎮建立府城人民公社。
1961年2月,瓊山縣共有23個公社。
1964年,美藍公社併入演豐公社,嶺腳公社併入雲龍公社。
1965年8月,鐵橋、石山、美安公社復歸瓊山縣,同時將美安公社併入石山公社。
1968年,土橋公社改稱紅旗公社,府城人民公社改稱紅城人民公社。
1971年,大坡公社中稅大隊為縣直屬大隊。
1975年6月,由三江公社鹹來、美桐、美良、大榕、道統大隊和大致坡公社桃園大隊、紅旗公社崇德大隊,合併成立鹹來公社;同年8月,劃甲子公社益新大隊、舊州公社益民大隊、譚文公社大同大隊合併成立新民公社。
1977年3月,劃大坡公社白石溪大隊和縣直屬大隊中稅大隊部分生產隊給國營大坡農場,中稅部分生產隊復歸大坡公社;同年6月,劃甲子公社海豐、長昌大隊給海南長昌煤礦。
1978年,劃雲龍公社長泰大隊給海南區嶺腳熱作場。
1979年3月,紅城公社改為府城鎮,由遵譚公社大星、東升、東譚大隊和龍塘公社五一、椰子頭、仁新大隊合併成立美仁坡合作農場;同年5月,石山公社分設美安公社;8月,成立美仁坡公社,場社並存,不久撤銷農場,保留公社建置。
1981年9月,瓊山縣有1個鎮、27個公社、5個居民委員會、311個生產大隊和塔市公社直轄的14個生產隊。
1983年9月,除府城鎮建置不變外,瓊山縣27個公社、311個生產大隊,改設27個區公所、191個鄉。
1984年5月,塔市區併入演豐區。
1986年10月,原大坡公社贊統、塔昌、坡頭、永昌(一、二)隊、樹德圩由國營大坡農場重歸大坡區。
1987年3月,瓊山縣鄉、鎮下轄206個村民委員會和3個居民委員會,區域不變。
1988年9月,村民委員會改為管理區,瓊山縣轄26個鄉鎮,下設3個居民委員會和209個管區。
區劃詳情
截至2002年瓊山市與海口市合併前,瓊山市轄26個鄉鎮、229個行政村,境內有紅明、東昌、桂林洋、三江等4個國有農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瓊山市位於海南島北部,地跨南渡江下游東西兩岸,介於東經110°11′-110°41′,北緯19°32′-20°05′之間,東依
文昌縣,南靠
定安縣,西接
澄邁縣,北臨
瓊州海峽。瓊山市東西寬62.5千米,南北長60千米,面積2068.4平方千米。
地質
瓊山市境內地表主要為第四紀基性火山岩和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大面積分布,而第三繫上白堊統小面積出露,留系下統陀烈組則零星見於鑽孔深部。
瓊山市位於瓊北新生代斷陷盆地中,其包含的次級構造是福山地塹的東南伸出部分和雲龍地壘。王五——文教深大斷裂從該市南部通過。褶皺構造不發育,僅在長昌盆地出現小規模的褶皺。斷裂構造發育,有近東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東向4組,但主要隱伏分布於第四系和火山岩藏層之下。
地形地貌
瓊山市地勢平緩,南渡江從中部穿過,分為江東和江西兩部份。東部自南向北略有傾斜,西部自北向南傾斜,西北部和東南部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東北部多為濱海小平原。除石山鎮境內的馬鞍嶺(222.2米)、舊州鎮境內的舊州嶺(199.9米)、甲子鎮境內的日曬嶺(171米)、永興鎮境內的雷虎嶺(168.3米)較高外,其餘大部份是100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海拔最高點222.2米,最低點是南渡江河口0.4米,高低差221.8米。瓊山市的地貌分為4個區、12個片。
氣候
瓊山市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熱帶區內,屬熱帶季風氣候。東北與大陸一水之隔,夏季受熱帶海洋天氣系統影響,秋季是南海、太平洋颱風的常襲擊區,冬季大陸冷空氣入侵首當其衝。各地溫度相差不大,累年平均值相差僅0.5攝氏度。受地勢影響,下半年海洋暖濕氣流沿南渡江流入,到中部積集抬升,形成強烈對流,產生降水機會多,導致水熱失調,熱量過剩,時有旱、澇出現。春季天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颱風暴雨頻繁,氣候濕涼,冬季乾冷轉濕冷,主要受冷空氣控制,有寒害出現,常有低溫陰雨。
瓊山市地處低緯度區,終年太陽投射角度大,即使“冬至”日,正午太陽投射度也有46度34分。各地每年太陽輻射量可達11至12萬卡,絕大部分月都在7000卡以上,其中4至9月較強,月均在1萬卡以上,7月最高,多數年份達1.5萬卡以上,占年輻射量的12.5至13.6%;11月至次年3月較弱,2月最弱,占年5.2%。季節以夏季最高,其次是春、秋兩季,冬季最低。
