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婭·特蕾莎(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

瑪麗婭·特蕾莎(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

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瑪麗婭·特蕾莎(德語:Maria Theresia;英文全名:Maria Theres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1717年5月13日-1780年11月29日),又譯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大公(1740年10月20日-1780年11月29日在位),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妻子。

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之後,瑪麗婭·特蕾莎依照《1713年國事詔書》規定即位,成為奧地利首位女大公,但卻遭諸侯反對,為此爆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5年使其夫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48年以割地為代價取得普魯士等國對其王位的承認。統治時期,實行開明專制,並進行各項改革以增強國力。1756年聯合法國、俄國發動七年戰爭,對抗普魯士、英國,最終未能收回西里西亞。1765年弗朗茨一世死後與其子約瑟夫二世同掌朝政。1772年,奧地利參與第一次瓜分波蘭。1780年,瑪麗婭·特蕾莎病逝,享年63歲。

瑪麗婭·特蕾莎使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重現並煥發了活力,奠定了奧地利大公國成為現代國家奧地利帝國的基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

(概述內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少女時代,王位之戰,七年戰爭,開明專制,艱難執政,瓜分波蘭,逝世,為政舉措,政治,軍事,司法,教育,外交,歷史評價,軼事典故,婚姻家庭,頭銜及名字,人際關係,後世紀念,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少女時代

1717年5月13日,瑪麗婭·特蕾莎出生在奧地利大公國首都維也納的霍夫堡皇宮中。是32歲的奧地利大公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與皇后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伊莉莎白·克里斯蒂娜當時在世的唯一子嗣。
瑪麗婭·特蕾莎
幼年時的瑪麗亞·特蕾西婭
查理六世繼承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王位,深知西班牙在王位繼承戰爭之後國力衰竭的情況。為了確保王位世襲權,查理六世在1713年就頒布了《國本詔書》,當時他沒有後代,他的兄長約瑟夫也沒有男性後代,只有兩個女兒。查理六世在這份詔書中特彆強調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不可分割,如果沒有男性繼承人,則應由長女繼承王位。為了得到歐洲列強的保證,查理六世同意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可以按照《金璽詔書》的規定,從七個選帝侯中選舉產生,該詔書在帝國會議上得到通過。但因當時通行《薩利安法典》,禁止女性繼承王位,所以這種王位安排需獲歐洲大國承認。查理六世通過秘密外交和割讓土地,先後使奧地利同俄國、普魯士結成聯盟。1731年,英國、法國也相繼承認《國本詔書》。但這份詔書對諸侯缺乏約束力,奧地利名將歐根親王臨終前也說過:“要富國強兵,不能過份信賴‘國本詔書’。”
查理六世本來滿心想生一個男性繼承人,但等來的卻是個女兒。1718年,另一位公主瑪麗亞·安娜降生了。1724年,他們又有了一個女兒瑪麗亞·阿瑪莉亞(活了6歲)。此時皇帝已經39歲,他再也沒有得到一兒半女。
瑪麗婭·特蕾莎天資聰敏,能歌善舞,擅長騎術,受過系統的宮廷教育,學過宗教史和世界史,能講流利的德、法、意、捷和拉丁語。
瑪麗婭·特蕾莎
年輕時的瑪麗亞·特蕾西婭
瑪麗婭·特蕾莎小的時候,查理六世打算把她許配給俄羅斯皇帝彼得一世唯一的孫子彼得二世,只是當後來當彼得二世於1730年早夭時,瑪麗婭·特蕾莎就擺脫了遠嫁國外的命運,她聲稱她“已經為國家犧牲了一次,現在只是個未亡人,有充分的理由支配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她五歲的時候就喜歡上了她的表哥,洛林公爵弗朗茨·斯特凡。這位英俊矯健的貴族之子,在15歲時來維也納的宮廷里生活。查理六世答應了女兒的要求。
1735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後,為了安置路易十五的岳父、波蘭廢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弗朗茨·斯特凡為了未婚妻,放棄家族領地洛林,而到遙遠的北義大利繼承托斯卡納大公國。他的犧牲,使查理六世和瑪麗婭·特蕾莎備受感動,特許把小公主瑪麗亞·安娜許配給他的弟弟、洛林親王夏爾·亞歷山大(一譯查理·亞歷山大)。1736年2月12日成婚之後,弗朗茨夫婦得到了托斯卡納大公和大公夫人的稱號,並開始在北義大利建立統治。

