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漢語拼音yujiapai 中文詞條瑜伽派 外文詞條Yoga
這是一個實踐的手段,其中一個精神求職者努力1)控制+1024(性質),使吉瓦(靈魂)工會適合與布路沙 (即超靈),2)達到(工會與上帝nirvikalpa三昧 )因此jivanmukta(死亡解放和出生的靈魂從發)。
此後,瑜珈被認為是一個jivanmukti或atmajnani(知識的擁有自我)。西方修行者寧可稱之為目標“上帝意識”或“自我實現的。”有人稱之為“
基督意識。”
從什麼時候開始練習?
實踐的證據的,印度教學者說,出現在奧義書 (約公元前1000年),它宣布atmajnana是企業的生命目標。進一步的證據顯示在薄伽梵歌 (約公元500-400年),嚴重者提供意見神實行“自我自我的控制。”但瑜珈正式,系統化的帕坦加利,數論的一個學生在他的瑜伽哲學經典 (約公元150)。
瑜伽是一種宗教或精神的做法呢?
毫無疑問,是的,因為它的歷史,方法和目標的證明。四種主要的瑜珈,現在存在的。根據氣質和素養,在瑜珈可以選擇一個路徑“或多個”的解放: 業 (工作), 奉愛 (奉獻), 拉賈 (打坐), 智者(atmajnana,自我認識: 阿特曼 = 婆羅門 )。
哈達瑜伽瑜伽,教師作為現代將擁有它,乃是因ashtangas第三八個肢體()組成
帕坦伽利的系統。諷刺的是,在肢體鑒於今天的道德鬆懈,瑜珈老師是誰發言哈達作為第三1部分瑜伽不堅持讓學生同時練習前兩個四肢:聖經研究,道德上的純潔性,為了練習哈達瑜伽等,因為它的教導今天,也接受了拉賈瑜伽學說,包括蛇盤繞,權力在)基地,脊柱( 昆達里尼 ,七脈輪 ,姿勢( 體式 ),控制呼吸( 調息法 )和冥想( 執持與禪宗 )。
“數論瑜伽”
印度婆羅門教六派哲學之一。最初它和數論派結成了姊妹學派,被稱為“數論瑜伽”。當時,數論是瑜伽的理論根據,瑜伽是數論的修行方法。以後瑜伽派又在數論派的體系上增加了大神自在天,被稱為“有神數論”。
思想淵源
瑜伽學派是因瑜伽之祖
帕坦伽利的《瑜伽經》得名。瑜伽的思想可以溯源於奧義書,並散見於《摩訶婆羅多》、法經和往世書等經典之中,在《鷓鴣氏奧義書》對五藏說的“識所成我”的說明中,把瑜伽與信仰、正義和真實並列而作為重要的一德。《石氏奧度書》把心身相應的寂靜狀態作為人生的最高歸趣,而把達到這種境界的根本手段稱作瑜伽。《白騾奧度書》對瑜伽的修行方法作了具體的解釋,並對其作用作了神秘主義的說明。《慈愛奧義書》提出了六支瑜伽,即調息、制感、靜慮、執持、觀慧、等持等 6種瑜伽的修行方法。還提出了“言傳之梵”(以唵為化號的梵)和“離言之梵”(無稱號之梵)的區別,並以兩者的統一為最高目的的實現。這說明瑜伽派的早期思想和奧義書的“梵我同一論”極為密切。到了《摩訶婆羅多》時期,瑜伽派接受了大自在天有神論的思想。如《摩訶婆羅多》說:“攝諸根於意,攝意於我慢,攝我慢於覺,攝覺於自性,進而念誦絕對、無垢、無限、無終、清淨、不動之神我;念誦無分、不老、不死、常往、不壞之神──梵。”這裡,已為《瑜伽經》的“四品”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根據。
《瑜伽經》的內容
《瑜伽經》的成書時間及其作者
帕坦伽利的生活年代都很難確定,對現行的 《瑜伽經》一般認為約成書於3~5世紀之間。此經建立了以自性為二十四諦、神我為二十五諦、大自在天為二十六諦的完整的“有神數論”的體系,對瑜伽的修行方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具體的說明。《瑜伽經》的內容分為四品,即:
三昧品,闡述三昧(禪定)的本質分類及其目的;方法品,闡述入三昧的方法和步驟;神通品,闡述修持所獲得的神通原理及其種類;獨存品,闡述其最終目的,即解脫。
