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島是日本的領土,結束了其與日本的朝貢關係,設定琉球藩,封琉球國王
尚泰 為藩王,正式侵占琉球。
1875年7月24日,日本
明治 政府派遣內務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琉球國王停止向清朝朝貢禮儀,斷絕與清朝的外交關係。 松田道之帶來的日本政府的命令包括:
1.使用日本年號,廢止琉球對清朝朝貢和慶賀清帝即位而派遣使者的慣例,同時也廢除琉球國王更迭之際接受清朝冊封的慣例,以及琉球今後與清朝的交涉概由
日本外務省 管轄處分,撤銷在福州的
琉球館 ,貿易業務由日本領事館管轄等。日本政府還命令琉球“藩王”入朝,研究政治
釐革 及興建之法。
2.將琉球納入日本版圖,強迫琉球和中國斷絕外交關係。
日本政府派遣松田道之到琉球,是因為此時
明治 政府已經將琉球劃歸
內務府 管理。1875年的這份命令,直接背景是
大久保利通 向明治政府提出的關於琉球的建議。1874年,在北京簽訂完《
北京專約 》的大久保利通,回日本後便向明治政府提出為將來計,期望明治政府藉機斷絕琉球“與中國之關係,在
那霸 設定鎮台分營”。
琉球於1876年兩次派遣使者赴東京,請求日本同意和清國保持外交關係,被日本斷然拒絕。
琉球國 被迫終止與清朝的外交關係。同年,記載琉球國歷史的《
中山世譜 》、《
球陽 》的編撰也被迫停止。
1879年(清朝光緒五年、日本
明治 十二年)3月11日,琉球藩被廢除,編入
鹿兒島縣 。3月27日,日本內務省書記官松田道之率領41名內務官員,165名警部巡查隊和
熊本 鎮台分隊的兩個中隊至那霸港,向
尚泰王 傳達了廢除琉球藩的命令。3月30日,日本天皇命令將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和他的兒子尚典移居到東京,尚泰王稱病拒絕前往。4月4日,日本在全國範圍宣布設立
沖繩縣 ,鍋島直彬為沖繩縣知事。5月27日,尚泰王與其他王室重要成員乘坐日本東海丸號離開
那霸 港,前往東京,被封為侯爵。
日本將這段歷史稱作“琉球處分”。琉球藩設定為第一次琉球處分,
廢藩置縣 為第二次琉球處分。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接受《開羅宣言》 和《波茨坦宣言》
無條件投降 ,日本戰敗。戰後,琉球群島交由聯合國託管。1972年,美國將琉球群島移交日本,沖繩縣
復縣 。
中琉斷交 由於清朝方面在《
北京專約 》中承認了日本的出兵系“保民義舉”,這給予了日本吞併琉球的口實。在北京簽訂完《北京專約》的
大久保利通 ,回日本後便向
明治天皇 提出“今通過與清國之談判,彼承認我征藩地為義舉,並出銀兩撫恤受害難民,雖似足以表明琉球屬於我國版圖之實跡,但仍難說兩國分界業已判然”,為將來計,期望
明治 政府藉機斷絕琉球“與中國之關係,在
那霸 設定鎮台分營”。明治天皇接受了他的建議,次年7月10日,派遣內務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傳達了天皇的命令:
廢除清朝年號,使用日本年號。
廢止琉球對清朝朝貢和慶賀清帝即位而派遣使者的慣例,同時也廢除琉球國王更迭之際接受清朝冊封的慣例,以及琉球今後與清朝的交涉概由
日本外務省 管轄處分,撤銷在福州的
琉球館 ,貿易業務由日本領事館管轄等。
廢除琉球法律,使用日本法律。
琉球應效仿日本進行藩政改革,模仿日本的職官制度。
琉球最初全部拒絕了日本的要求,親日派的高官攝政尚健、