王位之戰

1740年10月20日,查理六世駕崩,終年55歲。當天,年僅23歲的瑪麗婭·特蕾莎登基,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大公。儘管她生前從沒有用過“女皇”的頭銜,世人還是習慣地稱她為“女皇”。 當時波希米亞匈牙利都在哈布斯堡王朝管轄之下,所以,她於1741年6月25日在布雷斯堡加冕為匈牙利女王,1743年5月12日在布拉格加冕為波希米亞女王。
瑪麗婭·特蕾莎(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
瑪麗亞·特蕾西婭與弗朗茨·斯特凡在婚禮早宴上
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唯一的女統治者,瑪麗婭·特蕾莎清醒地看到自己執政時所面臨的艱難形勢。哈布斯堡家族只有一支不足10萬人的軍隊,而且士氣低落,指揮失靈。國庫空虛,食品匱乏,瘟疫橫行,民眾陷入絕望。而周圍的列強虎視眈眈,隨時準備發動戰爭。因此,她惟有以百倍的勤奮,堅定的信念去迎接挑戰。
登基後的第二天凌晨,瑪麗婭·特蕾莎就召開樞密會議,她堅定地表示,只有自己才有權按照國事詔書繼承父位,並決心捍衛現有的條約和協定。同時,她將全部留用這些重臣,同他們忠誠共事,保住哈布斯堡帝國的地位。女王深信,是歷史賦予她一種使命,所以她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工作。她了解到百姓對帝國的命運深感憂慮,便常到百姓中露面,竭力安撫他們。她敞開宮廷大門,接待最低一級的臣屬,聽取他們的要求和怨言。
瑪麗婭·特蕾莎以一種難以想像的勤奮工作著。對每一個案卷,每一項工作,她都要親自過目,她必須抓緊時間,晚上也要工作。她樂於全國各地巡視,在鄉下一口氣步行幾個小時,途中僅吃一頓便餐。她臨產前還到歌劇院接見演員,分娩後幾乎看不到她休養,沒兩天她就去走街穿巷,或伏案工作了。
主詞條: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1740年是奧地利歷史上岌岌可危的一年。歐洲列強和德意志諸侯視瑪麗婭·特蕾莎軟弱可欺,乘機進行奪取領土的陰謀活動。奧地利本土也因長年對外戰爭而國庫枯竭、士氣低落。維也納宮廷出現了一個企圖叛賣女皇,以便讓巴伐利亞選帝侯統治奧地利的集團。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準備對奧地利發動戰爭。在普魯士策劃下,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等國無視《國本詔書》,拒絕承認瑪麗婭·特蕾莎的王位繼承權,並推舉利奧波德一世的孫子、約瑟夫一世的女婿、巴伐利亞選帝侯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即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七世)為哈布斯堡王朝王位的繼承人。年輕而無經驗的瑪麗婭·特蕾莎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瑪麗婭·特蕾莎(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
簽名
1740年12月,腓特烈二世不宣而戰,派兵侵入奧地利富庶省份西里西亞。法國乘機聯合普魯士以及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撒丁等國結成反奧聯盟,發動了瓜分奧地利戰爭。1741年4月初,奧地利軍與普魯士軍在莫爾維茨會戰,結果普魯士獲勝。7月,法國巴伐利亞軍隊開進波希米亞,卡爾·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波希米亞國王(通常由奧地利大公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任的頭銜)。1742年2月,卡爾·阿爾布雷希特被德意志諸侯選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七世。此時,布拉格也被德意志各邦和法軍占領。
當國家危在旦夕之際,瑪麗婭·特蕾莎開始發揮出她非凡的才幹,逐漸成為一個傑出的統治者。年僅23歲的她莊嚴宣布:“雖然我是一個可憐的女皇,但是有一顆男人的心!”表達了她捍衛王位和帝國統一的決心。瑪麗婭·特蕾莎隨即採取緊急措施,安排丈夫弗朗茨·斯特凡共掌朝政,留用政治家巴爾騰斯泰因和施塔爾海姆伯格為大臣,彌補其臨朝治國經驗之不足。同時,極力緩和內部矛盾。如維也納宮廷的巴伐利亞集團曾利用首都近郊森林中的野獸危害農民莊稼一事,挑起了騷動,提出“讓巴伐利亞統治”的口號。瑪麗婭·特蕾莎沒有對騷動者進行鎮壓,而是派兵消滅了森林中的野獸,使不滿的農民平靜下來,巴伐利亞集團的陰謀宣告破產。在對待帝國境內多民族問題上,她通過談判,使其它民族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決權。例如,在對匈牙利問題上,同意調換總督(匈牙利副王)職位時,應徵得匈牙利方面同意;在商談匈牙利內政、外交事務時,只邀請匈牙利人參加;有關匈牙利境內的職務和稱號僅授予當地居民;對過去擁護巴伐利亞選帝侯的貴族,她也不予追究。
瑪麗婭·特蕾莎(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
特蕾西婭的紋章
通過上述政策,瑪麗婭·特蕾莎從內部得到了支持。在1740年9月11日帝國波雷斯堡會議上,匈牙利貴族宣稱將為瑪麗婭·特蕾莎而戰,並提供一支有5萬人的精銳部隊。1741年被巴伐利亞和法國占領的波希米亞,後來也宣布提供軍事援助。國內對“女皇執政不信任”的氣氛便煙消雲散。瑪麗婭·特蕾莎很快控制了國內局勢。在對外政策方面,奧地利與俄國英國聯盟,並從英國爭取到30萬鎊貸款,在財政極端匱乏情況下,暫時應付了戰爭急需。在1742年6月,她通過簽訂《布雷斯堡和約》,暫時承認普魯士對西里西亞的軍事占領,使普魯士退出反奧地利的聯合陣線,暫時保持。
瑪麗婭·特蕾莎利用匈牙利和世襲領地提供的軍隊,扭轉了戰局。局面終於逐漸扭轉,1742年從匈牙利開來的軍隊開始在西線轉入反攻。法國、巴伐利亞軍隊被趕出奧地利境內。1743年6月9日,克芬許勒元帥指揮的奧軍攻占慕尼黑,巴伐利亞殘部投降。隔斷在波希米亞的法軍倉惶逃離,查理七世成了一名沒有土地、沒有軍隊、也沒有錢的君主。由於形勢逆轉而深感恐懼的腓特烈二世,撕毀了保持中立的條約,於1744年8月率8萬軍隊再次向奧地利撲來。
1745年1月,查理七世去世。這一變故使危機頓時煙消雲散,通向和平的道路打開。瑪麗婭·特蕾莎迫使查理七世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簽定《福欣和約》,放棄對哈布斯堡王朝的王位要求,換回領地巴伐利亞。1745年10月4日,德意志多數選侯承認瑪麗婭·特蕾莎王位繼承權,選舉她的丈夫弗朗茨·斯特凡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弗朗茨一世。12月25日,腓特烈二世也宣布承認弗朗茨·斯特凡的皇位。此後,奧地利相繼與各國議和。
1745年《德勒斯登和約》以及和1748年10月《亞琛和約》的簽訂,標誌著持續8年之久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束。瑪麗婭·特蕾莎雖然失去了西里西亞,但卻成功地維持了查理六世時代的大部分領土,確保了哈布斯堡王室連任神聖羅馬帝國300多年的皇位。