和二元論的數論派一樣,瑜伽派也認為自性和神我的結合是一切痛苦產生的根源,從而把斷絕痛苦的根源、使神我獨存,作為自己的根本目的。瑜伽修行是抑制心的作用的手段。因為他們認為心是自性發展中的最有力的因素。心是一切精神現象的總稱,它本身無限相續,並受善惡業的薰習,與數論的細身完全相同。心的主要作用:一種直接稱為心作用,一種稱為煩惱。前者為認識作用,後者為情意作用。認識作用有 5種:正知,即正確的認識;似知,即錯誤的認識;分別,即想像的認識;睡眠,即心在睡眠中,以無有或非存在為表象的認識;記憶,其中包括人們過去行為留下的種種潛伏的印象或勢力。情意作用也有 5種:無明;我見;貪;瞋;有愛。這10種作用只是心的主要活動樣式,是實行瑜伽而消滅心的作用的主要理由。
修行方法
關於瑜伽的修行方法,在本經的三昧品和方法品中皆有論述,但由於角度不同,略有差異。三昧品中的修行法受佛教的影響。三昧品中“三昧”的意思是指修行過程中精神修練所到達的境地,本經把它分為兩種:有心三昧和無心三昧。前者因尚有種種念慮,心中仍受過去行為或業的薰習,故又稱有種三昧;後者因一切妄念雜慮皆已消失,不會再引起餘業,故又稱無種三昧。修行的方法,也有消極和積極的兩個方面:消極的是指為了排除三昧的14種障礙:疾病、沉鈍、疑惑、放逸、懈怠、愛著、妄見、不得地(不能進入瑜伽的境地)、不確立、痛苦、動亂、戰慄、不規則的呼與吸。另外還提出慈、悲、喜、舍4種修行的方法,這也就是佛教所謂“四無量心”的修行;積極的是指調節呼吸、念誦光明或念誦夢的表象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經中提出了與佛教關聯的信、勤、念、定、慧的修行。
方法品的修行法直接來自奧義書。《
瑜伽經》在奧義書提出的六支瑜伽的基礎上,經過整理,去掉觀慧,另加夜摩、尼夜摩、坐法三支,而形成了瑜伽的
八支行法。八支即:夜摩(yama),即禁制,指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貪等 5種必行的禁戒。尼夜摩(niyama),即勸制,指清淨、滿足、苦行、學誦、念神等 5種積極的修行。坐法,由於坐法的正確與否對調製身心的關係極大,所以他們十分強調坐法。坐法的種類很多,而且愈演愈繁,說法也各不相同,最少的也有14種。調息 ,即調製呼吸。制感,即控制感官,使與對象分離,亦即攝五根於心的修行。執持,即把心集中於一點,使注意力專注於一點(如鼻端、丹田)的修行。靜慮,即由執持更進一步,使之與其表象達到完全一致融合的境地。等持,即三昧,亦即八支行法的最高一位。由此就可產生不可思議的神通和達到究竟解脫的境地。
關於解脫,本經也把正智即分別生智作為解脫的正因。據菩闍提婆(約11世紀)《瑜伽經》注,分別智有7 位:一切皆知;無任何物;煩惱消滅;達到分別;達到覺之目的;征伏自性三德;成就三昧。前4種智可生肉體的解脫,故稱為身解脫;後3種智可使心解脫,故稱為心解脫。此外,本經中又把達到真正解脫的階段稱作法雲三昧,這和大乘佛教菩薩十地最上位的名稱完全相同。
發展及影響
《瑜伽經》的注家輩出,解釋各異,且日益被各派宗教和哲學所利用,從而在理論、信仰、行法三方面都有所發展,並使瑜伽塗上了更濃厚的神秘主義的色彩。這三方面即所謂智瑜伽、信瑜伽和業瑜伽。智瑜伽研究瑜伽哲理,即以禪的思維探求宇宙的真理。信瑜伽即通過一心念神而使感情淨化,並達到解脫的目的,這種瑜伽以後在印度教中特別盛行。業瑜伽專門從事實際的意志修行,特彆強調坐法、調息和苦行。這三方面仍是密切聯繫的,尤其是瑜伽和各種宗教及哲學派別結合以後,都按自己體系的需要發展了瑜伽學說及瑜伽作法,彼此互相影響,很難區分。
中世紀印度教的密教興起以後,在印度又出現了訶陀瑜伽(力量瑜伽)。訶陀瑜伽著重於呼吸和身體的鍛鍊,建立了種種瑜伽術或功法,有很多健身的科學方法,但也包含了很多神秘主義的內容。