1951至1990年,瓊山市各地累年平均氣溫23.3°至23.8°C。最熱月為5至8月,其中7月平均氣溫28.4°C,為最熱月份,6月次之;1月平均氣溫17.1°C,為最冷月份,2月、12月次之。每年氣溫變化有規律地從2月份起逐月上升,到7月為最高值;又從8月份起逐月下降,到1月達最低值。年平均氣溫最高值24.6°C,出現於1952年;年平均氣溫最低值為23.2°C,出現在1967、1968、1974年3個年度。
水文
瓊山市北臨瓊州海峽,海岸線74.04千米,包括港灣線共101千米。海岸線北起東營鎮沙洲門與海口市白沙門交界,東至演海鎮北港島與文昌縣鋪前港相接。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千米。
土壤
瓊山市北部臨海和南渡江以東的玄武岩為第四紀早更新世的噴出物;以西的玄武岩為第四紀全新的噴出物。風化成土的時間不同,土壤類型也有很大差異。縣東南和南部,由於受加里東期花崗岩侵入及以後地層岩的影響,母質差異引起土類型的差異。瓊山市地勢南高北低,坡高和坡度不同,引起地下水文不同,土壤熟化的方式也受其影響,產生土壤類型上的差異。瓊山市的土壤類型有其地域上的差異,分布上也有一定的規律。
瓊山市土壤複雜,土種很多。經1958、1960、1966、1976、1983年普查,已知瓊山市分為8個土類、12個亞類、43個土屬、110個土種。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瓊山市年均降雨深度為1870.3毫米,年產水量37.76億立方米,年均流量54.4立方米/秒,年均徑流深度876毫米,年徑流係數0.47,年總徑流量17.7億立方米。保證率P=10%時,年徑流量為27.61億立方米;保證率P=50%時,年經流量為16.81億立方米;保證率P=90%時,年徑流量為9.03億立方米。
瓊山市範圍年徑流分布因不同地形地貌和下墊面各異原因,隨著降雨在地理上分布不同而徑流深也隨之而異,多年平均徑流變化範圍為700至900毫米,其變差係數CVY在0.4至0.45之間,徑流深高低區差值200毫米。
土地資源
據1982年至1984年的一項土壤調查結果顯示,瓊山市土地總面積(包括灘涂)為3029160畝。其中,鄉鎮土地面積2625670.6畝,占瓊山市總面積86.68%;農墾面積355895畝,占11.75%;省縣辦農(林)場面積47594畝,占1.57%。可以把瓊山市土地分為11個土地類,30個土地組,77個土地種。
生物資源
瓊山市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但從未進行普查,種類數量無法統計,僅有種群類型的記載。有些珍貴植、動物,被亂砍濫獵,瀕於絕種。從二十世紀80年代開始,各級政府採取保護措施,情況有所好轉。
瓊山市因開荒造田和燃料需要,林木植被多被砍伐殆盡,大面積的天然植被不復存在,僅有以矮草和稀樹為主,伴以人工種植物的5種植被群落:
稀樹灌木群落,分布於該市的東南部文嶺、樹德、龍村、中稅一帶。植物主要有沙蘿樹、榕樹、海棠、荔枝、龍眼、相思、野椒、三腳虎、大青、
野牡丹等。
稀灌木草原群落,分布在南渡江以東、三門坡以北的紅土區以及美安附近。以
白茅、
竹節草為主,伴生蜈蚣草、鴨腳草、硬骨草、米碎草、金錢草、艾草等,間生野牡丹、九節木、狗桔刺等小灌木。
稀樹草原群落,包括縣東與西南的演豐、大致坡、譚文、甲子、新民、東山等地。植物主要有草根草,竹棍草、桔子草、竹節草、牛毛草、骨良草、鴨咀草、蜈蚣草等,伴以人工種植的木麻黃、相思樹和桉樹等樹木。
濱海紅樹林群落,分布於沿海一帶的演豐、演海、三江、三江農場等地區。植物主要有:紅樹、海蓬、木欖、紅海欖、秋茄、角果木、尖瓣海蓮、桐花、欖李、小椰、海漆、老鼠勒、王蕊、銀葉樹、海芒果、黃桂、鹵蕨、尖葉鹵蕨等。
家畜禽類,主要有水牛、黃牛、豬、羊、狗、貓、兔、雞、鴨、鵝、火雞、鴿等。
鳥類,大約有140多種,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羊山地區和沿海紅樹林中。常見的有麻雀、大山雀、白目眶、八哥、家八哥、鵲鴿、棕背伯勞、黑卷尾、紅十字鳥、家燕、戴勝、山斑鳩、
銀鷗、普通夜鷹、貓頭鷹、褐翅鴉鵑、鷓鴣、原雞、白胸苦惡鳥、大雁、綠翅鴨、老鷹、大白鷺、小天鵝、魚鷹、蒼鷺、草鷺、池鷺、綠鷺、牛背鷺、白鷺、海南虎斑開鳥 、大麻開鳥 、黃鶴、彩鷸、灰斑鴴 、金斑鴴、環頸鴴、紅腳鷸、白腰草鷸、林鷸、灰鷸、紅腳濱鷸、尖尾濱鷸、彎咀濱鷸、噪鵑、綠咀地鵑、小鴉鵑、長尾夜鷹、林夜鷹、小白腰雨燕、棱雨燕。紅嘴巨鷗、火斑鳩、白胸翡翠、藍翡翠、山擬吸啄木鳥、栗啄木鳥、小雲雀、金腰燕、黃鶴鴿、灰鶺鴿、田鷚、樹鷚、大鵑鶰、林鶰、白頭鵯、白喉冠鵯、黑短腳鵯、栗色黃鸝、灰卷尾、灰背掠鳥、大嘴鳥鴉、白腐鵲鴝、烏背鶇、烏鶇、棕頸鉤嘴眉、黑喉噪眉、畫眉、白腹風眉、褐柳鶯、灰頭鷦鶯、黃眉(姬)鶲、北灰鶲、朱背啄花鳥、大陽鳥、黃腹花蜜鳥、禾花雀等。
