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記

瑣記

《瑣記》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一書中第八篇文章,作者是魯迅先生。

作品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瑣記
  • 外文名稱:trivia
  • 創作年代:1926年
  • 作品出處:《朝花夕拾》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魯迅
創作背景,作品原文,注釋,朝花夕拾,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待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 魯迅在這裡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醜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注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
分析
《瑣記》記敘作者家道衰落後,飽受世人的冷眼而終於走上了與封建主義決絕的道路。《瑣記》記敘魯迅為了尋找“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後改名為雷電學校)和礦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似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作品原文

作者——魯迅
衍太太現在是早已經做了祖母,也許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時卻還年輕,只有一個兒子比我大三四歲。她對自己的兒子雖然狠,對別家的孩子卻好的,無論鬧出什麼亂子來,也決不去告訴各人的父母,因此我們就最願意在她家裡或她家的四近玩。
舉一個例說罷,冬天,水缸里結了薄凍的時候,我們大清早起一看見,便吃冰。有一回給沈四太太看到了,大聲說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這聲音又給我母親聽到了,跑出來我們都挨了一頓罵,並且有大半天不準玩。我們推論禍首,認定是沈四太太,於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稱了,給她另外起了一個綽號,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卻決不如此。假如她看見我們吃冰,一定和藹地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的多。”
但我對於她也有不滿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時候了,我還很小,偶然走進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書。我走近去,她便將書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這是什麼?”我看那書上畫著房屋,有兩個人光著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遲疑間,他們便大笑起來了。這使我很不高興,似乎受了一個極大的侮辱,不到那裡去大約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經十多歲了,和幾個孩子比賽打旋子,看誰旋得多。她就從旁計著數,說道,“好,八十二個了!再旋一個,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著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嬸母也恰恰走進來。她便接著說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聽我的話。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雖然如此,孩子們總還喜歡到她那裡去。假如頭上碰得腫了一大塊的時候,去尋母親去罷,好的是罵一通,再給擦一點藥;壞的是沒有藥擦,還添幾個栗鑿和一通罵。衍太太卻決不埋怨,立刻給你用燒酒調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說這不但止痛,將來還沒有瘢痕。
父親故去之後,我也還常到她家裡去,不過已不是和孩子們玩耍了,卻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談閒天。我其實覺得很有許多東西要買,看的和吃的,只是沒有錢。有一天談到這裡,她便說道,“母親的錢,你拿來用就是了,還不就是你的么?”我說母親沒有錢,她就說可以拿首飾去變賣;我說沒有首飾,她卻道,“也許你沒有留心。到大廚的抽屜里,角角落落去尋去,總可以尋出一點珠子這類東西……。”
這些話我聽去似乎很異樣,便又不到她那裡去了,但有時又真想去打開大廚,細細地尋一尋。大約此後不到一月,就聽到一種流言,說我已經偷了家裡的東西去變賣了,這實在使我覺得有如掉在冷水裡。流言的來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現在,只要有地方發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來,但那時太年輕,一遇流言,便連自己也仿佛覺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見人們的眼睛,怕受到母親的愛撫。
好。那么,走罷!
但是,那裡去呢?S城人的臉早經看熟,如此而已,連心肝也似乎有些瞭然。總得尋別一類人們去,去尋為S城人所詬病的人們,無論其為畜生或魔鬼。那時為全城所笑罵的是一個開得不久的學校,叫作中西學堂,漢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學。然而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了;熟讀聖賢書的秀才們,還集了《四書》的句子,做一篇八股來嘲誚它,這名文便即傳遍了全城,人人當作有趣的話柄。我只記得那“起講”的開頭是:——
“徐子以告夷子曰: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今也不然:
鳩舌之音,聞其聲,皆雅言也……”
以後可忘卻了,大概也和現今的國粹保存大家的議論差不多。但我對於這中西學堂,卻也不滿足,因為那裡面只教漢文、算學、英文和法文。功課較為別致的,還有杭州的求是書院,然而學費貴。
無須學費的學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個進去的學校,目下不知道稱為什麼了,光復以後,似乎有一時稱為雷電學堂,很象《封神榜》上“太極陣”、“混元陣”一類的名目。總之,一進儀鳳門,便可以看見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桿和不知多高的煙通。功課也簡單,一星期中,幾乎四整天是英文:“It is a cat.”“Is it a rat?”一整天是讀漢文:“君子曰,潁考叔可謂純孝也已矣,愛其母,施及莊公。”一整天是做漢文:《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論》,《潁考叔論》,《雲從龍風從虎論》,《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論》。
