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瑪牧特依
- 又名:教育經典
- 作者:阿卡拉子(待考)
- ISBN:7540921854
- 頁數:388頁
- 定價:原書售價16.50元
- 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9年5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歷史源流,產生年代,分布區域,主要內容,基本特徵,基本價值,表演特點,
歷史源流
在彝族社會中,對《瑪木特依》的著者民間還有兩種傳說:一是說《瑪木特依》是由古代一名叫阿卡拉子(又名巴卡拉子)的人所著,並說阿卡拉子與石爾俄特是同一時代的人,連有關石爾俄特的傳說也是他寫進去的;另一種傳說《瑪木特依》是由名叫阿都爾普的人所著。呷阿牛子仆,阿卡拉子,阿都爾普三人中,阿卡拉子更久遠一些,其次是呷阿牛子仆,再次才是阿都爾普,可阿都爾普距今已有三十至四十代了,如果按每代30年推算,也有千餘年時間了。因此《瑪木特依》是經歷了一個長期逐步形成的過程,但是千餘年的形成還值得我們進一步考察。
從《瑪木特依》所包羅的彝族社會歷史、等級關係、思想發展、辯證法、文明進步、風俗習慣、倫理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等內容來看,它不可能是出自一時一地一人之手,而是無數代彝族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在長期口頭流傳的基礎上逐漸定型的。
產生年代
瑪牧特依是流傳於大小涼山彝族地區的重要彝語教育經典,是彝族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代表。千百年來,瑪牧從全方位教育和規範著彝族人民,在涼山彝族教育乃至社會生活中有著不輕的分量。關於瑪牧的歷史淵源無法準確考證,結合其內容可以推測瑪牧是階級社會形成時的產物,它的流傳歷史已經很悠久。雖然,彝族民間有瑪牧的阿卡拉惹著作說、阿都爾普著作說和阿牛子普著作說,但根據它的內容、形式、社會功能、流傳情況等各方面分析,可以看出瑪牧不可能是一人在一時一地的個體創作,而是千百年來彝族人民的經驗總匯,是彝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分布區域
瑪牧特依主要流傳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涼山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處在東經100°03′—103°52′和北緯26°03′—29°18′之間,轄西昌、喜德、鹽源、德昌、會理、會東、寧南、普格、布拖、金陽、美姑、昭覺、冕寧、越西、甘洛、美姑、雷波和木里共17個縣市,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這片土地孕育了燦爛悠久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異彩紛呈的民族風情。瑪牧特依在彝族民間世代流傳,其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影響深遠。
除了涼山州以外,在樂山、攀枝花、雅安、甘孜和雲南省寧蒗縣等彝族地區也有流傳。
主要內容
基本內容
瑪牧特依又叫瑪牧,“瑪”意為教育、訓導、勸說之意;“牧”意為智慧、明智、優良、賢德之意,瑪牧特依就是教育人們做事做人的經典語言,也譯為教育經典、教育經、訓世經、訓世詩等,是涼山彝族歷史文化的產物。其主要內容有:
一、瑪牧以經典史詩的章節形式,按照彝族男人從小到大、從大到老的年齡線索,分年齡段深刻闡述了現實之中富有哲理性的人生規律,如“一輪十三歲,長肉未結實,椎骨未定型,人小心幼稚,馬駒踩不穩,人小思玩樂,一日跑九處……二十五六歲,生龍活虎樣,隨人能跟上,自逃能脫身,我飽以為別人飽,我餓以為別人餓,若智又若愚……”。
二、揭示了世界上矛盾無所不在,世間萬物皆可對立轉化的道理。如“天地之二者,日月相對立,星月來聯通,天地便相守;君與民之爭,糧谷起紛爭,用馬來沖解,君民則相和;親與戚兩家,聘禮傷和氣,牛羊來調和,親戚則相悅……”。
三、闡述了世間萬物皆有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規律的道理。
四、闡述了彝族奴隸社會裡孜、摩、畢、呷、卓五種人的基本情況和相應職責。
五、瑪牧提倡人人平等,如“主子靠奴僕,莫要欺奴僕,也莫重主子,主子是個人,奴僕也是人……”。
六、說明不義之財不要貪的道理。
七、人需要學習和終生學習的道理。
八、向世人提出不要驕傲自大、不要盛氣凌人的道理。
九、向人間提倡文明禮貌,如“世間的人們,禮待朋友者,所往朋友多,禮待茲摩者,茲摩器重你,禮待家族者,家族敬重你,禮待親家者,親家樂聯姻……”。
十、講述尊老愛幼、勤勞為本、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的道理。
十一、反對偷盜和淫賤的行為。如“貪財莫行偷,偷者割肉罰,偷者無尊嚴;貪吃莫撬屋,撬屋顯窮酸;貪色莫幼奸,奸幼無人格;饞肉莫偷雞,偷雞最低劣;偷錢換褲穿,穿著不光彩。子孫後代們,兒子莫起偷盜念,女子莫懷私奔心……”
十二、瑪牧有少樹敵、多交友之道。如“朋友多為好,敵人少為益,百友不為多,敵一莫謂少……”。
基本特徵
一、教育性特徵。
瑪牧特依的教育對象包括了兒童、少年、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男人、女人、統治階級、平民百姓和社會生活等,在教育普通民眾的同時,還要同等教育統治階級。因此,瑪牧特依始終以教育為核心內容,始終站在超階級的立場上訓世教人,具有立場高度超俗,教育全面實用的特徵。
二、哲理性特徵。
