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應甘露詩》是詩人曹義創作的一首五言排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瑞應甘露詩
- 作者:曹義
- 創作年代:明朝
- 作品體裁:五言排律
《瑞應甘露詩》是詩人曹義創作的一首五言排律。
《瑞應甘露詩》是詩人曹義創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作品原文聖皇御寶曆,玉帛朝明堂。深仁沾草木,大孝孚穹蒼。太和既旁達,瑞應斯昭彰。天乳見氐北,璿霄麗光芒。孝陵蔚佳樹,甘露發奇祥。縈枝湛玉液,泫葉垂琳琅。璀璨若聯壁,涓潔如疑肪。...
《甘露瑞應詩》是詩人謝縉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鑾輿曉出都門外,狩獵平原為觀稼。千村雞犬寂無聲,萬騎經過肅嚴戒。維時孟冬若春深,和氣融融滿空界。乃知德澤符天心,釀此甘液垂沆瀣。紛紛點綴松柏間,燦若明珠照回駕。葉上迎風色愈堅,林間映日光相射。賜時頓減詞臣渴,嘗處即起吾氓賒。小人何幸睹...
《瑞應詩》是明代詩人梁潛創作的一首四言詩。作品原文 於惟聖皇,克對於天。靈承郊廟,弗懈益虔。弗懈益虔,神具歆止。嘉符默貺,爰集多祉。神觀巍巍,密邇郊祀。有冽者泉,其甘如醴。峨峨皇陵,皇考是宮。有蒼者松,甘露濃濃。皎皎晨暾,灼之弗晞。肪疑玉綴,其甘如飴。布羃條柯,涵潤岩谷。孰其降...
《蔣山法會瑞應詩應製作》是明代王稱創作的一首詩 。作品原文 寶地奉金仙,璇宮啟梵筵。真僧騰異域,開士唱三緣。說法雲成蓋,談經花雨天。祥光凝彩絢,甘露瀉珠圓。天樂憑虛下,神燈徹夜懸。勝因濟妙筏,覺路指迷川。秪樹春光溢,靈山會儼然。願茲宏至化,皇運共千年 。 作者簡介 王稱(1370—1415)...
《瑞應麒麟詩》是楊榮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 於維聖皇,德被八垠。神武不殺,恢乎至仁。恩信誕敷,膏澤旁及。九族雍睦,萬邦寧輯。蠻貊戎夷,罔不來庭。飛潛動植,以遂以生。治化重熙,海宇同春。雨暘時若,禎祥駢臻。黃犀白象,集於靈囿。馴雉祥麟,見於郊藪。景星慶雲,煜煜氳氳。甘露醴泉,如酎如餳...
中州顯神育,瑞麑昭物靈。窈爾冰雪姿,粹然金玉精。含文好無極,馴性安不驚。如從王囿伏,靡逐蒿野鳴。撫臣重嘉異,來貢天子庭。肅雍獻宮廟,萬姓騰歡聲。昔年甘露降,再見黃河清。昨者靈鵲至,又看玉兔呈。灼哉彰盛德,允矣徵太平。皇謙益修紀,飭爾百辟卿。惟善身之寶,惟賢國之禎。進賢止...
《甘露堂歌》是宋代詩人李之儀創作的作品。作品原文 炎天熇熇如涌湯,使君置酒甘露堂。無風但覺冷徹骨,坐來彷佛飛青霜。使君顧客指新榜,天假此應來輝光。八十里叟感盛事,獻頌請名相激昂。我非取專已上報,堯仁舜智方當陽。邇來瑞應發處處,中台第一彤雲章。吾邦雖僻亦影響,明德所祐真無疆。已而轉盼欲受...
《常州奏甘露降松樹表》是唐代獨孤及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常州奏甘露降松樹表 臣及言:臣州內廳東階下二松樹,自今年十月十三日夜,至今月十八日夜,前後二十七度,甘露下降。樹根枝葉,沾灑皆遍,潔白凝冱,味同飴蜜,餘溜滴地,委積成泥。傾州官吏,鹹共榮觀。臣謹按《鶡冠子》云:“聖王之德,上及...
