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理匆
- 別稱:Li Cong
- 所處時代:現當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蘇南通
- 出生時間:1917年
- 去世時間:2017年
- 主要成就:新四軍老戰士、軍隊正師職離休幹部
人物生平
1936年,19歲的理匆從呂四土木工程初級職業學校畢業,在當過一段時間的教師後,面對“七七”盧溝橋事變的現實,他不斷咀嚼弱國挨打的滋味,產生了找部隊拿槍桿子跟日本侵略者鬥爭的念頭。理匆想去延安,但無人引路。後參加了工人總隊(國民黨軍),在該部二中隊任政訓員,1941年春工人總隊頭頭叛變,投降了日本鬼子。理匆報國的念頭驟然被掐斷……
在迷茫中摸索。1941年7月理匆參加了在如皋(東)縣馬塘鎮許家樓四分區專署所辦的文教研究會,在那裡親聆了季方、夏征農、陳同生、梅嘉生等的講課,耳濡了新四軍的許多傳奇故事,目染了他們的過硬作風,於是,他開始明白了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是堅決抗日的隊伍。
1942年底,“三冬”(冬學、冬耕和冬防)運動在江海大地興起,蘇中四分區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反“清鄉”鬥爭準備。理匆當時擔任金沙區華蘆鄉地下黨支部書記,併兼任了鄉冬學校長,他帶領鄉親們積極投入運動。1943年春,中共南通縣委書記周一峰到華蘆鄉召開民主士紳座談會,專門表揚了華蘆鄉的“三冬”工作。
1943年4月開始,日偽對蘇中四分區進行第一期“清鄉”,在通中方圓幾十里的範圍內挨戶搜尋共產黨員、抗日幹部和民兵,日偽軍天天突襲,殺人放火。理匆和鄉、村幹部曾多次遇險,但由於沉著應付,靠民眾的幫助,基本都化險為夷。
在險境裡,理匆牢記著縣委書記周一峰所講的“黨員要起先鋒模範作用。幹部要堅持‘區不離區,鄉不離鄉’。”他和華蘆鄉的20多名黨員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帶領基幹民兵隊伍防奸防特,不斷襲擾日偽軍,帶領民眾反偽捐,反偽化,將生死置之度外。
後來,理匆回憶這些經歷,總是深有體會地說,在關鍵時刻,共產黨員應是民眾的主心骨,黨員和幹部的腰桿硬了,民眾就有了依靠,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過不了的險關。
抗戰勝利,理匆擔任金沙區副區長,兼任了金沙鎮首任人民政府的鎮長,1946年1月又調任新成立的十總區任區長。他帶領民眾積極開展懲奸反霸和土改工作。在國民黨反動派大舉進攻解放區的槍炮聲響起之時,理匆又帶頭報名參軍,很快,十總區組建了一個新兵營。這年9月,新兵營營長理匆帶著300多熱血男兒日夜兼程趕到到蘇北漣水,補充到新四軍一師一團。正當理匆準備在正規部隊大幹一場的時候,組織上為了充實加強地方工作,要求經歷過抗日反“清鄉”鍛鍊的區級幹部一律回來堅持原地鬥爭。理匆只好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部隊。
從部隊往回走的時候,沿途形勢緊張,理匆等只好沿小路避開敵人走。夜過如東海灘時正值漲潮,又逢大雨,理匆和通訊員在齊腰深的海水中浸泡了約兩小時。長途跋涉的理匆一回到家鄉,就勇敢地奔向了緊張鬥爭的第一線。
理匆當時在十總區工作,不久又調騎石區任區長併兼區隊長,面對又一輪生與死的考驗,他說,“幹部要區不離區,鄉不離鄉,哪怕剩下一人也要打天下,做到紅旗堅決不倒。”當時十總區區委書記楊明負傷休養,副書記李揚、副區長張義達先後犧牲,區委秘書和區財糧局長分別叛變,副區長曹××逃跑……到處腥風血雨,然而理匆義無返顧,始終鐵骨錚錚,堅持在原地鬥爭。
1947年的春節前後,縣委機關被迫撤到海上堅持,通中環境更加險惡。一天,理匆帶著兩名幹部到雙墩周圍開展工作並準備住夜,不巧被“掃蕩”的敵人夾擊,他們緊急時埋伏在大港邊的一農民家,拿著手槍和菜刀,隨時準備和破門而入的敵人打開門仗。一會兒,五、六十個還鄉團壓過來了,向一位拿著釘耙在整地的農民問情況,那位農民實際是作掩護的,他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把還鄉團支走了。後來理匆他們趁著還鄉團和“掃蕩隊”誤會互射之際突圍出去。像這樣由於民眾的貼心掩護而脫離險境的情況,理匆他們經歷了許多次。
在血與火的鬥爭中,理匆帶著區、鄉幹部堅持原地鬥爭,騎石區的三個鄉(下雁、愛兒和中雁)成為當時通中反頑鬥爭的旗幟(全縣堅持原地共保留了七個半鄉),受到了縣長瞿樹滋的多次表揚。
1947年2月底後,我九分區主力回師通中,理匆他們忙碌著組織騎石區民兵和民眾,先後在伏擊愛兒廟出擾敵人,攻克濫港橋、騎岸和石港據點等戰鬥中積極支持主力部隊,通中老區的人民民眾為革命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1983年,理老作為軍隊在職離休幹部回到了他出生、戰鬥過的故鄉通州。30多年來,他離而不休,先後撰寫回憶錄,蒐集整理了諸多革命烈士的事跡,為地方革命史增補材料,他多次捐款給災區和學校貧困學生,被評為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他還參加了老年大學的學習,用畫筆描繪美麗的祖國和家鄉。