七年戰爭

主詞條:七年戰爭
奧地利雖然度過了困境,但是連續進行的兩次戰爭,暴露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階級內部腐敗無能,財政組織混亂不堪,軍隊機構極不統一的弊端。這些均是戰爭中失利的因素。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君主制統治,瑪麗婭·特蕾莎立即著手進行改革,加強奧地利國力。1753年,瑪麗婭·特蕾莎任命考尼茨-里特貝格伯爵為帝國首相,在外交事務上開始發揮作用。經過幾年耐心、艱巨的努力,終於在1756年促成了法、奧和俄、奧聯盟的建立,完成了對普魯士的包圍。一年之後,他又將法、奧聯盟變成正式軍事同盟,說服法國參加對普魯士戰爭,以阻止普魯士變為第二個德意志強國。與此同時,他利用俄國沙皇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對腓特烈二世擴張領土的厭惡,把俄國拉到奧地利一邊。
瑪麗婭·特蕾莎(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
中年的女王
眼見形勢不妙,腓特烈二世聲稱,為了對付瑪麗婭·特蕾莎、俄國沙皇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法國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這三條裙子的陰謀,他不能坐以待斃。他再次先下手為強,1756年突襲中立的薩克森王國,拉開了七年戰爭的戰幕。整個歐洲都被腓特烈這種不宣而戰的行為激怒。有了兩個陸上大國的幫助,奧地利戰略優勢明顯,儘管腓特烈二世一次次的擊敗奧地利的軍隊,卻永遠也撕不破她編制的戰略羅網;經過前期短暫的失敗後,瑪麗婭·特蕾莎也在戰爭中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撤掉了無能的洛林親王的軍隊總指揮職務,提拔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統軍,最終在科林戰役擊破腓特烈,解了布拉格之圍,普魯士在盟國合圍之前首先擊破奧地利的戰略計畫徹底破產。
1758年霍克齊戰役後,普魯士陷入絕境,眼看奧俄兩軍將直搗柏林,卻因為俄國伊莉莎白女皇突然病逝,繼位的沙皇彼得三世倒向普魯士一邊,使得局勢逆轉。長期的戰爭使國家財政惡化,瑪麗婭·特蕾莎不得不解散部隊來挽救經濟。1763年2月,奧地利、普魯士、薩克森簽訂了《胡貝圖斯堡條約》,保持戰前狀況。
由於沒有能夠收回西里西亞,普魯士終於取代巴伐利亞成為帝國境內能對奧地利造成威脅的第二大國,給奧地利在德意志的地位留下了隱患。