至誠感孚,禎應駢臻。縞鶴傞傞,青鸞䎙䎙。下上壇壝,周旋廡序。徘徊翱翔,如掖神馭。煜煜寶蓋,絳節黃麾。流越端門,如神往來。復有神人,有言有告。出入倏忽,邈不可究。復有卿雲,五章爛垂。輪囷葳蕤,琪葉金支。粲粲天乳,湑湑甘露。既零道苑,亦降陵樹。厭浥瓊脂,淋漓玉津。以薦以餐,統和...
《奉和御製會靈觀甘露》是北宋詩人夏竦創作的一首七言排律。作品原文 岳靈飛觀聳神州,上聖欽崇德日休。嘉露霄零甘特異,貞條膏被勢何稠。崑山寶器今初貯,漢苑仙盤昔未浮。自可紀年昭瑞應,更殊添海助洪流。堇荼變味承餘潤,圖牒騰芳煥大猷。願采朝華和美玉,仰資宸算倍千秋。作者簡介 夏竦,宋江州德安...
漢 賈誼《過秦論》:甘露既降,朱草萌芽。《漢書·宣帝紀》:“乃者鳳皇集泰山 、陳留 ,甘露降未央宮……獲蒙嘉瑞,賜茲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驕色。”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水一·甘露》(釋名)引《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漿之名。”清...
《中書門下賀元和殿甘露降表》是唐代權德輿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中書門下賀元和殿甘露降表 臣某等言:“今日中使某乙至,奉宣進止:示臣等元和殿甘露降於梧桐丁香樹者。”謹按《孝經》援神契曰:“王者德至天,則甘露降。”《孫氏瑞應圖》曰:“王者和氣茂,則降於草木。”伏惟陛下聖德感通,殊祥...
《是應篇》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王充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是應篇 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朱草、醴泉、翔〔風〕、甘露、景星、嘉禾、脯、蓂莢、屈軼之屬;又言山出車,澤出舟,男女異路,市無二價,耕者讓畔,行者讓路,頒白不提挈,關梁不閉,道無虜掠,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
一代帝陵埋葬著地位獨尊的歷史記憶,“風水寶地”鐘山流淌著自然勝景的靈毓佳氣。由此引得無數政治家、文學家到此憑弔、追思,更有明清兩代多位皇帝、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前來拜謁,留下了許多詠史感懷的詩文。目錄 緒言 明代篇 楊士奇 神龜頌 有序 梁潛 神龜賦 金幼孜 瑞應甘露賦 神龜頌並序 胡廣 游...
如審是王莽致之,是非瑞也。如非鳳皇,體色附從,何為均等?且瑞物皆起和氣而生,生於常類之中,而有詭異之性,則為瑞矣。故夫鳳皇之聖也,猶赤烏之集也。謂鳳皇有種,赤烏復有類乎?嘉禾、醴泉、甘露,嘉禾生於禾中,與禾中異穗,謂之嘉禾;醴泉、甘露,出而甘美也,皆泉、露生出,非天上有甘露之種...
或言卿雲、天花、甘露、甘雨、青鳥、青獅、白象、白鶴及舍利祥光,連日畢見,又聞梵唄天樂自空而下。帝益大喜,廷臣表賀,學士胡廣等鹹獻《聖孝瑞應歌》詩。乃封哈立麻萬行具足十方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普應祐國演教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給印誥制如諸王,其徒三人亦封灌頂大國師,再宴奉天殿...