初進去當然只能做三班生,臥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兩塊。頭二班學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塊。不但上講堂時挾著一堆厚而且大的洋書,氣昂昂地走著,決非只有一本“潑賴媽”和四本《左傳》的三班生所敢正視;便是空著手,也一定將肘彎撐開,象一隻螃蟹,低一班的在後面總不能走出他之前。這一種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現在都闊別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腳躺椅上,發現了這姿勢,然而這位老爺卻並非雷電學堂出身的,可見螃蟹態度,在中國也頗普遍。
可愛的是桅桿。但並非如“東鄰”的“支那通”所說,因為它“挺然翹然”,又是什麼的象徵。乃是因為它高,烏鴉喜鵲,都只能停在它的半途的木盤上。人如果爬到頂,便可以近看獅子山,遠眺莫愁湖,——但究竟是否真可以眺得那么遠,我現在可委實有點記不清楚了。而且不危險,下面張著網,即使跌下來,也不過如一條小魚落在網子裡;況且自從張網以後,聽說也還沒有人曾經跌下來。
原先還有一個池,給學生學游泳的,這裡面卻淹死了兩個年幼的學生。當我進去時,早填平了,不但填平,上面還造了一所小小的關帝廟。廟旁是一座焚化字紙的磚爐,爐口上方橫寫著四個大字道:“敬惜字紙”。只可惜那兩個淹死鬼失了池子,難討替代,總在左近徘徊,雖然已有“伏魔大帝關聖帝君”鎮壓著。辦學的人大概是好心腸的,所以每年七月十五,總請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場來放焰口,一個紅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盧帽,捏訣,念咒:“回資羅,普彌耶吽,唵耶吽!唵!耶!吽!!!”
我的前輩同學被關聖帝君鎮壓了一整年,就只在這時候得到一點好處,——雖然我並不深知是怎樣的好處。所以當這些時,我每每想:做學生總得自己小心些。
總覺得不大合適,可是無法形容出這不合適來。現在是發現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烏煙瘴氣”,庶幾乎其可也。只得走開。近來是單是走開也就不容易,“正人君子”者流會說你罵人罵到聘書,或者是發“名士”脾氣,給你幾句正經的俏皮話。不過那時還不打緊,學生所得的津貼,第一年不過二兩銀子,最初三個月的試習期內是零用五百文。於是毫無問題,去考礦路學堂去了,也許是礦路學堂,已經有些記不真,文憑又不在手頭,更無從查考。試驗並不難,錄取的。
這回不是It is a cat了,是Der Mann, Die Weib,Das kind。漢文仍舊是“潁考叔可謂純孝也已矣”,但外加《國小集注》。論文題目也小有不同,譬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是先前沒有做過的。
此外還有所謂格致、地學、金石學、……都非常新鮮。但是還得聲明:後兩項,就是現在之所謂地質學和礦物學,並非講輿地和鐘鼎碑版的。只是畫鐵軌橫斷面圖卻有些麻煩,平行線尤其討厭。但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們道:“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呀?……”
看新書的風氣便流行起來,我也知道了中國有一部書叫《天演論》。星期日跑到城南去買了來,白紙石印的一厚本,價五百文正。翻開一看,是寫得很好的字,開首便道:——
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背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歷歷如在機下。乃懸想二千年前,當羅馬大將愷撒未到時,此間有何景物?
惟有天造草昧……”
喔,原來世界上竟還有一個赫胥黎坐在書房裡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鮮?一口氣讀下去,“物競”“天擇”也出來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也出來了,斯多葛也出來了。學堂里又設立了一個閱報處,《時務報》不待言,還有《譯學彙編》,那書面上的張廉卿一流的四個字,就藍得很可愛。
“你這孩子有點不對了,拿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來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輩嚴肅地對我說,而且遞過一張報紙來。接來看時,“臣許應騤跪奏……”,那文章現在是一句也不記得了,總之是參康有為變法的,也不記得可曾抄了沒有。
仍然自己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一有閒空,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
但我們也曾經有過一個很不平安的時期。那是第二年,聽說學校就要裁撤了。這也無怪,這學堂的設立,原是因為兩江總督(大約是劉坤一罷)聽到青龍山的煤礦出息好,所以開手的。待到開學時,煤礦那面卻已將原先的技師辭退,換了一個不甚瞭然的人了。理由是:一、先前的技師薪水太貴;二、他們覺得開煤礦並不難。於是不到一年,就連煤在那裡也不甚瞭然起來,終於是所得的煤,只能供燒那兩架抽水機之用,就是抽了水掘煤,掘出煤來抽水,結一筆出入兩清的賬。既然開礦無利,礦路學堂自然也就無須乎開了,但是不知怎的,卻又並不裁撤。到第三年我們下礦洞去看的時候,情形實在頗淒涼,抽水機當然還在轉動,礦洞裡積水卻有半尺深,上面也點滴而下,幾個礦工便在這裡面鬼一般工作著。
畢業,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畢業,卻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幾次桅,不消說不配做半個水兵;聽了幾年講,下了幾回礦洞,就能掘出金、銀、銅、鐵、錫來么?實在連自己也茫無把握,沒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鑽下地面二十丈,結果還是一無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
留學的事,官僚也許可了,派定五名到日本去。其中的一個因為祖母哭得死去活來,不去了,只剩了四個。日本是同中國很兩樣的,我們應該如何準備呢?有一個前輩同學在,比我們早一年畢業,曾經遊歷過日本,應該知道些情形。跑去請教之後,他鄭重地說:——
“日本的襪是萬不能穿的,要多帶些中國襪。我看紙票也不好,你們帶去的錢不如都換了他們的現銀。”
四個人都說遵命。別人不知其詳,我是將錢都在上海換了日本的銀元,還帶了十雙中國襪——白襪。
後來呢?後來,要穿制服和皮鞋,中國襪完全無用;一元的銀圓日本早已廢置不用了,又賠錢換了半元的銀圓和紙票。