獸類,主要有赤麂(黃猄)、野豬、小家鼠、海南社鼠(海南剌毛灰鼠)、海南豹貓(野貓)、海南兔、紅頰狸(日狸)、小靈貓(烏腳狸)、海南水獺、穿山甲、赤腹松鼠、花松鼠、黃胸鼠、大足鼠、臭鼠(騷鼠)、棕果蝠、犬蝠、家蝠等。
魚類,主要有鯿魚、鯇魚、鰱魚、鯪魚、鯉魚、鯖魚、草魚、羅非魚、福壽魚、塘虱、鰣魚、河鰻、鱸魚、黃鱗鱔、白鱔、泥鰍、魴魚、鯔魚、西刀魚、紅魚、魷魚、烏賊魚、赤魚、斑祭魚、青鱗魚、塋斑藍子魚、黑鯛魚、黃鯛魚、石斑魚、鯧魚、公魚、馬鮫魚、黃花魚、銀魚、海馬等。
爬行類,主要有蟒蛇、青竹蛇、火蛇、佛蛇、裙帶蛇、七寸蛇、海龜、烏龜、海蛇、水蛇、黑灰蛇、水橫蛇、灰蛇、秤星蛇、眼鏡蛇、金環蛇(俗稱畚箕甲蛇)、銀環蛇、鱉、坡馬等。
蟲類,主要有 蜜蜂、馬蜂、黃蜂、蠶、蟑螂、螳螂、螞蟻、蒼蠅、蚊子、跳蚤、螢火蟲、蝴蝶、蜻蜓、蟋蟀、金蟬等。
兩棲類,主要有青蛙、蟾蜍等。
其他動物,主要有海蜇、水母、曲口大青蟹、鋸緣青蟹、蠍子、蜘蛛、毛蝦、對蝦、白蝦、角蝦、龍蝦、蝸牛、海螺、剪刀貝、牡蠣、文蛤、江瑤、泥蚶等。
礦產資源
瓊山市的礦產資源有煤、硅藻土、泥炭、粘土、建築石材、鋁土礦、高嶺土、石油、礦泉水等。其中,長昌礦區有褐煤、低熱值燃料、粘土礦,位於府城163°方向,直距41.5千米處。此外,甲子長昌一帶尚有高嶺土礦,演豐鎮山牛坡有礦泉水等。礦泉水屬含偏矽酸鍶重碳酸鈉型。
人口
據《漢書·賈捐之傳》記述,全島“元封元年,立儋耳珠崖二郡十六縣,戶二萬三千餘”,估計有10萬人左右,瓊山人口多少,無從考證,但為數不會很多。宋代大批漢人遷入嶺南,相當一部分落籍海南,約10萬之眾,瓊山占了多數。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瓊山有14932戶82143人;永樂十年(1412年),有18397戶87613人;百年以後的正德七年(1512年),有16907人戶78838人;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有17494戶82996人。其間,因社會動亂,政治腐敗,戶籍管理混亂,戶口數字不準確,但瓊山人口還是全島最多的縣份。
清代,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有103286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有206758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實行保甲編戶口冊,有94000餘戶28萬餘人;至宣統元年(1909年),增至35萬餘人。
民國十七年(1928年),瓊山縣有58328戶340879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日軍侵瓊前,瓊山有64057戶376294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時人口降至276294人;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瓊山縣人口為28853戶387843人。
1950年4月23日,瓊山縣人口減少到62543戶277718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瓊山縣總人口310221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瓊山縣總人口356729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瓊山縣總人口500231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瓊山縣總人口560267人。1990年底,瓊山縣總人口共138276戶565156人。 截至2000年11月1日,瓊山市總人口67.8萬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瓊山市有15個民族。其中漢族558435人,黎族1334人,壯族336人,苗族66人,瑤族26人,滿族13人,回族10人,土家族10人,侗族10人,高山族4人,布依族3人,蒙古族4人,彝族2人,朝鮮族9人,傣族1人,土家族1人。還有外國人加入中國籍3人。
經濟
綜述
1987年,瓊山市工農業總產值45859多萬元。1990年增至86068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5443萬元,分別比1952年增長37.85和754倍。1990年,瓊山市國民生產總值62676萬元,人均產值1116元;國民收入52872萬元,人均收入942元。
