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欣德尊者(Ven.Mahinda),1971年生於中國廣東省,俗姓林。中學時代皈依佛教,通曉北傳佛教的義理,大學時代開始研究《阿含經》及原始佛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欣德尊者
- 外文名:Ven.Mahinda
- 出生日期:1971年
- 出生地:中國廣東省
- 職業:僧人
- 作品:《大護衛經》
瑪欣德尊者(Ven.Mahinda),1971年生於中國廣東省,俗姓林。中學時代皈依佛教,通曉北傳佛教的義理,大學時代開始研究《阿含經》及原始佛教。
因世尊出生於果德瑪種姓故,是果德瑪牟尼的後裔,為果德瑪。”(Adhp.ò.4)☞漢傳佛教依梵語Gautama音譯為喬答摩、瞿曇等。也常依佛陀的族姓稱為釋迦牟尼(Sakyamuni)。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 著 ...
《止觀法要》是2010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瑪欣德尊者。中文名 止觀法要 作者 瑪欣德尊者 出版時間 2010年 ISBN 9787101076417 裝幀 平裝 副標題 《中部·八城經》講義 內容介紹 如果禪修者想斷除煩惱,必須修習戒定慧、修習止觀...
瑪欣德尊者 (Bhikkhu Mahinda)新譯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古盧國名為甘馬薩曇馬的古盧市鎮。於其處,世尊對比庫們說:“諸比庫。”那些比庫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說:總說 “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淨有情,超越愁、...
《增支部一集巴利》是瑪欣德尊者著作的圖書。內容簡介 《增支部》是將《巴利經藏》大分為五部其中的第四部。“增支”即相當於漢譯的“增一”,又稱為增支阿含。這是因為所說之法的主題,名目的數目有一法,二法,三法等種...
注釋與引用 清淨道論.說取業處品 阿毗達摩講要第三十二講.瑪欣德尊者 清淨道論導讀.護法法師口述 陳水淵整理 阿毗達摩講要第三十六講.瑪欣德尊者 佛法大將.沙利子 清淨道論.說取業處品 阿毗達摩講要第三十七講.瑪欣德尊者 ...
沒有超過此者,為無上者。”(Attanà pana guõehi visiññhatarassa kassaci abhàvato natthi etassa uttaro'ti anuttaro.) (Vm.138 / Pr.A.1)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修習慈心能證得色界第三禪。☞北傳佛教依“五停心觀”將慈心修法稱為“慈心觀”。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修習慈心屬於修止而非修觀。因此不能把巴利語mettà-bhàvanà訛作“慈心觀”。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意謂五種停止心之惑障的觀法,即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分別觀、數息觀。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修習不淨業處屬於修止而非修觀。因此不能把巴利語asubha-bhàvanà訛作“不淨觀”。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kammena samàpannattà `upasampanno'ti vuccati.û“達上者,名為已達到、得達上位的意思。比庫的身份即是上位,即他已通過如說的甘馬達到故,稱為‘達上者’。”(Pr.A.1.45)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在《附隨》中說:“所謂‘巴拉基咖’者,請聽如實說:從正法中死去、失敗、墮落和棄絕,不與他共住,因此如是說。”(Pv.339)☞漢傳佛教音譯為波羅夷、波羅市迦,也意譯為斷頭、退沒等。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使比庫們對他感到滿意。乃是僧團對違犯了“僧始終學處”而想要恢復清淨的比庫所作出的處理方式。履行馬那答的時間通常為六夜。☞漢傳佛教依梵語mànatva音譯為摩那埵。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未達上者”。【8】註:【8 】由於現在已經沒有上座部比庫尼了,自然也就不會有在學尼與沙馬內莉。因此,在上座部佛教地區所說的“未達上者”是指除了比庫之外的所有人。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又作過人法。即超越常人的能力與證量,包括禪那、解脫、神通、證果等。