開明專制

在18世紀,“開明專制”成為歐洲流行的政治時尚用語。瑪麗婭·特蕾莎也不甘落伍,以“開明專制”為旗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中央成立了“公共及宮廷事務督導部”以統一管理所有領地的行政和財務,成立“國務會議”作為最高諮詢指導機關,各職能部門都置於其下。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社會經濟方面,取消地主擔任國家收稅人的權利和領主裁判權等特權,同時減少農民的勞役地租和代役租的數量等。這些措施,緩和了地主和農奴的矛盾,也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瑪麗婭·特蕾莎(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
晚年的瑪麗婭·特蕾莎
在此期間,奧地利的政府收入20年間增加了近3倍。農奴制一直是束縛中東歐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痼疾,女皇雖然沒有宣布廢除,但已經為此作好了鋪墊。瑪麗婭·特蕾莎還開始了教會改革,主要是迫使主教們向皇帝效忠,而不是向羅馬教皇效忠。
瑪麗婭·特蕾莎進行的改革,鞏固了王朝統治,促進了工商業和科學文化的發展。改革之後,全國許多地區建立了呢絨廠、毛織廠、麻織廠等輕工業企業。政府收入增加,由3600萬盾增到5600萬盾,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科學文化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湧現了一些世界著名的藝術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奧地利成為一個較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制國家。
當然,瑪麗婭·特蕾莎的改革也具有歷史局限性。貴族、地主權力雖然在改革之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由於貴族的強烈反對,土地問題並未解決。除奧地利之外,在大部分哈布斯堡領地上還保存著農奴制。這次改革儘管對新興資產階級做了一定程度的讓步,但是仍然旨在維護貴族統治階級的利益。瑪麗婭·特蕾莎在捷克、匈牙利強力推行德意志化,硬把德語作為統一國語在各地推行,優先錄用德意志人為文武官員,獎勵德意志貴族地產和德意志資本在依附地區的發展,有意識地把匈牙利變成帝國農業附屬國,因而阻礙了這些地區資本主義的發展。改革不僅沒有削弱哈布斯堡王朝內部的民族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尖銳,非德意志民族的法律地位惡化了。

艱難執政

瑪麗婭·特蕾莎的晚年生活鬱鬱寡歡。1765年8月在因斯布魯克城參加兒子利奧波德婚禮時,弗朗茨一世因心臟病發作病逝。瑪麗亞·特蕾西婭深為悲痛,在弗朗茨死後一直身穿黑色的喪服。
瑪麗婭·特蕾莎(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
兒子卡爾·約瑟夫
弗朗茨一世死後,他的長子約瑟夫皇儲就成了新皇帝,稱約瑟夫二世,與瑪麗婭·特蕾莎共掌朝政。約瑟夫從小他就被按照皇位繼承人的標準培養,但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沒有看到奧地利的矛盾,希望在這個古老的國家內部完全廢除農奴制,崇尚法國式的理性主義,銳意改革,樹立了自己開明君主的形象。
年輕的約瑟夫還積極參與巴伐伊亞王位繼承戰爭,提出以奧地利管轄的奧屬尼德蘭(今比利時)和巴伐利亞交換。腓特烈二世不希望看到奧地利的勢力在德國擴大,組織公益同盟相對抗。對於這場無益的“土豆戰爭”,瑪麗亞·特蕾西婭曾明確表示反對,她說:“最輝煌的勝利也比不上平庸的和平。”
總的來說,瑪麗亞·特蕾西婭進入了人生最為艱苦的時期。約瑟夫想要權力,一便推行他的改革,然而瑪麗亞·特蕾西婭卻不願交出權力。她並不珍愛這份權力,但約瑟夫過於理想化,過於衝動。因此瑪麗亞·特蕾西婭絕不讓兒子單獨執政。
在執政的前25年,瑪麗婭·特蕾莎已經在和大半個歐洲作戰,她對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很不信任,也不寄望法國會為了奧地利大動干戈。在她執政的後15年,卻開始和兒子互相制衡,二人也經常對一些內政外交改革程度問題發生爭執。約瑟夫要瓜分波蘭時,她曾竭力阻止;瑪麗亞·安托瓦內特來到法國時,她不厭其煩地教導,勸說自己的女兒和杜巴麗夫人說上一句話,儘管她自己對杜巴麗深惡痛絕。路易十六和瑪麗亞·安托瓦內特結婚7年沒有子女,她敦促約瑟夫前往凡爾賽一看究竟。在她生命的最後十五年,正竭力保持奧地利的穩定。