2001年,瓊山市地區生產總值48.79億元,增長9.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058元,增長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14億元,增長6.6%。其中,基本建設投資9.51億元,增長12.1%;更新改造投資6165萬元,增長162%;房地產開發投資2060萬元,減49.8%;城鎮集體及國有其他單位投資2641萬元,減少14.2%;農村集體投資3087萬元,減少24%;城鄉個人投資2.23億元,增長10.1%。
清代,財政收入百分之九十是錢糧收入,另有少量榷稅(專賣業稅)收入。
民國時期,財政收入大部分仍是田賦收入,此外還有各種工商稅收入。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前,瓊山縣的財政收入項目比較雜亂。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實行中央政府發布的《財政收支系統法》後,縣的財政收入項目和稅目與全省基本統一,其中包括公產和二成田賦收入。民國35年(1946年),實行修訂的財政收支系統法,田賦為臨時地稅,其收入五成留縣,二成解省,三成解中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業稅收(公糧)為中央財政收入。瓊山市的財政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仍以農業稅收為主,其後工商稅收逐年增大,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1953年,瓊山縣財政收入413萬元,其中農業稅收190萬元,占46%;工商各稅收入210萬元,占51%。1953至1960年,財政總收入4358萬元,其中農業稅收1328萬元,年均占30.5%;工商各稅收入2758萬元,年均占63%。1961至1970年,財政總收入12670萬元,其中農業稅收1266萬元,占10%;工商各稅收6051萬元,占48%;此段為企業收入唯一的黃金時期,計1884萬元,占15%。1971至1980年,財政總收入11427萬元,其中農業稅1237萬元,占10.8%;工商各稅7607萬元,占66.6%。1981至1990年,財政總收入42492.2萬元,其中農業稅2664.6萬元,占6%;工商各稅27469.9萬元,占66.6%。1990年,財政總收入8813.9萬元,工商各稅6117.7萬元,占69%;農業稅554.1萬元,占6%。
第一產業
2001年,瓊山市農業總產值26.83億元(當年價),增長7.6%。糧食產量16.8萬噸,增長3.3%;糖蔗32.98萬噸,增長4.2%;瓜菜29.31萬噸,增長11.2%;水果11.69萬噸,增19.9%;橡膠乾膠5444噸,減少9.6%;花卉種植1247公頃,增長12.9%;肉類4.36萬噸,增長4.3%;水產品2.79萬噸,增12.7%。全年累計批准外引內聯企業(項目)52家(個),其中工業企業(項目)22家(個),農業企業(項目)14家(個),旅遊企業(項目)9家(個),其他企業(項目)7家(個)。
1949年,瓊山市水稻畝產僅60多公斤,糧食一直不能自給。
1952年,瓊山市糧食播種面積778786畝,總產量63716.15噸,比1950年總產量43454.75噸增產20261.4噸,增長46.62%。
1990年,瓊山市糧食總產量142175噸,其中稻穀127024噸、木薯17124噸、花生1922噸、芝麻1243噸、糖蔗432348噸、瓜菜58623噸、水果20098噸、茶葉215噸。主要熱作產品產量:乾膠1302噸、咖啡57噸、椰子270萬個、檳榔9噸、胡椒149噸、香茅油44噸。
瓊山市飼養的畜禽大部分是本地品種。畜類主要有牛、豬、羊等。生豬產地主要在東部、中部、南渡江沿岸和沿海一帶村莊;養母豬較多的地區有東山、譚文、甲子、舊州和大致坡等地;黃牛、山羊、蜜蜂主要產地在羊山地區;水牛主要分布在東部、中部及沿江沿海一帶。普通飼養的禽類主要有雞、鵝、鴨等。少量飼養上市的有狗、兔、鴿、鵪、鵓鳥等。
1949年,瓊山市有耕牛33719頭,生豬39828頭,山羊16485隻。1957年瓊山市糧食總產量比1950年增長90%,生豬存欄量從1950年的41060頭髮展到1957年的84513頭,增長1倍多;牛從1950年的35871頭髮展到1957年的53233頭,增長48%;羊從1950年的18398隻發展到1957年的23540隻,增長28%。
1961年,瓊山市牲畜產量與1957年對比,生豬存欄量減少36317頭,下降43%;牛減少2265頭,下降4.6%;羊減少11565隻,下降49%。1964年,瓊山市生豬存欄102706頭,牛57101頭,羊27633隻,分別比1961年增長1倍多。1981年,生豬166514頭,牛79123頭,均比上年增長13.5%。1990年,生豬336001頭,牛119183頭,羊81594隻。
