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化學及實驗是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學院開設的在校課、理論課(含實驗/實踐)、專業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課程負責人為陳景文。據2022年11月愛課程官網教學大綱顯示,該課程總學時為56學時,其中理論課32學時、實驗課24學時。
該課程共6章,主要介紹自然環境、化學污染物的多介質環境遷移、化學污染物的多介質環境轉化、污染物的生態毒理、典型化學污染物等方面的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化學及實驗
- 類別:在校課、理論課(含實驗/實踐)、專業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 開設院校: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學院
- 總學時:56.0
- 適用專業:環境工程、環境科學
- 課程負責人:陳景文
課程建設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課程定位
適應專業
課程大綱
第1章環境介質及性質 01-01自然環境 01-02大氣圈 01-03水圈 01-04土壤圈 01-05環境問題 第2章化學污染物的遷移行為 02-01化學污染物遷移行為概述 02-02揮發與沉降 02-03吸附、分配作用的機理 第3章化學污染物的轉化行為 03-01光化學轉化 03-02典型無機物的轉化行為 03-03有機污染物的化學轉化 03-04有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03-05簡單計算:多介質環境歸趨 第4章污染物的生態毒理 04-01毒理學與生態毒理學 | 04-02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 04-03生物富集、放大與積累 04-04污染物的生物轉化 04-05毒性及其機理 04-06化學品污染的生態風險性 第5章典型化學污染物及來源 05-01重金屬、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05-02有機污染物 05-03化學污染物的源解析技術 第6章環境化學實驗 06-01植物表面典型多環芳烴類污染物 06-02糙米中有機磷農藥三唑磷的殘留量實驗 06-03蘋果中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甲氰菊酯的殘留實驗 06-04東北人參中有機氯農藥六六六異構體殘留實驗 06-05有機污染物正辛醇-水分配係數的測定 06-06土壤沉積物的有機碳吸附係數的測定實驗 06-07有機污染物揮發速率常數的測定 06-08持久性有毒物質Fenton體系的高級氧化實驗 |
教學計畫
教學周 | 理論教學 | 課外學習 | |
教學大綱分章和題目名稱 | 學時 | 內容 | |
第1周 | 第一章環境介質及性質 (1)自然環境 (2)大氣圈 | 2 | |
第2周 | (3)水圈 (4)土壤圈 | 2 | |
第3周 | (4)土壤圈 (5)環境問題 | 2 | |
第4周 | 第二章化學污染物的遷移行為 (1)遷移行為的概念 (2)大氣、水、土壤、生物相中污染物的遷移 | 2 | 第一次課程報告 學生查閱文獻資料,對第一章環境介質及性質內容進行深入學習、探討和總結,老師給予點評指導。 |
第5周 | (3)揮發與沉降 | 2 | |
第6周 | (4)吸附、分配的作用機理 | 2 | |
第7周 | (5)描述吸附、分配行為的理化參數 | 2 | |
第8周 | 第三章化學污染物的轉化行為 (1)光化學轉化 | 2 | |
第9周 | (1)光化學轉化 | 2 | |
第10周 | (2)典型無機污染物的轉化行為 (3)有機污染物的化學轉化 | 2 | |
第11周 | (4)有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5)簡單計算:多介質環境歸趨 | 2 | |
第12周 | 第四章污染物的生態毒理 (1)毒理學與生態毒理學 (2)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 | 2 | |
第13周 | (3)生物富集、放大與積累 (4)污染物生物轉化 | 2 | |
第14周 | (5)毒性及其機理 (6)化學品污染的生態風險性 | 2 | |
第15周 | 第五章典型化學污染物 (1)重金屬、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2)非金屬化合物 | 2 | |
第16周 | (3)化學污染物的源解析技術 | 2 | 第二次課程報告 學生查閱文獻資料,對五章內容進行深入學習、探討和總結,老師給予點評指導。 |
周次 | 實驗教學 | |
實驗專題內容 | 學時 | |
7 | 糙米中有機農藥的提取與純化 | 3 |
8 | 中藥材中有機農藥的提取與純化 | 3 |
9 | 蘋果中有機農藥的提取與純化 | 3 |
10 | 有機磷農藥土壤沉積物的吸附係數的測定 | 3 |
11 | 有機污染物的揮發速率常數的測定 | 3 |
12 | 有機污染物正辛醇-水分配係數的測定 | 3 |
13 | 植物表面多環芳烴類典型污染物的測定 | 3 |
14 | Fenton體系套用於代表性有毒物質的降解實驗 | 3 |
序號 | 教學內容 | 教學要求 | 學時 | 教學方式 | 對應能力 |
---|---|---|---|---|---|
1 | 第一章環境介質及性質 1.自然環境 2.大氣圈 3.水圈 4.土壤圈 5.生物圈 6.化學物質導致的污染問題 | 1.講授地球環境、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等圈層的性質 2.結合案例,講授環境污染的成因及污染物的分類 | 6 | 課堂講授、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完成作業 | 1 |