直到近代,印度的瑜伽思想在宗教界和學術界仍然有著重要的影響,很多西方哲學家利用科學、心理學等等成就對瑜伽進行了各種不同的解釋。瑜伽術作為鍛鍊身體的方法在民間廣為流行。例如辨喜提倡智瑜伽,奧羅賓多?高斯多次鼓吹“整體瑜伽”,鐵拉克宣傳業瑜伽,並把瑜伽的思想直接引入到社會行動中去。近年來還出現了由婆耶難陀?室羅婆伐底所宣揚的“超覺靜坐”等等。
瑜伽的思想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佛教的禪宗、天台宗、
密宗等都有一定的影響,並與中國道教、醫學中的氣功術等相互交流。瑜伽與吠檀多結合傳入歐美後,對西方的宗教哲學、科學研究和體育鍛鍊都有一定影響。目前在美國有多處瑜伽研究中心,出版了大量有關瑜伽的著作,鍛鍊身體的瑜伽組織為數更多。
梵文里的瑜伽
瑜伽,又作瑜珈;原為梵文, yoga 之中文音譯,本意是“合一”、“連線”、“結合”;即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古時東西方文化都有大我(天、宇宙萬物之母)與小我(人、真我、小宇宙)要“合一”的概念。這是通過修行而達至的“境界”。故“瑜伽”一詞指的是梵我合一的“境界”,是身、心、靈三者的升華,而非什麼動作。這境界是無數求道者所渴 - 望,通往解脫之門。所謂明心見性,人在寧靜中容易領悟真我與實相,靜坐冥想固然是重要課題:唐玄奘法師所譯的《瑜伽師地論》,指的正是瑜伽師(修行者)禪定時漸次發展的境界(地)。我們只要翻查稍為大本的辭書,都會找到瑜伽一詞的本意,實與今人所聽聞的相去甚遠。瑜伽哲學及其實踐方法,對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都影響深遠。
(2)瑜伽( yoga )一詞,本出自梵文“ Yuj ”,原是指用軛連起,〔軛又作軶,即“轅前以扼牛馬之頸者”(辭海)〕即服牛駕馬之意。而後來引申為接連、連繫、結合、歸一、化一、同一、統一之意,有和諧、等同的含意。有趣的是,英文‘ Yoke '一詞,正也是“軛”,其拉丁文字源也是“連合”、“結合”之意。
古代印度重要經典,如奧義書、吠陀經等一再提及“瑜伽”,指的都是“個體的靈”(小我 Atman )與“宇宙大靈”(大我 Mahatman )的和合歸一,即中國人所說萬化歸一,天人合一的狀態。這與佛教和印度教所指的三摩地(三昧)、覺醒、覺者、解脫、涅槃一脈相承。例如在印度教重要典籍《薄伽梵歌( Bhagavadgita ,簡稱 Geeta )之中,天神克里希納( Krishna 黑天)一再向阿朱那講解何謂瑜伽。
到公元前二世紀,瑜伽之祖
帕坦伽利( Patanjali )總結各門瑜伽修行功夫而著《瑜伽經》 (Yoga Sutra) [ 注 1] ,因而有著名的“瑜伽八支行法”,即8個修持方面:(1)禁制 ( 持戒 ) 、(2)勸制 ( 精進 ) (3)坐法(4)調息 ( 呼吸 ) (5)制感。(6)執持 ( 專注 ) (7)禪定 ( 入靜 ) (8)三摩地。
在印度修行傳統之中,這“小我”被喻為“宇宙大我”的能量反映(也就是基督教所稱人是照上帝的形相而造的),所以兩者是有方法重新合而為一的。這個“反映” ( 能量 ) 是以 3 圈半的形式捲曲,沉睡在人體脊柱最底部的三角骨( Sacrum Bone 薦骨)之中。在合適的條件之下,這個潛藏而沉睡的能量,便會被喚醒而上升,直至穿越頭頂(頂輪),令人得到覺醒與開悟,即是所謂 Self-Realization ( 自覺——自性真我的覺醒 ) 。身、心、靈的狀態得到升進。瑜伽就是這個狀態。
另一有趣的現象出現在現代醫學名詞: Sacrum (薦骨或 [ 骨氐 ] 骨)的古希臘文原意是“神聖”( Sacred );而相對於頂輪,即頭蓋骨的腦囟位置,英文是 fontanelle 其拉丁文原意竟是噴泉( fountain )。這與印度古代詩人、聖者哲賢所記述的完全吻合。再者,三脈七輪的位置和花瓣數目,都與現代解剖學相符。這是否意味著古人向內尋索,則不同文化都有相同的理解?直到機械唯物論突起,內在修行參悟的傳統才被淹沒呢?