瓊山市淺海灘涂面積6.5萬畝,可提供養殖面積為2.8萬畝,已利用來養殖魚蝦貝藻類的面積8000畝;瓊山市山塘、水庫、魚塘可供養殖面積為6.7萬畝,已利用5.8萬畝。
瓊山市淡水水面102970畝,其中河流水面37424畝,山塘、水庫、魚塘可養魚水面65546畝。1990年,已利用養魚的面積5.8萬畝,占可養面積88%。瓊山市魚塘面積5500畝,其中水深1.2至3.2米的魚塘有2200畝,占魚塘總數的40%;水深1.10米以下的淺水小塘3300畝,占60%。10%的淺水小塘,因缺水僅能養魚10個月。瓊山市山塘202宗,面積21116畝;水庫37宗40623畝,其中蓄水量1000萬立方米以上中型水庫9宗22039畝,10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28宗18584畝。1990年,山塘、水庫蓄水量1.6億立方米。
清末,東營鎮沙上村就有風帆拖網漁船50多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瓊山市有漁民750人,大小漁船150隻,年捕魚量495噸。1965年,瓊山市漁業人口4345人,出海勞動力1249人,漁船257隻,年捕魚總量2643噸。1990年,瓊山市漁業人口7527人,出海勞動力4030人,漁船300隻,年捕魚總量1792噸。
第二產業
2001年,瓊山市工業總產值38.84億元(當年價),增長19.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5.5億元,增長3.9%。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機車13.86萬輛,增長26.9%;機車發動機46.88萬台,增長5.8%;捲菸11.2萬大箱,減少2.2%;飼料14.03萬噸,增長14.1%;食糖1.42萬噸,減少39.1%;木材4862立方米,減少89.7%;發電量2077萬千瓦時,增長38.5%;軟飲料4185噸,增長34.9%;服裝925萬件,增長150%;家具3.39萬件,增長28.9%;塑膠製品4163噸,增長11.3%;磚1.2億塊,增長8.7%。
在北宋時期,瓊山市龍塘地區就出現了陶瓷生產工場。明代中後期,演豐、塔市、東營等沿海一帶,有30多個村莊400餘戶的農民從事鹽業生產。清乾隆年間,從福建蒲田縣遷居到東山鎮東山鄉的農民引種席草,並從事草蓆編織。民國初期,瓊城的手工業有骨製品(角梳)、製鞋、紡織等作坊不斷增加,其中製鞋業尤為興旺,店鋪60餘家,從業千餘人。民國二十九年至撒十四年(1940年至1945年),日本人在瓊城辦紡織廠、火柴廠、造紙廠、服裝加工廠各1家。1949年,瓊山縣工業年創工業總產值4萬元。1950年,瓊山縣有國營工業企業4家(個體私營戶數字不詳),有工人(含手工業者)723人,年創工業總產值18萬元,其中國營工業企業總產值13萬元,個體手工業總產值5萬元。
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瓊山市興建國營工業企業6家,組織手工業社(組)83個。1957年,瓊山市工業從業人數2484人,年創工業總產值1142萬元。1960年,國營工業企業增加到18家,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有40家。1961年,關停了4家連年虧損的工業企業。1969年,有國營工業企業13家,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40家,年創工業總產值1545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1165萬元,集體所有制工業380萬元)。1978年,有國營工業企業23家,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62家,年創工業總產值29645.57萬元。1990年,瓊山市有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30家,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29家,個體私營工業企業598家,內聯工業企業164家,“三資”(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合資)工業企業33家,年創工業總產值2.3272億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1.2051億元,集體所有制工業598萬元,個體私營工業2548萬元,外引內聯工業8075萬元。當年工業上繳稅金7080.3萬元。