如《律藏》中解釋:“上人法名為禪那、解脫、定、等至、智見、修道、證果、斷煩惱、心離蓋、樂空閒處。”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Kuvera)的天子。後因統轄維薩納城(Visàõà)而被稱為“韋沙瓦納”。☞北傳佛教稱之為多聞天王(梵Vai÷ramaõa,毗沙門),並尊奉為財寶神和佛教保護神。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曾勸請剛成正自覺而不想說法的佛陀轉動法輪 (Mv.8-9; D.2.66-71)。在泰國寺院所供奉的四面四臂護法神像,據說就是這位大梵天神。☞漢傳佛教稱之為娑婆世界主、世主天等。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因此如是說。”這一類學處共有九十二條。違犯的比庫需向另一位比庫懺罪。☞漢傳佛教依梵語pràya÷cittika音譯為波逸提、波夜提,意譯為墮,謂犯此戒而不懺悔者必墮落地獄故。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給與退回原本、馬那答及出罪,非多人,非一人[所能作],以此而說為‘僧始終’。”(Pr.237)☞漢傳佛教依梵語saïghàva÷eùa音譯為僧伽婆屍沙,意譯為僧殘。其音、義皆與巴利語有別。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Snp.Dh.p.369)☞漢傳佛教依梵語bhikùu音譯為比丘、苾芻等,含有破惡、怖魔、乞士等義。其音、義皆與巴利語有所不同。現在使用“比庫”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眾及南傳上座部比庫 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詳解 他化自在天,梵名Paranirmita vasavartin(स्वतंत्रता के उनके दिन),佛教欲界六天中最高一層天,又稱他化樂天,他化自轉天。居...
以及自製律儀之門,沒有[其他]學像這樣,因此如是說。”(Pv.339)這一類學處共有七十五條,主要是關於出家眾行止威儀的規定。假如比庫以不恭敬的態度違犯這類學處,則犯惡作罪。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瓮睪鬼:巴利語kumbhaõóa的直譯。鬼類名,為南方增長天王所領之鬼眾。由於此類鬼眾的陰囊(aõóa)狀如瓮形(kumbha),故得此名。古音譯作鳩槃荼、恭畔荼等,意為瓮形鬼、冬瓜鬼。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
此愛是再有,與喜、貪俱,於處處而喜樂,這就是:欲愛、有愛、無有愛。”根據《分別論》,苦之因除了渴愛之外,還可以指一切煩惱、一切不善法、三善根有漏法和一切有漏善法。(Vbh.206-210)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1、雷迪尊者 “所有的佛陀都是通過安那般那念到達最高覺悟和證得佛果,所有的佛陀都繼續安住於安那般那念,從不間斷,直到入般涅盤。這也是一個慣例。”2、瑪欣德尊者 “因為佛陀本人是修行入出息念證得色界第四禪,然後才轉修觀...
vinipàtikàsura),他們屬於四惡趣之一,住在村落或樹林,常受痛苦煎迫,依賴村民丟棄的食物等維生。古音譯作阿修羅、阿素洛、阿須倫等,意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不酒等。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o paccekabuddho nàma.û“以兩個不可數及十萬大劫圓滿巴拉密後,自己通達獨覺菩提智者,稱為獨覺佛。”(A.A.1.174)☞漢傳佛教依梵語pratyekabuddha譯作辟支佛、貝支迦、緣覺等。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hàti)或現起處(upaññhànaññhena)為念處(satiyà paññhànaü satipaññhànaü)。有四種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沙彌”。註: 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3雲:“舊雲沙彌者,言略而音訛。”慧琳《一切經音義》卷47雲:“舊言沙彌者,訛略也。”釋光述《俱舍論記》卷14雲:“舊雲沙彌,訛也。”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
律藏》的義注有《普端嚴》和《疑惑度脫》。《經藏》的義注有《吉祥悅意》《破除疑障》《顯揚心義》《滿足希求》《勝義光明》等;論藏的義注有《殊勝義注》《去除愚痴》和《五論義注》。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