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總體框架,理論課程,實踐教學,教學條件,教師隊伍,設備資源,教學經費,質量保障,培養模式,發展前景,人才需求,考研方向,就業方向,開設院校,
發展歷程
1989年4月,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及簡介:理工、農林、醫藥》中,設定環境科學專業,專業代碼設為理科另14。
1993年7月,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1993年7月頒布)》中,將原環境化學(理科0304)、生態學與環境生物學(理科0409)、環境生物學(理科另13)、環境地學(理科試10)、環境科學(理科另14)、環境保護(理科另15)合併為環境學專業,專業代碼為071401,屬環境科學類。
1998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1998年頒布)》,將原環境學(專業代碼071401)與環境規劃與管理(部分)(專業代碼081103)合併為環境科學專業,專業代碼使用原環境學專業代碼071401,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屬環境科學類。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將原環境科學(專業代碼071401)與地球環境科學(專業代碼071404S)合併為環境科學專業,為工科門類,專業代碼變更為082503,可授工學或理學學士學位,屬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環境科學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2503,屬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可授工學或理學學士學位,學制為四年或五年。
培養目標
環境科學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具備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相關專業的專門知識,能夠在環境保護及相關領域從事教育、研究與開發、工程設計、諮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培養規格
學制:4年或5年
授予學位:工學或理學學士
參考總學分:140~180學分,包括畢業設計(論文)學分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2、業務方面
掌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科學研究方法,以及相關專業的專門知識。
了解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制度。了解中國國內外環境問題和環保思想的發展歷史,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理論前沿、新技術和產業發展動態。
具有認識主要環境問題、分析實際環境問題和解決複雜環境問題的基本能力。具有較強的總結、提煉、歸納能力,一定的系統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
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書面和口語表達、交流溝通和組織協調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熱愛環保事業,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環境意識和安全意識。具備科研素養、職業倫理、法律觀念、追求卓越的態度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掌握1門外語,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3、體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課程體系
總體框架
課程體系和課程設定應能支持培養目標和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應有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各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將核心知識領域的知識單元組合成核心課程,將這些核心課程根據學科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知識、素質能力形成的規律組織編排,並適當增加自己學校研究或套用特色內容,形成專業核心課程體系。
環境科學專業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15%,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15%,專業類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30%;實踐類課程和教學環節占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20%。
理論課程
涵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外語、人文社會科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等基礎理論和知識,涉及創新創業方面的知識,具體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
環境科學專業的基礎知識應覆蓋數學、物理學、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態學、環境學、地質學、環境化學、環境微生物學(或生物學)等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和方法,具體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
教學內容應涵蓋環境自然科學、環境技術科學和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等知識領域的主要內容。
環境自然科學知識領域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生態過程與效應、環境化學過程與效應、環境生物過程與效應、環境物理過程與效應;其他知識單元包括環境地學過程與效應、環境模擬等。
環境技術科學知識領域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環境監測、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控制和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基本原理以及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其他知識單元包括物理性污染控制、生物污染防治、區域污染調控和生態修復原理等。
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領域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環境管理、環境法律、環境經濟和環境規劃;其他知識單元包括環境倫理和全球環境問題及對策等。
具體教學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但應涵蓋上述核心知識單元的主要內容。
(括弧內數字為學分數)
核心課程示例一
環境問題(3)、環境科學(4)、環境工程學(4)、環境管理學(4)、環境化學(3)、環境監測(3)、環境數據分析方法(2)、環境經濟學(3)、環境法學(2)、環境規劃學(2)、環境與發展(2)。
核心課程示例二
環境化學(2)、環境監測(2.5)、環境生物學(2)、環境工程原理(2.5)、環境規劃與管理(4)、環境影響評價(3)、水污染控制工程(3.5)、環境學(2)。
核心課程示例三
環境學基礎(1.5)、環境地學基礎(3)、環境微生物學(3)、環境分析化學(4)、環境生物學(3)、環境監測(3.5)、環境工程學(4)、環境規劃學(2)、環境管理學(3)、資源與環境經濟學(2)、環境系統分析(3)。
專業實驗示例
環境化學實驗、環境監測實驗、環境生物實驗、環境工程實驗等。
其他實踐類教學環節示例
環境學實習、環境地學實習、環境監測實習、環境污染控制實習、環境管理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實踐教學
應加強實踐類教學環節,通過頂層設計構建實踐課程體系,包括實驗、課程設計、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實驗技能、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等。
實驗:學科基礎和專業課程及計算機信息技術應設定實驗環節。實驗課程應涵蓋觀察性實驗、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各高校可根據辦學特色及實驗/實習教學目的與要求,開展實驗教學,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實驗不得少於5學分或160實驗學時,並應涵蓋專業主幹課程的核心知識單元。
實習:應與企業或行業合作,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開展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
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應結合專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協作精神、分析問題以及綜合套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應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教學條件
教師隊伍
1、師資隊伍的數量與結構
專業的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專業教學需要,生師比不高於20:1。新開設專業專任教師應不少於10名;在校本科生超過120名時,每增加20名學生,至少增加1名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比例不低於90%,40歲以下授課教師應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