鄉鎮企業始於1959年人民公社化時期,初期主要項目為加工業,爾後逐漸擴大。到1978年,瓊山市有公社(鎮)、大隊、村辦的農、工、建築、交通等行業的集體企業425個,從業人數16377人。1986年,瓊山市農、工、商、建築、交通等行業的鄉鎮企業共10607人,從業人數28981人,年總收入10262.4萬元。1990年,瓊山市鄉鎮企業共9818個,從業人數30970人,年總收入達到15805.3萬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在農村建房的工匠主要是民間泥瓦匠,由包工頭招集泥、木、雜工若干人組成隊伍承建,有的包吃,有的不包吃。瓊山縣各地均有泥瓦匠建築隊伍。中華人民共和國後直到二十世紀80年代,仍有民間泥瓦匠承建民房。
1965年,府城、靈山、龍塘、東山等公社先後成立建築施工隊,人員178人。1971年以後,甲子、十字路、演豐、永興公社及大坡農場、紅明農場等相繼成立建築工程施工隊,人員443人。1978年後,建設事業發展快,瓊山市26個鄉鎮及4個國營農場陸續成立建築工程公司(隊),至1990年有6790人,其中工程師、技術員313人,建築工人5920人,其他管理人員557人;有施工機械設備976台(件),價值739萬元,其中汽車63部,價值384萬元,膠輪、手扶拖拉機27台,價值21萬元,手推車616部,價值28.3萬元,卷揚機124台,價值381萬元,攪拌機63台,價值32萬元,井架42台,價值48.6萬元,以及各種木工機械設備143台,價值12.3萬元。
1984至1990年,瓊山市鄉鎮(農場)建築企業完成承包各種工程施工面積748643平方米,總造價22486萬元,創利潤6107萬元。
第三產業
2001年,瓊山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3億元,增長7.3%,其中批發零售業7.96億元,餐飲業2.48億元,其他行業1.19億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7.86億元,增長6.9%。全部職工年人均工資1.02萬元,增長8.2%;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696元,增長2.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3.34億元,增長5.1%。
清末,瓊山市圩市有38處,其中府城鎮為瓊州府治和縣治所在地,店鋪近百家。據民國十九年(1930年)《海南島志》載:瓊山共有市鎮25處,其中縣城、烈樓、舊州、屯昌4處較為繁盛,尤以縣城最為繁榮。民國十八年(1929年),縣城居民1600多戶,商店170多家,手工業以製鞋業為主約占瓊山市城手工業作坊的三分之一。日軍侵瓊期間,商業蕭條,煙館、賭館反而增加。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府城鎮有大小煙館22間,賭館25間,百貨店3間,米店5間,商人100多人。抗日戰爭勝利後,市場稍為興旺,府城鎮有商店190間,以鞋店為多,約占三分之一。至1949年底,瓊山市經商從業人員1208戶2700人,全年社會商品零售額577萬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瓊山市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國營和集體所有制商業。至1990年,瓊山市商品零售總額24045萬元,外貿收購總值1266萬元,分別比1954年增長8.98倍、211倍;商業、飲食業和服務業管理機構9個,經營部門1047個,職工6747人。個體有證商業4795戶5993人。
1990年,瓊山市有旅遊景點25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2個、縣級22個,有涉外賓館4家,總客房400間,床位850張。從1980年起,海內外遊客逐年增多。至1990年止,入境遊客近百萬人,實際接待遊客23.3萬人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瓊山市有當鋪、換錢店(點)、匯兌銀鋪、金鋪等錢莊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8月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瓊山縣支行。此後先後成立中國農業銀行瓊山縣支行、中國工商銀行瓊山縣支行、中國建設銀行瓊山縣支行、中國銀行瓊山縣支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瓊山縣支公司等金融機構,進一步擴大完善金融業務。1951至1990年,各級銀行有計畫地組織和調動流動資金,並運用信貸槓桿,組織資金收入和運用,累計40年間共組織各項存款24.4億元,為同期資金運用總額29.83億元的82%。