注釋

1文章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二期。
2沈四太太:周家的房客。
3中西學堂:全稱“紹郡中西學堂”,紹興徐樹蘭創辦的一所私立學校,一八九七年(清光緒二十三年)成立。一八九九年秋改為紹興府學堂。
4“四書”:即儒家經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5八股:是明、清在科舉考試時所用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
6求是書院:當時浙江的一所新式高等學校,創辦於一八九七年(清光緒二十三年),是現浙大的原身。
7第一個進去的學校:指江南水師學堂,一九一三年改為海軍軍官學校,一九一五年又改為海軍雷電學校。
8光復:指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
9《封神榜》:即《封神演義》,明代許仲琳(一說陸西星)編寫的一部神魔小說。
10儀鳳門:當時南京城北的一個城門。
11這是初級英語讀本上的課文,意思是:“這是一隻貓。”“這是只老鼠嗎?”
12這段話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原文是:“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
13“潑賴媽”:英語Primer的音譯,意即初級讀本。
14《左傳》:即《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時左丘明所撰,是一部用史實補充、解釋《春秋》的書。
15“支那通”:支那,古代梵語對中國的譯稱。
16討替代:即找替死鬼。舊時迷信認為橫死的人所變的“鬼”,必須設法使別人也以同樣方式死亡,這樣他才得投生,叫做“討替代”。
17放焰口:舊俗於夏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晚上請和尚結盂蘭盆會,誦經施食,稱為放焰口。盂蘭盆,梵語音譯。
18毗盧帽:放焰口時,主座大和尚所戴的一種繡有毗盧佛像的帽子。
19這些是《瑜伽焰口施食要集》中咒文的梵語音譯。
20發“名士”脾氣:這是顧頡剛挖苦作者的話。
21礦路學堂:全稱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
22這是初級德語讀本上的課文,意思是:“男人,女人,孩子”。
23《國小集注》:六卷,宋代朱熹輯,明代陳選注,舊時學塾中所常用的一種初級讀物。內容系輯錄古書中的片段,分類編成四內篇:《立教》《明倫》《敬身》、《稽古》;二外篇:《嘉言》《善行》。
24格致:“格物致知”的簡稱。
25輿地:即地,這裡指地理學。
26鐘鼎碑版:指古代銅器、石刻;研究這些文物的形制、文字或圖畫的,叫金石學。
27新黨:指清末戊戌變法前後主張或傾向維新的人;這裡指當時礦務鐵路學堂總辦俞明震
28《時務報》:旬刊,梁啓超等主編,當時宣傳變法維新的主要期刊之一。
29華盛頓(G.Washington,1732—1799):即喬治·華盛頓,美國政治家。曾領導一七七五年至一七八三年美國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勝利後,任美國第一任總統。
30《天演論》:英國赫胥黎(T.Huxley,1825—1895)著《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論文》中的前兩篇,嚴復譯述。
31愷徹(G.J.Ceasar,公元前100—前44):通譯愷撒,古羅馬統帥,曾兩次渡海侵入不列顛(英國)。
32蘇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前399):通譯蘇格拉底,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
33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弟子。
34斯多噶(Stoikoi):指斯多噶派,約公元前4世紀產生於古希臘,中經傳播演變,存在到公元2世紀的一個哲學派別。
35《譯學彙編》:當為《譯書彙編》,月刊,一九○○年在日本創刊。它是我國留日學生最早出版的一種雜誌,後改名《政治學報》。
36張廉卿(1823—1894):名裕釗,湖北武昌人。清代古文家、書法家。
37許應騤:廣東番禺人。清光緒年間曾任禮部尚書,當時反對維新運動的頑固分子之一。
38康有為(1858—1927):字廣夏,號長素,廣東南海人。清末維新運動的領袖。主張變法維新,改君主專制制為民主立憲制。
39兩江總督:總督,清代地方最高軍政長官。
40劉坤一(1830—1901):湖南新寧人。一八七九年至一九○一年間數任兩江總督,是當時官僚中傾向維新的人物之一。
41青龍山的煤礦:在今南京官塘煤礦象山礦區。作者等當年所下的故洞即今象山礦區的古井。
42“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這兩句詩出自唐代白居易《長恨歌》。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

