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人假設

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西方經濟學者指出,所謂“經濟人”假設,也稱為“合乎理性人”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性人假設
  • 外文名: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
  • 運用領域:經濟學
  • 特點:自私、完全理性
  • 局限性:理性人在現實當中很難存在
概念,假定特徵,特點行為,特點,行為,一般偏誤,假設意義,局限性,

概念

在經濟學裡,“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通常簡稱為“理性人”或者“經濟人”的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家指出,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但實際上由於受到市場信息不對稱效應的影響,完全“合乎理性的人”不可能存在,只能作為一個理論上的抽象概念。

假定特徵

(1)完整性。理性人了解自己的偏好,對自己所要達到的目的具有明確的認識,對於經濟生活中的任何變動,都能做出獨立的選擇。
(2)有理性地選擇。它的經濟行為都是有意識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經驗型和隨機型的決策。
(3)自利原則。消費者追求滿足最大化,生產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標決策最最佳化。
(4)傳遞性。各種生產資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門之間、地區之間流動。之所以作出這種假定,無非是要在影響人們經濟行為的眾多複雜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因素,以此為前提,提出重要結論,並據此對人們有關經濟行為作出預測,提供行動方針或決策的理論基礎。

特點行為

特點

一是自私。即人們的行為動機是趨利避害,是利己的。
二是完全理性。即每個人都能夠通過成本—收益或趨利避害原則來對其所面臨的一切機會和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最佳化選擇。

行為

具體而言,在信息充分的前提條件下:
第一,理性人具有關於他所處環境的完備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即使不是絕對完備的,至少也相當豐富,相當透徹;
第二,理性人有穩定的和條理清楚的偏好;
第三,理性人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算出每種選擇的後果;
第四,理性人能使其選中的方案自然達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點,即理性人總是選擇最優。用程式化的語言說,就是由於具備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理性人能夠找到實現目標的所有備選方案,預見這些方案的實施後果,並依據某種價值標準在這些方案中做出最優選擇。所以,所謂“理性人”就是會計算、有創造性、能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李嘉圖將數理方法運用到經濟分析中,用抽象的邏輯演繹系統代替現實經濟運動。由於引入了邊際的概念,“理性人”的理性性質就有了量的表示,即個人追求財富最大化就可以直觀地表示為對經濟變數求極值。至此,“理性人”假說的內容被轉化為“理性人的最大化”:就是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產者追求產出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此後,瓦爾拉斯帕累托分別發明了基數效用論序數效用論,量化了“理性人”的價值目標;希克斯解決了效用與貨幣收入之間的聯繫,並且用預算線無差異曲線的切點確定最優消費組合,避免了可能涉及道德的價值判定。
20世紀50年代,“理性人”假說發展到了極至,獲得了純粹工具主義的屬性,徹底放棄了任何道德倫理觀。阿爾欽提出完全“自利性”作為一種工具主義假設,放棄任何利他考慮;弗里得曼認為經濟理論的基本假設不必受到現實檢驗,但一定要有猜測能力,假如理論的假設能夠用來猜測未來,那么從理論導出的各種命題就是對世界的正確描述。一切命題只要推導邏輯正確,都是現實世界一部分,只不過有的命題尚未從現實可能轉變為現實。

一般偏誤

1. “理性人”假設的意義由於各學科研究角度、研究需要的不同,對於人的抽象也各不相同。任何一種假設都與各自的研究目的有關,它必然會為了分析和解決某一種問題、現象或過程而忽略掉一些因素。進一步說,由於人在不同的經濟研究領域中的地位不同,有些是基礎性的,有些是附帶討論的,從而進行抽象的必要性就不同。
2. “理性人”假設還存在一系列相關假設,包括資源供給不受限制、市場信息對稱、人的知識水平足夠、市場機制充分有效等,但實際上這樣的條件本身在現實中不存在。
3. 在現代經濟社會,生產者和消費者市場的細分越來越重要,從而對不同人群進行經濟研究也越來越重要。在市場上,生產者和消費者分為不同的類別和群體,其知識結構、社會地位、傳統文化等的差異,導致經濟生活中人的“理性”水平出現差異,決定了“經濟人假設”適用水平的不同。

假設意義

第一,沒有理性經濟人假設就不能認識經濟規律,也不可能得出任何有意義的經濟政策。理性經濟人假設是現代經濟學具有分析力的重要標誌,沒有這個假設,就不可能具有分析力。如果假定人是道德人,社會幾乎不需要任何制度安排,不需要任何經濟政策,連國家都不需要。有些人說,人是複雜人,如果做出這樣的假定,經濟學發現的只能是偶然性,不可能有理論上的簡化,無法處理紛繁複雜的經濟現象。如果讓主張道德人和複雜人的人來分析刑事案件,可以保證百分之百破不了案。因為失去了對作案動機的考察,只能憑空想像。因此,從道德人、複雜人向理性經濟人假設的轉化,是現代經濟學成熟的重要標誌。
第二,理性經濟人只是認識經濟規律的一個工具,並不是提倡人人自私自利。一些人把理性經濟人這個假設說成是主張自私自利的東西了,看成是具有價值導向和政策趨向的東西了,好象是經濟學家主張人們都自私自利。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第三,從哲學本意上來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是不排斥理性經濟人這個假設的。有些人說,馬克思主張“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馬克思就不同意理性經濟人假設。這種結論未免下得太武斷了,也伴隨某種程度的無知。事實上,馬克思對人的看法本身是正確的,但他在經濟分析里也一樣不反對這樣的假設。馬克思在分析經濟社會問題中也這樣說,人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他在《資本論》講:“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代替。”實質上,理性經濟人只是複雜人的一個抽象,把利他的因素,感情的因素抽象掉了。不然無法分析經濟問題,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局限性

市場是殘酷的,是無情的,你不追求利潤最大化,不追求效用最大化,你就難以存活下去,同自然界“物競天擇”一樣,從這個方面講,人類社會似乎是一個“利”者生存的社會,沒有利潤,企業生存不了,工人存活不了。所以,自利的原則還是存在的。不可能使得最終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但這並不是說人們不想最大化其利潤,個體理性、個體利益最大,不一定能導致集體理性、集體利益最大,比如,“囚徒困境”就是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衝突的典型。
所以,經濟人主要指的是個體,而非集體。因此,這並不能說明經濟人的不理性。
事實上,理性人在現實當中很難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