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制國

令制國

令制國,又稱律令國,是舊時日本在律令制下所設定的地方行政區劃,自奈良時代開始實施,直到明治初期的廢藩置縣為止。國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地方單位的州、道,抑或是行省的行政單位,有時也被稱為“日本六十餘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令制國
  • 又稱:律令國
  • 主要內容:就是五畿七道
含義,含義,劃分,五畿,七道,其他,

含義

日本令制國的主要內容就是五畿七道,五畿七道是古代日本全土在律令制下的行政區域劃分。“五畿”指京畿區域內的5國,又稱“畿內”或“五畿內”。京畿之外的日本全土則仿中國唐制,以“道”稱之,共分為“七道”。七道中皆建有同名的官道,構成古代日本的交通路網。七道之間有大路、中路、小路的等級差別,間接代表著繁榮的程度。據說是在天武天皇時所確立的。
另外,北海道(蝦夷地)遲至明治維新後才著手開拓,不屬於古代即有的五畿七道。但北海道之名是仿自此命名法,加上北海道而有“五畿八道”的稱呼。令制國的行政機關稱「國衙」或「國廳」,國衙所在地的都市稱「國府」或「府中」。

含義

令制國,或簡稱令國,從奈良時代開始,首先是分為五畿七道,後於1869年加上北海道,明治維新時開始地方改革。1889年後廢除其他道,只保留北海道。國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地方單位的州、道,抑或是行省的行政單位,有時也被稱為“日本六十餘州”。

劃分

五畿

山城國(山州、城州、雍州,今京都府)
劃分劃分
大和國(和州,今奈良縣)
河內國(河州,今大阪府)
和泉國(泉州,今大阪府南部)
攝津國(攝州,今兵庫縣、大阪府)

七道

東海道
伊賀國(伊州,今三重縣)
伊勢國(勢州,今三重縣)
志摩國(志州,今三重縣)
尾張國(尾州,今愛知縣)
三河國(叄州,今愛知縣)
遠江國(遠州,今靜岡縣)
駿河國(駿州,今靜岡縣)
伊豆國(豆州,今靜岡縣)
甲斐國(甲州,今山梨縣)
相模國(相州,今神奈川縣、東京都)
武藏國(武州,今埼玉縣、東京都)
安房國(房州,今千葉縣);718年從上總國分立,741年與上總國合併,直到757年再次分立。
上總國(總州,今千葉縣)
下總國(總州,今千葉縣、茨城縣)
常陸國(常州,今茨城縣)
東山道
近江國(江州,今滋賀縣)
美濃國(濃州,今岐阜縣)
飛驒國(飛州,今岐阜縣)
信濃國(信州,今長野縣)
上野國(上州,今群馬縣)
下野國(野州,今栃木縣)
陸奧國(奧州,今青森縣、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
出羽國(羽州,今秋田縣、山形縣)
北陸道
若狹國(若州,今福井縣)
越前國(越州,今福井縣)
加賀國(加州,今石川縣);823年從越前國分立。
能登國(能州,今石川縣);718年從越前國分立,741年與越中國合併,直到747年再次分立。
越中國(越州,今富山縣)
越後國(越州,今新潟縣)
佐渡國(佐州、渡州,今新潟縣佐渡島);743年與越後國合併,直到752年再分立。
山陰道
丹波國(丹州,今京都府)
丹後國(丹州,今京都府)
但馬國(但州,今兵庫縣)
因幡國(因州,今鳥取縣)
伯耆國(伯州,今鳥取縣)
出雲國(雲州,今島根縣)
石見國(石州,今島根縣)
隱岐國(隱州,今島根縣隱岐島)
山陽道
播磨國(播州,今兵庫縣)
美作國(作州,今岡山縣);713年從備前國分立。
備前國(備州,今岡山縣)
備中國(備州,今岡山縣)
備後國(備州,今廣島縣)
安藝國(藝州,今廣島縣)
周防國(防州,今山口縣)
長門國(長州,今山口縣)
南海道
紀伊國(紀州,今和歌山縣、三重縣南部)
淡路國(淡州,今兵庫縣淡路島,沼島)
阿波國(阿州,今德島縣)
贊岐國(贊州,今香川縣)
伊予國(予州,今愛媛縣)
土佐國(土州,今高知縣)
西海道
筑前國(筑州,今福岡縣)
築後國(筑州,今福岡縣)
豐前國(豐州,今福岡縣、大分縣)
豐後國(豐州,今大分縣)
肥前國(肥州,今佐賀縣、長崎縣)
肥後國(肥州,今熊本縣)
日向國(日州、向州,今宮崎縣)
大隅國(隅州,今鹿兒島縣);713年從日向國分立。
薩摩國(薩州,今鹿兒島縣)
壹岐國(壹州,今長崎縣壹岐島)
對馬國(對州,今長崎縣對馬島)

其他

北海道
於1869年加上北海道。(1869年—1882年)
由蝦夷地方改為北海道,設14支廳
渡島國
後志國
膽振國
石狩國
天鹽國
北見國
日高國
十勝國
釧路國
根室國
千島國(請參見北方四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