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原理,形式,環首死刑,長距墜落,人物關聯,
歷史
一般而言,把要死的人吊在樹上或樑上是最簡單的方法。這種方法亦稱為上吊。現時執行時通常將犯人雙手反綁,站在活門上(韓國的絞刑是坐在活門上執行的),黑布蒙頭(在日本的絞刑多數是用白布條蒙眼,而昔日英國則用白色的頭套),然後在頸子繫上絞刑繩。當執行者拉開活門,犯人就會頸椎折斷致死。亦有像拔河那樣的縊殺方法,即兩組人員在兩旁拉扯繩索,勒死在中間的人。
環首死刑

世界各國均曾以絞刑處決犯人。多數情況下,受絞刑的都是平民百姓(貴族多用砍頭),因此使用絞刑被當作是侮辱的象徵。因此,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犯很多都以絞刑處死,而不是用槍決方式。
在中國歷史上,絞刑通常不是低級的死刑。相反,皇親貴族或三公宰輔為了保留全屍,通常會請求皇帝“自縊賜死”或“絞刑處死”,而不是可能導致身首異處的斬首。因為在中國,身首異處是不榮耀的象徵。
英國曾以問吊作為其車裂刑的第一步,而犯人不會在此階段中死去。
原理
縊死的原因相當複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頸部大動脈受壓迫以至於血管閉塞,導致腦部缺氧死亡(絕大多數)頸椎折斷導致中樞神經破壞(高處下墜,只有在問吊中發生)甚至頭部掉落 一般吊繩圈套人的脖子後頸處上方會有一段螺狀繩結,當受刑人落下時,勒緊的脖子使得後腦自然向後仰,和該繩結因落下作用力牽引反彈,繩結力道足以將後仰的人頸椎折斷,達到快速致死作用氣管閉塞導致窒息(雖然大多數人以為這是死亡的主因,但實際上極少發生這種情況) 因頸部神經受壓而引起的心臟驟停 行刑時所用繩索的長度亦需經過充分計算,在早先多個失敗案例的背景下,英國政府制定官方絞刑公式表,用以科學計算體重和繩索間的關係。現今,雖然英國已經廢除死刑,但在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未廢除死刑的大英國協國家仍以此表為標準計算繩索長度。
形式
環首死刑
環首死刑(Garotting)最初用於西班牙,利用螺旋技術,將受刑人的頸部勒住,然後窒息而死。當犯人會坐上繯首架,劊子手會將繯首架上繩子套住受刑人的脖子,而絞繩後方綁著一支短棍。這時,隨著劊子手轉動把柄,絞繩便會將死刑犯的頸部緊緊套住,然後痛苦的窒息致死。但隨著科技進步,1852年西班牙發明較人道的繯首死刑,將繯首架機械化,這樣聲稱能幫劊子手省力,也減少受刑人的痛苦。新的執行方法將原本的絞繩取代為螺絲釘,至於固定死刑犯的頭部,改用鐵繯加以固定。當劊子手轉動短柄,螺絲釘會從頸部後方鑽進脊椎內,然後切斷頸椎。
環首架

長距墜落
還有兩種:標準墜落、短距墜落。
人物關聯
司馬穎(306年被縊死)
譙縱(413年自縊死)
爾朱兆 (534年自縊死)
隋煬帝(618年被縊殺)
楊貴妃 (756年應軍人要求,唐玄宗傷心賜死)
花榮 (水滸英豪,與吳用對吊宋江墳前樹)
明思宗 (1644年亡國之君,自縊死)
王承恩 (太監,效忠明思宗,與明思宗相互對吊殉)
李續賓 (湘軍名將,太平軍攻占三河之役,自縊於戰場枯樹)
山下奉文(二戰時日本陸軍大將,1946年受刑)
三狼(即李渭、倪秉堅、馬廣燦三人,1962年因謀殺及綁架罪名被處決)
傅雷(1966年自縊死)
三毛(1991年1月4日在台北榮總病房內以絲襪自縊而亡)
宅間守(因謀殺和侵害他人身體於2004下半年處刑)
宮崎勤(因傷害他人身體和謀殺於2008上半年處刑)
顧城(1993年10月8日在紐西蘭縊死)
雷政儒(台灣名醫雷子文之子,1994年11月3日時在台北泰山區飛彈指揮部吊死,疑點重重,被懷疑是一宗謀殺案,但官方以“雷政儒自殺”結案,其父雷子文遂憤而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