交通運輸
綜述
民國八年(1919年),全長3.5千米的府城至海口公路建成,此為海南島最早的公路。至1934年,瓊山市公路全長509千米。至1990年底,瓊山市有公路136條,全長1092.26千米,其中國道2條,全長84.7千米;省道4條,全長95.96千米,縣道27條,全長305.6千米;鄉道103條,全長606千米。內河通道75千米(即南渡江在該縣的河段)。
公路
瓊山市境內有國道223線、國道224線、省道靈文嘉線、雲仙線、環島(東線)高速公路、南府線途徑。
截至1990年,瓊山市有地方公路130條,總長911.6千米。其中縣道27條,全長305.6千米;鄉道103條,全長606千米。幹線公路橋樑共有26座,總長2018.2米。
航運
瓊山市境內能通航的河流僅有南渡江。通航總航道75千米,其中管養航道55千米。在旱季枯水期,航道最寬處10米、最窄處6米、最淺處0.6米、最深處有5米,常年可通航5至12噸船舶。1971年4月攔江截流,建起龍塘水輪泵站後,航道分為兩段,一段自海口至龍塘圩,另一段自龍塘圩至定安縣城。70年代後,由於陸上交通的發展,該航道長途航運至1980年止。渡口主要分布在南渡江沿岸,1990年底,瓊山市計有渡口29處。
公共運輸
民國九年(1920年),該市出現汽車客運,首先運行於府城到海口線(舊稱瓊海路)。民國二十年(1931年)客運班車路線15條,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發展到21條,計有客貨混載汽車31輛。
1950至1959年,瓊山縣客運由海南汽車總站經營。1960年,成立瓊山縣汽車站時僅有客車4輛。1961年,客運量為1.7萬人次,周轉量3.72萬人千米。1975年起,開往各鄉鎮的客車每天有60多班次,當年客運量為54.8萬人次,周轉量1532.8萬人千米。同年,縣汽車站客車增加到29輛,每天開出的客車有80多班次。此外,還有縣汽車運輸公司、龍塘糖廠、三江農場、紅明農場、大坡農場、縣旅遊公司和61家個體戶經營客運。1981年,縣汽車運輸公司年發車4320班次,完成客運量7.4萬人次,周轉量為21萬人千米,全年收入18.55萬元。1987年,日發車32班次,年完成客運量為84.6萬人次,周轉量為200.8萬人千米,全年總收入100.5萬元。1984年,縣車站客運量高達253.88萬人次,周轉量為7209.78萬人千米,創利潤47.3萬元。1987年,縣汽車站客運量下降為237.9萬人次,周轉量為6378.43萬人千米,僅創利潤2.04萬元。
1987年末,瓊山市共有大客車112輛,每天從縣城開往各鄉鎮的客車有224班次,夜宿鄉鎮客車有26班次。完成客運量411.59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02億人千米。至1990年,瓊山市國營客運部門有大客車22輛,每天從縣城開往各鄉鎮的客車有65班次,夜宿鄉鎮客車有9班次,完成客運量1144156人次,客運周轉量35721746人千米。瓊山縣境內的汽車站建於1951年,當時僅有4個。1960年增加到12個。1990年瓊山市有汽車客運站、售票站、代辦站16個。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宋慶曆四年(1044年),海南最早最高的學府瓊州府學就設在瓊山。明清時期,教育文化有了較大發展,官辦和民辦學校增多,明代國子監典簿趙謙(浙江餘姚人)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貶到海南,任瓊山縣學教諭;清代有瓊台書院、雁峰書院、海門書院、樂古書院、蘇泉書院等。民國年間全島第一所由書院改制的瓊山縣中學誕生,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瓊台師範、海南中學在瓊山範圍產生了良好的輻射作用,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1950年,瓊山市有中學4所、國小501所,教師635人,居全島前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事業雖有挫折,但至80年代已有長足的發展。1990年,瓊山市除海南省辦的4所大中專院校外,縣屬各類學校有:普通中學和農業職業中學28所,教職工1421人,在校學生1.5萬人;國小537所(含農村教學點),教職工2666人,在校生7.24萬人;教師進修學校1所,教職工40人,在校生273人;幼稚園18所(含工礦企業幼稚園),入園幼兒7702人,幼師11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鞏固率97.5%,普及率98.7%,畢業率96.9%。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至1990年考上大專院校人數2152人。
