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丰容

環境丰容

環境丰容即環境豐富度(environmental enrichment),是指對圈養動物所處的物理環境進行修飾,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其生物學功能,如生殖成功率和適應性等,從而提高其福利水平。通常,環境丰容被認為是一種動態的工作程式,即通過構建和改變圈養動物的生活環境使其儘量多地表現出正常的行為,為其提供更多的行為發育機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丰容
  • 外文名:(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 別名:環境豐富度
  • 相關領域:生物
  • 相關學科:生物保護學
研究背景,研究義意,工作方法,

研究背景

1925年,Robert Yerkes發現為籠養靈長類動物提供玩耍設施可以改善其飼養狀況,從那時起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環境丰容對圈養動物的重要性。這就是環境丰容這一概念的雛形。1982年,Hal Markowitz在美國波特蘭動物園最早開展環境丰容工作,成為史上開展丰容工作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1993年,美國華盛頓動物園首次舉辦丰容會議並著手丰容工作。中國的北京動物園首次在1995年接觸這一概念並開始嘗試對猩猩館開展環境丰容工作,1996年起臥龍大熊貓研究中心開始這方面的試驗。其後,陸續有動物園相繼開展丰容的相關工作。
環境丰容

研究義意

與自然環境相比較,傳統動物園環境單調貧乏,地面通常由水泥製成;由於受場地和空間的限制,導致很多動物運動量都不足;而且在日常飼養工作中一般都是直接提供給精製的食物,使動物經常性的能量過剩,並且不需要過多的時間來消化,常使動物出現肥胖等健康問題。同時長時間對動物的行為缺乏刺激性,還將可能導致動物因為空閒時間過多形成刻板行為。18世紀以來傳統動物園以動物分類學以及動物食性分類為基礎的籠舍式動物展出方式逐漸被以生態學為基礎的動物展出方式所替代,21世紀前後,明確確立了動物與生態系統相互配合的展出方式。營造和模擬野外原生態系統景觀環境配合動物展出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在動物園中認識和了解到不同生態系統的生物學意義。
從時代發展、保護教育與遊客需要、動物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和動物園自身發展的角度說明了動物園進行環境丰容的必要性。對野外生活環境下與圈養條件下動物生存條件的差異進行了比較,丰容工作應依據野生動物的自然史,充分利用動物學動物生態學動物地理學保護生物學動物行為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及其研究成果,根據動物的生物學特性,增加自然因素,提供更多的刺激,給動物更多的選擇,增強動物的主體能動性,使動物展示出更多的自然行為,減少刻板行為或其他不正常的行為的發生,對許多圈養瀕危物種環境丰容的研究表明,這種方法成功地提高了動物的交配成功率和幼仔成活率,並且也為動物的野化放歸提供了行為學上的保證。此外,動物園環境丰容可以改善動物管理工作、提高動物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水平,增進遊客對動物園動物的了解,改變遊客對動物的印象,從而鼓勵和引導遊客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等。

工作方法

進行環境丰容工作之前,需要研究動物的生物學特性和行為特性,包括對現有飼養環境的判斷和行為進行觀察分析,並結合獸醫的體檢結果進行判斷。環境丰容的過程:設定進行丰容所要達到的目標,根據目標制定丰容計畫並實施,依據評估效果再調整丰容計畫。
動物環境丰容工作主要包括營造棲息地、食物類型及供給方式、刺激物(氣味)、玩具、社會性以及對動物進行日常訓練等。任何動物都應確保每天清掃其籠舍,檢查籠舍的安全狀況,並進行定期的消毒工作再做其他的丰容工作。環境丰容應根據動物的種類、習性、環境因素需求的不同進行合理的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