瓜分波蘭

自從七年戰爭以來,瑪麗婭·特蕾莎一直力圖維持奧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三國的和平,因為她知道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上生活的民族間沒有共同的文化,奧地利人占有絕對至尊的地位,卻沒有絕對的優勢,換言之,國家很不穩定,任何動亂都可能使國家瓦解。因此瑪麗婭·特蕾莎竭力避免戰亂,而且還要避免和她的死敵腓特烈二世合作。
瑪麗婭·特蕾莎(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
下方橙色部分為第一次瓜分波蘭時奧地利取得的領土
但在1772年的瓜分波蘭事件中,約瑟夫二世迫切要求和普、俄一同瓜分波蘭,這樣做不僅會使奧地利得到大片領土,還會樹立他的個人威信。從國家和個人的角度來說,瑪麗婭·特蕾莎都不願看到奧地利參與瓜分波蘭,但約瑟夫二世堅持這樣做,再者女大公本人也不願看到普魯士從中獲得利益。她非常違心,深怕瓜分波蘭在道德上說不過去,並且得罪波蘭的盟國法國,使剛剛依靠聯姻緩和起來的法奧關係重新緊張,也讓在法國做太子妃的小女兒瑪麗亞·安托瓦內特為難。而且,她不相信腓特烈二世,擔憂此舉會在不穩定的奧地利內部煽動民族浪潮。但整個議會都接受了約瑟夫和考尼茨的想法,瑪麗婭·特蕾莎也無可奈何。
史蒂芬·茨威格曾這樣形容她:“她的那頂王冠,對她來講,早就是一種負擔了。”但為了守住哈布斯堡家族的產業,她還得繼續緊握權杖,與兒子共同執政長達15年。

逝世

1780年11月29日,瑪麗婭·特蕾莎因3年前染上天花,健康狀況急驟惡化,最終因心臟病而逝世,享年63歲。臨終前,瑪麗婭·特蕾莎把子女都叫到身邊,對每個人都講了一些感人肺腑的話,她微笑著懇請約瑟夫要照顧好自己的兄弟姐妹。她不願入睡,她要親眼看著死神的到來。晚上9點鐘,瑪麗婭·特蕾莎掙扎著站起身,似乎要向前走。約瑟夫快步向前並問:“陛下想到哪裡去?”她沒有回答就倒下了,一陣痙攣後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瑪麗婭·特蕾莎(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
瑪麗亞·特蕾西婭之墓
瑪麗婭·特蕾莎死後,與弗朗茨一世合葬於維也納宮堡公園的卡普齊納爾陵寢。

為政舉措

政治

在國家管理體制方面,瑪麗婭·特蕾莎任用內政大臣豪克維茨為顧問,廢除中世紀遺留下來的社會機構,建立中央樞密院、法務部、行政部、財貿部,加強了中央集權。為了緩和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取消了農民對地主依附關係的一些規定,確定農民的勞役和代役租額,限制貴族對農民的剝削,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1754年在奧地利、1771至1772年在捷克和匈牙利,進行了第一次人口調查和土地登記。
在1749年開始的財政金融改革中,瑪麗婭·特蕾莎頒布了徵收所得稅法令,取消從前貴族、僧侶不納稅的特權,規定不分貴賤,按財產多寡和等級普遍徵收所得稅,並且徵收遺產稅。為了促進工商業發展,規定新工廠主一般免稅10年,鼓勵紡織業自由發展,招收外國技術工人,建立新工業部門。在國內貿易中,廢除國內關卡,實行統一關稅制,並於1769年建立維也納交易所,發行統一貨幣。這些改革措施,有利於全國形成一個統一的經濟體系,使國庫出現盈餘。