2001年,瓊山市有普通中學36所,國小285所,分別有在校生4.68萬人和9.1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8%,國小畢業生升學率95.9%,高考錄取率85%。高中、國中、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80.6%、94.3%和98.9%。全市投入教育經費1.48億元,其中社會集資1200萬元。新建、擴建校舍2.4萬平方米。
科學技術
截至1990年,瓊山市有科技研究所8個、農技站8個,初步形成縣、鄉、村三級農技網路。1978至1990年,科技成果有國家級三等獎12項、省級獎8項、地區獎24項,其中玉蘭筍種植基地被國家科委列入星火計畫項目。1990年瓊山縣科技人員6150人,其中高級職稱人數77人,中級職稱人數1184人。
文化事業
截至1990年,瓊山市的文化設施及團體有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電影院、瓊劇團、木偶戲團、文聯等。電視覆蓋率100%。瓊山市有省級文物保護點2處。
2001年,瓊山市有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各1個,鄉鎮均建有文化站。全市有文化經營場所286家。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100%。當年繼續實施文化事業四大工程建設(即創建文化先進市縣、文化長廊建設、少年蒲公英計畫和知識工程),清理和整頓文化市場經營秩序。
體育事業
明清時代,城鄉設有武術館(室)。民國時期,縣內瓊城和一些鄉鎮有田徑場和籃球場,少數國小設有簡陋的排球場,體育器材寥寥無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因地制宜、因陋就簡自建體育場地,學校採用“三個一點”(縣體委、縣教育局、學校各出資一點)興建體育場地。1984年由縣財政撥款在府城東門裡籌建縣體育活動中心,計畫用地約3900平方米,包括燈光球場、田徑場、練習館、游泳池及附屬設施等。其中燈光球場於1985年夏動土興建,1987年底竣工,內有地面籃球、排球兩用場1個,看台座位5500個。1990年,瓊山市有體育活動中心1個,體育館2個,200至400米跑道田徑場367個,籃球場355個,排球場717個,足球場214個,門球場2個,羽毛球場2個,桌球台697張,單雙槓466副,聯合架37座。
2001年,瓊山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者占總人口的37%。市舉辦民眾性體育競賽(活動)23次,鄉鎮開展民眾性體育競賽(活動)38次。參加省級體育比賽獲金牌35枚、銀牌23枚、銅牌18枚。市文化廣電體育局、華僑中學、三門坡鎮等6個單位獲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市文化廣電體育局等3個單位獲全國"全民健身周"優秀組織獎和先進單位稱號。
醫療衛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瓊山縣有愛生醫院、公醫院、縣政府衛生院、平民醫院、外科診所等。
1950年,瓊山縣有醫院和衛生所4間41人,私人診所128間243人。1957年,瓊山縣有醫院16間154人,聯合診所39間213人,私營診所31間62人。1959年大躍進,醫院數迅速發展到129間512人,聯合診所僅剩6間23人,私營診所減到19間84人。1970年,瓊山縣農村合作醫療站(室)共133個,有“赤腳醫生”1984人,縣級醫院1間59人,公社衛生院23間428人。至1990年,縣人民醫院有衛生人員273人,瓊山市有鄉鎮衛生院26間628人,聯合診所19間,個體診所110間共271人。縣屬工廠、農場和各中等學校均設有衛生醫療站(室)。此外,外地駐瓊山廠、礦、農場和高等院校等單位附設的醫院、診所(室)有15間552人。
2001年,瓊山市有醫療衛生機構281個,病床1280張,衛生技術人員2109人。
風景名勝
瓊山市有東寨港紅樹林風景區、石山風景區、桂林洋海濱風景區、白石溪風景區、玉龍泉風景區、十字路火龍洞等自然景觀,有五公祠、瓊台書院、海瑞故居、丘浚故居、冼太夫人廟、李碩勛烈士紀念亭、馮白駒故居、雲龍改編舊址等人文景點。
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