內容簡介

魯迅的回憶性散文,也就是魯迅的往事。它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讀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師益友的散文集。這本書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經歷和體驗的文字。全書由《小引》《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范愛農》《 後記》 構成。本書裡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現當時的世態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魯迅先生對社會的深刻觀察和對家人師友的真摯感情。敘述親切感人,又有機地糅進了大量的描寫、抒情和議論,文筆優美清新,堪稱現代文學史上最高水平的回憶散文。

目錄

《小引》 《狗·貓·鼠》——通過對貓和鼠的一些秉性、行為的描寫來比喻某些人。闡述作者仇貓的原因。
二十四孝圖》——批評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五猖會》——描繪封建齷齪家長對兒童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描繪迷信傳說的勾魂使者,諷刺了當時自稱“正人君子”的軍閥統治文人
阿長與山海經》——本文通過記敘“我”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八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對生活有著美好希望,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的普通保姆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懷念,祝願之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作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以及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寫出了對百草園的喜愛以及對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的感受。
父親的病》——揭露庸醫害人的齷齪,和對封建孝道的不認同。《瑣記》——介紹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的一段故事;又描寫了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的形象。
藤野先生》——寫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主要)和棄醫從文思想轉變的重要原因(次要)
范愛農》——寫一個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的故事。現在《朝花夕拾》一書已成為人教版初一語文名著導讀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夠分享魯迅的“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總起來看,《朝花夕拾》寫到他年少時代以至於到日本前後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現當時的世態人情、民俗文化,又有機的糅進了大量的描寫、抒情和議論,文筆優美清新,堪稱現代文學史上最高水平的回憶散文。
畢業
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畢業,卻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幾次桅,不消說不配做半個水兵;聽了幾年講,下了幾回礦洞,就能掘出金、銀、銅、鐵、錫來么?實在連自己也茫無把握,沒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鑽下地面二十丈,結果還是一無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
留學的事
“日本的襪是萬不能穿的,要多帶些中國襪。我看紙票也不好,你們帶去的錢不如都換了他們的現銀。”
四個人都說遵命。別人不知其詳,我是將錢都在上海換了日本的銀元,還帶了十雙中國襪——白襪。
後來,要穿制服和皮鞋,中國襪完全無用;一元的銀圓日本早已廢置不用了,又賠錢換了半元的銀圓和紙票。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原籍)。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于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誌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 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 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餘篇,並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5年出版《彷徨》。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此後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誌。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 。
1936年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