軍事

瑪麗婭·特蕾莎重用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弗朗茨·莫里茨·馮·拉西等將領,1748年頒布軍隊新章程,實行軍事改革。原來軍隊靠大、小領主提供,每次徵兵要與領主們磋商,因而軍隊很不穩定,軍訓無法開展。經改革之後,國家向各領主分攤“軍稅”,統一抽兵。軍官職業化,必須經過正規訓練,並根據戰績起用和提升。為了培養軍事人材,1752年在新維也納城建立了瑪麗婭·特蕾莎軍事學院。1757至1758年建立了軍事總參謀部。

司法

在司法改革中,瑪麗婭·特蕾莎最重要的措施,是1749年建立帝國最高法務部,與行政管理分而治之,並在1766年制定新的民法和刑法。新法典規定,凡違法者,不論貴族、平民,一律懲辦。1776年廢除刑訊。懲罰只有以下兩類:一類套用於“報復和威嚇”,另一類為了“糾正和教育”罪犯。強制勞動成為一種主要教育手段。

教育

瑪麗婭·特蕾莎任命萬·司維丁為顧問,將學校從教會控制下擺脫出來,由國家統一管理。1773年維也納大學由國家管理便是一例。同時,建立培養教師制度,制定教育大綱,革新大學課程。1750至1770年建立許多專科學校。此外,在瑪麗婭·特蕾莎統治期間,首次由國家撥給學校巨額補助金,建立一批國民免費學校,為世俗初等、中等普通教育奠定了基礎。

外交

在外交方面,1753年,瑪麗婭·特蕾莎任命考尼茨為首相,促成了法、奧和俄、奧聯盟的建立,完成了對普魯士的包圍,並說服俄、法參加對普魯士的作戰。1756年,奧地利聯合法、俄和薩克森對抗由英國支持的普魯士,爆發了“七年戰爭”。奧地利因未利用有利戰機而失敗。1763年簽定《胡貝圖斯堡條約》,徹底放棄了收復西里西亞的要求。此後,便開始了普、奧兩雄爭奪德意志霸權的長期鬥爭。
瑪麗婭·特蕾莎無疑是成功的統治者和政治家,她在很長時間內保持著對全歐洲的影響力。在晚年,她致力於反對瓜分波蘭的戰爭和維護國際和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對俄羅斯帝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敵對情緒,列強對波蘭的瓜分直到她生命的最後幾年才得以進行。
在瑪麗婭·特蕾莎統治後期,奧地利的外交政策表現出某些擴張性(這與約瑟夫二世有關)。1775年奧地利迫使奧斯曼帝國割讓布柯維納,1779年又從巴伐利亞得到因菲爾切爾城。

歷史評價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the Great):我尊重她的王位和性別,儘管我在三場戰爭中同她作戰,但我從未將她視為自己的敵人。
奧地利歷史學家羅伯特·康恩(Robert Kann):她擁有君主所欣賞的品質,熱情的心、務實的頭腦、堅定的決心和健全的洞察力。 最重要的是,她準備承認她的一些顧問的精神優越性,並在享受部長們的支持的同時,即使他們的想法與她自己的不同,也願意讓位於優越的頭腦。
維也納大學教授卡爾·沃塞爾卡(Karl Vocelka):從整體上看,瑪麗婭·特蕾莎的改革似乎比開明更專制和集中,即使必須承認開明思想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見的。