2 | 第二章、化學污染物的遷移行為 1.污染物在大氣、水、土壤中的遷移行為 2.揮發與沉降 3.界面吸附與分配 | 1.結合案例,講授化學污染物在大氣、水和土壤中發生的主要遷移方式以及影響這些遷移行為的因素,使學生建立污染物多介質環境遷移行為概念 2.結合案例,講解揮發作用的動力學方程、雙膜理論的基本原理、界面吸附與分配作用的機理 3.使學生掌握亨利定律、乾、濕沉降的基本概念,吸附等溫線的概念以及描述吸附、分配行為的理化參數的基本概念 | 8 | 課堂講授、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完成作業 | 2、3 |
3 | 第三章、化學污染物的轉化行為 1.環境光化學轉化 2.典型無機污染物的轉化行為 3.有機污染物的化學轉化和生物轉化 | 1.結合案例,重點講授環境光化學轉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結合案例,講授典型無機污染物的環境轉化行為 3.結合案例,講授有機污染物的化學轉化和生物轉化行為 4.講解平衡、穩態、環境模型和多介質環境模型的概念,結合例題和案例,講解污染物多介質環境歸趨的計算思路 | 8 | 課堂講授、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完成作業 | 2、3 |
4 | 第四章、污染物的生態毒理 1.毒理學與生態毒理學 2.生物轉運 3.生物富集、放大與積累 4.生物轉化 5.毒性及其機理 6.化學品污染的生態風險性 | 1.介紹毒理學和生態毒理學的基礎知識 2.介紹物質通過生物膜的方式和ADME/T概念,重點講解外源化學物質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積累的概念及動力學表達式 3.介紹生物轉化過程涉及的酶,重點介紹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功能 4.介紹毒性作用及毒性作用機制,劑量-效應/反應關係,簡介毒物的聯合作用類型 5.介紹化學品生態風險評價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 6 | 課堂講授、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完成作業 | 2、3 |
5 | 第五章典型化學污染物及來源 1.重金屬、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2.有機污染物 | 1.結合案例,介紹代表性無機污染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 2.結合案例,介紹代表性持久性有毒物質、代表性有機金屬污染物。 | 4 | 課堂講授、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完成作業 | 3 |
序號 | 教學內容 | 教學要求 | 學時 | 教學方式 | 對應能力 |
---|---|---|---|---|---|
1 | 一、土壤沉積物的有機碳吸附係數的測定 | 1.掌握土壤沉積物的有機碳吸附係數的測定方法 2.通過有機碳吸附係數的測定,了解其在評價有機污染物環境行為方面的套用與意義 | 3 | 講授和演示 | 1、2、3、4 |
2 | 二、揮發速率常數的測定 | 1.掌握揮發速率常數的測定方法 2.了解其在評價有機污染物環境行為方面的套用與意義 | 3 | 講授和演示 | 1、2、3、4 |
3 | 三、正辛醇-水分配係數的測定 | 1.了解和掌握測定有機物辛醇水分配係數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氣相色譜儀的使用原理和操作方法 3.了解其在評價有機污染物環境行為方面的套用與意義 | 3 | 講授和演示 | 1、2、3、4 |
4 | 四、植物表面多環芳烴類典型污染物的測定 | 1.掌握植物表面多環芳烴類污染物的測定方法 2.了解相關儀器的組成、構造和使用方法 3.了解多環芳烴在空氣相/植物相表面的分配、平衡等相關知識 | 3 | 講授和演示 | 1、2、3、4 |
5 | 五、中藥材中有機農藥的提取與純化 | 1.了解農藥殘留分析與評估的現狀 2.了解中藥材中農藥殘留的提取方法 3.掌握色譜測試技術,能定量分析與評估回收率 4.討論不同植物果實中農藥殘留提取技術的差異 | 3 | 講授和演示 | 1、2、3、4 |
6 | 六、蘋果中有機農藥的提取與純化 | 1.了解農藥殘留分析與評估的現狀 2.了解水果中農藥殘留的提取方法 3.掌握色譜測試技術,能定量分析與評估回收率 | 3 | 講授和演示 | 1、2、3、4 |
7 | 七、糙米中有機農藥的提取與純化 | 1.了解農藥殘留分析與評估的現狀 2.了解糙米中農藥殘留的提取方法 3.掌握色譜測試技術,能定量分析與評估回收率 | 3 | 講授和演示 | 1、2、3、4 |
8 | 八、持久性有毒物質Fenton體系的高級氧化實驗 | 1.了解和掌握PTS的概念、種類及危害 2.了解Fenton體系和Co/PMS體系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3.掌握羥基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氧化污染物的實驗方法 | 3 | 講授和演示 | 1、2、3、4 |
教學目標
- 環境化學
- 了解中國國內外環境與發展問題、環境化學的研究對象、環境污染的成因及污染物的分類;掌握地球環境、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等環境介質的性質。
- 了解化學污染物在大氣、水和土壤中發生的主要遷移方式以及影響這些遷移行為的因素;理解遷移過程涉及的動力學方程、基本理論及基本概念;掌握描述吸附、分配行為的理化參數及其環境意義。
