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間結構的環境績效

城市空間結構的環境績效

筆者以Bourne(1971)的城市系統論為基礎,提出城市空間結構的環境績效是指在城市系統內部,城市要素的空間布局及其各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環境效度(規模和程度),進而檢驗不同城市空間結構能達到的環境目標。筆者定義的城市空間結構的環境績效主要包括能源流動、物質循環、生物多樣性三個層面,涉及能源績效、水環境績效、大氣環境績效、土壤環境績效、生物多樣性績效等5個方面的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空間結構的環境績效
  • 外文名: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績效,環境績效,城市空間績效,城市空間結構的環境績效,

績效

《牛津現代高級英漢詞典》對績效的原詞“Performance”的釋義是“執行、履行、表現、成績”。《現代漢語詞典》中給出的註解為“成績、成效”。Bates和Holton(1995)指出的“績效是一個多維建構,觀察和測量的角度不同,其結果也會不同”。在實際套用中,對於績效概念的理解,可分為以下幾種:“績效”是“工作結果”或“產出”;“績效”是“過程”;“績效”是“結果”與“過程”的統一。

環境績效

環境績效是指由於環境管理而取得的成績和效果,檢驗環境目標實現程度,為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信息。環境績效的套用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公共政策的環境績效(張明明等, 2009);企業的環境績效(楊東寧,周長輝, 2004);項目的環境績效(吳春林等, 2011)。環境績效評估最早可追溯到1969年美國環境保護署所公布的國家環境政策法案,是持續對環境績效進行測量與評估的一種系統程式,能定量評價環境管理的成效,檢驗環境目標實現程度,為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信息。英國曾在1980-1988年發展出一套環境指數系統(Hope et al., 1992)。

城市空間績效

城市空間績效(performance of spatial structure)是指城市空間結構的綜合成效或效果。在城市空間績效管理的具體實踐中,應採用較為寬泛的績效概念,即包括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過程是達到績效結果的必要條件之一。彭坤燾和趙民(彭坤燾,趙民, 2010)認為由於城市空間結構本身的複雜性,即城市空間結構具有社會、經濟、環境等多重效應,城市空間績效在很大程度上未被真正理解,決定了對城市空間結構的探索和挖掘的難度,限制了對城市空間結構的深度理解及對城市問題的判斷。城市空間績效管理的前提是績效評估,韋亞平和趙民(韋亞平,趙民, 2006)在理解空間結構概念的基礎上,從生態績效、社會績效、交通績效等三個層面對空間結構提出綠化開敞空間密度、城市形態的舒展度、人口梯度、OD比等四個績效測度指標。

城市空間結構的環境績效

筆者以Bourne(1971)的城市系統論為基礎,提出城市空間結構的環境績效是指在城市系統內部,城市要素的空間布局及其各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環境效度(規模和程度),進而檢驗不同城市空間結構能達到的環境目標。筆者定義的城市空間結構的環境績效主要包括能源流動、物質循環、生物多樣性三個層面,涉及能源績效、水環境績效、大氣環境績效、土壤環境績效、生物多樣性績效等5個方面的內容。在城市規劃領域引入環境績效概念,研究城市空間結構和環境績效的相互關係,有利於研究不同城市空間結構的環境影響,評估不同空間結構達到設定環境目標的能力,並為環境可持續的城市結構提供支撐。
探索城市空間結構的環境績效問題,是實現城市環境目標和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前置條件。如果城市用地規模和人口規模是確定的,那么城市各種要素在空間上如何分布就具有了環境績效的可比性(韋亞平,趙民, 2006)。對城市用地和設施必須基於適當的類型(類型結構)、比例(數量結構)以及合理的布局(形態結構),形成生態化的空間結構模式,才可能達到設定的環境目標,否則必將出現城市熱島、空氣污染、交通擁擠、水污染、雨洪乾旱、棲息地片段化和破碎化等“城市病”。不過,城市空間結構和環境過程之間的聯繫在哪裡?城市空間結構如何影響環境過程?城市空間結構在多大程度上對環境過程發生作用,作用強度和作用尺度多大?什麼是環境適宜的城市形態?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成果總結可能對生態城市建設和合理制定生態策略可能有所裨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