軼事典故

婚姻家庭

皇帝和女王
瑪麗婭·特蕾莎本人的婚姻是以愛情而不單是政治利益做基礎的。在對待婚姻大事上,她既不贊成父親希望她與西班牙王位繼承人成婚,實現奧地利與西班牙重新聯合的主張;又不同意歐根親王要她與巴伐利亞太子聯姻,鞏固哈布斯堡王朝在南德意志統治的建議;卻與從小在維也納宮廷受過教育的洛林大公爵弗朗茨·斯特凡相愛,並於1736年2月12日結婚。1743年,她幫助丈夫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為了延續哈布斯堡家族的王統,她和丈夫協定他們的後代姓“哈布斯堡—洛林”,瑪麗婭·特蕾莎是哈布斯堡最後的嫡系統治者,從約瑟夫二世開始統治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領地的其實是洛林家族的後代。
瑪麗婭·特蕾莎(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
1776寡居的女王
弗朗茨夫婦婚後30年共生育了6男10女,他們的11個女兒都以“瑪麗亞”為名,以此紀念聖母瑪麗亞。這對夫妻開始時生活幸福,閒暇時光,他們也一起出去旅行。一次皇帝和女王微服出行,女王口渴了,皇帝非常騎士的自告奮勇翻越籬笆牆去為女王摘了幾串葡萄,但他們被園丁發現了,身上又沒帶現金,就告知真實的身份,憤怒的園丁根本不信,大嚷:你是羅馬皇帝,我還是中國的國王呢。把他們夫婦關進了地窖。晚上才被衛兵解救出來。樂不可支的女王后來在這裡立了一塊牌子以紀念這次冒險。上面寫著,羅馬皇帝犯了侵犯私人財產罪,匈牙利女王是他的同謀,甚至可以說是指使和教唆犯。
但瑪麗婭·特蕾莎專注於帝國政務,她的時間全都用在恢復哈布斯堡帝國的地位上,皇帝本人在帝國的影響力則要小得多,幾乎不怎么插手政事,因此這對夫妻並沒有多少共渡的時光。弗朗茨皇帝為人寬厚浪漫,經常捲入緋聞事件,對此瑪麗婭·特蕾莎非常嫉妒和不滿。皇帝的女兒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女大公曾說:“皇帝是個好人,誰都能把他當做朋友來依靠,我們必須保護他,不讓他受到自己多情的困擾。母親對他的戀情非常妒忌”。
婚姻狀況
瑪麗婭·特蕾莎和她丈夫弗朗茨·約瑟夫的關係是十分有意思的。瑪麗婭將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三頂王冠戴在自己頭上,而僅僅給丈夫留下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名號。歐洲歷史上的女王,有不少在婚後自願將大權讓與丈夫,但瑪麗婭·特蕾莎則一直牢牢將丈夫和朝政大權都掌控在自己手裡,弗朗茨皇帝除了尋花問柳表示對妻子的不滿,滿腔才智只能用於治理自己小小的托斯卡納公國,為家族,為自己積攢了一筆龐大的財產,大到足以可以付清全部國債而有餘。瑪麗婭還建立“貞潔委員會”,打擊偷情的大臣和平民百姓。這個以維護道德風紀為目的的風紀警察組織深入全國各地,很不得人心,以致維也納咖啡館傳出最有名的笑話就是“弗朗茨太太,請你管好自己的丈夫。”
他們的婚姻也許對瑪麗婭·特蕾莎本人的婚姻觀產生了影響。當她的子女成年時,她開始著手安排他們的婚姻。她的女兒們在歐洲各國保持著王后的地位。其中最有名的是她的小女兒、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她的另一女兒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在她的準許下破例嫁給了薩克森選帝侯的幼子、英俊年輕的阿爾貝特·卡西米爾,並以泰申公國為嫁妝;在岳母的刻意提拔下,兩夫婦後來一起擔任過荷蘭和匈牙利總督。瑪麗婭·特蕾莎的另外兩個女兒瑪麗亞·阿瑪莉亞許配給了帕爾馬公爵,瑪麗亞·卡羅萊納則嫁給了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多一世。這些婚姻後來被當成失敗婚姻的典範加以傳播,成了瑪麗婭·特蕾莎最常為人詬病的失敗。不過瑪麗亞·克里斯蒂娜的婚姻,造成了她和其他兄弟姐妹永久的裂痕,瑪麗·安托瓦內特甚至從不主動和她說話,當她造訪法國時,法國王后壓根當她不存在。
弗朗茨在1765年逝世後,瑪麗婭·特蕾莎悲痛萬分,失去了對生活和工作的興趣,她甚至計畫將政權交給長子約瑟夫,自己到修道院裡去。在大臣們的苦心勸諫下,她才回到政務工作中。但她長年穿起了喪服,搬到四壁都用黑色天鵝絨蒙上的房間居住,以哀悼亡夫。她規定宮廷女眷此後在宮內一律穿黑色服裝,並禁止使用脂粉。她自己的表於 1765年8月18日停止走動。她在祈禱簿上寫道:“皇帝活了680個月,2958個星期,20778天,496992小時”。她同弗朗茨的幸福結合共經歷了29年6個月6天,或者說經歷了“352個月,1540個星期,10781天,158744小時”。1766年2月12日,即她的結婚30周年紀念日,瑪麗婭·特蕾莎是在掛滿了她“親愛的和偉大的丈夫”的照片的辦公室里度過的。她祈禱了很久,然後給她的女友恩岑貝格伯爵夫人寫信說:“……我無時無刻都在回顧和思考我昔日的幸福。當我還擁有幸福時,我利用的太少了。迄今為止,已經消逝的30年好像覺得只有10年。在厄運降臨以後的這5個月裡卻好像已有20年。”對亡夫的思念之情躍然紙上。儘管如此,女王沒過多久就再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家的政務之中,按她自己的話說,是“為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為了不浪費時間,為了不致於忘卻自己的處境和責任”。此後,瑪麗婭·特蕾莎在對丈夫的思念中度過了最後的15年,她一直身穿黑色喪服,以痛苦疲憊,但莊嚴猶存的寡婦形象示人。