- 掌握大氣及水體中重要無機污染物轉化的基本原理;了解某些無機和有機污染物的環境光化學轉化行為,掌握光吸收、光物理與光化學過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有機污染物的酸鹼解離、水解反應、氧化降解、生物降解等轉化行為。
- 掌握外源化學物質在生物體內的轉運、代謝及它們對生物體的毒性作用機制及生態健康效應,了解化學品的生態風險評價。
- 了解典型化學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危害及其來源解析方法。
- 環境化學實驗
- 加深學生對環境污染物存在、分配行為和氧化降解等基本理論和方法的認識;
- 使學生掌握環境樣品分析前處理的方法和操作技能;
- 培養學生使用主要光譜、色譜類儀器分析環境樣品的能力;
- 培養學生實驗設計、實驗準備、結果分析、問題討論等研究的綜合素質。
教學要點
教學方法
- 探究式教學
- 案例教學
- 模擬研討會式教學
- 結合實驗進行教學
教學手段
- 套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重點
章節 | 重點 |
---|---|
第一章 環境介質及性質 | 對地球各圈層及環境介質性質的掌握。 |
第二章 化學污染物的遷移行為 | 對化學污染物多介質遷移行為相關概念的掌握。 |
第三章 化學污染物的轉化行為 | 掌握污染物化學和光化學轉化的基本原理。 |
第四章 污染物的生態毒理 | 對毒理學和生態毒理學相關概念的掌握。 |
第五章 典型化學污染物 | 對典型化學污染物相關概念的掌握。 |
教學難點
章節 | 難點 |
---|---|
第一章 環境介質及性質 | 對土壤、水和大氣環境介質相關性質的深刻認識。 |
第二章 化學污染物的遷移行為 | 對化學污染物多介質遷移行為的了解。 |
第三章 化學污染物的轉化行為 | 污染物化學和光化學轉換的動力學和機理。 |
第四章 污染物的生態毒理 | 污染物在生物體內的轉化過程。 |
第五章 典型化學污染物 | 典型化學污染物的來源、危害及其遷移轉化特徵。 |
課程特色
- 凝練教學內容,逐年完善課程資源,使教學內容體現基礎性、前沿性、目標性和系統性等特點,側重有毒有害化學污染物的行為、毒理和控制。
- 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教材和實驗課程,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和實驗指導教材,多途徑建設課程資源。
- 綜合採用啟發式、研討式和案例式教學,輔以“環境化學課程報告”,引導學習興趣,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既學習到顯性知識,又領悟到隱性知識;達到教為不教、學為會學的目的,實現學習知識和鍛鍊能力耦合和相互促進。
- 理論教學與實踐互動,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同步安排理論和實踐教學,實驗設計體現了目標性、先進性、創新性、綜合性等理念,建設先進的教學實驗平台,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 多種手段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邀請國際教授參與課程建設和專題授課,中國國外專家英文授課和報告的錄像與PPT等資源均網上共享;採用雙語教學,參考國際英文教材和國際高水平期刊的論文成果,形成該課程的教學案例;通過與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學等學校的戰略合作,每年互派10名左右的學生到對方進行課程學習報告和創新訓練研究報告,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和國際交流的能力。
學習預備
預備知識
學習資料
書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ISBN |
---|---|---|---|---|
《環境化學》 | 陳景文、全燮 |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 2009.08 | 978-7-5611-5080-1 |
全燮 |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 2007.03 | 978-7-5611-3533-4 |
書名 | 作者 | 出版單位 | 出版時間 | ISBN |
---|---|---|---|---|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7th edition | Stanley E. Manahan | CRC Press | 20 April 2004 | 1-56670-492-8 |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5th | Colin Baird, Michael Cann | W.H. Freeman and Company | 2012 | 978-1-4292-7704-4 |
《環境化學(第2版)》 | 戴樹桂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8-11-30 | 978-7-04-019956-7 |
《環境化學教程》 | 劉兆英、陳忠明、趙廣英、陳旦華 | 化學工業出版社 | 2009-06-25 | 7-5025-3919-0 |
《環境化學實驗》 | 董德明、花修藝、康春莉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09 | 9787301157381 |
考核標準
章節 | 所占比例 |
---|---|
第一章 | 20% |
第二章 | 30% |
第三章 | 30% |
第四章 | 10% |
第五章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