中文裡的瑜伽
瑜伽一詞,在佛典中曾取其意譯,舊譯作“相應”,似乎是自從玄奘開始才通用音譯瑜伽。自此這詞在義意方面開始蛻變、複雜化、思維化,甚至與原意脫軌。藏傳佛教尤甚。打開中文佛學或宗教詞書自一目了然。到底應作“瑜伽”還是“瑜珈”呢?辭海只取“伽”。手頭上的其它工具書,也只取“伽”。“伽”字多用於翻譯辭彙(如伽藍),無獨立意義。而“珈”則指婦人首飾。
有關瑜伽修行中所喚醒的那個沉睡的能量,位於脊柱底部薦骨里的“ kundalini ”,音譯作“昆達里尼”。印度文化初傳至中國時,因其梵文本意為捲曲( kunda ),而且上升時是以蛇繞棒(如雙龍繞柱)冒起的形相,故曾被譯作靈蛇。亦有音譯“軍荼利”等。道教有稱之為“靈能”。密派方術( tantric )修練時發覺有火焚身,故譯為“拙火”,實為嚴重誤解,只因其方法錯誤(用男女交合或邪術)令神聖的( sacrum )三角骨里的“大我的反映”受玷辱而懲罰所引起的後果。真正的修行不但令人安享寧靜的樂土,亦感清涼宜人的舒泰。為免誤會,現把 kundalini 譯作靈量,取其靈聖的力量之意。
瑜伽流派
從瑜伽一詞的本意著眼,就可看出瑜伽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跳出俗世框框,達到萬化歸一,覺醒開悟。
二千多年前流傳至今,一向被奉為圭臬的《
瑜伽經》向我們啟示,瑜伽是身心靈的全方位修行,要用不同方法全面地配合來達成解脫的。前人領悟到,很多功課有助修行,例如適當的飲食、戒律、行善( karma )、調理脊骨的運動 ( 調身 ) 、注意呼吸(調息),甚至誦念經文( mantra )、向上天虔敬( bhakti )、增加知識( Jnana )、喚醒靈量( kundalini )等等都大有裨益。不過,若
帕坦伽利在天有靈,見到後人把這些修行功夫分崩離析地柝開,各自成派,而且死板板的教條主義,一定搖頭嘆息。
他一再強調禪定 (dyana) ,入靜的重要。卻很少在“調身”方面落墨。很明顯,即使用軟骨功來調理脊柱,從而調理不同的能量中心(三脈七輪),也應經過診斷和處方,一個動作只對應一個問題。可惜今人不單把這種運動型瑜伽(正名為 Hatha Yoga 哈達/訶陀瑜伽,亦稱日月瑜伽)視為瑜伽一切,還不經診斷(也不懂診斷!)便一藍子練習所有體位 ( Asana 式子 ) ,實已偏離正軌。還有什麼減肥瑜伽,美容瑜伽等標題出現,可謂離題萬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把忠於瑜伽
八支行法,方式全面而地位崇高的一派稱為 Raja Yoga (王瑜伽),意即有如王者般地位崇高的瑜伽。(博伽梵歌被稱之為王學( Rajavidya ))。
瑜伽的宗教觀
瑜伽哲學與實踐方式,在在講求“天與人”的合一。天是什麼?印度人稱宇宙大我為梵、大梵、梵天 (Bhrama) 、甚至有濕婆 (Shiva) 之類的名號,還會把宇宙無所不在的大能稱為 Paramchaitanya 、 Ritambhara-Pragna 之類的名稱一大堆。有時這“大能”又以不同形相受人膜拜、頂禮。中國人則含蓄而簡單地稱之為“天” ( 或如老子說無以名之,姑且稱之曰“道” ) 。至於何謂天一合一之中的“人”,亦非三言兩語道盡,可以涉及很多深層哲理。從這個角度講,瑜伽修行探索天與人的關係與真諦,而且三脈七輪又代表了人與天的不同面貌和素質,有這樣一套完備的宇宙觀,顯然可以稱得上是“宗教”。不過,那是一種“內在”的宗教,或稱之為“正法” ( dharma 達磨 ) ;與一般外在的、有形相的,教條化、有組織的 (institutionalized) 的宗教迥異。那是古已有之、個人化的、向內在“真我”的探索與修持而已。
現代的衝擊、亘古的寶庫
今天要了解印度文化的精粹,不得不研究瑜伽,瑜伽哲學不但影響了歷代印度人的生活方式與思維,也對佛教、耆那教,甚至錫克教,波斯祆教都影響深遠。
昆達里尼是個母性能量(滋養各能量中心),且反映了上天母性位格的觀點,在西方文化以基督教會父權式的家長管治模式下,根本難有生存空間,什麼萬物之母,Adi Shakti ( 太初之母 ) ,西方人跟本摸不著頭臚。kundalini 這個詞,除了包含 kunda (捲曲)的意思外,字尾(suffix )的 lini 已揭示了她的母性身份。
所謂明心見性,古人正是在深層入靜之中參悟“真我”和這小宇宙與大宇宙合一的箇中玄機的。講求的是親身體驗,而不是什麼科學辯證或理據。但有關的古代文獻,竟與今日的科學發現不謀而合。 可以說,瑜伽冥想是上天賜給人類的無價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