頭銜及名字

奧地利女大公(Erzherzogin von Österreich);
神聖羅馬帝國皇后(Kaiserin des Heiligen Römischen Reiches Deutscher Nation);
波希米亞女王(Königin von Böhmen);
匈牙利女王(Königin von Ungarn);
克羅地亞及斯洛維尼亞女王(Königin von Kroatien und Slawonien);
帕爾瑪女公爵(Herzogin von Parma);
米蘭女公爵(Herzogin von Mailand);
皮亞琴查女公爵(Herzogin von Piacenza);
瓜斯塔拉女公爵(Herzogin von Guastalla);
盧森堡女公爵(Herzogin von Luxemburg);
托斯卡納大公妃(Erzherzogin des Toskana);
洛林公爵夫人(Herzogin des Lothringen)。

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父親
查理六世(1685-1740)
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及奧地利大公(1711—1740)。
母親
來自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公國,其妹夏洛特是俄國沙皇彼得二世的生母。
丈夫
弗朗茨·斯特凡(1708-1765)
洛林公爵(1728—1737),1736年與瑪麗婭·特蕾莎結婚。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托斯卡納大公弗朗切斯科一世(1745-1765)。
子女
童年時去世。
瑪麗亞·安娜(1738-1789)
布拉格修道院院長,未婚。
童年時去世。
約瑟夫二世(1741-1790)
奧地利大公,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65—1790),兼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
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咪咪,1742-1798)
嫁給阿爾貝特·卡西米爾,獲得泰申公國為嫁妝。其夫曾任尼德蘭和匈牙利總督。
因斯布魯克修道院院長,未婚。
卡爾·約瑟夫(1745-1761)
死於天花,無子女。
1769年與帕爾馬公爵費迪南多一世結婚。
利奧波德二世(1747-1792)
托斯卡納大公(1765-1790),後成為奧地利大公,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90-1792),兼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
瑪麗亞·卡羅利娜(1748.9.17)
在出生當日夭折。
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多一世的未婚妻。12歲時患天花去世。
瑪麗亞·約瑟法(1751-1767)
曾是費迪南多的未婚妻。16歲時患天花去世。
1768年與費迪南多一世結婚。
費迪南德·卡爾(1754-1806)
1771年與摩德納公國繼承人瑪麗亞·貝亞特麗切·德斯特結婚,使摩德納公國被奧地利接管。
與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結婚(1770),1793年於大革命中被判處死刑。
馬克西米利安·弗朗茨(1756-1801)
科隆選帝侯兼明斯特大主教。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後世紀念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老城有一個瑪麗婭·特蕾莎廣場,廣場上樹有一個瑪麗婭·特蕾莎的紀念碑,是維也納最重要也是最受歡迎的紀念碑之一。紀念碑耗時13年才製成,於1887年落成。現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瑪麗婭·特蕾莎(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
瑪麗婭·特蕾莎紀念碑
瑪麗婭·特蕾莎廣場是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大型公共廣場,連線環形大街和博物館區,這是一個位於前帝國馬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該廣場為了紀念奧地利女大公瑪麗婭·特蕾莎而命名。
瑪麗婭·特蕾莎(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
瑪麗婭·特蕾莎廣場

藝術形象

1980年奧地利電影《瑪麗亞·特蕾莎》:瑪麗安娜·朔瑙爾飾演瑪麗婭·特蕾莎。
2017年匈牙利紀錄片《瑪麗婭·特蕾莎》:塔蒂阿娜·保霍福娃飾演瑪麗婭·特蕾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