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帶庫蚊(Culex annulus Theobald,1901)是蚊科庫蚊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帶庫蚊
- 拉丁學名:Culex annulus Theobald,1901
- 目:雙翅目
- 科:蚊科
- 屬:庫蚊屬
- 命名者及年代:Theobald,1901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亞種分化,主要價值,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雌蚊中小型蚊,翅長2.5-3.7mm。頭:頭頂正中密蓋淡色平覆鱗,豎鱗變異很大,通常自乳白色至淡棕色,有些標本呈現暗色;後頭豎鱗通常全暗,但不平齊。喙暗棕,中段前位有寬的淡色環。觸鬚棕褐,約為喙長的1/6-1/8;第4節末端有白鱗。食竇甲:食竇甲齒短桿狀,末端尖或鈍,31-34個,列為一行。中齒顯著長而突出,無腹齒。胸:前胸前背片和後背片各有少數淡鱗;前胸側板有一淡鱗簇。中胸盾鱗變異大,從淡金黃色、淡棕色至暗色;暗鱗和淡鱗摻雜形成不清晰的圖案;凹陷區色暗。中胸側板色淡,偶見有暗區。中胸腹側板上面與後下緣及中胸後側片前上部各有一淡鱗簇,中胸後側片上部毛叢中亦有少許淡鱗。翅:翅鱗暗,通常有前緣脈基部白斑。足:後股腹面色淡,暗區和淡區劃界不清,末端黑環約為全長的1/8-1/6,偶為1/10。各脛、跗節均暗棕,具膝斑。各足跗節1-4有基白環。腹:各節背板有基部淡色橫帶,但基白帶的寬度常有變異。通常腹節Ⅱ-Ⅶ的淡色基頻寬,並連線基側淡斑;腹節Ⅷ具寬的淡色基帶和端帶或大部淡。腹節腹板大部淡或具端黑帶。
雄蚊似雌蚊,但其喙的中白環基腹面有數根長毛。觸鬚末節超出喙;第3節末半腹面有一行透明垂鱗;有4個背白斑位於第2節端位;第3節中位與末2節基位;末節端部有些淡鱗;第3節末段與末2節有長毛叢。尾器:抱肢基節亞端葉發育良好。三棒中的前棒稍短,各棒末端可呈鉤狀;後部毛組有3根短刺,1個葉片和1根基位剛毛。端節正常。陽莖側板腹內葉密生細刺,背中葉頸部粗壯,由4-5個指狀突形成掌狀葉,其內側1個特長而向後直伸。肛側片基側臂長而彎,其亞基內側有楔狀突。
幼蟲頭:觸角基2/3有小刺,端1/3色暗;1-A著生於乾前方約2/3處;2, 3-A亞端位。頭毛1-C粗黑,長約為基距的1/2,有些標本有1-2個側刺;4-C短小,簡單,不分枝;5-C常分2芒枝,偶分3枝;6-C常分2芒枝,偶不分枝或分3芒枝;5,6-C長度超出唇基前緣。胸:體壁常密生細刺,但有地區變異,有些標本只顯示在前胸側部有稀疏細刺。前胸毛1-3P單芒枝,約等長;4-P分2芒枝,稍短;5, 6-P單芒枝;7-P分3芒枝。腹:體壁光滑或有細刺。6-Ⅰ、Ⅱ分3芒枝;6-Ⅲ-Ⅵ分2芒枝;7-Ⅰ單芒枝。腹節Ⅷ櫛齒具明顯的端刺,17-35個(平均約24個,統計45個標本),組成一齒區。呼吸管形狀和長度變異很大,大致有短粗的和細長的兩種類型;呼吸管指數3.3-7.1,為尾鞍的3.5-5.2倍長;1-S發達,11-13株,常不規則排列為一曲折行,偶見成對;端部1對細而短,分4-6枝,其餘腹毛相當顯著,各分6-15枝,長約為著生處管徑的:1-1 倍,側毛1對,分4-6枝;梳齒10-12個,最末兩個通常彎曲,約有6個側牙。腹毛1-X多分2枝;2-X分3-4枝;3-X不分枝。肛鰓長約為尾節長度的1-2倍。
生活習性
生態習性 幼蟲孳生於稻田、沼澤、池塘、水溝、窪地積水、人工水池、石穴、用器積水、高位水井、海濱鹽場等處。孳生季節約自4月下旬至11月;7-9月為其高峰。雌蚊吸血。國外有人報告本蚊種嗜吸豬血和鳥血。國內調查表明也嗜吸牛血和人血。侵襲人畜可自黃昏至深夜,也有報告可至黎明。據在海南島調查,侵人牛房的密度僅次於
中華按蚊和棕頭庫蚊。據貴州調查,侵人人房的數量僅次於中華按蚊和致倦庫蚊。
亞種分化
本蚊種成蚊和偽雜鱗庫蚊和三帶喙庫蚊很難區分,但可從其盾鱗、後股鱗飾、雌蚊食竇甲及雄蚊觸鬚的特徵加以鑑別。其幼蟲和希氏庫蚊也很相似,但後者頭毛1-C較粗而長,觸角亞端毛2, 3-A端位,可以區別。
Reuben(1969)根據印度的雜鱗庫蚊和環帶庫蚊的幼蟲沒有區別這一點,認為二者是同物異名。Sirivanakarn(1975,1976)與之意見趨同,並提出可將環帶庫蚊作為雜鱗庫蚊(Cx. vishnui)的亞種或“型”來處理。但是,至今,除雜鱗庫蚊的模式產地(印度孟德拉斯)外,在東南亞和我國的環帶庫蚊均未發現有在其喙上和足上有密生麻點的標本,二者成蚊有明顯的差異,地理分布也不同。Reuben等僅據二者幼蟲相似就認為是同物異名,論據尚不充分,為慎重起見,未予採納。至少在未有令人信服的論據以前,我國仍然繼續沿用環帶庫蚊這一各稱。
我國以前報告的混同庫蚊(Cx. permixtus)和廣州庫蚊(Cx. cheni),經檢查二者的地模標本,發現與環帶庫蚊並無明顯的區別,唯其呼吸管較長,但也在本蚊種的變異幅度範圍之內,因此,把這兩個蚊種均作為環帶庫蚊的同物異名處理。
主要價值
醫學重要性 曾從其雌蚊分離到乙型腦炎病毒株。在台灣省被認為是乙型腦炎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國外並已證實為鳥瘧原蟲的自然傳播媒介。
生長環境
幼蟲孳生於稻田、沼澤、池塘、水溝、窪地積水、人工水池、石穴、容器積水、高水位井、海濱鹽場等處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台灣, 福建, 廣東, 廣西, 湖南, 四川, 貴州, 雲南, 河南
國外分布:東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