三司官 向有恆等也被迫辭職。但後來迫於形勢,接受了日本關於內政方面的要求。但在外交方面拒絕與清朝斷交,稱與清朝斷交“有失信義”,琉球方面絕對“堅守信義,以為保國之用具。”1874年9月11日,松田道之離開琉球。琉球派遣三司官毛有斐(池城親方安規)、
馬兼才 (與那原親方良傑)、
向德宏 (幸地親方朝常)、向維新(喜屋武親雲上朝扶)、向嘉勛(內間親雲上朝直)、翁逢源(親泊親雲上盛英)等人隨松田赴東京。對於琉球提出的要求,日本方面給予種種理由拒絕。琉球方面又遣尚弼(今歸仁
王子朝 敷)前往感謝日本的出兵,次年又遣向邦棟(大宜味親方朝救)再往東京請願。九月,
三司官 毛鳳來(富川親方盛奎)赴日請願。 但日本不準所請,毛有斐也在東京鬱鬱而終。
琉球被迫斷絕了與清朝的外交關係。但同時,
尚泰王 依據毛有斐臨終前的建議,秘密派遣向德宏、
林世功 (名城裡之子親雲上)、
蔡大鼎 (伊計親雲上)等人,前往清朝,名義上是探問尚未歸國的進貢使毛精長(國頭親雲上盛乘), 實際目的則是要求清朝就琉球問題與日本交涉。
向德宏 等人於1876年10月25日到達福州
柔遠驛 ,向
閩浙總督 何璟 、
福建巡撫 丁日昌 報告琉球國內之事。1878年10月7日,清朝駐日公使何如璋、副使
張斯桂 就琉球問題對日本表示抗議。
馬兼才 、毛鳳來等人亦請求荷、法、美、英等國評理。但諸國皆保持沉默,日本亦復函反駁。
清政府的交涉 1876年,琉球紫巾官
向德宏 、陳情通事
林世功 等人秘密至中國,請求清朝出面交涉琉球問題。次年,
清政府 派出第一任駐日公使
何如璋 。何如璋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日本併吞琉球提出抗議。
1879年6月12日,美國前總統
尤里西斯·格蘭特 及其隨員揚格(J. R. Young)和美國駐華副領事
畢德格 (W. N. Pethick)在天津會晤中國政府代表李鴻章,李鴻章要求他就琉球問題進行調停。格蘭特慷慨答應。在他的調停下,日本與中國就琉球問題展開磋商,日本方面提出“分島改約案”,願割宮古、八重山兩島給中國,中國曾考慮接受此案,讓琉球國王在此地復國。但
琉球國 在北京的官員再三訴願表示二島土地貧瘠,無法生存,萬不可接受。
1880年4月4日,李鴻章會見日本政府代表
竹添進一郎 ,並出示了琉球三分方案,也即包括沖繩本島在內的中部各島歸還琉球,恢復
琉球王國 ,將宮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島劃歸中國,將包括
奄美大島 在內的五島劃歸日本。但日本不願接受,談判陷入僵局。
清朝與日本最終未在談判條約上籤字,琉球問題被長期擱置。琉球國內分為兩派,一派支持日本的統治(以向建榮(大灣築登之朝功)為代表。日本人稱之為“
開化黨 ”),另一派則盼望中國的援助(以毛允良(龜川親方盛武)、
毛有慶 (龜川親方盛棟)等人為代表。親日派稱之為“頑固黨”)。每逢節日,皆有大批支持清朝的琉球
士族 穿著傳統禮服前往各地寺廟,名義上祭拜先王,實際上祈求中國戰勝日本幫助琉球復國。
1894年
中日甲午戰爭 期間,親清派在
向志禮 (義村按司朝明)的領導下,前往寺廟,祈求清朝戰勝日本;琉球各地也盛傳將有中國的黃色艦隊前來攻打
那霸 ,一時情勢緊張。但隨著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無力再向日本提出琉球一案,日本併吞琉球遂成定局,琉球人復國之願也就此熄滅。而少數不滿日本統治的琉球人也選擇流亡清朝(被稱作“
脫清人 ”)。
近代琉球王國未被日本吞併前穿著漢家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