瑪牧涵蓋了社會歷史、等級關係、思想發展、文明進步、風俗習慣、倫理道德、辯證法、習慣法、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豐富的內容,具有極強的哲理性。
三、分年齡段規範人的行為習慣的特徵。
瑪牧特依的結構以年齡為經線、道德情操為緯線交叉而成。以每13個虛歲為一個年齡段,把1至99歲的人生歷程分為多個年齡段,準確論述人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徵,隨之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要求,這就是瑪牧特依與其它民族的教育經的區別所在。
四、流傳廣泛,影響深遠。
瑪牧特依在四川彝區和雲南部分彝區世代相傳,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廣泛的民眾性,是彝族社會內部人與自然、人際關係行為準則、倫理道德思想的規範,具有深遠的影響。
基本價值
一、教育研究價值
瑪牧特依是在彝族人民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的過程中自發產生的一種教育經,其教育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沒有固定的教育場所,沒有固定的教育時間,教育形式完全生活化、自由化,其目的就是糾正人們的道德行為,培養人們掌握各種知識,教會人們如何做人。教育內容極其獨特豐富,思想內容貼近彝族人民,更貼近彝族人民的生活。瑪牧特依作為一種獨特的教育資源,最關鍵的是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融於生活,因此,這種教育資源易於傳誦,並且能夠及時地得到強化,使人們在自然生活中便可以接受到各種教育。瑪牧特依匯集彝族先民的思想、經驗之大成,隱含著終身教育的制度、範圍和含義,歷來都受到了彝族人民的尊從、學習、運用、傳承和保護,具有很強的思想啟迪和教育研究價值。
二、傳統道德規範和彝族習慣法研究價值。
瑪牧是一部影響涼山彝人世界觀、價值觀取向的世俗教育經典,是涼山彝族社會內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係之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是彝族人思想道德的普遍尺度,對過去彝族社會各階層家支秩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研究彝族傳統道德規範和彝族習慣法具有重要的價值。
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哲學研究價值。
瑪牧作為一部長期流傳在彝族民間的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經典,其思想深邃,內容豐富,並且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淵源,在歷史上曾經對維繫彝族社會發揮過積極的不可替代的“德治”作用,瑪牧特依的思想維繫了彝族社會幾千年,對豐富中國古代倫理道德文獻,對彝族社會倫理道德及人生觀、價值觀等起著重要作用,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研究價值。
四、傳承發展的價值。
瑪牧特依中的很多內容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可以古今通用,這些較好的民族傳統文化應逐步加以研究,可以正確套用到現代學校教育、親職教育、交際公關教育等方方面面,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因此,瑪牧還有傳承發展的價值。
表演特點
彝族的創世詩、歌謠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世俗書和畢摩書籍兩大類,《瑪木特依》是屬第一類里關於哲學、倫理學方面的,它是一本各階層人士都要了解和學習,並影響到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取向、倫理道德觀的形成和發展的書。同時,在表達特徵上運用詩歌語言,體現了彝族的“詩性精神”。《瑪木特依》在四川、雲南部分地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廣泛的民眾性,是彝族社會內部人與自然、人際關係行為準則、倫理道德思想的規範。
《瑪牧特依》是彝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方式和傳承載體。總結了彝族先民創建文化的創造經驗,反映了彝族先民山居牧耕的生活方式,適應了彝族傳統家庭的社會結構,其中蘊涵著彝族先哲的生命體驗,躍動著民族的生命活力。在彝族社會,以祖靈信仰為核心的畢摩文化已成為具有社會規範性質的一種“勢”。
《瑪牧特依》作為附著於這種“勢”的倫理教化經典,宣揚祖靈信仰、傳授祖制孝義、規範倫理道德是它的終極主題。 彝族文化經典的書面文學形式以詩歌為主要形式,它所折射的是畢摩群體的是文化特徵、感覺方式、體驗方式和思維方式,所反映出來的是集體性質較強的彝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精神和審美趣尚,而不是某個作家、詩人獨特的個性特徵。
《瑪牧特依》以美好的詩句宣揚崇高的道德情操,它的傳統原則是以道德指導情感。書中在歌頌公正、誠實、謙遜、博愛等優良傳統的同時,把美與醜,誠實與虛偽,公正與偏私等相互對比,達到了鮮明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