專任教師能獨立承擔80%以上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擔任主幹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應具有講師及以上職稱,30%以上主要專業課程由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講授。
2、助理教學崗位設定
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人數,配置適量的助理教學教師,協助主講教師指導作業、討論、實驗、實習和答疑。
1、教師職業素質
教師應遵守《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教師應具有足夠的教學能力,積極從事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學建設;注重教學效果,積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教師的科研能力能滿足專業教學需要,能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實踐,參與學術交流。
2、專業背景和工程背景
從事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的本科和研究生學歷中,至少有一個學歷應為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或相關專業。
從事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本科畢業於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或相關專業的教師比例不低於50%。
擁有良好的學科發展基礎,為教師從事教學、科研提供基本的條件、環境和氛圍,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學生指導、學術交流、社會服務等。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發展的要求。
設備資源
1、實驗室
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實驗室面積及儀器設備要達到教育部相關規定的要求。
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實驗室儀器、設備的覆蓋面要達到一定規模,種類和台套數應滿足開設最低要求實驗課程的需要;實驗室符合國家安全規範,面積滿足實驗課開設要求。
2、實習基地
針對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特點,按照不同實習環節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建立長期穩定的、滿足教學要求的實習基地,鼓勵各高校聯合建立實習基地或實現資源共享。
院系自建圖書資料室或學校圖書館中應有滿足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圖書、期刊、標準、規範及其他資料,並具有數位化資源及信息檢索工具。
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投入能較好地滿足人才培養需要,且穩步增長。
新辦專業應保證充足的專業開辦經費,專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應滿足教學要求。已辦專業除正常教學運行經費外,應有穩定的經費投入,滿足實驗室維護更新、圖書資料購置、實習基地建設等需求。
質量保障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實驗課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應建立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主要教學環節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培養模式
在引進人才的基礎上借鑑研究生導師制的管理方式來指導本科生的人才培養。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相對於普通高校的培養方式而言具有以下優點:可以較好的讓學生適應新的環境;協助本科生完成自己的學業規劃及自己發展規劃;有利於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形成新型的師生關係;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及創新實踐能力等。
研究型教學模式相對於傳統的教學方式而言,其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自己的實際社會生活中總結、提出、解決科學問題。其不僅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適應社會的能力。環境科學是以環境問題為驅導而形成的學科,因此在環境化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授課中應多圍繞環境問題展開教學,使其授課內容、方法等與研究型教學相契合。此外有條件的教師,要將自己的科研項目與學生創新項目和課程相結合,讓學生在自己的創新項目和教師科研項目下積極參與科研和創新。
在大部分學生已有手機、電腦等科技產品的基礎上,進行環境科學教學時使用網路教學平台進行科學性教學,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隨時處於一種互動狀態。互動性的提高可以減小知識死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等能力提高。同時,教師可以隨時根據實際情況,在網路教學平台上增加新異性知識和趣味性知識,以激發學生關注時事的興趣,以時事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終身學習理念的養成。此外利用網路教學平台可以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及學生學習全過程考核,並且給學生自由發問的空間,方便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及疑問的解決,除此之外也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進而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
實驗教學改革是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提高的過程,其主要包括:學生的思考能力、再創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環境科學專業主要以實驗課來培養學生的上述能力,因此在開始實驗課時,對學生進行實驗安全和基本操作的培訓,以導師制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在上實驗課的操作套用方案時,首先讓學生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提出相關的問題,以問題為思想碰撞的火花點,點燃學生的學習、討論的熱情,討論結束要以書面的形式把討論的結果表示出來。教師根據討論的結果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指導學生形成合理的操作套用方案。學生嚴格按照操作套用方案進行實際的操作,操作過程是現實學生操作套用方案的過程,該過程培養學生的嚴謹性和動手能力,也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
環境科學涉及化學、土壤、大氣、水利等多個學科,其綜合性、交叉性較其他專業較高,因此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相對於其他專業而言具有較多的要求。限於學生人數、教學資金等問題,專業實習大多數是走馬觀花形式的,因此需要開展短期生態環境野外見習、短期企業見習和較長期企業跟班運行實習、社團活動等為主的專業實習,從源頭上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導師制改革可以提前使學生進入自己畢業論文的設計,在導師的指導下來提高論文的質量,並有效地促進學生將自己的成果以期刊論文形式、專利形式等呈現。同時由於經費來源多元可以擴大本科畢業生畢業設計經費來源,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如在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規劃學和環境化學內容的基礎上,設定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的實現需設定數據處理軟體實訓課,如Excel 2010、SPSS 17.0、Origin 9.0 等,通過實訓提高學生對數據處理轉化能力,實驗方案設計能力、論文撰寫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發展前景
人才需求
環境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質、系統的環境科學基礎和較全面的環境科學專業知識,獲得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在環境科學和環境保護事業及有關科學領域從事科研、教學和技術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考研方向
生態學、環境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
就業方向
在校生期望從業方向:環境評價工程師、環境監測工程師、環保技術工程師、水處理工程師、生態治理/規劃、公務員 、事業單位人員
已畢業人員從業方向:公務員 、事業單位人員、環境評價工程師、環保技術工程師、水處理工程師、環境監測工程師、助理/秘書/文員
已畢業學生創業方向: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製造業,建築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
開設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