《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宋 梅堯臣 《和永叔桐花》:“曉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 峻青 《秋色賦·傲露篇》:“因為它有一種本事,能把下在它身上的霜變成甘露,來滋潤它的枝葉。”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水一·甘露》〔釋名〕引《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
今存的古寺名剎中有許多是建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如甘露寺、靈隱寺、雲岡石窟、少林寺、寒山寺等等。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八萬二千七百餘人;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大寺七百餘座。北魏末,寺院約三萬餘座,僧尼約二百餘萬人(見唐法琳《辯證論》卷三、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一二○)。北齊一朝,在僧官管轄下的...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水一·甘露》〔釋名〕引《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漿之名,如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其它文章所反映出來的多種知識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讀,才能從書中飲其甘霖瓊漿、嘗其佳肴鮮羹,使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
孝宣皇帝之時,鳳皇五至,騏驎一至,神雀、黃龍,甘露、醴泉,莫不畢見,故有五鳳、神雀、甘露、黃龍之紀。使鳳、驎審為聖王見,則孝宣皇帝聖人也;如孝宣帝非聖,則鳳、驎為賢來也。為賢來,則儒者稱鳳皇、騏驎,失其實也。鳳皇、騏為堯、舜來,亦為宣帝來矣。夫如是,為聖且賢也。儒者說聖太隆,則...
《漢書·禮樂志·郊祀歌》“甘露降,慶雲集”。又天文志:“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困,是謂慶雲,喜氣也。”景雲又稱祥雲,《孝經·授神契》:“德至山陵則祥雲出,德至深泉則黃龍見”。《後漢書·蔡邕傳·釋海》:“連光芒於白日,屬炎氣於景雲”。《瑞應圖》:“景雲者,太平之應也。
《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宋 梅堯臣 《和永叔桐花》:“曉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 峻青 《秋色賦·傲露篇》:“因為它有一種本事,能把下在它身上的霜變成甘露,來滋潤它的枝葉。”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水一·甘露》〔釋名〕引《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
認為若皇帝聖明,天下太平,則“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儒家論太平瑞應徵兆,必言甘露、醴泉、景雲、鳳凰、萐脯*、嘉禾*、屈軼*等卓異事物。出現上述現象地方的官吏,定會逐級上報,既是向朝廷報喜,歌頌天子功德,又可表明自己治理有方,致出現祥瑞徵兆。清康熙、雍正、鹹豐時,知縣陳九疇、張明敘等,先後為醴泉...
夫帝王之瑞,眾多非一,或以鳳鳥、麒麟,或以河圖、洛書,或以甘露、醴泉,或以陰陽和調,或以百姓乂安。今瑞未必同於古,古應未必合於今,遭以所得,未必相襲。何以明之?以帝王興起,命〔佑〕不同也。周則烏、魚,漢斬大蛇。推論唐、虞,猶周、漢也。初興始起,事效物氣,無相襲者。太平瑞應,何...
陝西省醴泉縣,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中部,1964年更名為禮泉縣。“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出自《禮記》。醴,甜酒;醴泉,甘美的泉水。天下醴泉萬萬千,而以醴泉名縣者只有位於鹹陽的這一個。在禮泉縣境內有萬畝的禮泉湖景區。亦名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參見《爾雅.釋天》“甘雨時降,萬物以嘉,謂之醴泉。《瑞應圖...
這首詩寫的是魏明帝遣宮官把長安建章宮前的銅鑄仙人像搬走的事。李賀的本意是借它去抒發對唐王朝衰微的感慨。在此,筆者擬對李賀詩提及的金銅仙人承露盤的來龍去脈,作一番申述。自古以來,“露”會被附會為瑞祥之物。《初學記》引《瑞應圖》說:“露色濃為甘露,王者施德惠,則甘露降其草木。”可見,...
又天酒,甘露也。《瑞應圖》:王者施德惠,則甘露降,一名天酒。又官名。《周禮·天官》:酒正。註:酒官之長。又女酒。註:女奴曉酒者。又祭酒,尊稱之號。《前漢·伍被傳》:號為劉氏祭酒。註:祭時惟尊長酹酒也。又酒旗,星名。曹植《酒賦》:仰漢旗之景曜,協嘉號於天辰。又地名。《左傳·莊二十二...
今存的古寺名剎中有許多是建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如甘露寺、靈隱寺、雲岡石窟、少林寺、寒山寺等等。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八萬二千七百餘人;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大寺七百餘座。北魏末,寺院約三萬餘座,僧尼約二百餘萬人(見唐法琳《辯證論》卷三、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一二0)。北齊一朝,在僧官管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