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績效管理

環境績效管理

環境績效管理是指以環境質量改善為主要目標,對環境政策實施後所取得的環境效果進行的階段性評估和再提高的過程。其目的是力求實現度量國家或地區環境政策優劣、提示環境政策變化整體形勢、提高公眾環境意識、激發公眾的主動參與和討論、引環境政策的良性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績效管理
  • 外文名: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 目標:改善環境質量
  • 學科:環境規劃與管理
  • 重要組成部分:環評績效管理
  • 手段:實施相關環境政策
簡介,基本理論,內容,

簡介

環境績效最早可以追溯到關於可持續發展的有關指標中,但可持續發展的評價並沒有統一的指數或者架構。環境管理國際標準ISO 14000認為,環境績效是“一個組織對其環境因素的管理結果”,其中,環境因素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2000年8月,由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orld Business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發布的全球第一套生態效益評估標準中對環境績效的內涵作了詳細的界定,指出環境績效是在滿足人類需求的產品與勞務的前提下,整個生命周期中為適應人們所預計的地球負荷能力,逐漸降低的對生態的衝擊和資源使用的密集度。一些已開發國家陸續頒布了環境績效的評估指南,但國際上仍未對環境績效指標形成統一的概念與評估方法。
環境績效管理是指以環境質量改善為主要目標,對環境政策實施後所取得的環境效果進行的階段性評估和再提高的過程。其目的是力求實現度量國家或地區環境政策優劣、提示環境政策變化整體形勢、提高公眾環境意識、激發公眾的主動參與和討論、引導環境政策的良性發展。

基本理論

政府環境績效管理是績效管理理念在政府環境管理當中的套用,是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強調將績效管理的理念滲透到政府環境管理職能當中,綜合運用法律、經濟以及行政等手段促進政府環境管理績效的持續改進。政府環境績效管理的基本模式可以看成是由環境績效計畫、實施、評估、改進組成的開放的循環過程,整個政府環境績效管理是由若干類似的循環構成,理想的情況下,每經過一次循環,績效和績效管理的水平都會得到相應的提升。根據政府環境績效管理的層級和時間跨度的不同,管理循環的幅度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管理循環相互銜接、融合共同支撐整個政府環境績效管理體系的運轉。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一些地方政府,長期以來不健全的政績考核和管理體系導致的錯誤的“政績艦”仍然根深蒂固,資源環境在很大程度上還扮演著經濟發展的犧牲品的角色。環境績效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具有其先進性,建立和健全環境績效管理體系不僅能為全面客觀地衡量政府環境保護工作的實際效率、效果和經濟性提供平台,更能為促進環境管理水平的持續性提升提供保障和動力。

內容

從環境績效管理的內容看,主要包括環境政策實施過程、實施效果、環境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管理機制和體制、環境與經濟政策一體化以及國際合作等。通過環境績效評估的開展,能夠有效地為國家或地方政府環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議,降低和避免環境政策的失誤。另外,環境影響評價績效管理屬於政府環境績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環境績效管理理論是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績效管理的最直接的理論基礎。環境影響評價績效管理擬在強化現有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基礎上加以延伸,以前期的技術評審到項目建設、運行的污染源日常管理以及環境績效作為環境影響評價績效評價的基本單元;以項目的環評報告(各項指標、要素、預測、結論與技術政策、環評導則的相符性)和項目建設後的“三同時”驗收、後評價、區域性評價的環境績效符合性為績效評價體系:明確業主、項目評價單位、項目環境管理部門在績效管理中的責任主體及承擔的法律和經濟責任,並在法律上予以確定:完善信息的公布、溝通、反饋渠道和機制,建立項目評價單位和管理部門以及管理者的監督機制、激勵機制,以形成完整的、良性循環的績效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達到改善和提高環境質量的根本目的。
從環評績效管理內容上看,其主要是指對環境影響價技術檔案審批及審批後項目實施、進入正常運行狀態的全過程管理(包括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檔案編制、技術評審行政審批、項目建設竣工環保“三同時”驗收、回顧性評價或後評價、區域環評、突發事故環境評估的全過程),以達到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所要求的預防和降低污染、保持良好環境質量,維護大眾環境健康的最終目標;從管理對象上看,環評績效管理包括對環境影響評價所涉及的環評行政管理部門、環評相關技術機構、項目(或規劃)實施方以及社會第三方等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